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心理课】生命教育——Ta离开之后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八年级心理课】生命教育——Ta离开之后

资源简介

【初中八年级心理课】生命教育——Ta离开之后
“你经历最深痛的悲伤,也拥有最丰富的爱。”
——泰勒·费德尔
就目前在八年级的教学情况来看,让我意外的是,以往表现很好的班级在上这节课时反而气氛沉闷,没什么人愿意发言。倒是往常很闹腾跳脱的班级,学生都愿意参与到话题讨论中,氛围挺好的。
适用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正确认识死亡,明白死亡是人类生命的组成部分,无需恐惧与回避;
认识和理解哀伤反应,学习和了解有助于哀伤疗愈的方法,从而能帮助自己及他人从哀伤之痛中坚定地站立起来;
提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对生命的珍惜。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认识死亡,明白死亡是人类生命的组成部分,无需恐惧与回避;
认识和理解哀伤反应,学习和了解有助于哀伤疗愈的方法,从而能帮助自己及他人从哀伤之痛中坚定地站立起来;
提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对生命的珍惜。
教学过程
Part 1.
导 入 部 分
以鲁迅先生笔下的一则故事导入课题。
(故事原文:有一户人家生了个男孩,全家人都高兴得不得了。到了满月的时候,办了盛大的满月宴,请客人们都来看看孩子,自然也是想从客人口中得到一点好兆头。
第一个客人就说了: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了一番感谢。第二个客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这时,第三个客人说话了: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Q:谁说的是真话?为什么说了真话反而会被打?
小结:“死亡是一件很不吉利的事。”这个观念已经深入大部分人的内心,好像我们不提起它,它就永远不会发生。我们常常为生而欢喜,对死却没有准备。但生与死,皆是生命的必修课。既然死亡无从逃避,那就让我们学会面对吧。
考虑到这个主题有可能会触发个别同学的创伤体验,在正式开始上课前,我会特意提醒一下,并向学生强调,在坦然讨论死亡、积极参与课堂的同时,不要对别人的反应做过多评价。
Part 2.
认 识 死 亡
经由三个问题的探讨,了解学生在死亡这件事上的阅历、认识和感受。
过渡:也许大家对死亡的认识和感受并不一致,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死亡是自然的、不可避免且不可逆的,是生命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活着的生命都要遵从,人、鸟、鱼、虫、兽皆如此。
但,究竟什么是死亡呢?
介绍死亡的三重定义。
过渡:既然死亡不可避免,你有想过未来如何面对身边人的死亡吗?
在19岁之前,泰勒也从来没思考过这个问题,然而死亡就在她毫无准备时来临了——她的妈妈因病去世,那么她都经历了一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她的故事。
Part 3.
绘本故事:《你离开之后》
播放绘本视频(5分15秒)。
(视频是用PPT加上纯音乐录制的,本来自己配了音,但由于两段配音视频时长加起来有8分半钟,太耽误事,会导致内容讲不完,所以就弃用了)
视频播放结束后,围绕绘本内容请学生思考与讨论下列问题——
思考与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哀伤反应,知道一个人在失去重要他人时,会经历怎样的心路历程。
师:丧失所爱会让我们体会到哀伤,这是一个复杂的反应,它包含了愧疚、悲伤、愤怒、自责等感受。
讲解哀伤反应的五个阶段。
师:库伯勒·罗斯模型概括了人们在经历重大创伤性事件后的心路历程,但值得注意的是,哀伤的这些阶段不一定按特定顺序发生,也不是一个一直向前的线性过程,而是在各阶段艰难的长期循环往返徘徊,直到最后痊愈。
此外,哀伤是高度个性化的和不可预测的。每个人个体情况不同,走出哀伤的时间也会不同。研究表明,50%的人的哀伤反应能够在1年内自行缓解,85%的人在2年内能缓解,约有15%的人发展成延长的哀伤反应。因此,我们既要相信自己有复原的能力,也要掌握一定应对方法。
设计意图:认识到作为关怀者,在面对失去挚亲的人时,恰当与不恰当的反应有哪些,学会做一个温暖的人。
师:丧失挚亲对任何人来说都会是一场沉重无比的打击,在这样的人生至暗时刻,周围人的体贴和善意会给予人重新振作的勇气和力量,每个人都需要掌握一些关怀他人的正确方式。因为迟早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泰勒”。
我结合绘本上的内容列出了一张清单,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引导学生讨论,最后总结:当身边有人失去挚亲,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共情——我们可以这样说:
“我无法想象你会有多难过”
“这件事发生的太突然,一下子没法接受,心里很痛苦对吧?”
倾听——我们可以这样说:
“你想要聊聊吗?”
“你想说的时候随时可以找我,我会一直在。”
小举动,大意义——我们可以这样做:
有分寸的温暖拥抱,无声的陪伴,递纸巾……
小结:尽管我们讨论了很多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事,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善意本身就是最大的安慰,不要因为觉得没有掌握最好的安慰方法,而对别人的苦难视而不见。
设计意图:借由泰勒一家走出悲痛的过程,学习和了解有助于哀伤疗愈的方法。
请学生回顾泰勒一家人各自是如何应对伤痛的,然后进行分类总结。
小结:丧失亲人是每个人一生中的必然经历。如何应对丧亲之痛并在创伤中成长则是我们生命中必然要学习的功课。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疗愈哀伤呢?
通过哀悼仪式中完成与逝者的告别;
找到表达悲伤的正确方式, 给自己时间充分地去释放哀伤;
做喜欢的事,重新感受愉悦感,激活内在力量,同时寻求社会支持;
重建生活秩序。
设计意图:认识到死亡并不代表永恒的失去,我们与故去的人之间的情感依然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延续。
过渡:回到故事当中,泰勒的一大遗憾是,妈妈离世后,她此后的人生中再也没有妈妈的参与,甚至于随着时间过去,妈妈在她记忆中的身影都越来越模糊。那么——
Q:当逝去的人无法再亲身参与我们的生活,如何安放我们对Ta的思念,或者有什么方式与他们保持精神联结?
先请学生思考发言,然后呈现案例——
来自美国的女生Laura Carney,在2003年时不幸经历了父亲的离世。可那之后,她却选择了一种极其特别的方式缅怀父亲 ——用6年的时间,为父亲完成他生前长达54项的遗愿清单。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网友也在以不同方式去延续与逝去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将思念化为力量,滋养着自己的生命,继续前进。
Part 4.
总 结
日本某寺庙中有一句箴言:死亡不是某个时刻会到来,而是时时刻刻都会到来。死亡听起来离你很远,但它却在不断地发生。每一天过去,我们与亲朋好友相处的时间又少了一天,离最后的告别又近了一点。与此同时,也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意外,死亡就会突然提前很多摆在你面前。对于死亡,我们不一定有机会做好准备。
Q:面对随时可能来临的死亡,我们能做的是什么?
总结:珍惜现在,不留遗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