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搞“对抗”的学生,该“爱”还是“恨”?——初中班主任工作典型案例分享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叛逆期搞“对抗”的学生,该“爱”还是“恨”?——初中班主任工作典型案例分享

资源简介

叛逆期搞“对抗”的学生,该“爱”还是“恨”?——初中班主任工作典型案例分享
【摘要】
曾有心理专家说,孩子会经历三次的叛逆期,第一个阶段是两岁、第二阶段是7—9岁、第三阶段是12岁以后。学生到了叛逆期阶段,一言不合地就跟着班主任、父母对着干。面的孩子突如其来的叛逆,父母、班主任惊讶同时,内心也是苦不堪言。
【关键词】叛逆期 沟通策略 尊重和认可
最近班主任李老师遇到这样的烦心事,学校要求周一班会课穿着礼仪服,班里一位日常挺乖巧的女孩子小思,已经连续三周出现不按照要求穿着礼仪服,她忘记的原因是由于出门很匆忙,因此就穿上了校服出门,忘记穿上礼仪服了。对于李老师来说,显然这种敷衍的理由是不成立的。李老师终于拨打了小思父亲的电话后,详细了解了情况,才发现原来小思家迎来了二胎的小弟弟到来,小弟弟只有1岁多,父母为了让小思有一个较为安静专注的学习环境,让小思独自一个人住在二楼,而父母与小弟弟就住在了三楼,因此,小思就开始了一个人“独自”生活、学习的日子,这个学期的表现明显跟上学期相比,小思更变得沉默寡言、上课出现精神不振、也没有以往的活泼开朗,与班主任、父母的对抗程度更厉害,特别小思与妈妈的聊天是根本谈不来的,小思形容妈妈讲话很呛,没让人有说话的余地,她讨厌妈妈,喜欢爸爸。
一、12岁以后叛逆特点
(一)特点1:重视形象,关心自己的穿着和发型
(二)特点2:看重个人隐私,渴望有独处的空间与时间
(三)特点:同伴关系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身边的朋友流行什么,孩子也会去做;对手机、电脑依赖性变强。
二、巧妙沟通,把“说”变成“听”
班主任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沟通模式,把“说”变成“听”,班主任的教育方式应该随着学生年龄而变化,这是一个由严到松的过程,到了青春期,意味着就要彻底放弃“我是班主任,你就应该听我的”沟通模式。用认同去敲开学生的心扉,静心用心地倾听,让学生知道班主任是可靠的,她是站在我的一边,在接纳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再来给予建议。
三、珍视青春期学生所珍视的事物,融入他们的世界
学生在青春期所珍视的东西,班主任试着去理解和支持,不要怕学生的兴趣爱好会影响学习和生活,只要是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把握好度,一般不会成为问题。
四、不要总在学生面前急于证明自己有多么正确
任何沟通,只要到了说教这一步,对话欲望就会消失掉一半。青春期的学生开始有自己的道理、主见,他们非常不喜欢被你的道理打败,他们的情绪波动也比较大,过多的大道理特别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针对以上叛逆期孩子的心理特征,李老师巧妙地利用过了班会课的时间,跟同学们一起探讨她们心中最苦恼的事情,为什么周一要穿礼仪服的事情,礼仪服顾名思义,让学生在一周的开始穿着整齐,有职业感的满满体验,如男生穿西装、西裤和白衬衣;女生穿行政小套裙,原本是一种校园文化更好的体现,却成为周一学生们吐槽的事情。因此,李老师用了全班同学匿名“树洞”诉心声的游戏方法,让同学们在纸条上匿名写写周一不想穿礼仪服的原因,然后由李老师作为“树洞”主持人把同学们的心声一一列举在黑板板上,当在黑板上写出各种不愿意的理由的时候,台下的同学们有些在窃喜、有些在小起哄、有些点点头表示认可,当所有问题全部摆在黑板上,李老师开始进行分析,诚邀台下的同学们一起共商良策,由于匿名同学可以开怀谈论,在放松的心态下更能宣泄自己对礼仪服穿着的想法和建议,通过一场班会课下来,同学们在李老师的适当引导下,再次对礼仪服达成一定的共识,也慢慢接受学校对周一礼仪服穿着的用心良苦。在后续的周一班会课上,李老师的班级全班同学全部穿上礼仪服,整整齐齐认真听讲,再没有出现对礼仪服抵触的情绪。班级的同学在李老师的眼中,就像一下子长大的孩子一样,在学习上、待人接物礼仪上、在班级团队活动建设上,大家变得更团结、更义无反顾地为班集体努力,连一向“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小丰同学,也主动承担起卫生死角垃圾桶的清洗及倒垃圾的工作,解决了班级卫生的一大难题。
学生处于叛逆期是班级“共性”的问题,善于巧妙利用好班会课、巧妙利用叛逆期学生的心理特征(如争强好胜、自认为长大了可以控制了一切、青春期感情的萌动等),适当从旁引导,让学生既经历叛逆期的必经之路,同时也可认识叛逆期自身的心理特征,让心中“对抗”叛逆期的缺点转化为学习上的“不服输”的动力,鼓励全班同学们一起冲破“叛逆期”的枷锁,成功到达彼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