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会 初中班主任工作案例 任性的孩子,我该拿什么拯救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班会 初中班主任工作案例 任性的孩子,我该拿什么拯救你?

资源简介

初中班主任工作案例 任性的孩子,我该拿什么拯救你?
刚好收到一位母亲家长的求助,大意是自己的孩子很叛逆,母亲管教他时,他就会对着干,打骂甚至以离家出走来要挟。而他父亲只是溺爱或抱着置之不理的态度。孩子在校的表现也糟糕,自我、偏执、无赖,”我就是无法无天”,这么一种与老师抗衡的气势,试过哄骗严罚,多次处分无效。(PS:母亲发来求助信息的当晚,因为母亲要没收孩子手机,孩子二话不说又离家出走了,在同学家呆了2晚后才回家。)
请各路大神出招,看看如何帮助这位无助的母亲,如何教育这个任性的孩子?
孩子进入叛逆期之后,独立心、自尊心空前的强烈,所以说教、唠叨、打骂他会觉得父母在控制自己,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孩子就在用不听、不学、离家出走等方式反抗。其实,孩子能否接受家长的教育,关键取决于孩子在内心如何看待家长,如果孩子根本就厌烦,根本就不想接受家长的引导,这种情况下越努力教育就越没用。很多时候家庭和心理社会因素都导致叛逆,解决问题应先找到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案例中的母亲可以试着了解一下孩子,尊重孩子,与父亲沟通,教育孩子是双方的责任,不能过份溺爱。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性格如何,教育孩子的方式如何,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形成。纵观梁老师提到的孩子,家庭教育存在一定问题,一方溺爱,一方霸道,而且两方之间相互抱怨,所以孩子无所适从,容易形成自我、偏执的性格。但往往最可怕的是父母不知道自己有错,只懂一味怪责孩子。因此我觉得梁老师可以与孩子父母一起探讨他们的教育方式,让他们找出自身问题,接着让家长、孩子来次坦诚平等的交流。这样,孩子既感受到爱,也感受到被尊重,相信他也会有所改变。
家长的诉求让我看到了一个青春期男孩与父母之间的“拉力对抗”,看得出来家长对孩子的问题触手无策,相继采用了各种强硬手段对孩子进行“驯化”与“制裁”,结果这种“针尖对麦芒”的沟通方式显然行不通。首先,懂得赏识孩子才可能获得孩子的信任,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这个案例中妈妈及学校对孩子的评价:糟糕、自我、偏执……好遗憾的说,几乎全是负面标签。这个孩子真是一无是处了吗?试想孩子如果知道自己在妈妈或老师眼中是这样一个人,他何来价值感与归属感?所以妈妈改变对孩子的看法很重要,要学会去挖掘孩子的光。其次,解决问题前先联结,建立起彼此的信任与尊重,孩子才可能跟父母敞开心扉沟通存在的问题。所以,爸爸妈妈先反观自身行为与态度,是否做到了平等交流?不妨试试坐下来以平等尊重的态度跟孩子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也让小孩表达自己的一些看法。譬如电子产品的使用问题,其实手机,Ipad等并非为洪水猛兽,采取强硬手段限制其使用时间,将会与孩子之间产生权利之争,严重则导致矛盾深化产生无法跨越的沟壑。父母可以利用“亲子时光”跟孩子一起商量电子屏幕的使用时间,给他选择的权利,对规则的执行秉承“和善而坚定”的态度。此外家长应不断学习,去了解孩子生理发育特点。青春期小孩正值生理发育的高峰,荷尔蒙让男孩身体内充满着躁动和不安,更容易偏激看待问题。家长如果对此有了解,那么就知道小孩有时候莫名其妙的情绪波动如郁闷,烦躁,对抗只是身体的变化使然,并非故意“针对父母”,从而学会去包容、理解孩子。最后,我想说,孩子只会看你做什么,而不会听你说什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家长唯有持“种子心态”通过学习升级自身的心智模式,去了解孩子的叛逆心理原因和叛逆期教育,亲子关系才能得到良性成长和发展。在此建议老师推荐家长看《青春期正面管教》。
1、找个他最尊重最信任的人跟他通个电话。有没有他最要好的同学?他哪科成绩最棒的,找找科任老师?先把孩子带回家或者学校。2、过几天再跟家长沟通,父母在教育孩子观点上要一致。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不能一个说对的,另一个说不对。3、开一个主题班会,主题为《孝顺父母》
问题孩子的出现,大多数是问题家庭的影响。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如果要让孩子转变过来,我觉得不能只从孩子身上单方面做工作,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说只拿孩子来教育转化的话,很可能很快就反弹了,效果不明显。针对孩子的教育,家校孩子三方面都应该好好沟通。
大环境的改变,现在的孩子越来叛逆任性,那么对待这些叛逆任性的孩子应该怎么教育。首先家长应该换位思考。我们也经历过这样一个时期,可能当初我们叛逆的时候家长会用到一些错误的方法教育我们,但是我们不能延续这种错误,否则会一错再错。家长要做到真正理解、尊重、信任孩子,看到孩子行为异常,有叛逆倾向时,不要动辄打骂,可以尝试着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谈谈心。其次就是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孩子青春期已经有了自主权利,很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在处理一些事情的时候要以平等商讨的方式交流,不要居高临下地使用命令、训斥的口气。三是积极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孩子叛逆期不愿意和父母交流甚至排斥父母,大多是因为父母不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家长要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只有感受到父母的关切关心,从父母那里寻得共鸣,才会把父母视为最信赖的人,在这种状态下孩子才能顺利度过叛逆期。
遇到这种情况的话,可以尝试采用先跟后带的方法。小孩现在的情绪来源于妈妈要收手机,说明了孩子有玩手机上瘾的现象。另外,我们现在要解决的问题除了手机问题外,最重要的是如何促进父母与孩子的沟通。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想办法约上家长跟孩子面对面的交谈。在交谈之前,先跟父母心平气和地谈一下,让他们把小孩的优点与缺点,以及曾经做过让父母感动的事情。另外,请家长面对孩子的时候不能激动,无论孩子讲什么,一定让家长明确这次目的除了解决目前问题更重要的是后期的沟通问题。在与小孩的交流时,就采用先跟后带的方法。跟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明白我们是站在他的立场为他说法,哪怕是父母在场都是一样;另外,引导小孩与父母各自谈谈彼此为对方做了哪些感动的事情,最后父母要跟孩子道歉,自己是很爱孩子的,但是方式不对。我相信听到这些就会觉得父母很诚恳,心也会拉近了。最后要制定一些约定,我们就充当监督人。
找到孩子这是首要的。徐老师提及《青春期正面管教》非常适合这位家长看,如果这位家长是真的爱孩子,就要认真细致阅读此书。有时家长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不合格,看到别家小孩礼貌乖巧,成绩好,有特长。就拿着这些样品对照自己的孩子,样样不如人,口里不停的说教,而自己却从未意识到孩子就是自己的影子。因此孩子找回来后:1把孩子安抚好。2与家长沟通,在充分沟通的情况下指出家长要改变的地方。(1)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有自己的人格不是家长炫耀或失败的物品。(2)多一点有质量的陪伴。了解更多青春期孩子的特点找到孩子的兴趣作为切入点与孩子交流。认同理解孩子。(3)少啰嗦,多肯定。3、同伴的影响是特别大的,选离损友多交益友。
案例中的学生叛逆,经常离家出走要挟父母,这绝非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了,我认为这跟父母长期教育观念不一致有关,孩子固然有很多问题,但是究其根源,我认为还是在家庭的教育方式上的失败,所有当务之急应该是先要提高家长的意识和改变教育方法。父母应当试着跟孩子真诚地沟通,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明白孩子的需求,了解他的个性,只有修复好亲子关系,孩子才愿意和父母沟通。不妨在周末的时候,带他外出做一些他喜欢的体育项目,或者带他看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电影,良好的氛围下孩子可能更愿意敞开心扉,做父母的也也哦多欣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他有进步的地方,一点点树立他的信心,可能这个孩子也需要经历一些波折后才会明白一些道理,家长要耐心一点,把孩子引导到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来。
该生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缺乏共识,意见不统一。等到孩子出现离家出走等手段来威胁父母时才追悔莫及。好在现在孩子的父母现在醒悟过来,向老师和学校寻求帮助。现在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以平和坚定的态度对待孩子,好好交流,耐心聊天,但手机坚决不能给你。既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爱,同时也要坚持原则,相信孩子看到父母的决心,也会有所醒悟。孩子如果继续偏执,那就彼此冷静下,等到真心想上学的时候再去,而不能用手机作为条件。每个孩子都有叛逆期,所用到的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我觉得可以坚持一个原则,用平和,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叛逆。亲子教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一朝一夕很难到达效果。
典型的缺席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个人认为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父亲的陪伴和教育,尤其是男孩子,责任,担当,积极,上进等品格应该从父亲那里得到教育和学习。这个同学的爸爸的宠溺和坐视不是这个学生失控的原因之一。而母亲对于这个孩子的教育和管控是无效的,孩子也就有恃无恐了。个人建议做这个同学爸爸的工作,让他认识到父亲的教育态度和方法的改变对孩子的影响。爸爸教育孩子要有原则有底线,多陪伴,多交流。
青少年到了十二三岁,开始进入青春期,也就进入叛逆期。他(她)对所有的问题都有了自己的主见和主张。不大听信或服从别人的意见。这其实也是成长的表现。但由于阅历和辨别力欠缺,往往对自己的言行和外界缺少全面和准确认识,只能凭感觉来判断,势必导致青少年做出错误的判断——哪怕他可能明知这样做是错的。那个男生,在校,偏执,自我;在家,叛逆,自我。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这个学生形成这样的性格,要他短期改变,是不现实的。作为父母,应当原则性和灵活性并举。不让学生不节制的使用手机,这是底线。一个学生,如果完全自由的使用手机,要么他是绝对克制的人,要么他是绝对暴戾的人。显然,这个学生属于后者。家长应当从管束手机入手,找到亲子的感情粘合点。约定使用手机的时间、场合和频率。奖惩结合。1、约定只能在家使用手机。2、约定在完成了相应任务后可以使用手机。3、约定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和每次使用手机的时间。学生出现问题之时,就是教育学生之机,更是学生成长之点。
总结:
基于孩子,处于叛逆期的孩子,想法简单直接,容易走极端,以自我为中心,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孤独的,总会产生对成人社会不能言说的排斥感,想尽快摆脱父母的管束,向往成人世界,寻找内心世界里对这个社会的定义。
基于父母,很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值很高,又不知如何施教,不懂怎样跟孩子相处,出问题了就用简单粗暴的方法解决问题,往往适得其反。打骂孩子,使孩子一时表面服从,心里反感,结果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养成自卑、胆小、孤僻、撒谎等性格,还会导致恨父母,故意所为,严重影响亲子感情。同时,对孩子的教育父母双方应该在立场原则言行上要一致,在方式上可以唱双簧,而不是唱反调。
家庭教育中,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小事不管大事必管:孩子必须有自己的自由时间,没有自由的孩子长大以后缺乏主见,独立性差。父母要有自己的原则,在重要的事情上,孩子必须学会服从。如上学,是没有商量的事情,不管孩子怎样哀求,必须遵守。但在手机问题上,做好约定是原则,可以多听孩子的意愿适度处理。
2.奖惩结合:只奖励不惩罚,孩子就不知道什么叫规矩,没有法律意识,容易跑偏。如果只惩不奖,孩子会缺乏动力,容易迷失自己,丧失人生意义。奖惩结合的基础上更强调奖励。因为惩罚并不能让不良的行为消失,只是暂时的压抑不良行为。无论是奖励还是惩罚,都应该是及时的,否则,奖励和惩罚都没有效果的。
3.体罚与批评要把握分寸:目前体罚孩子是否正确仍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我个人的观点是,是否体罚孩子要看孩子的年龄大小,对于四五岁以下的孩子,适当体罚是必要的,因为他们无法完全理解父母的话,当孩子长大后,体罚是无效的,更多的应该讲道理,体罚只能增加他们的暴力意识。
4.多沟通,保持冷静,将心比心:面对正在跟你咆哮或者是说不的孩子要提醒自己,要保持冷静,等到孩子冷静以后再谈。教育过程中可以尝试各种方式,这种方式不行,我们换一种方式沟通改变,直到你的方法有效为止,这样就找准教育方法了。我们也曾是小孩子,曾经的我们也经历过叛逆期,所以孩子处于叛逆期的时候多体谅,多沟通,将心比心孩子的做法,说不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