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班会 班有频频违纪的贫困生,我该何从?此次讨论内容如下:小李是初二级一男生,来自于粤西一小镇,家境比较贫困,个子小,父母年纪也比较大,现在逾60了,文化水平低下,只能是从事一些零散工作,收入低。家里还有一姐姐在乡下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也许是由于老年得子,也许是由于教育文化水平低下,父母对于这唯一的儿子比较宠爱,去哪里工作也要随身带上他,也不愿意让他做一留守儿童。每天上学都给20元费用,一是他需要从金洲公交车站坐车上学的费用,二是他早午餐费用,但小李每天可以节省两三元用于购买零食。小李在家不需要也不愿意干任何家务,也不会主动积极地看书复习,主要是看电视或是用父母的手机打游戏上网,为了方便他上学期间联系家人,他父母配了一手机给他。家人的宠爱并没有促使他养成良好的性格品质,该生多次与同学发生冲突,与同学们相处不和谐。看到同学们有比较新颖的文具等物品总是不问自取,用完后也不一定会及时归还,在课室无人时他会不经意地把某一个同学桌面上的书籍等物品随手拿起就走,又随手把物品扔在其他同学桌面或书桌里面,翻看监控时发现该生在整个过程中都是那么旁若无人,如是处置自己物品那般自然。初一入学的第一个月里就多次单独前往学校小卖部偷窃食品,后疯狂地纠集班上部分学生相互掩护集体偷窃,最终被发现,学校念及其刚刚入学,被发现后又能及时主动地前往小卖部承认错误并赔偿,就没有处分。该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对于某些课程几乎达到了逢课必睡的地步,如遭遇任课老师叫醒阻止他继续沉睡,他往往会怒目而视,做出意欲打架的姿态。作业质量较差,常常欠交,据了解他存在借助网络查找作业答案的行为。但其家人忙于生计,无暇顾及,而且其父母也不知道如何科学教育孩子,较少与其沟通,就算有交流也只是短暂且不深的交流,无法促使他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环境,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一学期第五周在学校组织的某学科调研课上,课室后坐了四五个学校领导与老师听课,该生仍然呼呼大睡。第七周小李同学又私自携带手机回校,在午休前一段时间在课室与若干同学一起上网观看电影,被值日老师发现后暂时由老师代为保管手机,但该生没有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多次前往办公室索要手机,未果,回家后则对其父亲谎称是他把手机关机后放在书包里,是值日老师乘他不注意时私自翻动他的书包才发现手机并没收的。出身寒门,本应奋发图强!勤奋学习,努力帮助父母排忧解难!但小李同学却一次次让人失望,学校也正准备收集材料处分他,如果你是班主任,你会怎么处理这种情况呢?父母的陪伴太少,约束太少溺爱太多是该生出现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导致该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应先向家长反馈情况,并请家长约束该生行为,老师只能是通过引导让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每一个孩子都带着家庭的烙印,可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案例中的孩子明显是家庭教育失败的。父母疼爱孩子是不可否认的,但要学会对孩子说“不”,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作为父母不可让步,才能引导孩子走正道。小李的行为、品德如何,相信父母心里是清楚的,只是因为太疼爱了,所以放任,没能及时教育,之后造成想教育也不听了。因为小李父母文化水平较低,作为班主任,应该先与家长详谈家庭教育的作用,及处理相关问题的方法。做到家校合作,才能慢慢改变小李。父母文化水平低下,大部分精力忙于生计,几乎是无暇顾及小李的成长,而且也不太懂得如何科学地教养孩子健康地成长。又是因为老年得子,比较宠爱,几近溺爱程度,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宁愿自己受多点苦也不愿意让小李辛苦,从宁愿让小李姐姐留在乡下与爷爷奶奶生活以及小李平时在家几乎不用做家务等现象可以看得出这一点,正是由于父母的过度溺爱促使了小李的性格比较自私自利,不拘小节。他还没认识到平时随手拿别人的东西是一种不尊重他人的不良行为现象,也不懂得如何与同学们和谐相处,慢慢地养成了不愿意承担责任的坏习惯,习惯于推诿责任,当前感觉班主任所能做的就是一方面是及时找小李父母回来,认真地与小李父母沟通,让他们深刻地认识以前教育孩子方法的错误,努力促使他们及时调整教育孩子的方法。另一方面是多与小李谈心,促使他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同时广泛发展同学们关爱小李同学,让他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帮助他不断地改正缺点。问题定性:家庭教育缺失、父母过度溺爱和学生行为规范问题。归因:该生父母老来得子,对儿子过度溺爱,造成孩子性格上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考虑他人感受,行为上无规矩无约束,我行我素,学习上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得过且过,是家庭教育失败的典型案例。解决策略:1.父母方面:遇到这类问题,班主任要及时和家长沟通,请家长到学校了解孩子在校的所有不良表现及影响。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配合,统一好教育孩子的共同目标,以适当的方式向家长指出溺爱孩子的弊端,鼓励家长让孩子学会独立,严格要求。“惯子如杀子”,可以举一些网络案例跟家长分享,强调事件的严重性和后果。该生目前不单单是行为习惯表现差,还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必须悬崖勒马,及时制止,不然将来会犯大错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2.学生方面:该生的一系列表现反映出家庭教育的缺失,所以老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要尽力去弥补这一点,多找学生聊天,和他一起分析他在校的行为表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基本的对错概念,并且要耐心仔细地观察他的变化,如有改进要及时表扬肯定。还可以从感恩教育入手,该生的父母年纪比较大了,家庭经济状况也不太好,班主任可以通过班会课等形式引导学生要懂得感恩父母,而不是当做理所当然,课后可以再找他聊天,谈谈他的感受,了解他的内心世界。3.学校方面:虽然初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但是对于严重的违纪还是要采取措施,要有制度上的约束,以免在校传播不良风气,影响班风学风,造成不良影响。班主任也要经常向学校德育处反馈该生的近期表现,如果有改进可以撤销处分等。感觉小李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亲子关系,学业问题,品行问题。从小李的年龄来看,亲子关系应该是后面两个问题的源头。学校已经在收集材料处理他,但是作为老师,本着教书育人的大原则,还是要想办法帮助这个孩子归入正途。1.约谈父母,了解父母对孩子现状的看法以及意见,父母40多岁才生的儿子,肯定也不希望这个孩子有不好的前途,虽然父母年龄大,但是还是要尽到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不会的可以学习,为了孩子的未来,相信父母会作出相应的改变。2.了解过去的生活事件,从源头入手的同时,去追寻小李学业问题和品行问题的转折点,也要依赖于父母和同学访谈以及其本人的访谈,了解其小学生活,某些重大的生活事件的发生,会让一个人的人生轨迹发生变化。虽然我们无法改变这些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改变看待这些事情的方式。3.奖惩有度,既不因为小李现在的样子就不闻不问,也不因为他现在的样子就刻意营造温暖感化的氛围,小李能够纠集同学一起做偷窃的事情,说明他在同伴中还是有一点号召力的,从同伴入手,抓班级氛围。在处理这个问题之前个人觉得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1.学校的处分对于孩子能起到改正的作用吗?或者学校处分对于孩子接下来能起到什么正向引导?2.这么一个孩子,老师从他身上能说出些优点吗?在很多德育问题中,自己最深的感受就是,看到一堆问题,作为教师想去解决,但是不知道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学生是知道自己一身的问题不愿意解决,还是从价值观上就不觉得自己有问题呢?从时间上来看,这个学生的问题是需要老师列出解决问题的时限,而且应该是个持久战,不过老师是否可以尝试拆分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期待。比如:希望他在毕业前不要将不良品行记入德育档案,跟学生一起列出他的不良品行,看看他愿意做出哪些改变,能改变自己就是他拿出态度的最好证明。从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看,他的违纪和所作所为是与“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相违背,可以从他的价值观梳理下,他究竟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后必定会谈及家庭教育,基于孩子家长的文化背景及长期以来的亲子关系来看,老师做很多家长工作,耗时费力,估计效果也不会太明显,还需要找到一个好的方式和切入点,再开启家校沟通,但有个原则,坚持从事实角度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日常违纪表现,并及时告知,他与其他孩子的差距,及不良品行记入德育档案的后果。学校不能开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小李作为一个未成年人,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出现做事不顾后果,无视学校纪律,随便挪用(翻动)别人的东西,聚集同学偷窃,无心向学,态度嚣张、诬蔑老师等现象,跟父母的从小溺爱、过渡纵容和管教不当(缺失)有很大关系,导致小李养成任性、随意、无礼、撒谎等行为品性。策略:1.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老师要做好孩子的正确引导,培养正确的是非观念。2.通过班规校规约束,规范学生的言行,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3.发挥同伴的力量帮助孩子纠正缺点,老师要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创造机会让孩子发挥长处,激发潜能。4.关键还是家长的家庭教育,父母要多与学校、老师沟通,双方多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实际情况,实现家校共管共育;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技巧和做法,从源头上引导孩子纠正缺点;要讲原则,立规矩,对孩子不能放任“散养”;条件允许的话多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