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典型工作案例——网络泄露他人隐私背景介绍: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能够快速交流沟通的同时,也会因为网络出现一些问题,如隐私泄露。中职学生存在思考问题不周到、法律意识不健全等问题,会无意识泄露自身或他人隐私,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案例描述:“老师,我下周不想去学校了。”周五我正在吃饭的时候,郭同学突然打电话和我说。我下意识就很生气,因为下午上课的时候,郭同学上课迟到被我严厉批评,我以为他是因此不想来学校。但还是压着情绪,疑惑道,“怎么了?”郭同学和我解释道,因为和宿舍的赵同学闹了点矛盾。这时我意识到这里面一定有问题,所以劝解道,“有问题就要解决问题,这样不来学校,逃避事实,问题怎么可能解决。如果这样,问题不会消失,反而会让你们以后的相处变得很尴尬。”他也只好和我说实话。原来,郭同学有一些小癖好,喜欢在宿舍做一些搞怪举动,然后宿舍的同学觉得很有趣,就把这些录了下来。他解释道,他知道其他人不会发,就是好玩,便也没有管这些。但是不久之前,赵同学未经他同意把一些视频发到了快手上,因为他玩的是抖音,开始不知道这件事,后来才从其他人那里知道了,但已经有很多同校的学生都看过这些视频了。他很生气,和赵同学严肃的说了一次,让他把发的视频都删了。赵同学也许是见他那么生气,确实也都把那些视频删了。本以为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但是两天前,不知道为什么,赵同学又把郭同学的一个视频发到了快手上,虽然间隔一分钟就删了,但是也有许多同学看到了。关键是,这个视频比之前的都要搞笑,有很多不认识的同学,都看见了,见到他还会喊他视频里的名字,他觉得害臊极了。案例分析:这件事情本质上就是同学之间未经允许,将对方隐私性的内容发布到了网络上,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最重要的就是消除这些不良影响,并告知学生这样做的危害,以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理论依据:对于隐私,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依据,每个人都有隐私权。同时作为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在面临泄露他人隐私时,可协商处理或报警处理。当然在这里我还是以协商为主,让他们明白相关的法律规范,不再发生此类事件。具体策略:听完郭同学的解释,我立马意识到,他其实没有想要追究到底的意思,只是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其他同学。那么我便站在他的角度上,和他同仇敌忾,“赵同学这种行为如果要追究的话是违法行为,老师也十分理解你的心情,你看你要报警吗?”他一听自然是不想的,毕竟视频都已经删除了,也不想闹得这么大。于是我又问,“那你看这事,你是想班主任帮着你们协调一下,还是上报学生处啊?”他又问,这又什么区别呀?我解释说,“要是你想老师帮你们协调,那就你们来学校后,当着老师的面把这件事情说清楚,让赵同学和你道歉,保证以后不再做此类行为。你们还可以继续做好朋友。当然老师也体谅你的心情,可以让你在家调整一周,但是一周后必须返校。不然就上报学生处,到时候就看领导怎么处理了,不过赵同学应该要记过,通报了。”他沉默,说老师我考虑考虑吧。我说好。周日他给我回消息,说愿意和赵同学私下调解,还是不想因为这件事,和同学闹得太僵。我同意了。在这件事情里,我给了郭同学三个选择:报警,班主任帮助协调和报学生处。但是他最终只会选择一个,就是班主任帮助协调。对于郭同学来说,无论是报警还是报学生处,其实都会影响他和赵同学的关系,他们之前一直是好朋友,我知道他虽然因为这件事有些害臊,但不会希望因此就和赵同学的关系弄僵。所以在我给出了选择之后,他会在可选范围里,选择最合适的那个。而且这是他自己考虑后做出的选择,心理上也更能接受,不会有抵触情绪。待这件事情解决后,我开始实施第二步:开班会。具体和同学们讲解隐私究竟是什么,我们做的哪些行为可能侵犯了他人隐私,以及侵犯他人隐私都有什么样的后果。让同学们引以为戒,避免同学之间在发生侵犯隐私的事情。育人成效:首先让学生自己考虑之后做出选择,不会产生抵触情绪,事情解决顺利。其次班会上再次强调隐私权的相关内容,提高学生的认知。最后有利于知法守法班风的建设。经验总结: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给学生提供几个选择,既让学生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又在心理上接受了老师的安排,不会产生抵触情绪,有利于管理。开班会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相关认知,有利于学生成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