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复习课》浙教版科学七升八-第02讲 机械运动(学案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暑假复习课》浙教版科学七升八-第02讲 机械运动(学案 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复习课》浙教版科学七升八--第2讲 机械运动
考点一、参照物
考点精要:
一.参照物
1.机械运动:空间位置不断的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取其他物体,选取的物体就是参照物。
3.运动的判断:相对于参照物距离,方向没有变化为静止,二者只要变化一个就为运动。
4.参照物的选取:
(1)参照物的选取是随机的:选择一个非自身的物体做参考系
(2)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选择后假定参照物不动。
典型分析:
1.如果没有参照物,则不能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正确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选择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B.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得出不同结论
C.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D.人在上升电梯中,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答案】B
【分析】要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先选定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参照物。
【解答】解:A、参照物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运动的,故A错误;
B、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得出不同结论,故B正确;
C、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故C错误;
D、人在上升电梯中,人和地面的距离发生了变化,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参照物的问题,属于基础题。
举一反三:
1.三位同学同时从东向西进行骑自行车比赛,到达终点时,甲说今天刮东风,乙说今天没有风,丙说今天刮西风。那么当时实际刮风的风向和三人最先到达终点的分别是(  )
A.东风、甲 B.东风、丙 C.西风、甲 D.西风、丙
【答案】B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先选取一个标准做为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物体就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物体就是静止的。三位同学同时从东向西进行骑自行车比赛,到达终点时说法不同,要想判断当时实际刮风的风向和三人谁最先到达终点,关键是抓住“从东向西”、用他们各自的速度与风速作比较。
【解答】解:甲:速度比风慢,所以感觉到了正常的风向。
乙:速度和风速一样,所以感觉不到风。
丙:速度比风快,所以感觉到了相反的风向。
综上分析,当时实际刮风的风向是东风;因为三人经过的路程相同,丙的速度最大,所以丙最先到达终点。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关键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此类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物理知识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作出解释。
2.你有过登高远眺的体验吗?在高山顶上眺望远处时会看到四周有一圈“天地分界线”,这就是在高处看到的地平线,乘坐飞机时通过舷窗也可以看到这条“天地分界线”。如果飞机起飞不久还在继续爬升阶段,你通过左边的舷窗看到的应是下图中的哪一幅(  )
A.A B.B C.C D.D
【答案】A
【分析】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取一个参照物,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乘坐飞机向上爬升时,人通过舷窗观察“天地分界线”时,以地平线为参照物,飞机是向后倾斜的,因此,所看到的“天地分界线”是自左向右倾斜,故只有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有关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属于基础知识,难度不大,但要搞清所利用的知识。
考点二、速度
考点精要: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大小:物体运动得越快,则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慢,则速度越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3)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用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计算速度的公式可表示为v=s/t。
(4)单位:常用的速度单位是米/秒和千米/时。“1 米/秒”的意义:如果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米,它的速度就是1米/秒。换算关系:1米/秒=3.6千米/时。
3.路程时间图像与速度时间图像
(1)路程与时间图像:斜率大小表示速度大小,水平表示静止不动。
(2)速度与时间图像:图像和时间夹的面积表示路程大小,水平表示匀速,向上倾斜为加速。
典型分析:
1.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4m/s
B.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D.3s时乙在甲的前方
【答案】D
【分析】(1)物体的s﹣t图象为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物体在这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s﹣t图象为水平直线说明此时物体静止,由图可知物体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计算0﹣4s内乙物体的平均速度;
(2)甲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甲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而2s以后乙一直静止,据此可知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是否相等;
(3)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且从图中可知,3s时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
【解答】解:AB、乙的s﹣t图象前2s为一条倾斜直线说明乙在这段时间内做匀速直线运动,2s以后乙的s﹣t图象为水平直线说明此时乙静止,则第3s时乙的路程为8m,第4s时乙的速度为0,由图可知0﹣4s乙的平均速度为:v===2m/s,故AB错误;
C、甲的s﹣t图象是一条倾斜直线说明甲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而2s以后乙一直静止,
故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误;
D、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且从图中可知,3s时甲的路程小于乙的路程,故乙在甲的前方,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s﹣t图象的认识能力和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
2.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前300米内甲车运动的时间大于乙车运动的时间
B.甲车运动的速度为20米每秒
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20秒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答案】B
【分析】(1)分析前300m内甲车和乙车运动所用的时间即可得出结论;
(2)分析甲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关系得出乙车的运动状态,利用速度公式v=求出甲车的速度;
(3)分析乙车在相等时间内通过路程的关系得出乙车的运动状态;
(4)根据甲、乙两车在20s内通过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v=比较平均速度。
【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车到达300m处所用的时间为15s,乙车到达300m处所用的时间也等于15s,所以甲、乙两车前300m内所用时间相等,故A错误;
B、由图可知,甲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说明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甲车通过400m所用的时间为20s,所以甲车的速度:v===20m/s,故B正确;
C、由图可知,乙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变大,说明乙车在做变速运动,故C错误;
D、甲在20s内通过的路程s甲=400m,乙在20s内通过的路程s乙=450m,即甲、乙两车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则根据v=可知,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不相同,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速度公式的运用,注意路程和时间的一一对应,能从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本题的关键。
举一反三:
1.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答案】C
【分析】(1)在s﹣t图象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物体的运动速度;在s﹣t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2)由图象可以看出两物体在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且在此时相遇;根据图象读出0~20s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
【解答】解:
A、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此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此选项错误;
B、甲物体在15~20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此选项错误;
C、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此选项正确;
D、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不是在20s末相遇,0~20s内通过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此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由s﹣t图象比较物体的速度大小、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物体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2.甲、乙两车同时从P点出发,沿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s﹣t图象分别如图(a)(b)所示。两车先后到达距P点18米的Q处,时间差为Δt,则(  )
A.甲比乙先到达Q处,Δt=12s
B.甲比乙先到达Q处,Δt=18s
C.乙比甲先到达Q处,Δt=12s
D.乙比甲先到达Q处,Δt=18s
【答案】C
【分析】根据图a和图b读出对应的路程与时间,首先根据速度公式得到甲、乙的速度;再求出两车通过18米的路程需要的时间,进而得出时间差。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s甲=3.6m,t甲=6s;s乙=6.0m,t乙=6s;
则甲车的速度为:v甲===0.6m/s,
乙车的速度为:v乙===1m/s。
甲车通过18米的路程需要的时间为:t甲′===30s,
乙车通过18米的路程需要的时间为:t乙′===18s,
故乙车先到达Q处,两车到达Q处的时间差为:Δt=t甲′﹣t乙′=30s﹣18s=12s。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有一定难度,能够从图象上获取相关信息,常见题目。
3.如图所示,小蛟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把小车放在斜面A点,使小车从斜面A点静止下滑,经过B点到达C点,图中已标出小车经过A、B、C三点对应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段距离为4.0dm
B.BC段平均速度为6cm/s
C.为了便于计时,应将木块向斜面底端移动
D.若小车过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出AC段平均速度将偏大
【答案】D
【分析】(1)根据小车在A、C两点的刻度得出小车经过AB段的路程;
(2)从图中得出小车在AC段的路程和所用时间,利用速度公式得出平均速度;
(3)为了便于计时,斜面坡度应较小;
(4)如果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会偏小,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
【解答】解:A、小车经过AB段的距离sAB=10.00dm﹣6.00dm=4.00dm,故A错误;
B、小车在BC段的距离sBC=6.00dm﹣1.00dm=5.00dm=50.0cm,所用时间tBC=15:35:23﹣15:35:22=1s,
平均速度vBC===50cm/s,故B错误;
C、为了便于计时,斜面坡度应较小,应将木块向远离斜面底端的方向移动,故C错误;
D、如果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会晚一些,测量的时间会偏小一些,根据速度公式可知,在路程不变时,时间偏小,测得的平均速度会偏大,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目考查了平均速度的测量,关键是能正确得到不同阶段的路程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4.如图,是某小球在水池中下落过程中拍摄的一张照片。已知池壁上每块砖的厚度为a,闪光灯每隔Δ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根据照片你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①A→C运动是匀速运动;
②B→D运动是匀速运动;
③A→C平均速度为3a/2Δt;
④通过D点时速度为a/Δt。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答案】D
【分析】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是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中照片判断小球是否做匀速运动的标准是观察在相等的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距离是否发生变化。
【解答】解:①A→C的过程中,AB段距离大于BC段距离,而时间间隔是相同的,说明开始速度大,后来速度变小,不是匀速运动;故①是错误的。
②B→D的过程中,BC段和CD段的距离相同,时间间隔一样,说明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等,是匀速运动,故②是正确的。
③A→C中,因为SAC=3a,tAC=2Δt,所以AC段的平均速度是:vAC==,故③是正确的。
④小球在BD段匀速运动,可通过速度公式计算出BD之间的速度,经过D点后速度可能会变,但在通过D点时瞬间的速度是平均速度。故④是正确的。
故选:D。
【点评】该题通过物体的运动照片(轨迹)来考查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一定的难度,解题的关键是观察在相同时间段内物体通过的距离是否相等。
5.小明在上学的路上,先以v1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以v2走完后一半路程,则他在上学的全程中平均速度为(  )
A.v= B.v=
C.v= D.v=
【答案】B
【分析】平均速度等于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先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物体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得出全程用的时间,再利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设全程路程为s,
则物体在前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t1==,
物体在后一半路程的运动时间:t2==,
物体全程用的时间:t=t1+t2=+=,
∴物体全程的平均速度:
v==。
故选:B。
【点评】注意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而是总路程和总时间的比值,即根据V=计算平均速度。
1.宁波市机场高架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小轩驾驶一辆汽车在高架桥上由南向北行驶,则(  )
A.以该汽车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
B.以高架桥参照物,该汽车是静止的
C.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该司机向南运动
D.以司机为参照物,桥上路灯是运动的
【答案】D
【分析】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这个物体与所选参照物之间是否有位置变化;若位置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
【解答】解:A、小轩驾驶一辆汽车在高架桥上由南向北行驶,以该汽车为参照物,司机小轩的相对位置没有发生改变,是静止的,故A错误;
B、汽车与高架桥的相对位置不断变化,以高架桥参照物,该汽车是运动的,故B错误;
C、司机由南向北行驶,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该司机向北运动,故C错误;
D、司机与桥上路灯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直接考查参照物的概念以及对运动静止相对性的理解,属于基础题目。
2.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若马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马上的人 B.身后的房屋
C.路面 D.路边的花
【答案】A
【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关键是看被研究的物体与所选的标准,即参照物之间的相对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如果发生改变,则物体是运动的;如果未发生变化,则物体是静止。
【解答】解:以马上的人为参照物,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马是静止的;以身后的房屋、路面、路边的花为参照物,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所以马是运动的。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在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关键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3.神舟十七号于2021年10月26日发射,在火箭加速上升阶段,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感觉自己是静止不动的,他们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上的指挥人员 B.火箭发射塔
C.火箭 D.地球
【答案】C
【分析】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相对于哪一个物体在运动,就要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哪个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解答】解: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他们相对于地面上的指挥人员、火箭发射塔和地球的位置在发生变化,是运动的,相对于火箭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是静止的,因此他们选择的参照物是火箭,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可能不同。
4.“蜻蜓点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蜻蜓点水后在平静的水面上会出现波纹。某同学在研究蜻蜓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张蜻蜓点水的俯视照片,照片反映了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某瞬间的水面波纹。如果蜻蜓飞行的速度恰好与水波的传播速度相等,不考虑蜻蜓每次点水所用的时间,在下列四幅图中,与照片相吻合的是(  )
B. C. D.
【答案】A
【分析】由于蜻蜓和水波的速度相同,那么蜻蜓每一次点水的时候都会在上一个水波的边线上。
【解答】解:因为蜻蜓飞行的速度和水波的速度相同,那么蜻蜓的每一次点水的时候都会是在上一个水波的边线上,而第二个水波和第一个水波都在以相同的速度运动,所以每个圆都应该是内切的。
故选:A。
【点评】该题考查了运动的同步性,前提是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均相等。
5.小绵同学在校运动会100m比赛中成绩优异。他在比赛中经历了加速起跑、匀速途中跑和略有降速的冲刺三个阶段。下列速度﹣时间图像能正确反映比赛过程的是(  )
B. C. D.
【答案】A
【分析】物体进行直线运动时,在运动过程中速度总是保持不变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断变化是变速直线运动。
【解答】解:小绵同学的“100m跑”经历了起跑、途中跑和冲刺等过程,起跑是加速过程,途中速度不变,冲刺过程中是略有降速的,在整个过程中,做变速直线运动,大致如图A所示,故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变速运动,难变不大。
6.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5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30m
B.整个2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2m/s
C.物体在20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
【答案】C
【分析】在路程﹣﹣时间图象中,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而倾斜的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答】解:由图象知,
A、物体运动15s对应的路程是30m,所以15s通过的路程是30m。故A正确;
BCD、前5s内物体通过的路程为20m,则速度为:v===4m/s,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5至10s内物体静止;
而10至20s时物体也是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v===2m/s。所以在20s的过程中物体做的变速直线运动。故C错误;
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2m/s。故B正确;
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图象的认识,应能通过图象得出物体所做的运动状态和各段及所经历的时间。
(6题图) (7题图)
7.AB是一条平直公路上的两块路牌,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由右向左经过B路牌时,一只小鸟恰自A路牌向B路牌匀速飞去,小鸟飞到汽车正上方立即折返,以原速率飞回A,过一段时间后,汽车也行驶到A。它们的时间与位置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t2=2t1,由图可知(  )
A.小鸟的速度是汽车速度的两倍
B.相遇时小鸟与汽车通过路程之比是3:1
C.小鸟飞行的总路程是汽车的3倍
D.小鸟和汽车在0~t2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答案】B
【分析】本题初看感觉很难,主要原因同学们似乎很难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但只要仔细一考虑便不难发现,小鸟飞向B的时间和飞回的时间相同均为,故有v1+v2=s,而对于汽车来说有s2=v2t2,再根据t2=2t1,便可轻松解决本题。
【解答】解:设AB之间的距离为s,小鸟的速率是v1,汽车的速率是v2,
由于小鸟飞到汽车正上方立即折返,以原速率飞回A,所以小鸟从出发到与汽车相遇的时间与汽车返回的时间相同,
故它们相向运动的时间为,
则在小鸟和汽车相向运动的过程中:
v1+v2=s,
即(v1+v2)=s ①
对于汽车来说:
v2t2=s ②
又由题目知:
t2=2t1 ③
联立①②③可得:
v1=3v2,故A错误;
小鸟和汽车相遇的时间为t,则相遇时汽车通过的路程:
s2=v2t
相遇时小鸟飞行通过的路程:
s1=v1t=3v2t=3s2,故B正确,
汽车通过的总路程:
s2′=v2t2
小鸟飞行的总路程:
s1′=v1t1=3v2=s2′,故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解决相遇问题的突破口是找出两个物体的路程关系、时间关系和速度关系.
8.世界上奔跑最快的动物是猎豹,它快跑时速度可达40米/秒:游得最快的鱼是旗鱼,速度可达108千米/时,飞得最快的鸟是褐海燕,它1分钟能飞5千米。那么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A.猎豹、旗鱼、褐海燕 B.褐海燕、猎豹、旗鱼
C.褐海燕、旗鱼、猎豹 D.猎豹、褐海燕、旗鱼
【答案】B
【分析】根据v=求出猎豹、旗鱼和褐海燕的运动速度,将速度单位换算统一,进行比较。
【解答】解:猎豹的速度v1=40m/s;
旗鱼的速度v2=108km/h=108×m/s=30m/s;
褐海燕的速度v3==≈83.3m/s。
比较可知,褐海燕的速度最大,旗鱼的速度最小,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物体运动速度的比较,解题的关键是物体速度的单位统一。
9.如图所示是道路旁某监控时隔2s拍摄到的两张照片,小明正骑着自行车由西向东行驶,以地面为参照物,道路旁的树是    (填“静止”或“运动”)的;小明认为树是向西运动的,则小明选择的参照物是    ;以小轿车为参照物,则大卡车是向    (选填“东”或“西”)运动的。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首先选择参照物,才可以做出判断。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时,得出的物体运动情况有可能不同。结合图片可逐一分析判断。
【解答】解:以地面为参照物,道路旁的树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改变,道路旁的树是静止的;
小明正骑着自行车向东运动,小明认为树是向西运动的,他选择自己或自行车为参照物;
以小轿车为参照物,大卡车的位置向东发生了改变,因此是向东运动的。
故答案为:静止;他自己(自行车);东。
【点评】本题考查参照物的选择和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判断,需要结图片对物体运动情况进行仔细分析。
10.新加坡圣淘沙岛iFly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室内跳伞模拟装置。体验者在风洞内凭借风力悬空飞行,进而摆出各种造型、做出各种动作,以此获得高空跳伞的刺激体验。
(1)体验者获得高空跳伞的刺激体验,原因是以流动的空气为参照物,人是向   运动的。
(2)在风洞中,人受到空气向上的作用力会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迎风面积是指人受到风的正面作用面积,已知在风速相同时人受到空气向上的作用力和人的迎风面的面积成正比,根据以下甲、乙两图可以判断体重相同的A、B同学,   同学的迎风面积大。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判断运动与静止时,要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2)根据在风速相同时人受到空气向上的作用力和人的迎风面的面积成正比,分析出迎风面积的大小。
【解答】解:
(1)空气是向上流动的,以流动的空气为参照物,人与空气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人是向下运动的;
(2)由图可知,A的高度高,由于AB的重力相同,高度越高,风速越小,则迎风面积越大。
故答案为:(1)下;(2)A。
【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迎风面积大小的判定,属于基础知识,要熟练应用。
11.如图为甲、乙两位同学在某景区河流内漂流时的位置——时间图像。据图分析。
(1)甲同学在出发    分钟后和乙同学位于同一个地方。
(2)该源流河段距起点    m处水流开始比较湍急。
【答案】(1)10;(2)150。
【分析】(1)位置——时间图像相交,则位置相同;
(2)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图像的斜率越大速度越大。
【解答】解:(1)由图象可以看出两同学在10min时图像相交,通过的路程相等,且在此时相遇;
(2)该源流河段距起点150m处,图像的斜率变大,漂流的速度变大,说明水流开始比较湍急。
故答案为:(1)10;(2)150。
【点评】本题考查了由s﹣t图象比较物体的速度大小、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物体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12.如图所示,在比较游泳运动员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中:甲图是用相同的    比较谁在前面;乙图是用相同的    比较所用的时间。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这种方法与    图的方法相同。
【答案】时间;路程;甲。
【分析】(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运动相同路程,比较时间;二是运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
(2)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解答】解:
(1)从甲图可以看出运动员运动相同的时间,利用相同的时间比较经过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在相同的时间内,中间泳道的运动员通过的路程最长,运动最快。
(2)从乙图可以看出运动员运动相同的路程,利用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时间的长短来比较快慢,通过相同的路程,中间泳道的运动员所用的时间最短,运动最快。
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这种方法与甲图方法相同。
故答案为:时间;路程;甲。
【点评】我们通常是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①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②相同路程比较时间,时间短的运动快。由于我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需要同时考虑路程和时间这两个物理量,所以在物理学中,我们就引入了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13.快速公交“BRT”项目试运营,从起点站到终点站全长约为24km,据测算,它全程平均速度约为30km/h,车辆配备了智能化的车辆调度和信息服务中心,通过GPS全球定位功能全程跟踪记录并实时传递每台营运车辆的各种信息。
(1)“BRT”从起点站到终点站需要多少分钟?
(2)该“BRT”在某一地段运行时,先以72km/h的速度运行60s,停车10s,再以54km/h的速度运行30s,求“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答案】(1)“BRT”从起点站至终点站需要48min;
(2)“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16.5m/s。
【分析】(1)已知路程与速度,由速度公式可以求出车的行驶时间;
(2)由速度公式求出车的路程,然后应用平均速度公式求出车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
(1)由速度公式v=可知快速公交“BRT”运行的时间:
t0===0.8h=48min;
(2)54km/h=15m/s,由v=可知,
快速公交“BRT”运行的路程:
s=s1+s2=v1t1+v2t2=72×m/s×60s+15m/s×30s=1650m,
平均速度:v====16.5`m/s;
故答案为:(1)“BRT”从起点站至终点站需要48min;
(2)“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16.5m/s。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根据题意应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即可解题,本题是一道基础题。
14.光电门是物理实验中用来测量时间的一种常用设备,如图甲所示,S是光源,K是光接收器,当有不透明物体通过光电门时,物体会遮住光源,接收器K接收不到光信号,计时器便开始计时,当物体通过后,接收器K重新接收光信号,计时结束,即可记录物体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如图乙所示,某同学用光电测量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的速度,小车上安装有遮光板,A、B是安装在斜面上不同位置的两个光电门。
(1)若小车上的遮光板宽度为d,小车通过光电门时,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为t,则小车通过光电门的速度v=  ;
(2)若已知遮光板宽度d=1cm。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以一定的初速度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两光电门计时器记录的时间分别为tA=0.1s,tB=0.05s,则小车通过A、B两位置的速度分别为vA=   m/s,vB=   m/s;
(3)由实验可知:小车沿斜面向下做    (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运动。
【答案】(1);(2)0.1;0.2;(3)加速。
【分析】(1)根据v=计算小车通过光电门的速度;
(2)把数据代入速度公式即可计算出小车通过A、B两位置的速度;
(3)比较A和B两位置的速度可知小车沿斜面的运动情况。
【解答】解:(1)小车通过光电门的速度就是小车通过光电门时的平均速度,即v=;
(2)已知d=1cm=0.01m,则vA===0.1m/s,vB===0.2m/s;
(3)小车沿斜面下滑,根据(2)可知vB>vA,所以小车沿斜面向下做加速运动。
故答案为:(1);(2)0.1;0.2;(3)加速。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其应用,计算的过程中注意单位的换算。
15.小明一甲驾车旅游,在高速公路上发现一个交通指示牌,如图中所示。高速公路上还设有“区间测速”,就是在两个监测点安装监控探头,测出车辆通过两个监测点时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速度,以此来判断是否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22km,小明爸爸的车通过两个监测点时的时间如图乙所示。求:
(1)图甲中“100”的单位是什么?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交通指示牌所处的位置到广州市最快需要多长时间?
(3)小明爸爸的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是否超速?
【答案】(1)图甲中“100”的单位是为km/h;
(2)从交通标志牌所处的位置到广州市最少需要0.6h时间;
(3)平均速度大小为110km/h,超速。
【分析】(1)图甲中数字“100”是限速牌,表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
(2)由交通标志牌可知从交通标志牌所处的位置到广州市的路程和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利用v=可得出从交通标志牌所处的位置到广州市最少需要的时间;
(3)已知监测点A、B相距的距离,由图乙知小明爸爸驾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利用v=可求出小明爸爸驾驶汽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速度,与区间限速比较即可知道是否超速。
【解答】解:(1)图甲中“100”表示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00km/h,故图甲中“100”的单位是km/h;
(2)由图可知从交通标志牌所处的位置到广州市的路程为s=60km,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v=100km/h,
由v=可知从交通标志牌所处的位置到广州市最少需要的时间为:
v===0.6h;
(3)已知监测点A、B相距的距离为s′=22km,由图乙可知小明爸爸驾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为:t′=10:43﹣10:31=12min=0.2h,
则小明爸爸驾驶汽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速度为:v′===110km/h>100km/h,因此小明爸爸驾驶汽车在这一区间路段超速。
答:(1)图甲中“100”的单位是为km/h;
(2)从交通标志牌所处的位置到广州市最少需要0.6h时间;
(3)平均速度大小为110km/h,超速。
【点评】本题考查了参照物的理解和速度公式及其应用,理解交通标志牌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16.小金发现很多科学知识都源于生活,请你利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帮助小金解决五一假
期里遇到的一些问题。
(1)小金在彩虹快速路上行驶时,发现交警在路边设置了如图甲所示的交通标志,其中“80”的含义是     。此时小金看了看轿车的速度盘如图乙所示,则轿车的速度为    。
(2)小金到达目的地后,需要步行通过一条长度为40米的双向车道(含中间绿化带)的斑马线。一辆汽车在该路段的行驶速度大约为54km/h。人行道绿灯亮后,小金在斑马线道口步行通过马路,步行速度是2m/s,要求横穿马路后预留5s安全时间,如图丙小金步行通过马路前,行驶过来的汽车至少要离人行横道多少米小金才能安全通过?
【答案】(1)限速80km/h;90km/h;
(2)行驶过来的汽车至少要离人行横道375米小金才能安全通过。
【分析】(1)由图甲可知,标志牌上“80”的含义是限速标志,指汽车的最大速度是80km/h;由图乙可知,速度表的分度值是5km/h,由此可知,汽车的速度;
(2)1m/s=3.6km/h,据此换算汽车的速度;由人行道的宽度和人步行的速度可以计算出人步行过人行道所需要的时间,因为要预留5s安全时间,所以汽车到人行道的时间等于人通过人行道的时间与预留安全时间之和,再利用s=vt计算出小明步行通过马路前行驶过来的汽车至少要离人行道的距离。
【解答】解:(1)由图甲可知,标志牌上“80”的含义是限速标志,指汽车的最大速度是80km/h;由图乙可知,速度表的分度值是5km/h,汽车的速度是90km/h;
(2)由v=可知,人步行过人行道所需要的时间t===20s,
因为要预留5s安全时间,汽车到人行道的时间等于人通过人行道的时间与预留安全时间之和,即汽车到人行道的时间t′=t+t安全=20s+5s=25s,
汽车速度v′=54km/h=15m/s,所以小明步行通过马路前行驶过来的汽车至少要离人行道的距离s′=v′t′=15m/s×25s=375m。
答:(1)限速80km/h;90km/h;
(2)行驶过来的汽车至少要离人行横道375米小金才能安全通过。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交通标志的含义,其中速度公式及变形公式的应用是本题的重点。
17.一辆汽车向山崖开去,在离山崖540m时司机按了一下喇叭,经过了3秒钟他听到了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2)当司机所到回声时离山崖多远?
【答案】(1)汽车的速度是20m/s;
(2)当司机听到回声时离山崖480m。
【分析】首先需要明确汽车的速度小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汽车在某处按喇叭后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和声音传播的路程之和是540m的2倍;即汽车和声音的速度和与3s的乘积就是离山崖540m的2倍,即可求出车速。根据时间3s,求出汽车行驶的总路程,根据A点离山崖540m,就可以求出B点离山崖的距离。
【解答】解:(1)设汽车的速度为v,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根据题意得:
(340m/s+v)×3s=540m×2
解得:v=20m/s。
(2)汽车行驶路程s=vt=20m/s×3s=60m,
汽车听到回声时和山崖之间的距离是:540m﹣60m=480m。
答:(1)汽车的速度是20m/s;
(2)当司机听到回声时离山崖480m。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及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弄清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和是鸣笛时汽车与山崖距离的2倍。
18.歼20是由我国自主飞机设计和制造的中国第五代隐身重型歼击机,其部分技术参数如表所示:
空载质量 最大飞行速度 作战半径 最大飞行高度
17吨 2.8马赫 2200千米 18500米
其中,最大飞行速度2.8马赫,表示歼20的最大飞行速度是空气中声速的2.8倍。
(1)若空气中声速取340m/s,求歼20以2马赫的速度飞行5min运动的路程。
(2)“作战半径”是指战机携带正常作战载荷,在不进行空中加油,自机场起飞,沿指定航线飞行,执行完任务后,返回原机场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歼20以2马赫的速度完成一次目标恰好在作战半径处的任务,请问需要多长时间(近似到小数点后面一位)?
【答案】(1)歼20以2马赫的速度飞行5min运动的路程为2.04×105m;
(2)需要1.8h的时间。
【分析】(1)根据题意求出歼20飞行的速度,利用s=vt求出飞行5min运动的路程;
(2)求出“歼﹣20”一个作战半径的飞行路程、最大飞行速度,利用t=求需要的时间。
【解答】解:(1)歼20飞行的速度:
v=2×340m/s=680m/s,
由v=可得,飞行5min运动的路程:
s=vt=680m×5×60s=2.04×105m;
(2)“歼20”一个作战半径的飞行路程s′=2×2200km=4400km,
由v=可得飞行一个作战半径的来回需要的时间:
t′==≈6470.6s≈1.8h。
答:(1)歼20以2马赫的速度飞行5min运动的路程为2.04×105m;
(2)需要1.8h的时间。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利用“马赫”的含义是关键。
19.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发现情况时,司机从视觉感知到踩制动器刹车的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进的一段距离叫反应距离。某司机没有饮酒时的反应时间为0.3s,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在尚能驾车的情况下反应时间变为0.7s.求:
(1)若他驾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没有饮酒时的反应距离是多少?
(2)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的反应距离是多少?
(3)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的反应距离比没有饮酒时的反应距离多多少。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得s=vt,利用此公式可以求解汽车行驶的距离。
(2)根据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得s=vt;
(3)根据(1)(2)可求得反应距离之差。
【解答】解:(1)由v=可得,没有饮酒时的反应距离:
s1=vt1=20m/s×0.3s=6m;
(2)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的反应距离:
s2=vt2=20m/s×0.7s=14m,
(3)反应距离之差:
△s=s2﹣s1=14m﹣6m=8m。
答:(1)若他驾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没有饮酒时的反应距离是6m;
(2)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的反应距离是14m;
(3)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的反应距离比没有饮酒时的反应距离多8m。
【点评】此题考查了结合速度公式变形求解反应距离,注意提醒同学们今后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等安全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复习课》浙教版科学七升八--第2讲 机械运动
考点一、参照物
一.参照物
1.机械运动:空间位置不断的发生变化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描述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需要选取其他物体,选取的物体就是参照物。
3.运动的判断:相对于参照物距离,方向没有变化为静止,二者只要变化一个就为运动。
4.参照物的选取:
(1)参照物的选取是随机的:选择一个非自身的物体做参考系
(2)参照物是假定不动的:选择后假定参照物不动。
典型分析:
1.如果没有参照物,则不能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正确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选择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B.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得出不同结论
C.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D.人在上升电梯中,以地面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
举一反三:
1.三位同学同时从东向西进行骑自行车比赛,到达终点时,甲说今天刮东风,乙说今天没有风,丙说今天刮西风。那么当时实际刮风的风向和三人最先到达终点的分别是(  )
A.东风、甲 B.东风、丙 C.西风、甲 D.西风、丙
2.你有过登高远眺的体验吗?在高山顶上眺望远处时会看到四周有一圈“天地分界线”,这就是在高处看到的地平线,乘坐飞机时通过舷窗也可以看到这条“天地分界线”。如果飞机起飞不久还在继续爬升阶段,你通过左边的舷窗看到的应是下图中的哪一幅(  )
A.A B.B C.C D.D
考点二、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大小:物体运动得越快,则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慢,则速度越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3)公式:速度=路程/时间
用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计算速度的公式可表示为v=s/t。
(4)单位:常用的速度单位是米/秒和千米/时。“1 米/秒”的意义:如果物体在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1米,它的速度就是1米/秒。换算关系:1米/秒=3.6千米/时。
3.路程时间图像与速度时间图像
(1)路程与时间图像:斜率大小表示速度大小,水平表示静止不动。
(2)速度与时间图像:图像和时间夹的面积表示路程大小,水平表示匀速,向上倾斜为加速。
典型分析:
1.甲、乙两位同学,同时从同一地点沿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0~4s内乙的平均速度为4m/s
B.2~4s内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C.4s时甲、乙两物体的速度相等
D.3s时乙在甲的前方
2.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
A.前300米内甲车运动的时间大于乙车运动的时间
B.甲车运动的速度为20米每秒
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20秒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举一反三:
1.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0~20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2.甲、乙两车同时从P点出发,沿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两车的s﹣t图象分别如图(a)(b)所示。两车先后到达距P点18米的Q处,时间差为Δt,则(  )
A.甲比乙先到达Q处,Δt=12s
B.甲比乙先到达Q处,Δt=18s
C.乙比甲先到达Q处,Δt=12s
D.乙比甲先到达Q处,Δt=18s
3.如图所示,小蛟在“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斜面的一端用木块垫起,把小车放在斜面A点,使小车从斜面A点静止下滑,经过B点到达C点,图中已标出小车经过A、B、C三点对应时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AB段距离为4.0dm
B.BC段平均速度为6cm/s
C.为了便于计时,应将木块向斜面底端移动
D.若小车过A点后才开始计时,测出AC段平均速度将偏大
4.如图,是某小球在水池中下落过程中拍摄的一张照片。已知池壁上每块砖的厚度为a,闪光灯每隔Δt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根据照片你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①A→C运动是匀速运动;
②B→D运动是匀速运动;
③A→C平均速度为3a/2Δt;
④通过D点时速度为a/Δt。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④
5.小明在上学的路上,先以v1的速度走完前一半路程,又以v2走完后一半路程,则他在上学的全程中平均速度为(  )
A.v= B.v=
C.v= D.v=
1.宁波市机场高架建成后,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小轩驾驶一辆汽车在高架桥上由南向北行驶,则(  )
A.以该汽车为参照物,司机是运动的
B.以高架桥参照物,该汽车是静止的
C.以桥上路灯为参照物,该司机向南运动
D.以司机为参照物,桥上路灯是运动的
2.唐朝诗人孟郊在《登科后》中写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若马是静止的,则选择的参照物是(  )
A.马上的人 B.身后的房屋
C.路面 D.路边的花
3.神舟十七号于2021年10月26日发射,在火箭加速上升阶段,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感觉自己是静止不动的,他们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上的指挥人员 B.火箭发射塔
C.火箭 D.地球
4.“蜻蜓点水”是常见的自然现象,蜻蜓点水后在平静的水面上会出现波纹。某同学在研究蜻蜓运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张蜻蜓点水的俯视照片,照片反映了蜻蜓连续三次点水后某瞬间的水面波纹。如果蜻蜓飞行的速度恰好与水波的传播速度相等,不考虑蜻蜓每次点水所用的时间,在下列四幅图中,与照片相吻合的是(  )
B. C. D.
5.小绵同学在校运动会100m比赛中成绩优异。他在比赛中经历了加速起跑、匀速途中跑和略有降速的冲刺三个阶段。下列速度﹣时间图像能正确反映比赛过程的是(  )
B. C. D.
6.图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15s时,物体通过的路程为30m
B.整个20s时间内,物体的平均速度为2m/s
C.物体在20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D.物体在0~5s时间内的速度比10~20s内的速度大
(6题图) (7题图)
7.AB是一条平直公路上的两块路牌,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由右向左经过B路牌时,一只小鸟恰自A路牌向B路牌匀速飞去,小鸟飞到汽车正上方立即折返,以原速率飞回A,过一段时间后,汽车也行驶到A。它们的时间与位置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t2=2t1,由图可知(  )
A.小鸟的速度是汽车速度的两倍
B.相遇时小鸟与汽车通过路程之比是3:1
C.小鸟飞行的总路程是汽车的3倍
D.小鸟和汽车在0~t2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8.世界上奔跑最快的动物是猎豹,它快跑时速度可达40米/秒:游得最快的鱼是旗鱼,速度可达108千米/时,飞得最快的鸟是褐海燕,它1分钟能飞5千米。那么三者速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是(  )
A.猎豹、旗鱼、褐海燕 B.褐海燕、猎豹、旗鱼
C.褐海燕、旗鱼、猎豹 D.猎豹、褐海燕、旗鱼
9.如图所示是道路旁某监控时隔2s拍摄到的两张照片,小明正骑着自行车由西向东行驶,以地面为参照物,道路旁的树是    (填“静止”或“运动”)的;小明认为树是向西运动的,则小明选择的参照物是    ;以小轿车为参照物,则大卡车是向    (选填“东”或“西”)运动的。
10.新加坡圣淘沙岛iFly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室内跳伞模拟装置。体验者在风洞内凭借风力悬空飞行,进而摆出各种造型、做出各种动作,以此获得高空跳伞的刺激体验。
(1)体验者获得高空跳伞的刺激体验,原因是以流动的空气为参照物,人是向   运动的。
(2)在风洞中,人受到空气向上的作用力会随着风速的增大而增大。迎风面积是指人受到风的正面作用面积,已知在风速相同时人受到空气向上的作用力和人的迎风面的面积成正比,根据以下甲、乙两图可以判断体重相同的A、B同学,   同学的迎风面积大。
11.如图为甲、乙两位同学在某景区河流内漂流时的位置——时间图像。据图分析。
(1)甲同学在出发    分钟后和乙同学位于同一个地方。
(2)该源流河段距起点    m处水流开始比较湍急。
12.如图所示,在比较游泳运动员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中:甲图是用相同的    比较谁在前面;乙图是用相同的    比较所用的时间。在物理学中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这种方法与    图的方法相同。
13.快速公交“BRT”项目试运营,从起点站到终点站全长约为24km,据测算,它全程平均速度约为30km/h,车辆配备了智能化的车辆调度和信息服务中心,通过GPS全球定位功能全程跟踪记录并实时传递每台营运车辆的各种信息。
(1)“BRT”从起点站到终点站需要多少分钟?
(2)该“BRT”在某一地段运行时,先以72km/h的速度运行60s,停车10s,再以54km/h的速度运行30s,求“BRT”在这一地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
14.光电门是物理实验中用来测量时间的一种常用设备,如图甲所示,S是光源,K是光接收器,当有不透明物体通过光电门时,物体会遮住光源,接收器K接收不到光信号,计时器便开始计时,当物体通过后,接收器K重新接收光信号,计时结束,即可记录物体通过光电门所用的时间。如图乙所示,某同学用光电测量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的速度,小车上安装有遮光板,A、B是安装在斜面上不同位置的两个光电门。
(1)若小车上的遮光板宽度为d,小车通过光电门时,计时器记录的时间为t,则小车通过光电门的速度v=  ;
(2)若已知遮光板宽度d=1cm。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以一定的初速度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两光电门计时器记录的时间分别为tA=0.1s,tB=0.05s,则小车通过A、B两位置的速度分别为vA=   m/s,vB=   m/s;
(3)由实验可知:小车沿斜面向下做    (选填“匀速”、“加速”或“减速”)运动。
15.小明一甲驾车旅游,在高速公路上发现一个交通指示牌,如图中所示。高速公路上还设有“区间测速”,就是在两个监测点安装监控探头,测出车辆通过两个监测点时的时间,再根据两点间的距离,算出该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速度,以此来判断是否超速。若监测点A、B相距22km,小明爸爸的车通过两个监测点时的时间如图乙所示。求:
(1)图甲中“100”的单位是什么?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交通指示牌所处的位置到广州市最快需要多长时间?
(3)小明爸爸的车在这一区间路段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是否超速?
16.小金发现很多科学知识都源于生活,请你利用学过的科学知识帮助小金解决五一假
期里遇到的一些问题。
(1)小金在彩虹快速路上行驶时,发现交警在路边设置了如图甲所示的交通标志,其中“80”的含义是     。此时小金看了看轿车的速度盘如图乙所示,则轿车的速度为    。
(2)小金到达目的地后,需要步行通过一条长度为40米的双向车道(含中间绿化带)的斑马线。一辆汽车在该路段的行驶速度大约为54km/h。人行道绿灯亮后,小金在斑马线道口步行通过马路,步行速度是2m/s,要求横穿马路后预留5s安全时间,如图丙小金步行通过马路前,行驶过来的汽车至少要离人行横道多少米小金才能安全通过?
17.一辆汽车向山崖开去,在离山崖540m时司机按了一下喇叭,经过了3秒钟他听到了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
(1)汽车的速度是多少?
(2)当司机所到回声时离山崖多远?
18.歼20是由我国自主飞机设计和制造的中国第五代隐身重型歼击机,其部分技术参数如表所示:
空载质量 最大飞行速度 作战半径 最大飞行高度
17吨 2.8马赫 2200千米 18500米
其中,最大飞行速度2.8马赫,表示歼20的最大飞行速度是空气中声速的2.8倍。
(1)若空气中声速取340m/s,求歼20以2马赫的速度飞行5min运动的路程。
(2)“作战半径”是指战机携带正常作战载荷,在不进行空中加油,自机场起飞,沿指定航线飞行,执行完任务后,返回原机场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歼20以2马赫的速度完成一次目标恰好在作战半径处的任务,请问需要多长时间(近似到小数点后面一位)?
19.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发现情况时,司机从视觉感知到踩制动器刹车的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进的一段距离叫反应距离。某司机没有饮酒时的反应时间为0.3s,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在尚能驾车的情况下反应时间变为0.7s.求:
(1)若他驾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没有饮酒时的反应距离是多少?
(2)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的反应距离是多少?
(3)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的反应距离比没有饮酒时的反应距离多多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