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有效沟通我是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蔺秀云。那我们今天讲的这个内容是理解孩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去理解、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最终跟他们进行有效沟通。为什么大多数的沟通无效首先我想让大家了解一下,为什么大多数的沟通是无效的?我一会给大家呈现几个例子,看看我们作为家长以前的时候都是怎么回应的?那比较好的回应方式又是什么样子的?比如孩子会说,每天学习太累了,我真的一点都不想学习了,太辛苦了。我同学都比我强,人家别人钢琴十级,跳舞跳得非常好,我比不过他们,我不想上学了。再比如:我同学咋都不理我呢?好像都看不起我,我都不知道怎么跟他相处。还有的孩子,到中学阶段总与兄弟姐妹起冲突、打架。遇到孩子这样的一些行为,你都会怎么去沟通?那大家看看这是不是你们经常说的话。比如说这个孩子说学习太累了,那有些爸爸妈妈可能就这样回应:干什么都挺累,工作比学习还累,你不可能过这种轻松的生活。你现在过轻松的时候,你以后就会辛苦,你现在辛苦,你以后就会轻松一些。那比如说那个觉得同学都比他强的,可能大家通常是这样回应,你只要努力肯定就能进步,肯定能超越你的同学,就你要加油。第三种情况就是觉得跟同学不太好相处的,那爸爸妈妈通常会怎么回应呢?爸爸妈妈通常会说,你要跟同学友好相处,你要多帮助同学,要跟他们一起进步。还有,孩子经常发脾气,那你面对一个经常发脾气的孩子,你会不会跟他说:你要控制自己的脾气,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对着干,不要觉得别人就是对你不好的。如果一遇到事情这个孩子就退缩呢?那我们就会说你不要退缩,要勇敢面对,要坚持,只要行动就有效果,那还有与兄弟姐妹如果总是起冲突的话,就会说:你要与这个兄弟姐妹要友好相处,你们以后是最亲的人,你们要相互帮扶。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这些话说起来很容易,但是真的会有效吗?我要和你说,对青春期的孩子几乎没有效,为什么呢?因为就是这些沟通,通常是在行为层面的沟通,就是对方说了一个什么话,或者表现出一个行为,我们就直接去改变他的一个行为。但是心理学认为,我们要先去理解这些行为背后的一些因素是什么?是什么支撑着它出现这样的一个情绪,或者出现这样一个行为?我先给大家举个例子,来让大家理解的孩子,他这样的一个行为情绪背后有什么。这里说的是一个初一的男孩儿,他总是去怼自己的奶奶。那我就问这个妈妈,我说他通常在什么时候去怼自己的奶奶?而这个妈妈就说,其实奶奶对孩子特别好,从小就看着这个孩子长大的。并且奶奶说的通常是关心孩子的话,比如提醒孩子多喝点水,多穿点衣服,别冻着,以及有时候也关心一下这个孩子的作业,说你的作业做完了吗?作业都放在哪里呢?书包整理好了吗?但是这个孩子一听到这些话,他就非常的烦躁,甚至生气,就会去怼奶奶,就坚决不让奶奶管。同时,这个孩子又是别人家的孩子,就是他的学习、他的时间管理,这些都挺好的。所以这个妈妈就比较困惑,说这个孩子也是其他方面都挺好的,为什么他就单单老出现这个问题,并且我说了好多遍都不管用。那为什么不管用,他心里究竟怎么想的?我给大家呈现一个冰山理论,也就是我们如何深入孩子内心进行沟通。我跟这个妈妈说,你来想一下,孩子听到奶奶说这些话的时候,他有没有一些什么想法,或者有些什么感受跟你说过。这个妈妈一时他也想不起来。我就说,孩子有没有觉得奶奶的方式像对待小孩子一样?妈妈就说:对,孩子说奶奶对待他的方式就像对待 3 岁小孩儿。那我为什么要去这样问?是因为到了中学阶段,孩子他特别想强调自主,尤其是他希望成为一个大人。初中的孩子,尤其不希望你把他当成小孩儿,所以奶奶那番话,让他觉得自己是被当成小孩的,他肯定不高兴。在这个冰山理论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观点这个层面,孩子觉得自己被当成小孩儿,肯定感受上就不舒服,应对方式就直接怼回去。所以现在是不是就能够理解的孩子内心深处多一些。那我接着又问,奶奶关心她学习,有没有可能孩子觉得自己是有能力做到的,奶奶一问,就是在质疑我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自主性,好像都是在她提醒之后我才去做的,我自己的功劳就被抹杀了。这个妈妈就说,哎呀,你说到这里我就想起来,他就说奶奶不信任他。大家可以想一下,这个孩子他本身自己有很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奶奶来了这样一句:书包收拾好了吗?书都装进去了吗?他就觉得你不信任我,所以不被信任的时候那个感受肯定是不舒服的,他也会去怼奶奶。这时候妈妈才知道,原来孩子有很多内心戏,她之前是不知道的。我又接着问这个妈妈,你以前都是怎么跟孩子沟通的?妈妈说自己一般和孩子说:奶奶这样是为你好,你要尊重奶奶,要尊重老人,不要对他发脾气。我说你听了我刚才说的这些,会有什么调整吗?这个妈妈还是有一点点懵,我就给她支招,我说你可不可以在孩子面前不做奶奶肚子里的蛔虫,你要做孩子肚子里的蛔虫。什么意思呢?你就跟他讲说:当你听到奶奶这样说的时候,会让你想到什么?或让你感受到什么?或者你就直接说出来,是不是奶奶说这些就让你很不舒服,因为你其实明明自己可以做得到,但是奶奶这样一提醒,好像看起来奶奶不太信任你,对吗?你就这样去讲,你就在孩子面前做孩子肚子里的蛔虫。我再给大家讲一个案例,有一个高中的女孩,她来到这个咨询室,一开始就说我跟同学没有什么交流的内容,融入不到同学中去。我听了也不知道她具体困难在哪里,我就说那你了解同学们都在聊什么吗?如果他们聊的内容不是你熟悉的内容,你听到了,你是不是可以熟悉一下?比如说他们在聊哪个游戏或聊哪个电影,你也去熟悉一下,这样你们就有共同的话题了。那但是就这样的一个沟通,看起来没有起什么作用,然后我又跟她确认了一下,我说你能不能再告诉我一下?哪些是让你跟同学相处比较困难的地方?你觉得不舒服的地方?然后她就说班里经常排节目,她看节目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笑,什么时候不该笑。一听到这个话,我也愣了一下,我就想那你觉得该笑的地方,好笑的地方,那你就笑,不好笑的地方你就不笑。然后她就说:你想啊,人家拍这个节目是有笑点的,如果在那个笑点你不笑,然后就说明你没看出那个笑点,你多low。但是如果人家那个地方没设置笑点,你笑了,别人又没笑,那我多傻。她说到这里,我一下子就理解她为什么人际交往有问题了。你看,这个孩子看个节目,她关注的是节目的内容吗?不是。她关注的是自己表现好不好,没有关注别人的内容,所以他就回应不了别人的内容,那交往就很困难。我们前面讲过,中学生他的自我同一性还没形成,也就是说他自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有没有自信心?他自我强大不强大?自尊心高或低这个部分还没有完全确定,所以他就特别在意自己的表现。这个高中生就是这样子,就说明他自我还不够强大啊。那我们看冰山理论的最下面一层,就是自我不够强大,需要别人关注的人。那到了第二层就是渴望,渴望是人类共有的。所以如果一个人的自我不够强大,他渴望被爱、被关注、被认同,有归属感的那种程度是不是就特别强烈?那他没有得到认可,他就特别难受。大家再往上看,就是所谓的期待。我们把渴望放在具体的人身上,比如自己期待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子,期待自己笑都是恰到好处的,那其他的表现也都是完美无缺的。中学生一般会对自己有比较高的期待,当然这也说明他把自己放在社会群体里,他在意自己跟别人相比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是处于什么样的水平。当期待不能够实现的时候孩子就会有观点,他会认为我人际交往差,或者别人都不待见我。再往上,他的感受就会不好,就会有情绪,那这时候才会出现他的应对方式,他就可能不去上学,就在家里呆着。按照冰山理论,如果我们想帮助这个孩子,最佳的方式是什么?最佳的方式就是提升底层的那个自我,让她自我认可。那家长就可以多肯定,多鼓励她。那关于这个自我部分我就再多讲一下,因为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那通常来讲这个自我我们可以简单的分为两类。一类就比如说安全型的自我,一类是不安全型的。不安全的包括焦虑矛盾型的、回避退缩型的,还有不定性的,不定指的就是他一会可能是焦虑矛盾型的,一会是回避退缩型的。安全型的人,其实没有那么渴望别人的肯定,因为他可以自我肯定。那这种不安全型的他就特别在意自己的表现,非常害怕失败,所以他的情绪就容易被击溃。现在大家知道了,很多孩子表层上的情绪行为是来自深层的不安全感,不安全的时候孩子就会有防御和抵制,甚至攻击。所以有些孩子跟兄弟姐妹冲突得比较厉害,甚至打兄弟姐妹也是一种防御,他的内在自我不够强大,那我们就需要多鼓励、多肯定,尤其是从小就这样去做,而不是总是去挑剔说你哪儿做得不好。冰山理论实操案例这部分内容我想再通过一个案例给大家具体讲一下,也加深一下对冰山理论的理解,它在咨询沟通当中起非常大的作用。这是一个不上学的孩子,他初三在家里已经呆了一年了,然后到来年的九月一号,本来家长预期他能够重新入学,但是又没成功,所以第二天他们就紧急预约了这次咨询。我见到这个孩子,这个孩子也不怎么说话,我去问他任何一个问题,他都先看爸爸,如果爸爸没有什么指示的话,他就低下头,又不说话了。我还不断地去确认,我说你是就不说了,还是你在思考。他就摇摇头,就不说了。后来我就让他基于冰山模型,一层一层地看他的内心世界有什么。他在自我层面写了什么呢?写了没有自信,没有价值感。在期待这个层他写的是期待学习好,期待父母能够理解自己。在应对方式那里他写的是在家里蹲,也就是回避。像这样一个没有自信、没有价值感的孩子,他肯定特别渴望关注,渴望被说你做得非常好。既然他的期待具体到了自己要学习好,我就问他怎么一个程度叫学习好?他的回答是第一名。你看,一个孩子没有信心,然后还期待成绩第一名,你就知道他为什么走不进学校了,是不是?那我就问他,我说你想拿到第一名有多大的压力?他就说压力非常大,几乎不可能。所以他就不能够去上学,自己觉得自己很差,父母也只关心他的成绩,而没有关心他的成长,所以从情绪上来讲,他生气,又非常难过,也会有挫败感,那最终的行为才是就不去上学。所以,我们能用冰山理论去解读很多孩子的行为或者情绪背后的一些东西。那你再去跟他沟通的时候,就不只是停留在行为层面,甚至只是想法层面这样的一个改变。那你会去深入到他的内心,比如说去鼓励他,让他的自我提升,降低他的期待,同时给他更多的这种支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