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如何做一名“好法官”——小学班主任工作室班级育人案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班级管理】如何做一名“好法官”——小学班主任工作室班级育人案例

资源简介

【班级管理】如何做一名“好法官”——小学班主任工作室班级育人案例
如何做一名
“好法官”
大家对“如何处理学生告状”问题有了明确的应对策略。在思维的碰撞与深度的梳理中,老班们班级管理的技能逐步得到提升。
作为一名老师,每天都要面临来自学生的各种五花八门的告状。
“老师,他骂我!”
“老师,他把菜倒到垃圾桶里了!”
“老师,他刚刚没有听你说话。”
在面临学生的告状时,老师容易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主持公道”上,考虑要怎么帮助他们解决这些纠纷。但是老师本来就忙于一日课程生活等琐事,解决纠纷就要打乱原本的时间安排。所以很多老师都会以“我现在没空”“我们下课后再说”“管好你自己就行”这样拖延、转移话题等方式草草了事。
记得那天,刘宇航又跑过来,跟我说:“老师,马皓晨又打我了。”一听到这话,我有点生气,这两个调皮鬼又开始“大战”了,每次有点小事,都要到老师这里来告状,而且次数比较频繁,几乎每天都有他们俩的事情。每次事后,我都会向他们讲道理,但依旧如此。
“爱告状”在少儿期是比较明显,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爱告状”既是少儿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未成熟的表现,也是孩子和他人沟通的方式之一。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孩子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孩子告状行为,在小学中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要巧妙应对孩子爱告状的行为,我从以下两方面开展工作。
细找原因
孩子有的是为渲泄紧张情绪而告状;有的是与伙伴发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告状;有的是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作出肯定而告状;有的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把孩子爱告状的原因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01
依赖成人的态度来评价自己
在小学,学生总是依据教师的态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作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学生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进行告状,如:“老师,某某打人了。”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的评价和裁决而向老师告状,如:“老师,他把菜倒到桶里了。”其实,他心里不能确定这样做对不对,而是要通过老师的态度来决定自己的判断。
02
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关注
有些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表现欲,经常会跑到老师那儿告状:“老师,某某垃圾扔到地上了,我没有扔。”“老师,某某饭没吃完,我吃完了。”这些孩子为了让老师注意自己,“我"没扔垃圾,“我”吃得好,希望受到表扬或奖励。
03
家长的教育观念不正而导致
现在的家长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孩子合作、关心他人、相互友爱等品德的培养。由于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养成了部分孩子依赖性强、以自我中心、任性等不良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集体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这就导致了小学中孩子出现一些行为问题。比如:“老师,某某不把文具借给我。”
找准对策
Work Objective
告状不完全是件坏事,它能从侧面反应孩子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判断、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呢
首先,端正态度——看起来在意,事实上忽略
不管孩子告状的原因是什么,此时你在孩子心目中就是至高威望的大法官,任何简单敷衍的态度对孩子都是不礼貌、不尊重的。要表现出仔细倾听的态度,但最好“忽略”孩子告状的内容。尽量鼓励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孩子学会了自己处理的方法,以后就不会动不动就告状了,而且对他将来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也有帮助。
其次,巧用策略——分析原因,区别对待
教师在处理学生因纠纷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时,必须先了解纠纷的原因,经过调解加以解决,而对那些持强凌弱的学生加以批评,对被欺负者给以安慰和保护。
最后,多元锻炼——培养良好的能力与品质
太喜欢告状,一方面是孩子不自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孩子太过于自我的表现。老师要在平时生活中让孩子处理好自信和自卑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应开展多科活动,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品质。
总之,我们身为教师要鼓励孩子找到解决办法,保持公正、客观和公平对待孩子的告状,以平静、耐心和理解的态度来应对这个问题,为孩子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