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概念的概述 教案(表格式)-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概念的概述 教案(表格式)-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教师 班级 教学日期
课题名称 4.1概念的概述 课型 新授课
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教材分析 本单元承接第一单元,对抽象思维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及科学思维的第二个基本条件(形式正确)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学习,要知道如何准确把握概念,正确运用判断,掌握演绎推理方法及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本单元的核心内容是明确什么样的思维才是合乎逻辑的,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概念是逻辑思维的细胞。概念究竟是什么 我们如何才能准备把握概念 第四课围绕“概念”主题,探究概念具有怎样的逻辑特征,如何才能从内涵和外延方向明确概念。
学情分析 从知识经验看,高二的学生目前已系统学过《哲学与文化》,掌握辩证法知识,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同时通过对逻辑学的学习,对概念有了基本的认知,为本节课学习做了知识铺垫。 从心智与能力看,高二学生接近成年,思维比较活跃,善于联想,但是由于生活经验较少,知识迁移能力较弱,思维不开阔,需要教师引导。 学生知识理解层次浅,识不能真正从学科意义上来理解,或理解不到位。对知识的迁移能力久缺。有些学生对于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知识,或由模块内知识延伸的知识没有清楚的认识。在讲授过程中,教师在努力夯实一些重要概念、讲清一些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多举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思考,突出趣味性,寓教于乐,是我们中和本学科的形式性、抽象性,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手段。 根据身边事例设计议学情境,学生根据议学任务开展合作、探究,理解明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方法。
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 通过学习概念的基本特征和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够认同逻辑思维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政治素养。
科学精神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科学思考的能力,提高科学精神。
公共参与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公共参与的能力,提高公共参与素养。
教学重点 解事物的属性及分类,概念的含义、性质,概念的基本特征,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相容关系、不相容关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概念是如何表达出来,概念与语词有什么关系
教学策略 知识整合、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文本
板书设计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一、梳理框架 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预习新课 学生自主思维,对本框知识有个整体认知。
二、逐个击破 三、背诵识记 四、习题练习 通过课本研究与分享,谈谈对概念的含义的认识 通过课本探究与分享理解概念的基本特征的知识 设置有针对性的、新颖的练习题,指导学生练习。 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预习,了解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一、概念的含义 1、概念与属性 (1)属性: ①事物总有许许多多的性质和关系。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 ②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概念: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 2、概念的表达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 ①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例如:“母亲”和“妈妈”是不同的语词,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 ②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例如:“先生”这个词既可以指“老师”,也可以指“尊者”等; 如果不作区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易混易错】:概念与语词 (1)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例如,对于苹果,我们可以用手摸到它的外形,用眼看到它的色泽,用舌品尝它的滋味。可是,对于头脑中的概念却看不见也摸不着,概念作为一种思想,必须用一种物质载体把它表达出来,才能成为现实的东西,而被人们理解和掌握。因此,语词是概念的体现者,没有语词,概念就不能存在。 (2) 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3) 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每一个语词都表达概念。一般,汉语中的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除连词外)不表达概念。连词“如果……那么……”“或”“而且”“只有……才……”等,虽属虚词,但把它们组合到判断中,却能表达概念。孤立的助词和叹词则通常不表达概念。 二、概念的基本特征 1、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与外延 (1)内涵: ①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反映什么,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内涵是什么。 ②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 (2)外延: ①要知道一个概念究竟是在指“谁”,就要弄清楚这个概念的外延是什么。 ②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 (3)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2、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 (1)相容关系: 依据所指范围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关系分为:全同关系、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交叉关系。 ①全同关系:指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②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指一个概念的外延包含着另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 ③交叉关系:指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2)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可以进一步分为: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①矛盾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②反对关系:指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辨识判断 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饱含深情地说:“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从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角度看,恩格斯所使用的“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位巨人”之间的关系是(  ) A.属种关系 B.种属关系 C.全同关系 D.交叉关系 [解析] 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这两个概念就是全同关系。恩格斯所使用的“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这位巨人”这两个概念都是指马克思本人,外延完全相同,是全同关系,C正确。 1.限时练习,核对答案 2.订正错题后分组讨论,形成集体意见,派代表讲解错题 3.整理错题集,形成错题题库。 在学习新课的过程中,理解概念的含义的相关知识。 通过具体的事例,掌握概念的基本特征的相关知识 通过习题练习,掌握重点、难点,理清易错点,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