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二十四节气之小暑节气文化及习俗目录1234小暑的起源小暑的传说小暑的习俗诗词颂小暑小暑的起源1小暑的起源1看视频知小暑晓知识小暑的起源1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节气时间是每年公历7月6——8日。暑表示炎热,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7月6日小暑的起源1俗话说:“热在三伏”。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小热暑不算热在三伏小暑的三候1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他根据黄河流域周边地区景物结合二十四节气特点,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小暑三候为: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小暑节气的时候,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小暑的传说2小暑的传说2“六月六”龙宫晒龙袍的传说:因为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为一年中气温最高,日照时间最长,阳关辐射最强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一天“晒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小暑的传说2“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的传说相传传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被银河分割在两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这一天可以相会。但在他们中间却横阻着一条银河,又没有渡船,怎么办呢?所以六月六这一天,天下的儿童多要将端午节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让喜鹊衔去,在银河上架起一座象彩虹一样美丽的桥,以便牛郎和织女相会。①②小暑的传说2“小白龙”回家的传说:因为小白龙犯了天条,被龙王父亲囚禁在很远的一个小岛上,失去了行动自由。唯有六月六这一天,龙王恩准其回家探母。小白龙由于探母心切,所以一路上昼夜兼程,带来了惊雷闪电,狂风暴雨。小暑的传说2伏日祭祀的传说:伏日,古人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远在先秦已见著录。古书上说,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传说是太阳神,祝融则是炎帝玄孙火神。传说炎帝叫太阳发出足够的光和热,使五谷孕育生长,从此人类不愁衣食。人们感谢他的功德,便在最热的时候纪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传说。FU XI JI SI小暑的习俗3小暑的习俗3民间小暑有食新、吃饺子、吃炒面等习俗。此外,在农历的六月初六这天,民间有晒书画、衣物的习俗。据说此日晾晒后,可以避免被虫蛀,所以有“六月六,晒红绿”的说法。“食新”习俗:在过去,中国南方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这个习俗如今已经渐渐消失了。小暑的习俗3“吃饺子”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的说法。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饺子长期以来都是北方广大地区老百姓最爱的吃食。俗语:好吃不过饺子。诗词颂小暑4诗词颂小暑4小暑不栽薯,栽薯白受苦。小暑种芝麻,当头一枝花。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南风,大暑旱。小暑不见日头,大暑晒开石头。小暑热,果定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雨打小暑头,四十五天不用牛。小暑一声雷,要做七十二个野黄梅。小暑雷,黄梅回;倒黄梅,十八天。小暑热过头,秋天冷得早。小暑小禾黄。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谚语诗词颂小暑4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二首二宋 · 晁补之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久雨六言四首其一宋 · 刘克庄平陆莽为巨浸,晴空变作漏天。明朝是小暑节,重霉必大有年。二十四节气之小暑节气文化及习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