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高中 班主任工作案例——用细心、耐心、真心架起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案例分享】高中 班主任工作案例——用细心、耐心、真心架起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资源简介

【案例分享】高中 班主任工作案例——用细心、耐心、真心架起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在高中生的教育中离不开“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和协调一致的配合。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其实并不是学生想要成为差生,而是由于我们工作中的失误,或家庭教育的失误,而迫使孩子偏离了正轨,产生了偏差。若想使孩子们健康的成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有机的结合。
德国学者福禄贝尔曾经说过:“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的。”但是,很多父母却因为工作较忙或者知识上的缺乏而导致没有教育孩子的正确的方法。学生今天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多多少少和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学校和家庭不仅要行动一致,而且要志同道合,要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这样班主任不仅有对学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还有和家长交流、沟通甚至要帮助家长更新观念的任务。
在我十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有一件事我记忆深刻,那要从2012年说起。那次我带的是新入学的一个普通班,班里有个孩子叫小海,他原是一所重点中学的优秀生,曾经当过班干部、课代表,成绩也是名列前茅。但后来由于沉迷于手机游戏,上课经常睡觉。后来被学校停课。在停课期间与家长发生争执,由于父母缺少管理办法,动手打了孩子。结果小海着急之下说要打110,父母本以为孩子是闹着玩,没想过了一会警察真过来了。最后经过调解父母和孩子暂时缓和了关系,但是根本矛盾还没有解决。学生返校后我赶忙找孩子谈话,而与他的谈话让我对这个孩子十分感兴趣。他告诉我他现在对父母只有恨,什么都没有。父母不关心他,出了问题就知道打骂,所以他只有在玩手机的时候才觉得无忧无虑。面对着一个曾经那么活泼、优秀的孩子,就是因缺少家长的关爱和家长的不合理的沟通方式才会使孩子变成了这样,想起来让任何一个老师都觉得痛心。该如何化解他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呢?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想彻底改变他,就要从他的父母入手,先建立他与父母基本的沟通方式再说。
接着我开始了以下工作:首先,我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及时告诉家长,使他的父母对孩子仍报以信心,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与理解。其次,我偶尔给孩子准备一些礼物或零食,并告知是父母送来的,之后再做他父母的工作。第三,我逐渐了解孩子,发现孩子的兴趣,把他从手机中解脱出来。总之,通过不断的努力,让孩子渐渐脱离了手机游戏,同时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不断的要求父母到校或打电话联系,刚开始时他的爸爸总以工作忙为借口,不能到校。但是看到老师为孩子忙前忙后,也觉得不好意思。几次交往之后,他爸爸也和我熟悉了许多,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每当回忆起以往那个曾经优秀的儿子,他也是兴奋不已,然后我再把自己同他父母谈话后的感受,以及把他父母对他的关爱转达给他。最后,与孩子的几次交流之后,孩子终于认识到自己对父母存在着一些误解,他真情地给父母写了一封信,他与父母的误会也渐渐地得以化解。孩子不再沉迷于手机游戏,也焕发了学习的热情,由原来的班里倒数第一,逐渐进入中下等。看着孩子一天天的进步,他的父母也感到莫大的欣慰。
事情结束了,但这件事在老师与家长的沟通问题上给了我几点启示。
一、构筑信任平台,这是班主任与家长实现良好沟通与合作的关键与前提。
二、以诚相待,用诚心架起沟通的桥梁。
三、讲究艺术。
1、我觉得对待家长一定要有礼貌,平等的看待家长,不能因为学生的原因而迁怒家长,否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使问题更糟糕。
2、注意与家长交流时的表情,不能太过严肃,要有适当的笑容,这样气氛才能更为轻松,也有利于问题的交流与解决。我就是这样做的。
3、在谈到学生时,评价要客观公正,这样才能取得家长的信任。在谈问题学生,想取得家长支持时,可以先说说该生的优点,然后再转入正题,这样效果才更好。
总之,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重要的互补因素,两者配合得越默契,产生的教育合力就越大,效果就越显著。要使家长教育配合学校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关键在于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沟通方式好就可以形成学校与家庭德育工作的统一战线。无论运用何种方式、何种技巧与家长沟通,最为关键的是要以诚待人,以心换心,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理论水平,这样才可以架起心与心之间的桥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