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一年级期末家长会先抓习惯良好的生活生活习惯养成,做到六要求: “出必告,反必面” 经常使用礼貌用语 注意安全,学会保护自己 上学按时到,放学不逗留 在家能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 不玩手机、电脑,坚持锻炼身体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做到五提醒: 带好纸巾和水瓶 勤换洗衣服,注重个人卫生 会整理自己的书包 会系鞋带、着装整洁 不乱丢、乱扔,会打扫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可以这样开始: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帮助孩子制定学习时间表 多给孩子一点信心 要求孩子做到三个“认真”一个“独立”第一个认真:认真倾听由于孩子与外界接触交流的机会增多,孩子的表达能力增强了许多,可是有些习惯却不好,如大人说话时常插嘴,不能认真仔细地听等等。要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礼貌和习惯,这是提高孩子听懂语言的重要保证。应让孩子懂得在听故事、听别人讲话时,要尊重他人,可以自然地坐着或站着,眼睛看着说话的人,并且不随便插嘴,安静地听他人把话说完。这是一种倾听礼貌。注意听别人说话说话的时候,看着对方的眼睛。听清楚对方说话的要点第二个认真:认真作业建议您开始时可以和孩子一起检查作业,应该教孩子从细微处检查是否有漏洞。教会孩子检查的方法,如看看是否漏题、漏答、漏单位等,二对孩子作业中的错误不要表达自己的修正意见,建议孩子重新思考。(当然实在不行再进行提示),三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检查作业,养成细心检查作业的习惯。第三个认真:认真书写良好书写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它需要较长时间的细致引导和强化训练方能形成。首先是作业书写的要求:读写的姿势的要求,如背要挺直,眼离书本要有一尺远等,牢记读写姿势。其次,作业要整洁。要求孩子尽量想好了再写,少用橡皮擦,如果要用橡皮,就应该擦干净了再写,否则看上去不干净,而且字迹也不清楚,这样既会影响作业的正确率也会影响了美观。一个独立:独立思考有些题目必须让孩子先思考,虽然他的想法有时候不正确,但孩子究竟有了思考的过程,不能养成每次写数学作业,就喊“妈妈,你来看看这题”,一会又喊“妈妈你来看看这题”。时间一长,不会思考了,每次都是妈妈你来看看。所以,假如你的孩子也有这种情况,请你对孩子说,多读题目自己试试看。你可以在孩子做完了作业,再给孩子检查,假如真的有不会的,你可以再给他讲解。这样孩子就能够学会思考,而不会事事都依靠你。再谈成绩第一个难点:阅读理解一年级阅读理解 做题步骤带着问题到文中找答案回答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认真审题,看清题目要求,理解题意检查读文章读问题逐条解答主要题型及答题思路一、数1.数短文中有几个自然段(开头空两格)2.数短文中有几句话(看句末标点。?!......)二、填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2.根据短文内容连线(找到关键词,答案就在词语的前面或者后面)三、找1.找短文中的词语找文中的动物、植物、人物、正反义词、量词等2.找短文中的句子找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圈关键词:答案就在词语的前面或者后面)四、仿积累词语,尝试仿写和运用第二个难点:看图写话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心情常用句式:什么时间+谁+什么地方+做什么,做得怎样?看图写话 四步法1.看——让观察更有效(1)有序观察,把握主要内容:上→下 左→右 整体→局部(2)有目的观察: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心情)2.想——插上想象的翅膀(1)静态图→动态图(2)图中人物会说什么?做什么?心情怎么样?3.说——在心里构思(1)说连贯:首先→然后→接着→最后(2)说完整:从头到尾不遗漏4.写——落笔成文(1)开头:抓住五要素,巧用环境描写(2)中间:加入对话,将过程描写详细(3)结尾:心情,发表想法一个重点:提高识字量1.在生活中识字(识字小报;路牌、商店名称等)2.游戏识字:可以和孩子玩词语接龙,识字飞行棋,激发孩子的兴趣。4.阅读识字:这是最重要、最长久也是最有效的方法。3.听歌认字(电视、手机等媒体,合理利用)期末复习一般多出现在语文园地中,以及课文后面的习题中,这种题要想做好,需要孩子们多练多积累,我每次上课也会让孩子做好摘抄。1、字词2、句子识字表 写字表 词语表识字表里要会拼音、会组词,其中蓝色的字是多音字,要掌握每一个字的读音并会组词,而写字表里的字,除了会认会组词外还要会写,了解字的结构,笔顺,部首。词语表中的词语要会听写。常见题型:句子的转换 扩句仿写3、默写4、阅读阅读理解的分值普遍很高是拉开语文分数的关键,这一块想要拿高分,需要大家鼓励孩子多阅读,增强理解能力,阅读理解差的孩子,可以买一本专项训练,多做多练。考点都在日积月累里和课后要求会背的课文里。古诗词原文和名句名篇一定要背熟,并会默写。这部分考试必考。5、写话这一项是家长和孩子们最头疼的部分,这一模块要想提升,需要孩子们通过阅读积累素材,通过练笔提高写作水平。家长会的时长虽然有限,但教育孩子却是无限漫长的过程,家校共育能够影响孩子的一生。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同心、同行、同向,携手前行,一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助力!谢谢倾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