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 工作案例 如何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班主任 工作案例 如何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资源简介

初中班会 如何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案例分析如下:
小李是七年级的学生,揭阳人。家里有3个孩子。爸爸在东莞工作,很少回家。妈妈在家带三个孩子。2019年9月,小李升七年级,开学注册的时候申请了住宿,但是9月中旬因为不适应宿舍集体生活,向学校申请退宿。退宿后一周,因被老师发现带手机回学校,通知家长后,家长进行严格的教育,并没收手机。第二天早上出门后,没有回学校上学,直到晚上7时才回到家。后来,孩子告诉家长躲在了出租屋楼顶。9月下旬,学校军训期间,孩子也以累为理由让家长向学校请假了一天。小李的学习状态开始下降,9月的月考成绩不理想,被老师批评后。以“老师太严格”为理由,不愿意上学,连续逃课了一周。逃课期间,家长对孩子手机的使用并没有严格的要求,每个周末,孩子会在以前小学同学放学后,约上几个好朋友出去打球,经常打到10点多才回家。经过多次与家长沟通,并到家家访,孩子答应了回学校上学,但是返校一天后,又出现厌学的现象。从家长那儿了解到,10月中旬以来,孩子变得更加不愿意与家人沟通了,经常一个人躲在房里。多次与孩子面对面交流,孩子只说“不敢上学”。班主任也多次建议家长给孩子换个环境,家长回复说“尝试去找了,但是没找到”。从10月到现在,孩子一直没有上学,一直呆在家里。期间,了解到,孩子小学的好朋友都到了同一所初中就读,但因为小李家的积分不够,未能与小伙伴一起上同一所公办学校,孩子也曾跟家长说,好想与好朋友一起上学。现在,孩子被爸爸带到东莞工作的地方,妈妈留在南沙照顾弟弟妹妹。对于这样的情况,作为班主任,如何指导和帮助家长正确引导孩子?
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从案例描述中,判断小李应该是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因为没能和小学同学一起上同一所公办初中,又因为对手机的迷恋,对初中住宿生活的不适应,产生了严重的逃学倾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决小李同学的问题,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首先要协商性限制使用手机,比如商量周一到周五不能玩,周末可以玩手机。既然孩子不适应住宿,可以先考虑走读。当然,前提条件是得孩子愿意回校上课。或许孩子已经产患上了抑郁症,需要心理医生的疏导。现在孩子被带到东莞打工,先请孩子休学,体验一段打工生活也未尝不可。多方面配合,目的是让孩子重新找回上学的信心。
七年级的孩子处于一个叛逆期的初期,一下子不让他打手机,或者是离开父母去住宿的话,确实是有一段适应的时间。但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个过程,有些人这个过渡期比较长,有些人,这个过渡时期比较短。我觉得其实是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乎家长怎么的看法?如果家长的态度是强硬的,那么你的孩子应该会有一种意识,自己应该如何去做,而不是利用一些方法去威胁自己的父母,或者能理解自己的父母的难处。这个要从小就要教育他,懂得感恩,也要不断的去教育他,认识这个事实和认识这个社会,明确自己现在的目标。
我觉得得对症下药。首先找出孩子不敢上学的原因,从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该孩子可能是由于成绩不理想,坏习惯较多,受到了较多老师的批评,久而久之,对学习失了兴趣我和能学好的信心。另外,孩子一旦有较长时间请假,逃避不上学,之后会更加不想上学,应尽早利用医学协手段,通过心理辅导解问题。
从家庭教育角度看,爸爸长期不在家,缺乏权威和规矩教育,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力锻炼,遇到困难的时候就选择退缩。母亲应该是管教不了小李,教育方式比较粗暴,当孩子升上初中,遇到环境、学业、人际关系等困难时,没能及时给予帮助,导致孩子以退宿,请假不参加军训,逃课等方式逃避困难。如果家庭中父母给不了安全感,信任感,很难唤醒孩子对学习的责任感。爸爸带他去东莞工作的地方,爸爸又有多少时间陪伴教育疏导小李呢?
个人理解:一家庭教育要父母双方要形成合力;二学校与班级创造温暖师生关系;
理由:父母不经常一起,对孩子的关注自然会减少。父母关系不好势必影响孩子的情结;潜意识里觉得自己不被爱,不被关注,产生逆反的情绪;父母关系好,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有爱有暖的感觉父母的教育与引导就会容易接受;所以现在父母关系改善是非常必要的。
孩子会去找小学同学而不愿意与现在班级同学一起学习生活,是在这个班级里找不到他所想的关注与温暖。这个肯定与他自身有关,因此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发现与改进自己的不足,可以通过心理测试或活动课形式找找自己的不足;另外一点多组织班级活动,让学个学生融入集体里。班主任老师要与其多聊,找到他的特点与优势,尽量发挥其长处。
现在的孩子往往处于两个极端,要么太多关注,父母特别忧虑啥都管着;要么父母不会管与不管;单凭学校教育或者班主任的教育是起不到很大作用的。班主任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下多与学生聊天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教育会有推动作用。
父亲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而造成孩子情感上的缺位。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比较大,尤其是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光是母亲一个人付出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父亲要多想想如何在家庭活动中多和孩子互动,如何在语言表达和行动上透露出对孩子的关爱,效果会更好。
其次父亲应多一点关注应孩子的情绪 ,而不是仅仅去抱怨母亲教育方法不好,不会管孩子。孩子心目中的“第一个男人形象”应该就是父亲的形象。如果父亲假期经常在孩子面前帮助母亲做家务,尊重母亲,也许能树立母亲的在孩子面前的正面形象。
再就是要关注孩子玩手机这件事 ,如果孩子对使用手机出现沉迷,或者是迷恋手机的虚拟世界,父母更应该是要给予孩子正确引导,杜绝手机的使用,将孩子拉回到现实中来。
环境会影响一个孩子的成长。看了小李的个案,本人内心还是挺替他心焦的。这个孩子的情绪表达和行为问题所呈现的背后,个人认为,这是他得不到理解以及情绪无法宣泄,而做出自我放弃的种种叛逆行为,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满足个人私欲。对于这类孩子,在他情绪化的时候,讲啥都会听不进去,他需要感受到情绪被认同才会慢慢敞开心怀。而行为的转变,估计得在社会中磨练,受苦受累后才会懂得上学学本领的重要性。当然,前提必须是得到父母的密切配合。有些东西是需要亲身经历才懂得珍惜。小李可以暂时休学尝试体验生活,但父母一定得亲力亲为,让孩子真正去打工,体验生活的冷暖,在这期间要杜绝享受娱乐。
我尽管在小学,但也遇到过类似情况。这是一个转校不适应症问题。问题原因多方面,父母的教育关怀不到位,同伴的友情缺失,老师要求不适应等等。鉴于此,本人觉得可以这么尝试。一、真的让孩子去打工,体验社会工作的不容易,以及社会对我们青少年的要求可能比学校更严格。但这过程不能太长,一头半个月应该可以有体会了。二、如果以后孩子回来上学了,安排班上班长,或者非常有爱心的同学,多陪伴孩子,包括一起上宿舍,一起上学,一起放学,一起写作业等等。同伴的力量不可估量,互相扶持、鼓励。三、如果家人有条件安排到离该爸爸的工作地方的学校,那可能对孩子成长更好,让孩子一家团聚,家庭的温暖,才是孩子的一生的财富,孩子身心发展有利。以上纯属本人浅见。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孩子从出生到对事物有一定认知的这段时间,主要是在家庭和幼儿园中度过,其中,在家里父母及家人是主要的陪伴对象,将来成长为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习惯和价值观,如何为人处事……都深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们将这样的生长环境称为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一辈子的。
案例中,处于叛逆期的孩子,缺乏关爱和关注,比较自卑。其父亲长期疏忽对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不愿意花时间、想办法去解决,而是消极应对;母亲又没办法管教孩子,也管不了。在孩子成长中最需要引导的阶段,由于家庭管教的缺失,孩子容易迷失方向走极端,甚至经不起诱惑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要解决孩子目前的厌学问题,关键还是家庭要做出改变,爸爸可以选择在家附近工作,给予孩子多点陪伴和关心教育的时间,多了解孩子的日常情况;妈妈在生活上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加强亲子沟通,给予多点耐心和关怀,从正向引导;条件允许的话定期组织一些家庭活动,加强亲子关系,温暖幼小的心灵很必要。
作为老师,如何唤醒孩子的内心,实在不容易。可以尝试在一些集体活动中鼓励小李参与,通过发掘孩子的长处,投其所好,如开展班级的篮球赛等,让孩子找到自信和上学的乐趣。其次,老师要加强与学校的沟通,要学会保护自己;加强家校共管共育,尤其是做好跟小李父亲的沟通,多方联手多给建议。
个人觉得,小李一系列行为源于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其自信丢失,社会情感发展程度低。尽管小李在学校暴露了各种问题,但问题根源在家庭。小李父母间的教育没有形成合力(父亲只能远程遥控,却指责母亲管不好),教育缺乏原则(没有制止其带手机回校、不制止其逃课行为等),疏忽对小李小升初衔接、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因此,当小李进入初中这个全新的环境,暴露其未为应对新境况做好准备,特别在与人相处方面。小李在新学校不与他人来往,不结交新朋友,说明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去跟其他人交往或竞争。因为小李没有为新生活、新环境做好正确的、充分的准备,他遭遇心理挫折,丢失自信。他开始逃避有意义的行动和任务,他舍弃社会规划好的道路,转而去寻找一条自由自在、轻易取胜的道路和能获得超越感以补偿自卑感的私人途径,如退宿、请假甚至逃学,但这条捷径会折射出他们潜藏在内心的怯懦和虚弱,不管外部行为显得多无畏。
因此,教师要能够辨识小李的表象,明白孩子的处境,诚恳地与其交谈,了解其自卑感的程度,凭借同理心和理解来消除其内在的心理疾患,并发掘他向上努力的方式和节奏。
从教师方面可进行以下尝试:1.通过理解的态度来与小李建立友好关系,而不是用严厉的惩罚来吓唬他们(如考试不理想就批评他), 从增强他的勇气入手, 肯定其优点,给予他新的勇气而不是削弱他仅存的一点自信,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和才能。2.耐心地密切观察。当孩子努力去改进但偶尔退步时,应该跟他解释提高需要一定的时间,只要他刻苦用功、坚持不懈、勤加训练和保持勇气,他也会成功--这样孩子的心情会得到平复,信心不会受到打击。3.还要利用友好关系来鼓励孩子持续进步。当他能在有价值的领域找到一席之地,他就有可能远离消极无益的领域。
从班级方面教师可进行以下尝试:1. 中学生的“重要他人”是同伴,可让班级乐于助人、喜欢运动的同学主动邀小李一起去打篮球,让其通过与兴趣相投的班级同伴相处着手产生归属感。2.在班级内形成学习小组,同学们间利用各自的优势科目进行互帮互助。而教师在组建小李所在学习小组时,可倾斜考虑小李的学科情况进行人员挑选。班级学习小组的组建既有利于营造班级学习氛围,又可不着痕迹地帮助小李,避免其成为班级焦点,产生新的心理负担。
在家长方面,教师要与家长充分交流沟通,分析小李的问题,争取家长配合。可给予家长以下建议:1.在教育孩子方面要达成共识,需认识到夫妻关系和睦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2. 让其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与弟弟妹妹是一样的,多理解他,多与他进行有效沟通。3.孩子可能表现出努力争取进步,但短时间内还是会呈现落后态势。父母在言语上应多肯定其努力,少打击如咒骂他们是“笨蛋” “一文不值”甚至预言其“将来没出息”等,这将导致孩子很快就放弃努力,并就此确认自己无能或低人一等。
从材料中可以看得出由于父亲不在身边陪伴,母亲在家里也要照顾三个小孩,不一定会关注到小李心理成长的需求,成长的环境慢慢地造成了小李是一个内心偏于敏感自卑的学生,他慢慢地会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比较恐惧外面真实的世界,害怕与身边的人交流往来。上了初中后,接触到的大部分同学是来源于不同学校的,因为内心的恐惧,他不敢跟身边的新同学交流,所以会出现在学校住宿时因无法适应住宿集体生活的节奏而退宿;而后发现即使是退宿也无法逃离这一个生活的真实环境时,他又倾向于沉迷于手机试图摆脱现实的生活世界。手机被没收后,由于内心的心结还没有打开,他只好选择常常躲在一个孤立的空间试图摆脱现实的生活空间。他表示想与好朋友一起上学也只不过是内心里相当自卑,试图摆脱这一个情结的一个做法。他父亲带他远离当前生活环境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所缓解,但真正的效果并不太大,应该好好地与小李交流一下,平时日常生活上要多关心一下他,多陪伴他,多体会理解他内心的真实需求,积极克服内心的敏感自卑心理。家长也可以多抽时间带他外出旅游,多外出参加活动,引导他放下内心的不真实想法,主动参与社会活动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