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情绪调适】穿越心灵的荒漠--如何应对学习、生活中的无力感——高中班会课程引言随着竞争压力、学业负担和人际关系的增加,越来越多的高中生面临着无力感的困扰而不自知。无力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困扰,表现为缺乏动力、对未来感到悲观、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等,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面对无力感,学生们常常陷入消极情绪中,缺乏积极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有必要通过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让他们能够主动面对无力感,并寻求有效的方法来应对和解决这种困扰。Part 1. 教学说明一、教学对象及要求教学对象:高中生教学准备:PPT课件、投影设备二、教学目标1.了解无力感的定义和表现形式;2.掌握应对无力感的有效方法;3.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无力感的概念和表现形式;掌握应对无力感的有效方法。2.教学难点理解无力感是一种心理状态,并能举例说明;理解无力感的产生原因,了解无力感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掌握应对无力感的有效方法,并积极应对无力感。Part 2. 教学主要内容课程概览一、导入阶段二、转换阶段三、团体工作阶段四、团体结束阶段教学过程一、导入阶段教师用一幅描绘沙漠景象的图片开场,提问:“图中显示的是什么地貌景观?这个地貌的特点是什么?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那个地区?在这样的自然特征下,会形成哪些特有的景观呢?”(学生讨论)教师:是的,以气候干旱、风沙频繁、昼夜温差大为特征,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广人稀的西北地区。因为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距海远、水汽少、植被稀疏。在这样的自然特征下,会形成一些特有的景观。具体有哪些呢?教师展示景观图片(沙漠、沙丘、风蚀蘑菇、异域风情……)。“想不想去旅游?”“那如果让你自己一个人去呢?”“如果让你自己一个人穿越广袤的荒漠,你去吗?”教师小结:还是有部分同学想要去尝试一下的,这种精神是可嘉的。有那么一批勇者就尝试过独自一人穿越广袤的荒漠,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二、转换阶段播放《勇者穿越荒漠戈壁》的视频。教师:如果说,我们的同学想要像前面的勇者一样穿越荒漠,需要怎么做呢?(学生讨论分享,教师在黑板进行记录)教师:相信那些穿越了广袤的荒漠的勇者们,肯定是有他们成功的方法的。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些准备。面对干旱、风沙、温差大、环境恶劣,甚至断粮断水等,独自穿行广袤的荒漠,方圆八百里都找不到一个人的情况,想想都觉得可怕。(教师个人经历分享)教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同学会不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或者有没有过类似的感觉?就像自己穿行在荒无人烟的沙漠中一样,孤独、迷茫、无助、无力的感觉?(学生分享)教师小结:那是一种孤独、迷茫、无助、没有依靠、没有帮助、没有希望、没有力量、什么都做不了……从而产生的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三、团体工作阶段1.教师讲述(5分钟)(什么是无力感)在心理上,无力感是指在情感、意志或行为方面感到无力、无助、迷茫或缺乏动力的一种状态。(无力感产生的原因)那什么会让我们产生无力感呢?无力感产生的具体生活事件多种多样,可以是以下一些常见的情况:①长期的压力:持续的高压学习、学业负担、家庭问题等长期的压力。②失败或挫折:连续的失败或挫折经历,如学习成绩不佳、情感问题等,可能使人对自己失去信心和动力。③季节性影响:某些人可能在特定的季节,如冬季的寒冷和天黑较早,会产生季节性抑郁和无力感。(无力感的影响)心理上的无力感会给人的生活和心理健康带来一些影响,具体包括:①影响日常功能:无力感会使人缺乏积极性和动力,使得完成日常任务变得困难,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交能力。②情绪问题:无力感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使人对生活感到沮丧和无趣,可能会导致情绪波动和情感障碍。③恶性循环:无力感可能产生恶性循环,即人们因感到无力而放弃努力和尝试,进一步加深了无力感。详细的我就不说了,相信我们每个同学都会在学习和生活中,或多或少地体会过这种有力无处使、迷茫无助的感觉。教师小结:心理学是生活的心理学。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对心理困扰进行类比,应用我们的生活经验来应对所面临的困扰。刚刚所说的那种无力感,跟前面我们讨论的独自一人穿行荒漠的那种感觉相似,同样的孤独、迷茫、无助、没有依靠、没有帮助、没有希望、没有力量……所以我们应对内心无力感的方式,也跟我们穿越荒漠的应对方式一样,以此进行类比,对于摆脱无力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那么,面对这种无力的感觉和给我们带来的困扰,我们又该怎么做呢?2.根据黑板记录(穿越荒漠的方式)小组讨论分享(10分钟)3.根据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小结:如何应对无力感(5分钟)(1)跟着指南针走,而不是地图;(2)学会独自或结伴旅行;(3)与篝火保持距离;(4)在海市蜃楼前不要停留;(5)如果被沙子困住的话,就放松一下压力;4.情绪调节活动(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绪调节活动,如蝴蝶拍、腹式呼吸法(播放视频)等,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减轻无力感。通过活动的进行,教师引导学生体验积极的情绪,并提醒他们这些方法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使用。四、团体结束阶段1.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应对无力感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心理学是生活的心理学。通过以上的类比,我们可以从穿越荒漠的经验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应对内心的无力感。坚定目标,选择适当的方式,保持积极的心态,寻求支持和专业帮助,我们可以穿越心灵的荒漠,战胜无力感,重新找回内心的力量和动力,踏上迈向更好未来的道路。2.作业思考并记录最近一次感到无力的场景,并思考如何应对并改善这种状况;尝试将学到的心理调节方法运用到实践中,减轻自己的无力感。Part 3. 课堂总结与反思本节课尝试将地理学科知识与心理学科知识融合,将穿越荒漠与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无力感进行类比,引发学生对无力感的联想和经历的分享,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无力感的概念和表现形式。通过类比穿越荒漠的方法,类比学习应对无力感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主动应对的技巧,并通过情绪调节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通过本节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无力感,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