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特殊教育 五年级端午节【内容简析】《端午节》是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语文五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传统节日”板块中的一篇课文,旨在介绍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起源与文化内涵。端午节背后承载着诸多民间传说,本文选取了广为流传的一个版本,深刻体现了民众对忠诚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敬仰与缅怀之情。课文结构清晰,语言平实易懂,不仅适合作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民族精神的优质教学素材,还巧妙利用学生对端午节习俗熟悉但对其历史由来好奇的心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他们主动、深入地阅读。【设计理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通过引导学生多次细读文本,在阅读中领悟、体会,并接受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同时,要创设丰富的语言实践情境,让学生在学习文本中精炼生动的语言表达的同时,通过富有情感的朗读,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识别并正确书写“端、纪、叶”等关键生字。2. 帮助学生理解“纪念、灭亡、龙舟、糯米”等词汇的意义,确保他们能流畅、准确地朗读课文。3. 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认同感。【重点难点】探讨端午节的起源及其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认识并理解节日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等,以及这些习俗背后的历史故事。【教具准备】准备一系列与端午节、屈原相关的图片资料,包括节日庆祝活动、屈原画像及其相关历史场景,以视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 引言启思:同学们,每当夏天的热情拥抱大地,我们便会迎来一个充满香气的传统佳节——端午节,家家户户飘出了粽子的清香,胸前挂着五彩的香囊。这个节日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与习俗呢?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先睹为快。2. 揭示课题:视频观赏完毕,大家是否对端午节更加好奇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走进课文《端午节》的世界。请同学们跟随老师,一笔一划地在黑板上书写我们的课题。二、初探文本,识字解词1. 范读引领听读识字:首先,请静心聆听老师朗读课文,边听边用铅笔轻轻划出“端、纪、叶”这几个生字,并尝试借助拼音正确发音。共读释词:接着,跟随着老师的节奏再次朗读,这次请圈出“纪念、灭亡、龙舟、糯米”这些关键词汇,结合你的日常生活经验和课文内容,试着理解它们的含义。2. 自读感知通读全文:现在,请自行朗读课文,目标是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同时思考: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人物?他有何感人至深的故事?故事回溯:在自读之后,通过展示的图片,进一步走近屈原。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忠臣,他的故事是怎样的?因国破而投江,以生命捍卫国家和信仰,这份忠诚与牺牲,如何不令人动容?三、深度解读,领悟情感1. 追溯起源细节捕捉:深入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标注出端午节的确切日期和习俗。集体讨论:农历五月初五,我们做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习俗?句型练习:通过“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什么。”这样的句式,练习表达其他节日,加深对节日表述的理解。2. 挖掘深层意义情感挖掘:在第三、四自然段中,深入探讨端午节的由来及屈原受人爱戴的原因。哪些细节让你感受到屈原的爱国之心?大声朗读这些句子,用心去感受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感。精神传承:全班齐声朗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为何屈原的故事能穿越千年,依旧被铭记。是的,这不仅仅是纪念,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是对爱国情怀的颂扬。让我们带着这份崇敬之情,将课文朗读得更加饱满有力。四、总结拓展,实践延伸1. 总结回顾:通过朗读一首端午节儿歌,概括节日时间、习俗及设立的深远意义,巩固学习成果。2. 作业布置:分享任务:回家后,向家人讲述屈原的感人故事,传递这份不朽的爱国精神。实践活动:记录下今年你身边的端午节故事,无论是亲手包粽子的经历,还是参与的社区活动,用文字记录下来,让这份记忆成为你语文学习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