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新授预习】第10讲 法不可违 (学案 达标检测)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暑假新授预习】第10讲 法不可违 (学案 达标检测)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讲 法不可违 达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2023年2月,某短视频主播在四川凉山做“伪慈善”,“资助”老人3000元,摆拍后收回2800元。该主播被行政拘留,涉事账号被封禁。这启示我们( )
①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违法应担责 ②自由的实现可以触碰法律的红线
③要珍惜个人诚信记录,诚信做事 ④要提高媒介素养,远离网络生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在现代社会,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下列选项与这一底线要求相契合的是( )
A.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B.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D.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某风景区派出所接到中学生小李的报告,游客张某在风景区游玩时,用石头在风景名胜古迹上刻画名字以示纪念。派出派给予张某二百元罚款的处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张某的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②张某的行为违反了行政法律法规
③一切违法行为都应承担法律责任 ④小李行使了公民监督权,具有较强的法治意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下面漫画《聚众飙车》说明( )
①法律维护公共秩序 ②法律维护公共安全
③法律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④法律坚决制裁违法犯罪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省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这部地方性法规自 2022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法规中规定驾驶两轮电动自行车未佩戴安全头盔的将处20元罚款。该管理办法启示我们( )
①守规矩、懂法律,做文明公民 ②违反法律法规,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③骑电动车造成交通事故中人员伤亡占比较大 ④佩戴安全头盔,筑起“安全防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中学生方某为寻刺激给某机场拨打了“报警”电话,称一架航班上有炸弹。警方和机场立即调动了大批人员进行安全检查,航班因此被延误5个小时,损失上百万。目前,方某已被公安机关抓获,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
①公民要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②扰乱社会治安的违法行为,应承担法律责任
③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开个玩笑没什么大不了的
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人违法都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复习法律部分内容时,小林同学搜集到了这样两则案例:
案例一:因北京源通百姓平安大药房有限公司高价销售连花清瘟,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公布行政处罚决定书,警告并罚款30万元。
案例二:三亚警方通报刘某录等6人因照相生意争抢客源引发斗殴,被处行政拘留15日和罚款500元。
以上两则案例共同说明了( )
①违法者都会受到行政处罚 ②违法行为要承担民事责任
③企业及公民要增强法治意识 ④法不可违,要自觉遵纪守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在现代社会,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下列选项与不违法的底线要求相契合的是( )
A.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9.有网友爆料;一对情侣在故宫御花园南门右侧一个有三百年历史的铜缸上,刻上一个“爱心”图形,“爱心”内还刻上了这对情侣的名字。这对情侣的行为( )
A.一定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B.是没有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的表现
C.是不道德的行为,但并不违反法律
D.根据文物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应受到处罚
10.法律是根高压线,谁碰上它谁触电;法律是个守护神,惩处违法护好人。这句话体现了我国法律( )
①通过惩治违法犯罪,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②是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有效的准绳
③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④打击一切不良行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对以下案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王某在地铁上吃东西时乱扔垃圾,面对其他乘客的劝阻她不但不听还把食品包装袋丢弃在车厢,随后扬长而去。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对王某处以罚款——王某的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B.朱某不按合同履行职责造成对方无法按时完工,被处赔偿损失——朱某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C.安徽舒某因在微信群中“抢”救灾捐款900元后退群且拒不退还,在群主报警后被公安机关拘留8天——舒某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
D.张某非法持续开采花岗岩,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张某的行为是刑事违法行为
12.学校的模拟法庭正在审理如下案件:甲同学在操场拾到价值约50元的手表一块,失主乙同学请求甲归还,但甲拒绝归还。如果你是“小法官”,对甲的行为分析正确的是( )
※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一十四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当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者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
A.属于行政违法,应受到行政处罚 B.属于民事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
C.属于一般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 D.属于刑事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
13.下列事件与行为判断相一致的是( )
序号 事件 行为判断
① 张某和王某签订商品买卖合同,张某收款后却只发放了一半货物,须承担违约责任。 行政违法行为
② 一男子打119谎报发生火情,公安部门依法对其行政拘留。 刑事违法行为
③ 朱某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 民事违法行为
④ 陈某为牟取私利,非法收购濒危野生动物,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 刑事违法行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违法行为是指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下列选项中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的是( )
①行政违法行为 ②民事违法行为 ③刑事违法行为 ④违反校规校纪行为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5.北京“别车泼洒咖啡案”于2020年10月21日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以线上方式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苏某当庭表示认罪认罚,朝阳法院以危险驾驶罪判处苏某拘役3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该司机行为( )
①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②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 ③属于刑事违法行为 ④应该受到行政处罚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①②③
二、综合探究题
16. 阅读下图《妈妈红灯!》,回答问题。
(1)我们应该向图中的孩子学习什么?
(2)图中妈妈的行为有可能造成哪些后果?
(3)我们应该从图中妈妈的身上吸收什么教训?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在城区开展未成年人非法改装车辆、非法飙车整治行动。行动中,交警大队查处未成年人李某为了追求时尚和个性,驾驶非法改装的摩托车在街头上演“速度与激情”。民警对李某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教育并通知其家长到场共同签署保证书,并责令其将改装的摩托车恢复原样。
回家后,李某表示很不平衡。他觉得是自己运气不好,碰到了警察执法受到了处罚,平时也有人这样做,但是没有遇到警察执法,就没有受到处罚。
(1)有网友认为,这些未成年驾乘人员受到严厉的批评教育并签署了保证书,可见其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请谈谈你的看法。
(2)假如你是李某的家人,听到他的抱怨,围绕规则,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参考答案
1、C 2、B 3、C 4、C 5、B 6、C 7、D 8、D 9、D 10、A 11、D 12、B 13、 D 14、A 15、 A
16、(1)有规则(法律)意识或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2)损害自己或他人的身体健康;造成自己和他人的财产损失;造成交通拥堵。
(3)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不做低头族。
17、(1)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这些未成年驾乘人员非法改装车辆、非法飙车,其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和相关的交通法规,构成了行政违法为,应该承担行政处罚。因为他们是未成年人,所以执法部门做到了从轻处罚。
(2)①社会生活需要规则,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②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③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讲 法不可违 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3.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别及其承担的法律责任
学习难点:认识一般违法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一)阅读课本,补全知识:
法律的作用
法律作为一种 ___________,明确告知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 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作用)
法律还告诉人们,哪些行为是____的,哪些行为是_____的,它是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______。
(_______作用)
法律是________的社会规则,________是人们行为的底线。(________作用)
2.违法行为的含义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_______、_______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3.违法行为的种类
按情节严重分类 ________违法行为(轻微) _______违法行为(犯罪)
违法行为分类 __________行为 ___________行为 __________行为
违反法律 ______法律规范 _______法律规范 ______
承担的责任 民事责任 行政制裁(行政处罚/行政处分) ______
举例 ____________;侵犯他人的民事权利;不履行合同义务等 扰乱____________;谎报险情;破坏铁路封闭网;殴打他人致轻微伤 __________;殴打他人致重伤或死亡
相同点 都是____________,都具有___________;都要承担__________.
4、遵章守法的作用: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
5、我们应怎样做到遵章守法?
(1)我们要认识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2)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_____________,增强_______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
(3)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_____________,积极防范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二)阅读课本,找到下列问题并标注出来:
1、如何理解“法不可违”?
什么是违法行为?
违法的个人原因?
★违法行为包括哪几类?
5、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区别和联系?
6、行政违法行为有哪些?
民事违法行为有哪些?
8、如何防范一般违法行为,做到遵章守法?
1.王某在地铁上吃东西时乱扔垃圾。西对其他乘客的劝阻,她不但不听,还把食品包装袋丢弃在车厢,随后扬长而去。这种行为破坏了乘车环境,扰乱了地铁正常的乘车秩序。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王某予以行政拘留。
(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该案例中王某的行为属于哪一类违法行为 请阐明理由。
(2)我们应如何遵章守法,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2.[透视现象自警自省]
观察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根据漫画完成本题两小问。
①漫画一中“能孩子“缺乏 意识;
②漫画二表明法律等规则需要不断
(2)结合漫画一,谈谈漫画二会产生什么效应。
3. 透过现象与法同行“霸座”
近些年,“霸座” 事件时有发生,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霸座” 乘客均被铁路公安部门给予处罚,“霸座” 乘客的信息被记入铁路征信系统,在180天内他们将被限制购票乘坐火车。
据此回答:
(1)霸座乘客的行为是: (填序号)
①民事违法行为②行政违法行为③危害国家安全行为④不道德的行为
(2)运用《遵守社会规则》, 请你对霸座乘客的行为作出评析。
4.材料一 李某因骑电动自行车时未戴头盔,被交警依法处以20元罚款。
材料二 小明、小丽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某公司不实负面信息,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连续60天在各自微信朋友圈发布声明或致歉信,并分别向该公司支付赔偿款6000元。
(1)材料一、二中主人公们的行为分别属于哪种违法行为?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上述违法行为的异同点。
5.【关注社会理性思考】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吹响了中国走出新冠疫情阴霾的决定性号角。回顾新冠疫情防控历程,仍有许多现象值得深思。
某医学检验公司为牟取非法经济利益,瞒天过海,违规将多区采集的“5混1,"10混1”核酸样本,采用多管混检的方式进行检测,人为稀释样本,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给当地抗疫带来巨大负担。2022年11月18日,检察机关对该公司以及 相关责任人,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1)该检验公司行为违反了什么社会规则?
(2)该检验公司行为具有哪些危害?
国务院优化防控新十条发布后,面对有关规定,网友意见不一:
(3)围绕上述材料,说说你能为实现疫情新形势下社会生活有序化做些什么?
见课时练习
(一)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学会了: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
把本节课所学知识画出思维导图
附合作探究参考答案:
1.(1) 行政违法行为。因为王某扰乱社会公共秩序,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被处以行政拘留,说明王某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
(2)①我们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②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分清是非,增强守法观念,严格遵守治安管理的法律规定。③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依法从事民事活动,积极防范民事侵权行为和合同违约行为,既要维护自己的权益,又要尊重他人的权益,促进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2. (1) ①法治或法律
②调整或完善
(2)犯罪低龄化现象得到遏制;未成年人罪错心理得到矫治;有效震慑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增强未成年人法治意识等。
3. (1) ②④
(2)①霸座行为既违反了道德规范,也是一种违法行为;②霸座行为缺乏规则意识,扰乱社会秩序,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③霸占别人的座位,是一种不文明的表现,不尊重他人,也没有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④霸座乘客的行为是不诚信的行为,违背了诚实守信的原则,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⑤他们的行为应受道德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
4.(1)材料一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材料二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2)相同点: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不同点:违反的法律不同,承担的法律后果不同,对社会的危害承担不同。
5.(1)道德(诚信);法律。
(2)扰乱防疫工作秩序;危害群众生命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企业(个人)形象和信誉等。
(3)增强防护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自觉遵守新的防疫规则;积极宣传国家政策(科普知识);提醒、帮助他人遵守规则等。
目标解读
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达标测试
自学反思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