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材】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铁匠波尔卡》教案+课件+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版教材】人音版音乐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铁匠波尔卡》教案+课件+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音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爱劳动》第6课《铁匠波尔卡》
【教材分析】
《铁匠波尔卡》选自人音版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爱劳动》第6课时欣赏课。《铁匠波尔卡》是一首波尔卡舞曲,旋律轻快跳跃,情绪热烈奔放,乐曲采用波尔卡典型的ABA曲式结构。作于1869年,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 施特劳斯所作的一百余首波尔卡舞曲中流传范围最广的一首。据说首次出演时,乐队曾采用两台打铁用的铁砧作为特定节奏乐器,丁当丁当的声音使乐曲更为活泼、欢快,音乐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因此在音乐课堂上要从把握歌曲的情绪开始,到打动学生的情感,通过启发、引导、实践等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这节音乐课中得到快乐的情感体验。同时,一年级属于小学段的低学段,自我管控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管控学生,管理课堂纪律,对待学生要有耐心,主动引导学生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感受西洋乐器的音色特点和乐曲中表现的轻松、愉快的情绪
(二)艺术表现
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聆听过程中加强对音乐主题的记忆,能听辨乐曲主题旋律的特点和变化,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
(三)创意实践
用不同肢体动作和乐器表现音乐
(四)文化理解
通过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了解波尔卡这种音乐形式,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培养孩子们喜爱古典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聆听过程中加强对音乐主题的记忆,能听辨乐曲主题旋律的特点和变化,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
(二)教学难点:
1、用不同肢体动作和乐器表现音乐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音乐会吗?知道西洋乐器有哪些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西洋乐器包括:木管乐器、铜管乐器、弦乐器、敲击乐器,下面我们了解一下
预设:了解乐器
教师:看音乐会要注意什么呢?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首先我们感受一下音乐会的场景
预设:欣赏
教师:今天这首作品的名字叫作《铁匠波尔卡》。(书写板书《铁匠波尔卡》)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导,激起学生学习学习的兴趣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学唱歌曲
教师:聆听作品,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播放音乐)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通过聆听音乐,我们听到了叮叮当当的声音,描绘了打铁的场面,下面老师简单介绍一下该作品:《铁匠波尔卡》是一首波尔卡舞曲,旋律轻快跳跃,情绪热烈奔放,乐曲采用波尔卡典型的ABA曲式结构。作于1869年,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 施特劳斯所作的一百余首波尔卡舞曲中流传范围最广的一首。据说首次出演时,乐队曾采用两台打铁用的铁砧作为特定节奏乐器,丁当丁当的声音使乐曲更为活泼、欢快,音乐形象更加生动鲜明。你们知道什么是波尔卡舞曲吗?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波尔卡”源于波西米亚民间舞蹈,于十九世纪中叶风行全欧。它与华尔兹不一样,多用较快的二拍子形成。节奏明快,富有跳跃感。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有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下面我们了解一下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 (Josef Strauss,1827-1870),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之弟,本职为建筑工程师。1853年开始从事指挥和作曲,后任宫廷舞会的指挥。作品以钢琴小品和舞曲为主,共计三百余首,风格与小约翰.施特劳斯极其相近。
乐曲采用D大调,复三部曲式,是3/4拍。下面我们聆听第一部分第一主题,大家听听这部分音乐有什么特点?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表现了怎样的画面?(播放音乐)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以敲打铁砧为节奏的4小节引子后,乐曲呈示出采用单三部曲式写成的第一部分主要主题。此主题轻快活泼,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与欢乐。下面我们加上肢体动作表现音乐(要求:A段第一、二乐句:一人拉风箱,一人当炉子里的火。“火”自己表现燃烧的样子,并使动作由小变大,表示火越烧越旺。)
预设:表现音乐
教师:下面我们聆听第一部分第二主题,大家听听这部分音乐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画面?(播放音乐)
预设:聆听音乐回答问题
教师:使人联想到铁匠们在火光下快乐地劳动的情景。大鼓、大号及铁锤产生的音响效果,享受它带给人们的快乐情绪。(具体要求:A段第三、四乐句:一人当铁块,一人当铁匠。“铁块”摆好造型站好,“铁匠”左手放在“铁块”头上,两手拍一下做出敲自己的左手的样子,“铁块”一点一点地往下缩。下面我们加上肢体动作表现音乐
教师:下面我们聆听第一部分第三主题,大家听听这部分音乐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聆听音乐回答问题
教师:聆听A乐段第一主题的变化再现,下面做肢体动作
教师:下面我们聆听第二部分,大家听听这部分音乐有什么特点?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表现了怎样的画面?(播放音乐)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第二部分主题形成了轻松跳跃的舞蹈气氛。(具体要求:B段一人当铁块,一人当铁匠,每句前两小节,铁匠用双手摆弄“铁块”,使“铁块”被动造型。每句后两小节,铁匠右手做持锤状并作敲打动作。铁匠敲到哪个部位,“铁块”就收缩到哪个部位。)
下面我们边舞动边表现音乐
预设:表现音乐
教师:下面我们聆听第三部分,大家听听这部分音乐有什么特点?你们熟悉吗?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A’段与A段相同。尾声:铁匠用XX XX 的节奏连续向下敲铁块的头,“铁块”一直向下蹲。在全曲最后一拍,铁块大声喊:“嗨!”并站起造型(想象自己是某种铁制品),铁匠累的一屁股坐在地上,并惊喜地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下面模拟打铁的叮当声音
预设:模拟
教师:整体聆听
预设:聆听
三、精彩演绎,自由发挥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表现整首曲子,第一部分用肢体表现,第二部分律动,第三部分利用三角铁、双响筒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预设:表现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上台表演,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同学们体会舞台的乐趣,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让歌声、语言、动作充分融入到歌曲当中,让音乐教学面对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当中来。】
四、拓展思路,开阔视野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音符有长有短还有什么呢?
预设:回答问题
教师:音符还有高有低,不同的声音震动的频率不一样,产生声音的高低也不一样,下面来感受一下音的高低
预设:模拟
教师:下面我们通过视频来感受一下这首作品。
预设:欣赏视频
教师:同学们,看了视频你们有什么样的体会呢?
预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培养学生对于劳动歌曲的兴趣。以及对音乐热爱之情。】
五、结语
教师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铁匠波尔卡》
管弦乐合奏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铁匠波尔卡》
第五单元 爱劳动
(人音)一年级

01
本课目标
02
新课导入
03
新知讲解
04
课堂展示
05
课堂拓展
06
课堂总结
本课目标
01
审美感知
感受西洋乐器的音色特点和乐曲中表现的轻松、愉快的情绪
艺术表现
在各种形式的反复聆听过程中加强对音乐主题的记忆,能听辨乐曲主题旋律的特点和变化,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
创意实践
用不同肢体动作和乐器表现音乐
文化理解
通过感受和体验,让学生了解波尔卡这种音乐形式,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培养孩子们喜爱古典音乐的兴趣。
新课导入
02
同学们
1.你们喜欢看音乐会吗?
2.知道西洋乐器有哪些吗?
新课导入
02
西洋乐器包括:
木管乐器
铜管乐器
弦乐器
敲击乐器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
新课导入
02
管弦乐团中的乐器可分为四大类
木管乐器
铜管乐器
弦乐器
敲击乐器
新课导入
02
小号
法国号
长号
低音号
铜管乐器
新课导入
02
弦乐器
新课导入
02
敲击乐器——有高音
定音鼓
铁琴
木琴
铁片琴
管钟
新课导入
02
敲击乐器——无高音
新课导入
02
看音乐会要注意什么呢?
新课导入
02
首先我们感受一下音乐会的场景
新课导入
02
作品
《铁匠波尔卡》
新知讲解
03
聆听作品
1.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2.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新知讲解
03
我们听到了叮叮当当的声音,描绘了打铁的场面。
新知讲解
03
《铁匠波尔卡》是一首波尔卡舞曲,旋律轻快跳跃,情绪热烈奔放。
乐曲采用波尔卡典型的ABA曲式结构。
作于1869年,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 施特劳斯所作的一百余首波尔卡舞曲中流传范围最广的一首。据说首次出演时,乐队曾采用两台打铁用的铁砧作为特定节奏乐器,丁当丁当的声音使乐曲更为活泼、欢快,音乐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你们知道什么是波尔卡舞曲吗?
新知讲解
03
“波尔卡”源于波西米亚民间舞蹈,于十九世纪中叶风行全欧。它与华尔兹不一样,多用较快的二拍子形成。节奏明快,富有跳跃感。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有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
新知讲解
03
约瑟夫·施特劳斯 (Josef Strauss,1827-1870)
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之弟,本职为建筑工程师。
1853年开始从事指挥和作曲,后任宫廷舞会的指挥。作品以钢琴小品和舞曲为主,共计三百余首,风格与小约翰.施特劳斯极其相近。
新知讲解
03
乐曲采用D大调,复三部曲式,是3/4拍。
聆听第一部分第一主题
1.大家听听这部分音乐有什么特点?
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新知讲解
03
在以敲打铁砧为节奏的4小节引子后,乐曲呈示出采用单三部曲式写成的第一部分主要主题。此主题轻快活泼,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与欢乐。
下面我们加上肢体动作表现音乐
(要求:A段第一、二乐句:一人拉风箱,一人当炉子里的火。“火”自己表现燃烧的样子,并使动作由小变大,表示火越烧越旺。)
新知讲解
03
聆听第一部分第二主题
1.大家听听这部分音乐有什么特点?
2.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新知讲解
03
使人联想到铁匠们在火光下快乐地劳动的情景。大鼓、大号及铁锤产生的音响效果,享受它带给人们的快乐情绪。
(具体要求:A段第三、四乐句:一人当铁块,一人当铁匠。“铁块”摆好造型站好,“铁匠”左手放在“铁块”头上,两手拍一下做出敲自己的左手的样子,“铁块”一点一点地往下缩。)
下面我们加上肢体动作表现音乐
新知讲解
03
聆听第一部分第三主题
1.大家听听这部分音乐有什么特点?
2.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新知讲解
03
聆听A乐段第一主题的变化再现。
下面做肢体动作
新知讲解
03
聆听第二部分
1.大家听听这部分音乐有什么特点?
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表现了怎样的画面?
新知讲解
03
第二部分主题形成了轻松跳跃的舞蹈气氛。
(具体要求:B段一人当铁块,一人当铁匠,每句前两小节,铁匠用双手摆弄“铁块”,使“铁块”被动造型。每句后两小节,铁匠右手做持锤状并作敲打动作。铁匠敲到哪个部位,“铁块”就收缩到哪个部位。)
下面我们边舞动边表现音乐
新知讲解
03
聆听第三部分
1.大家听听这部分音乐有什么特点?
2.你们熟悉吗?
新知讲解
03
A’段与A段相同。
尾声:铁匠用XX XX 的节奏连续向下敲铁块的头,“铁块”一直向下蹲。在全曲最后一拍,铁块大声喊:“嗨!”并站起造型(想象自己是某种铁制品),铁匠累的一屁股坐在地上,并惊喜地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下面模拟打铁的叮当声音
新知讲解
03
整体聆听
课堂展示
04
表现整首曲子
第一部分用肢体表现
第二部分律动
第三部分利用三角铁、双响筒打击乐器
为乐曲伴奏
课堂拓展
05
同学们你们知道音符有长有短还有什么呢?
课堂拓展
05
音符还有高有低,不同的声音震动的频率不一样,产生声音的高低也不一样,下面来感受一下音的高低
课堂拓展
05
下面我们通过视频来感受一下这首作品。
课堂拓展
05
同学们,看了视频你们有什么样的体会呢?
课堂总结
06
《铁匠波尔卡》
管弦乐合奏曲
约瑟夫·施特劳斯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