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静待花开一、案例背景目前社会上越来越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也不时的会遇到心理需要疏导的学生,他们冲动任性,脾气暴躁,爱激动,会因一点小事大吼大叫,甚至攻击别人,把怒气发泄到同学身上,或者自残博取老师的关注以达到维护自尊的目的。如果任其发展和爆发,会对学生以及本班孩子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学业进步等方面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一方面由于这种行为具有强烈侵犯性,易引起同学间的冲突,不利于互助、和睦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严重时甚至会演化为校园暴力,威胁到学生的人身安全,给班级和学校正常秩序带来严重影响;另一方面会影响到儿童自身的长远发展,因为儿童的这种行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矫正,就可能积累和发展到少年期、青年期,易形成暴躁、易怒、任性等不良品格,甚至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关注班级儿童的身心健康,对心理需要疏导的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同时做好其他同学的思想教育工作。讲大道理作用不大,采取强硬措施制止,更是收效甚微,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关爱学生,又要使用科学的方法,要有足够的智慧引领他们成长。二、案例描述1、案例主人公情况1)主人公:三年级学生小谢。单亲家庭,从小与母亲、外婆和小姨一家生活。小姨有2个儿子。所以小谢从小就在和表兄弟争宠的环境里成长。在于妈妈沟通的过程中,得知小谢因为年纪相对两个弟弟大,经常会在争执中受委屈。为了引起关注,或者把心里的委屈发泄出来,小谢会通过仇恨的眼神、过激的行为动作(用铅笔对着同学),或者言语中透露伤害、复仇等的内容。2)学业表现:小谢的学业不错,人比较聪明。情绪好的时候,学习积极性很高,喜好被表扬。如果得到老师及时的奖励鼓励,会积极性很高,表情很愉悦。但是畏难情绪明显,遇到不会的题目,或者困难,如作文、数学题、英语抄写作业等,就会不想做,甚至通过发脾气扔笔、暴力、仇视同学等各种途径表现出来。2、班主任解决途径3、解决后的效果通过以上途径产生的共同效果,该生目前较之前情绪稳定,学业也在积极进步中。家长非常认可也积极配合老师。目前该生在家进行一定的情绪管理训练课程,一方面在校老师赋予更多的责任和担当,让他通过努力认可自己。家长也知道老师对自己孩子的认可和付出的努力。三、案例反思在小学教育阶段,部分孩子因为缺乏家庭式的温暖、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或缺乏对孩子的明确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等因素,“火药桶”式的学生并不少见,如何矫正这类孩子的不良行为?结合本案例,对应“情绪化”式的学生的策略如下:“教育必须从了解开始”。具体实践也证明,只有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才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要去了解学生的秉性脾气、兴趣爱好、家庭状况等,这些工作虽然很繁琐,但这其中往往就隐藏着我们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夏丐尊说过:“教育没有情感,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确如此,在本案例中,教育契机的显现来源于“爱”。一顿晚餐,在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心,让学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馨和母亲般的温暖,满足了孩子对爱的需要。师生有了情感的铺垫,教育得以顺利进行。针对具有攻击倾向的孩子,不仅需要爱,还需要智慧。我对智慧的理解就是多找一些方法和策略。针对他们自律性不强,与同伴关系紧张的特点,教师多管齐下,组织开展一些有益的游戏或体育比赛等活动来改善。如游戏“木头人”,也可开展班级篮球赛或足球赛,通过团队合作,既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又改善了他和同伴间的关系,感受到同学们的爱心,体会到友谊的美好,从而唤起自己对人、对事物的爱心,也可以使他发现自己原来是有用的、是重要的,增强改变的信心。同时,结合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组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睦相处、文明礼貌的行为,培养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健康向上的价值取向。另外,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表扬,不断地鼓励,给予他信心。当然,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家庭影响和社会环境也很重要,可以加强与家长合作,帮助家长发现自身的教育功能,重视家庭教育,改善学生的不良行为,帮助学生成长。学生的不良行为容易反复,班主任要有足够的耐心,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给予细心指导,耐心交流,让他始终感受到老师真的在帮助他,对他有信心。爱心化雨,慧心润物。相信,真心的付出,正确的引导,有效的教育,一定能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快乐地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