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案例分享】班主任工作案例——断臂的“维纳斯”形成背景:北宋时期司马光曾这样说过: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高中阶段虽是每一个学生学习考试的非常重要的阶段,但德育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习惯、日常行为等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因此,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德育始终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学生的德育工作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德育工作更是密不可分。现在的学生德育工作正日益成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也是难点工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决定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做初步探索,以解决德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实施过程:在本人任教以来,所教班级中不乏有身患残疾的学生,他们虽然身体残缺,却刻苦勤奋、意志坚强,但在一所大多数学生身体良好的高中学校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依旧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他们就像希腊神话中象征“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雕像一样,虽是断臂,却丝毫未影响其美丽,并且吸引着我去研究、帮助、指导,并与其共同成长。残疾学生的教育普遍存在着下列问题一、 学习状况一般。由于这些学生身患残疾,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很受局限。比如我们班上的祝某同学右耳失聪,在我所教的英语课堂上总是沉默寡言,有时叫她回答问题,她也不站起来,不吭声,曾经一度因为她的这种表现,很是生气。后来在和这个班级的班主任沟通以后才得知她原来是因为听不见老师喊到自己名字,甚至听不见老师讲课才表现出的“傲慢无礼”。她写字特别整洁漂亮,成绩却一直很一般,我想这跟她不健全的听力有关系,在外语科目上尤其表现明显。二、心理问题突出。残疾学生由于身患残疾,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在行为表现上则为不合群。如果在校期间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残疾学生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三、行为习惯不合理。由于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教育,残疾学生往往对事物过于敏感,容易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不能正确面对老师同学们的无心话语,容易感觉自己受到歧视,从而容易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例如经常沉默,上课不积极参与,不服管教,悄悄拿走同学的东西,其中最普遍的问题还是与同学发生冲突。四、残疾学生父母的“护孩子”观念存在负面影响。认为自己的孩子理应受到优待,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能读书就读,读不好也是正常”的观念在残疾学生思想中普遍存在。身残志坚的还是少数。在与老师的沟通上,常常言语激烈,老觉得是别的孩子的错,认为自己孩子是命运不好,整天怨天尤人,对子女的一切行为在评价上有失偏颇,不负责任。使残疾学生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针对上述情况,围绕着残疾学生问题,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经过多方面研究创新,在教育、帮扶、管理、监护残疾学生时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班主任与任课老师在残疾学生的管理上达成共识,强化其关爱意识。班主任必须摸清残疾学生的情况,包括课堂上、生活中、心理上以及回家后的家庭生活、父母状况,并每月向调研组汇报残疾学生教育、管理情况的相关记录。二、班级成立互助组。互助是关爱残疾学生的良药。只有让同学们有大爱观念,才能使残疾学生和正常学生在每一日的同窗生活中,团结互助、共同成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残疾学生从平时的点滴做起,学习上予以解疑答难,生活上予以爱护和尊重,帮助其建立自信心。三、建立师生家长协作制度。班主任通过电话、座谈会和家访,与家长沟通,学校与家庭相互合作,为残疾学生撑起一片蓝天。具体案例:下面是几则案例,具体介绍一下我们对残疾学生的教育工作。案例一张小强同学是我校高二年级五班学生,天生兔唇,被父母遗弃,被一对老夫妻收养,叫他们爷爷奶奶。虽经治疗,但是他仍然在外形和发音上与别的学生存在较大差别。因此他在日常生活中性格较内向,不善言辞。跟老师、同学交流较少。上学期的考试成绩也不太理想。在课堂上,胆子也很小,从不敢主动地举手发言,即使老师叫到他,也是常常脸红害羞,答不出个所以然来。即使有些问题会回答,也常出现发声奇怪,或出现令老师同学们听不清的情况。有时在课堂上,他的表现令同学们哄堂大笑。针对这些情况,作为班主任的我找他谈了一次话。起初他很紧张,半天也没讲一句话。后来在我的不断鼓励下,他才开了口。他说,自己因为学习成绩较差,又因其吐字不清,因此,上课很怕老师让他发言,怕大家取笑他。我就多次耐心地开导他,“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存在,首先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其他同学能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你可以试着举手发言,多与其他同学交流,你会发现,你可能学的快,并且会开朗许多”。接下来,该生的课堂发言多了一些。无论对错,我都鼓励他,慢慢地,该生自信了许多,和其他同学的交流也渐渐增多了。其他任课教师又找他谈了几次话,他的自信心也逐渐增强了,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且其他同学因为他的努力、自强不息,逐渐地变得尊重他,在上学期末尾还主动推选他为副班长。张小强同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逐渐成长为一个热爱生活,努力学习的阳光少年。案例二祝晴晴同学是我校高二年级六班的一名同学,从小右耳失聪,左耳也有听力障碍。在校期间,常常因为听不清老师所讲,一脸茫然。老师叫她名字,很多时候她也听不见。我作为她的英语老师,更是在开始不知道情况的时候,摸不着头脑。因为英语作为一门外文,并且设有听力课,所以对学生耳朵的听力要求很高。后来在与其家长的沟通时发现,她碍于面子,一直不肯佩戴助听器,这对她的生活学习造成很大问题。她也因自己听力的原因,常常独来独往,朋友很少,与其交流的同学也很少,所以她常常表现出郁郁寡欢、沉默寡言,从不参加班级活动,学习成绩也不甚理想。有一次,正在上英语课时,讲到一个问题时,我说按学号开始提问,我就随口说了个三十五号,结果没人应答。我又重复了几遍,心想该有人说,此同学请假了什么的类似的话语,结果都没有。我只能提问其他学生,后来有学生看了名单,发现三十五号正是祝晴晴同学。这件事情发生在我了解她的情况之后,所以我看了看她,她根本不知道我说的是她。下课后,我思考了很久,这个学生因为面子不佩戴助听器,这样对她的学习影响该有多大,由此可想而知。镇定思痛,我趁着自己正好是残疾学生调研员的机会,决定好好帮扶这位同学。我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尽早佩戴助听器。首先做通家长的工作,在与其家长的电话联系以及家访中了解到,这个孩子的家在农村,家境并不好,她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和弟弟一般都有年迈的爷爷奶奶照料。但与她父母沟通联系中可以知道,家人是非常支持她佩戴助听器的,也知道她碍于面子,怕同学嘲笑才一直不佩戴。经济的方面由她父母解决。其次,我便开始做她的思想工作。我花了一周的时间开始与她面谈,给她举了很多例子,让她开始接受她自己的与众不同。她的心扉慢慢打开,开始接受我让她佩戴助听器的建议。她自己也知道,自己因为听力的缘故,成绩受到多大的影响。最后,在老师、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她终于敢于在诸多同学老师面前佩戴着助听器上课学习。二、利用好班级互助组。学生在校期间,与同班同学接触的时间最多,尤其对于祝晴晴这样的特殊学生,周围的环境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为她安排的同桌以及同组同学都是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学生。在与他们的相处中,祝晴晴同学的笑声多了,学习有了明显进步。三、用心帮助她、教导她。作为她的英语老师,我总是不经意,不落痕迹的有意识的站在她近处讲课,尽量让她听到、听清、听懂。下课及时与她沟通,一有时间就对她做几次单独辅导。在我的带动下,其他任课老师也慢慢这样做,充分让这位同学感觉出温暖与重视,这样她的存在感加强了,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教育,说到底还是爱的教育。这些残疾学生就像断臂的维纳斯一样,是爱与美的化身。在他们的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更体会到了他们生生不息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我们教育出来的学生该有的力量。赫尔巴特曾经说过: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当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这些残疾孩子更需要爱,更需要呵护。我们不能因为他们身患残疾就放弃他们,或者对他们在爱护和管理上降低要求。我深刻地知道,在对他们的德育工作上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吾将上下而求索。我相信在我们师生与家长的不懈努力下,他们终究会像健康孩子一样,乐于学习、快乐成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