资源简介 (共42张PPT)第二节 氮及其化合物①氮原子的结构原子结构示意图: ________,一般通过___________与其他原子结合。共用电子对氮元素的存在N2的电子式N2的结构式②自然界中,氮元素主要以氮气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氮元素的存在主要部分以氮分子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存在于动植物体内的蛋白质中存在于土壤、海洋里的硝酸盐和铵盐中必修2 第一章 第 2 节第一部分 氮气与氮的固定(1)氮气的物理性质颜色 状态 气味 密度 溶解性_____ 气体 _____ 密度与空气接 近 ___溶于水无色无味难收集氮气时用排水法不用排空气法一、氮气(N2)一、氮气(N2)N2 + O2 ====== 2NO(无色)放电/高温保护气、填充灯泡、焊接金属、低温制冷等2、化学性质:3、用途:(1)常温下不活泼(2)高温、放电等条件下:N2 + 3H2 22NH3催化剂高温,高压N2 + 3Mg ====== Mg3N2点燃(1)含义:将大气中_______的氮转化为___________的过程叫做氮的固定。(2)分类:游离态含氮化合物氮的固定必修2 第一章 第 2 节第二部分 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二、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一)一氧化氮(NO)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不溶于水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2、化学性质:常温下:2NO + O2 == 2NO2(红棕色)物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毒性 水溶性NO _____ 气体 _____ 有毒 ___溶于水NO2 _______ 气体 _______ 有毒 ___溶于水无色无味不红棕色刺激性易二氧化氮溶于水时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工业上利用这一原理制取硝酸。3NO2+H2O 2HNO3+NO如图所示,在一支50 mL的注射器里充入20 mLNO,然后吸入5 mL水,用乳胶管和弹簧夹封住管口,振荡注射器,观察现象。打开弹簧夹,快速吸入10 mL空气后夹上弹簧夹,观察现象。振荡注射器,再观察现象。实验5-5实验 操作 在一支50 mL的注射 器里充入20 mL NO, 然后吸入5 mL水,用 乳胶管和弹簧夹封住 管口,振荡注射器 打开弹簧夹,快速吸入10 mL空气后夹上弹簧夹,观察现象,然后再振荡注射器现象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振荡后___________无明显现象无色气体变红棕色红棕色变为无色(2)结论:在一定条件下,NO与NO2可以相互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①NO→NO2: ______________;②NO2→NO: _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制取硝酸)。2NO+O2====2NO23NO2+H2O====2HNO3+NO【思考】(1)NO和NO2分别采用什么方法收集 说明原因。提示:常温下NO能与O2反应,只能用排水法收集;NO2能与水反应生成NO,故只能用排空气法收集。(2)NO2转化为NO的变化中,NO2只能作氧化剂吗 提示:NO2与水反应转化为NO的同时生成HNO3,NO2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1.通常情况下,下列各组气体不能共存的是( )A.N2和O2 B.H2和Cl2 C.H2和O2 D.NO和O22.下列气体溶于水,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SO2 B.CO2 C.NO2 D.Cl2DAB课堂练习思考题有句农谚“雷雨发庄稼”。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N2 + O2 ====== 2NO2NO + O2 = 2NO23NO2 + H2O = 2HNO3 + NO放电或高温必修2 第一章 第 2 节第三部分 氨 铵盐1.氨的物理性质色、有 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易液化放热,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氨常用作 ,溶于水,在常温下,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 体积氨气。无刺激性小极易700化学性质铵 盐氨的制法物理性质总结归纳识体系梳理>>>知知识系统化·系统条理化制冷剂总结归纳1.该装置能用氨气形成喷泉的原理是什么?化学性质铵 盐氨的制法难点探究 一重实验【5-6】氨气的喷泉实验认真观看视频结合课本P13实验步骤,记录实验现象,思考并完成如下问题:2.用氨气做喷泉实验成功的条件有哪些?3.该喷泉实验说明氨气的什么性质?4.你能设计出一个蓝色的喷泉实验吗?结论: 氨气极易溶于水,氨水呈碱性。所以氨水显________,既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成______,又能使湿润的红色的石蕊试纸______。NH3+H2O ②NH3与水反应后有碱性物质生成。大部分NH3与水结合成 NH3·H2O,NH3·H2O可以小部分电离成NH4+和OH-。红色变蓝弱碱性NH3·H2O = NH3 ↑+ H2O△NH4++OH-NH3·H2O①NH3极易溶于水。(1 :700),1)氨气与水的反应:氨与氯化氢的反应(2)氨跟酸的反应观看实验视频(2)氨跟酸的反应NH3+HCl=NH4Cl (白烟)NH3+HNO3=NH4NO3 (白烟)与挥发性的酸反应有白烟2NH3+H2SO4=(NH4)2SO43)氨与氧气的反应4NH3+5O2 === 4NO+6H2O催化剂△(氨的催化氧化,工业制硝酸的基础)-3 0 +2 -2化合价升高,失5e-×4,氧化反应化合价降低,得2e-×10,还原反应(还原性)思考与练习氨催化氧化(接触氧化)是工业制硝酸的基础,请写出用氨制取硝酸的化学方程式。2NO + O2= 2NO23NO2+ H2O = 2HNO3+ NO4NH3+ 5O24NO + 6H2O催化剂△有一位农民看到自己买的一袋碳酸氢铵化肥受了潮,就在太阳底下晒,等他下午去取时,发现少了许多,是谁偷了他的氮肥?化学性质铵 盐氨的制法物理性质总结归纳习情境导入>>>学学习情境化·情境趣味化抓小偷⑵铵盐受热易分解⑶铵盐与碱反应⑴铵盐都易溶于水铵盐的性质NH4HCO3 = NH3↑ + CO2↑+ H2O△NH4Cl = NH3 ↑ + HCl ↑△化学性质铵 盐氨的制法物理性质总结归纳NH4HCO3 = NH3↑ + CO2↑+ H2O△不是所有的铵盐受热都会放出氨气,如硝酸铵受热分解为硝酸、氮气和水知识系统化·系统条理化“三解”:溶解、热解和碱解加热到300℃左右时:5NH4NO3=2HNO3+4N2↑+9H2ONH4NO3 + NaOH = NaNO3 +H2O +NH3 ↑(NH4)2SO4+2NaOH = Na2SO4+2H2O+2NH3 ↑运用:*在实验室中,常利用铵盐和强碱反应产生氨这一性质来检验铵根离子的存在和制取氨反应实质:NH4++ OH-=NH3↑+H2O△△△⑶铵盐与碱反应实验5-7观看实验视频实验5-13重实验室用加热NH4Cl和Ca(OH)2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氨气,装置如图所示:请思考下列问题:1.NH4Cl受热分解也能产生NH3,实验室能否用直接加热NH4Cl的方法制取氨气 2.收集装置中棉花的作用 3.氨气是一种碱性气体,可用那些试剂干燥氨气 5.氨气是一种污染性气体,实验室制取或使用时要有尾气处理装置,你认为应如何吸收氨气 2NH4Cl+Ca(OH)2 = CaCl2+2H2O+2NH3↑△4.如何检验氨气 观看实验视频1.原理:2NH4Cl +Ca(OH)2 == NH3↑+CaCl2+2H2O2.装置:固 + 固 →气体4.收集:向下排空气法(棉花:防止空气对流,提高集气的速度和纯度)5.检验:①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②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瓶口(白烟)3.干燥:生石灰、碱石灰等碱性干燥剂1min速记 氨的实验室制法6.尾气处理:稀硫酸溶液、用水吸收7.实验室制取氨气常用方法①加热NH4Cl和Ca(OH)2固体②加热浓氨水法③浓氨水加生石灰法 实验室中还可以用哪些方法快速制氨气:①加热浓氨水法浓氨水NH3·H2O NH3↑+ H2O氨的实验室制法化学性质铵 盐氨的制法物理性质总结归纳CaO浓氨水←浓氨水←固体CaO思考:有什么现象?为什么有此现象?1. 吸收水分,减少溶剂。2. 增加OH-的浓度。3. 放出热量,升高温度。②浓氨水加生石灰法NH4+的检验:样品碱△刺激性气味气体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蘸有浓盐酸的玻棒靠近有白烟NH4+必修2 第一章 第 2 节第四部分 硝酸① HNO3是 色、易 ,有 气味的液体.硝酸挥发刺激性无1)物理性质2)化学性质①硝酸的不稳定性:久置硝酸分解产生的NO2溶于溶液中,使得溶液变黄!硝酸应如何保存?4HNO3O2↑ +2H2O + 4NO2↑△或光照一般而言,硝酸越浓,越不稳定。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放置在阴凉处!为什么有的浓硝酸会显淡黄色?2)化学性质②硝酸具有酸的通性:HNO3 H++NO3③氧化性:① 与金属反应(除Au和 Pt外)注意:Fe 和Al遇到冷的浓硝酸或浓硫酸被钝化,被氧化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氧化性:浓硝酸>稀硝酸Cu + 4HNO3(浓) = Cu(NO3)2 + 2NO2↑+2H2O3Cu + 8HNO3(稀) = 3 Cu(NO3)2 + 2NO↑+4H2O2)化学性质硝酸的浓度不同,与金属反应的产物也不同实验5-8重观看实验视频C +4HNO3 (浓)=2H2O +4NO2 ↑+CO2↑结论:硝酸跟非金属反应,生成NO2、 H2O和相应的含氧酸③硝酸还能氧化FeO、 Fe(NO3)2(Fe2+)、 HBr(Br-)、 HI(I-) 、H2S (S2-)、 SO2等具有还原性的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不能用硝酸与有关的盐反应制取HI、 SO2、 H2S、 HBr等气体小结:硝酸与金属反应时,主要是HNO3中+5价的氮得到电子,被还原成较低价氮的物质,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一般是NO,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一般是NO2,而不像盐酸与金属反应那样生成H2。②与非金属反应思考与讨论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等。工业上制硝酸的原理是将氨经过一系列反应得到硝酸,请写出每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O + O2 = 2NO23NO2 + H2O = 2HNO3 + NO4NH3 + 5O2 4NO + 6H2O催化剂△N2 + 3H2 2NH3高温、高压催化剂必修2 第一章 第 2 节第五部分 酸雨及防治酸雨的形成原理由于溶解了二氧化碳的缘故,正常雨水的PH值在5.6左右,然而,当空气中大量 N 和 S 的氧化物随雨水降落下来就会使得雨水的PH值小于5.6而形成酸雨。我们将PH < 5.6的雨水称之为酸雨。酸雨的危害1、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2、优化能源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燃煤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3、加强环境管理,强化环保执法,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严格控制二氧化硫的排放量。4、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二氧化硫治理技术和设备:(1)原煤脱硫技术(2)改进燃烧技术(3)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脱硫具体措施:如何控制酸雨的形成呢?如何控制酸雨情况呢?根本措施: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人为排放。思考与交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