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心理选修课】OH卡心灵探索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七年级心理选修课】OH卡心灵探索

资源简介

【初中七年级心理选修课】OH卡心灵探索
教学目标
1.认识OH卡,理解OH卡的基本规则和原理;
2.通过OH卡初体验,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事物,灵活思维;
3.在团队活动中,学会接纳他人的不同观点,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连结。
教学重难点
1.认识OH卡,理解OH卡的基本规则和原理;
2.通过OH卡初体验,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事物,灵活思维;
3.在团队活动中,学会接纳他人的不同观点,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连结。
适用年级:七年级
建议时长:80-90分钟
教学过程
Teaching process
Part 1.导入部分
规则:将OH卡基础卡中的85张图卡(去掉了3张带有性意味的卡)摊开在桌子上,请学生仔细观察,选出一张自己最有感觉的、最能代表自己的图卡,然后依次进行分享。
以这项活动作为导入,一方面是因为选修课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班级,彼此间不太熟悉,希望借助这项活动去增进他们的相互了解和连结;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让学生初步熟悉图卡。
Part 2.认识OH卡
(一)OH卡的基本介绍
OH卡又叫潜意识直觉卡,是一种奇妙的心理投射测试工具,可以说是心灵的镜子,让玩它的人可以籍着这面镜子来更看清自己,并整理自己潜意识这个心理仓库。它最初是由德国人莫里茨和墨西哥裔的艺术家埃利·拉曼共同研发,之后陆陆续续又开发出一系列的卡牌。我们今天要一起玩的是最先研发的这套基础卡。
基础卡有176张卡片,由88张图像卡和88张文字卡组成,图像卡和文字卡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当选择任意一张图卡放进任意一张文字卡内,就会有有7744种组合。这些图卡所描绘的内容及字卡所涵盖的字眼,反映出我们的外在和内在世界以及生活各个层面的内容。
(二)OH卡与塔罗牌的区别
学生容易把OH卡看作是和塔罗牌一样的占卜工具,从而对OH卡的作用将信将疑,所以在这里会跟他们作一个澄清。
塔罗牌的解读基于神秘学,每张牌都有固定含义,一组塔罗牌的意义由塔罗师来解读,参与者只需要提供问题,不需要自我探索。
而OH卡的效用则是基于一定的心理学原理,其牌义没有唯一答案,全由参与者自己解读,不同人对同一张牌可能有不同解读。所以在玩OH卡时,发现他人对卡牌的解释与自己不一致时,请保持真诚倾听,做到尊重、不评价。OH卡是通过用卡牌去照见我们的潜意识,开启自我探索之旅。
(三)OH卡的心理学原理及用途
在正式玩OH卡前,还是会以尽量浅显易懂的方式给学生介绍一下OH卡背后的原理。虽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听懂,但我始终觉得,了解原理,他们才会对这项工具有认同感,才会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更愿意积极参与,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神神叨叨的东西。
原理一:冰山理论
介绍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重点强调潜意识,它是本能的愿望与驱动,包含了全部行为背后主要的驱力,难以被察觉感知,却决定着我们看待事物的观点;控制着我们的行为、选择。
OH卡可以帮助我们亲近自己的潜意识,觉察并理清自己内在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据此作出改变或调整,最终实现“自我觉察、自我疗愈”。
原理二:投射和移情
投射和移情,是指我们把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等不自觉地蕴含于外界事物或他人的一种心理反应(如:疑人偷斧)。简言之,你心里有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如果我们能发现这个投射过程并进行回溯,就有可能了解我们内心的真实状态。
仔细观察OH卡,会发现图卡的画面似乎不太清晰,甚至有些卡牌不太容易理解它到底画了什么。正是借助这种不清晰,在观察卡牌之后,我们更容易对它做出独特的个性化解读。我们由此产生的想法、感受以及故事,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例如——
图上两个抱在一起的人,有人看到的是一对母子久别重逢拥抱在一起,这让他联想到自己已经很久没回家看望家人了。而有人看到的却是两个人看似在拥抱,表情却异常冷漠,可能是一对“塑料朋友”。现实中他可能和周围的朋友也仅仅是一种表面的友好。
Part 3.OH卡怎么玩
探索一 ——一图多解
通过这个活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觉察在解读图卡时,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灵活思维,学会变换角度看问题。
探索二 ——故事接龙
故事接龙也是常用的OH卡团辅活动,为了方便学生理解规则,我在小红书上找了一个示范视频,但为了方便操作,实际上课时对规则进行了略微调整。(视频来自小红书博主-oh卡咨询师大熊)
故事分享完后,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讨论:哪些人的故事内容是比较曲折?哪些人的故事中情绪是低落的?谁在情节陷入低谷时扭转了局势?谁最会圆场?……
通过故事接龙,学生们可以对自己的行为模式、优势特长等有所觉察
探索三——转念练习
活动三也是在活动一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请学生完成练习后分享。
小结:通过转念练习,你发现了什么?也许有同学会感觉,一开始要将“不喜欢”的卡从“喜欢”的角度去解读时,内心会有一些抗拒,一些牵强。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客观事物本质上并没有真正的对与错,好与坏,一切意义都是我们赋予它们的。如果对客观事物你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赋予意义,那么就有更大的可能性可以实现情绪自由。
接着结合例子介绍情绪ABC理论。
小结:由此可见,情绪的产生取决于我们如何去看待/解释/评价所发生的事件(统称“信念”)。合理、积极的信念会引发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而消极、不合理的信念则恰好相反。
转念练习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内心已有的信念,并通过尝试多角度看待问题,学会调整信念,从而掌握调节情绪的“钥匙”。
以一则美团外卖上的评论进一步论证说明,最后通过练习,引导学生将理论连接到自己实际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