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预习课》浙教版科学八升九-第03讲 常见的碱与碱的通性(学案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暑假预习课》浙教版科学八升九-第03讲 常见的碱与碱的通性(学案 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预习课》浙教版科学八升九--第3讲 常见的碱与碱的通性
考点一、碱的个性
考点精要:
1.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物理性质的比较
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2]
俗名 苛性钠、火碱、烧碱 熟石灰、消石灰
颜色、状态 白色块状固体 白色粉末状固体
溶解性 易溶,且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微溶
腐蚀性 强腐蚀性 较强腐蚀性
用途 重要化工原料,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生活中可用来除油污 重要的建筑材料,也是一种工业原料.如漂白粉,农业上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用途、制取的比较
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2]
电离方程式 NaOH= Na++OH— Ca(OH)2= Ca2++2OH—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O2+2NaOH=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
与酸反应 NaOH+HCl=NaCl+H2O Ca(OH)2+2HNO3=Ca(NO3)2+2H2O
与盐反应 2NaOH+CuSO4=Cu(OH)2↓+Na2SO4 Ca(OH)2+Na2CO3=CaCO3↓+2NaOH
用途 化工原料,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 建筑业,抹墙,农业上改良酸性土壤,配置波尔多液,石硫合剂,工业上制取NaOH,漂白粉
制取 Na2CO3+Ca(OH)2= CaCO3↓+2NaOH CaO+H2O= Ca(OH)2
拓展:
固体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固体表面逐渐溶解,这种现象叫潮解.因此可用氢氧化钠固体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实验室也必须密封保存氢氧化钠固体.潮解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
(2)氢氧化钙可由生石灰与水反应制得:CaO+H2OCa(OH)2,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3)氢氧化钙与盐酸、硫酸、二氧化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a(OH)2+2HClCaCl2+2H2O
Ca(OH)2+H2SO4CaSO4+2H2O
Ca(OH)2+CO2CaCO3↓+H2O(此方程式也是检验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定义:酸跟碱起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实质:酸中H+离子和碱中OH-离子的作用生成H2O的过程。
应用:治疗胃酸过多;改良酸性土壤;中和工业废液
典型分析:
1.小明发现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会很快变成如图的“浆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钠固体(  )
A.吸热熔化 B.吸水潮解
C.与二氧化碳反应 D.受热分解
【答案】B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分析。
【解答】氢氧化钠固体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发生潮解,所以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颗粒会很快变成了如图的“浆糊”状态。
故答案为:B。
举一反三:
1.下列关于NaOH和Ca(OH)2的用途中错误的是(  )
A.用Ca(OH)2制波尔多液 B.用Ca(OH)2改良酸性土壤
C.用NaOH溶液检验CO2 D.用NaOH固体干燥某些气体
【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性质决定用途,根据物质的性质判断。
【解答】A.用Ca(OH)2和硫酸铜制波尔多液 ,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用Ca(OH)2改良酸性土壤,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水,则用Ca(OH)2溶液检验CO2 ,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用NaOH固体具有吸水性,可以干燥某些气体,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考点二:碱的通性
考点精要:
常见的碱及其性质
碱的含义: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1、碱的通性
具有通性的原因
由于碱溶于水生成(解离、电离)的阴离子全部是OH-,所以碱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碱的通性
①使指示剂变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②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例:CO2+2NaOH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
③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例:NaOH+HClNaCl+H2O
④跟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
例:Ca(OH)2+Na2CO3CaCO3↓+2NaOH
典型分析:
1.氢氧化铯是一种可溶性碱,其化学式为CsOH,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CsOH溶液能与Fe2O3反应
B.CsOH在水中能电离出Cs+、OH-
C.CsOH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CsOH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盐的化学式为CsSO4
【答案】B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碱的化学性质分收入
B、根据碱的构成分析;
C、根据碱溶液使石蕊变蓝分析;
D、根据复分解反应元素化合价不变分析。
【解答】A、 CsOH为碱,不能与Fe2O3反应 ,不符合题意;
B、 CsOH可溶,在水中能电离出Cs+、OH- ,符合题意;
C、 CsOH溶液呈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不符合题意;
D、 CsOH中Cs化合价为+1, CsOH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盐的化学式为Cs2SO4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举一反三:
1.氢氧化钾具有与氢氧化钠相似的化学性质。下列有关氢氧化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钾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
B.氢氧化钾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氢氧化钾溶液与氧化铜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D.2mL氢氧化钾溶液与1mL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A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确定氢氧化钾的性质,结合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分数有关分析。
【解答】A、由氢氧化钠的性质可知,氢氧化钾固体露置在空气中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易发生变质 ,符合题意;
B、 氢氧化钾溶液呈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不符合题意;
C、 氢氧化钾溶液与氧化铜不能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D、 2mL氢氧化钾溶液与1mL硫酸溶液反应,因未指明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是否恰好完全反应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在晚会上小明表演了一个魔术:他拿出一把装满“水”的“宝壶”,分别向编号为ABCDEF六只烧杯(装有少量不同试剂)中倒“水”,结果A杯无色透明,B杯看似红墨水,C杯看似蓝墨水,D杯看似牛奶,E杯看似红褐色涂料,F杯看似蓝色果冻.则宝壶中的“水”可能是(  )
A.H2O2 B.HCl溶液 C.NaOH溶液 D.AgNO3溶液
【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使石蕊变蓝,与铁盐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铜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分析。
【解答】倒“水”,A杯无色透明,B杯看似红墨水,C杯看似蓝墨水,D杯看似牛奶,E杯看似红褐色涂料,F杯看似蓝色果冻,红褐色沉淀为氢氧化铁,蓝色沉淀为氢氧化铜,则“水”应为可溶性碱, 碱溶液能使酚酞变红,使石蕊变蓝,与铁盐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铜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H2O2 为氧化物, HCl为酸, NaOH 为碱, AgNO3 为盐。
故选C。
3.现有A、B、C、D、E五种溶液,它们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中的一种,经鉴别后编写成如图的检索表,其中判断不正确的是(  )
A.A是硫酸铜溶液 B.B呈酸性
C.C中的物质类与氯化铜相同 D.E是碳酸钠溶液
【答案】D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石蕊试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在中性溶液中不变色,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钠不反应,结合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分析。
【解答】A、A溶液呈蓝色,则为硫酸铜溶液,不符合题意;
B、B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说明溶液呈酸性,不符合题意;
C、C不能使石蕊变色,说明呈中性,则为氯化钠溶液,氯化钠与氯化铜都属于盐类物质,不符合题意;
D、D能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沉淀,则D为碳酸钠,E不能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沉淀,则E为氢氧化钠溶液,符合题意;
故选D。
1.下列实验,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向滴有酚酞溶液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足量稀氢氧化钠溶液
B.向滴有酚酞溶液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盐酸
C.取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的溶液,蒸干得到白色固体
D.向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并不断测定混合溶液的pH
【答案】C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化学性质,由所加入物质与酸或碱反应现象或进行的操作现象确定能否判断反应发生分析。
【解答】A、氢氧化钠能使酚酞变红,向滴有酚酞溶液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足量稀氢氧化钠溶液 ,通过开始溶液不变红,可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不符合题意;
B、 向滴有酚酞溶液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盐酸,开始溶液颜色不变,可证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不符合题意;
C、氢氧化钠和氯化钠都是白色固体,取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的溶液,蒸干得到白色固体,不能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符合题意;
D、 向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并不断测定混合溶液的pH ,通过pH的变化可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小宁对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发现滴入盛有NaOH 溶液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要证明该试管中已发生了化学反应,以下方案不可行的是
A.滴入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
B.测得试管中溶液的pH 小于7
C.滴入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
D.滴入MgCl2 溶液无白色沉淀出现
【答案】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硫酸的性质进行解答。
【解答】A.滴入酚酞溶液后,如果有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变红色,而滴入酚酞溶液后无明显现象,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故A可行,但不符合题意;
B.氢氧化钠溶液的pH大于7,而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后生成硫酸钠与水,溶液的ph小于7,说明稀硫酸过量,故B可行,但不符合题意;
C.滴入硝酸钡溶液,即使稀硫酸与氢氧化钠不反应,稀硫酸也能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故C不可行,但符合题意;
D.滴入氯化镁溶液后,如果氢氧化钠与稀硫酸不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而无白色沉淀说明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故D可行,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3.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硫酸钾、氢氧化钾、碳酸钙、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白色固体的组成,某小组取样溶于水,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向该沉淀加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同时往滤液中通入CO2气体,滤液变浑浊。由此推断该白色固体中(  )
A.可能存在硫酸钾 B.一定存在氢氧化钾
C.可能存在氯化钡 D.有且仅有两种物质构成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钾和氯化钡反应产生难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碳酸钙是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碳酸钾,碳酸钾与氯化钡或氯化钙反应产生碳酸盐沉淀分析。
【解答】取样溶于水,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向该沉淀加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说明沉淀为碳酸钙,一定不含氯化钡与硫酸钾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沉淀,即硫酸钾和氯化钡不能同时存在;同时往滤液中通入CO2气体,滤液变浑浊,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碳酸钾,碳酸钾与氯化钙或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钙或碳酸钡沉淀,由此可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钙、氢氧化钾、氯化钡,不含硫酸钾;
故选B。
4.一定温度下,向agFeCl3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溶液的质量与加入NaOH固体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P段发生的反应为:FeCl3+3NaOH=3NaCl+Fe(OH)3↓
B.m-n=c-b
C.P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种类有三种
D.生成Fe(OH)3的质量为(n﹣c+a)g
【答案】B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M点之后反应停止分析;
B、根据反应停止后溶液增重质量为加入氢氧化钠质量分析;
C、根据P点溶液溶质只两种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A、由图示可知,加入氢氧化钠质量为ng时,氯化铁恰好完全反应,则MP段反应结束,不符合题意;
B、M点后反应停止,溶液增重质量即为加入氢氧化钠质量,则m-n=c-b ,不合题意;
C、 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钠 ,不符合题意;
D、 生成Fe(OH)3的质量为(n﹣b+a)g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黄色溶液、红褐色沉淀 B.无色溶液、红褐色沉淀
C.黄色溶液、白色沉淀 D.无色溶液、蓝色沉淀
【答案】B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铁离子溶液呈黄色,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氢氧化铁和氯化钠分析。
【解答】 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氯化铁完全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则观察到溶液变成无色,产生红褐色沉淀。
故选B。
6.在探究酸、碱性质时,小科的操作过程如图甲所示,烧杯中固体质量与加入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由图乙可知加入稀盐酸过量
C.c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D.d点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是75克
【答案】D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和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
【解答】解:A、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HCl+CuO═CuCl2+H2O,故选项A正确。
B、由图乙可知加入稀盐酸过量,是因为bc段是过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故选项B正确。
C、c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NaCl、CuCl2,故选项C正确。
D、设12g氧化铜反应需要稀盐酸质量是x,生成氯化铜质量是y。
CuO+2HCl═CuCl2+H2O
80 73 135
12g 7.3%x y
x=150g y=20.25g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NaOH+HCl═NaCl+H2O
40 36.5
4g (200g-150g)×7.3%
CuCl2+2NaOH=2NaCl+Cu(OH)2↓
135 80
20.25g 12g
d点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是(4g+12g)÷16%=100g,故选项D不正确。
故答案为:D。
7.玻璃仪器常附着难清洗的物质,下列清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内壁有CaCO3的试管用稀盐酸清洗
B.内壁有碘的试管用酒精清洗
C.内壁有 Fe2O3的试管用NaOH溶液清洗
D.内壁有植物油的试管用洗洁精清洗
【答案】C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碳酸钙可溶于不酸分析;
B、根据碘能溶于酒精分析;
C、根据氧化铁不能与碱发生反应分析;
D、根据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分析。
【解答】A、碳酸钙不溶于水,但溶于酸,内壁有CaCO3的试管用稀盐酸清洗 ,不符合题意;
B、 碘不能溶于水但可溶于酒精,内壁有碘的试管用酒精清洗 ,不符合题意;
C、氧化铁不溶于水或碱溶液,能溶于酸, 内壁有 Fe2O3的试管用稀盐酸等清洗 ,不符合题意;
D、洗洁精可乳化油污,内壁有植物油的试管用洗洁精清洗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如图所示,分别向四支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饱和石灰水,使其与试管内溶液充分反应。其中有明显现象,但无法证明饱和石灰水呈碱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碱能够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蓝,能够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能够与酸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能够和某些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能够和某些盐溶液反应生成新盐与新碱。
【解答】A.饱和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能证明饱和石灰水呈碱性,故A错误。
B.稀硫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反应无明显现象,也无法证明饱和石灰水呈碱性,故B错误。
C.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会产生白色沉淀,由于有氢氧化钠生成,无法证明饱和石灰水呈碱性,故C正确。
D、氢氧化钙和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钙,会产生红褐色沉淀,能证明饱和石灰水呈碱性,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9.小龙运用“认识物质性质”的思维模型展开如下实验,某气体X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且不产生其他气体。向充满气体X的烧瓶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结束后打开止水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变化看,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B.从性质看,气体X一定不会与Ca(OH)2反应
C.从结构看,气体有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D.从应用看,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气体X
【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某气体X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且不产生其他气体,向充满气体X的烧瓶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装置内气体体积减少,气压减小。X能与氢氧化钠反应,说明它也可能可以和氢氧化钙等可溶性碱反应。
【解答】A、向充满气体X的烧瓶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装置内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减小,烧杯中的导管口液面上升,故A说法错误。
B、从性质看,气体X可能是二氧化碳、氯化氢等气体,二氧化碳、氯化氢均能与Ca (OH)2反应,故B说法错误。
C、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气体有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故C说法正确。
D、气体X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气体X,故D说法错误。
故选:C。
10.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是两种常见的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鉴别:取样后分别滴入酚酞试液
B.保存:在空气中易变质,都需密封保存
C.溶解性:都易溶于水
D.用途:都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答案】B
【知识点】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用途分析。
【解答】A.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碱性,溶液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无法用酚酞溶液鉴别,故错误;
B.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分别生成碳酸钠、碳酸钙而变质,都需密封保存,故正确。
C. 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故错误;
D. 氢氧化钠是一种常见的碱,能中和酸性物质,但具有很强烈的腐蚀性,不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氢氧化钙也一种常见的碱,能中和酸性物质,可用于中和酸性土壤改良土壤结构,故错误;
故答案为:B。
11.向一定质量的Na2CO3溶液中滴加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改为滴加Ca(OH)2溶液,当恰好不再产生沉淀时,再滴加稀盐酸至沉淀消失。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溶液中溶质只有NaOH
B.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整个过程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多含有3种
D.d-e段有气泡产生
【答案】A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先分析图中信息,结合图像确定各段发生的化学反应,再结合各选项确定反应方程式,反应后溶液的成分。
【解答】由图像的变化趋势可知,ab段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bc段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cd段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de段为碳酸钙、碳酸钡与盐酸反应。
A、a点溶液为部分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对应溶液中溶质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符合题意;
B、 c-d段发生的是氢氧化钠与盐酸生成氯化钠和水的反应,方程式为 ,不符合题意;
C、 整个过程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多的组合为氯化钠、氯化钡、氯化钙3种 ,不符合题意;
D、 d-e段为碳酸钙、碳酸钡与盐酸的反应,反应中有气泡产生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1题图) (12题图)
12.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将含有酚酞的Ba(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两个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硫酸铜溶液,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导电性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曲线对应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
B.M点时甲曲线的烧杯中的固体和液体中均没有离子
C.乙过程中溶液始终为红色
D.乙过程中溶液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
【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钡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结合溶液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分析。
【解答】A、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时电导率不会降低为0,对应曲线为乙,不符合题意;
B、 M点时甲曲线的烧杯中的固体和液体中有离子,但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不符合题意;
C、 乙过程中氢氧根离子未变,溶液始终为红色 ,符合题意;
D、 乙过程中溶液中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数目不变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某同学微检验一瓶 溶液是否变质,用了以下的方法判断: ①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 NaOH溶液一定没有变质;②滴加BaCl 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说明 NaOH 溶液一定没有变质;③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说明 溶液一定变质。上述判断正确的是 (  )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氢氧化钠不与氯化钡反应,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解答】 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滴入无色酚酞试液,都会使溶液变红,不能用酚酞检验氢氧化钠变质,错误;②氢氧化钠不与氯化钡反应,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滴加BaCl 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说明 NaOH 溶液一定没有变质,正确;③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说明 溶液一定变质,正确;
故选B。
14.归纳总结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用图甲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变化)。
(1)为了验证反应①,小明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   色。
(2)依据反应②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会变质,其化学方程式为   。
(3)为了验证反应④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____(填序号)。
A.Na2CO3 B.HCl C.CuSO4 D.NaCl
【答案】(1)红
(2)2NaOH+CO2=Na2CO3+H2O
(3)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碱性物质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分析。
(2)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3)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盐的性质分析。
【解答】(1)氢氧化钠是一种常见的碱,氢氧化钠溶液能是无色酚酞变红色。
(2)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3)Na2CO3、HCl、CuSO4、NaCl中HCl是酸,其余的都是盐,但这三中盐中只有硫酸铜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
故答案为:C。
15.小科同学做的物质化学性质关系图。其中A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B是一种常见的化合物,图中短线表示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根据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B可能是   (填化学式);
(2)请你用文字描述反应⑤的实验现象   ;
(3)写出图中烧碱的化学名称:   。
【答案】(1)Na2CO3
(2)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变蓝色
(3)氢氧化钠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俗称;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硫酸反应分析;
(2)根据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分析;
(3)根据烧碱为氢氧化钠俗称分析。
【解答】(1) A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则A为铁,B是一种常见的化合物,能与酸、石灰水反应,则B可能是碳酸钠,化学式为Na2CO3 。
(2) 反应⑤为氧化铜与硫酸的反应,实验现象是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变蓝色。
(3) 烧碱是氢氧化钠的俗称。
故答案为:(1)Na2CO3;(2) 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变蓝色 ;(3)氢氧化钠。
16.如图三个实验均可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1)实验一:通过观察稀盐酸与   发生反应的现象,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2)实验二:通过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判断稀盐酸与Ca(OH)2能反应,该实验除需控制所加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外,还需控制   相同。
(3)实验三中,加入X可验证稀硫酸与碱能发生反应,符合此条件的X是下列物质中的   。A.酚酞 B.CuO C.Ba(NO3)2
【答案】(1)氢氧化铜
(2)氢氧化钙粉末的质量
(3)AB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分析;
(2)根据对比实验的变量的唯一性及影响该实验现象的条件分析;
(3)根据所给物质与酸或碱反应的现象分析。
【解答】(1)实验一中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加入稀盐酸,通过观察氢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的现象,可证明酸和碱发生反应。
(2)实验二通过对比氢氧化钙不能全部溶于水能全部溶于酸的现象对比证明酸和碱的反应,该对比实验需控制水、稀盐酸的温度、体积和氢氧化钙粉末质量相同。
(3)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变红,加入酚酞不变化,可证明了氢氧化钠硫酸发生了反应,A正确;加入过量稀硫酸,反应后溶液溶质为硫酸钠和硫酸,加入氧化铜,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若氢氧化钠未发生反应,硫酸铜会与氢氧化钠反应产生蓝色沉淀,无蓝色沉淀生成,则证明硫酸和碱发生了反应,B正确;硝酸钡与硫酸和硫酸钠反应都会产生硫酸钡沉淀,且不与氢氧化钠反应,不能证明稀硫酸与碱发生了反应,C错误。
故答案为:(1)氢氧化铜;(2)氢氧化钙粉末的质量;(3)AB。
17.小科为了检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一端封闭的U型管装满二氧化碳气体,将其开口端放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U型管开口端放入烧杯后,观察到的现象为   (填溶液的升降以及颜色变化)。
【答案】(1)CO2+2NaOH=Na2CO3 +H2O (2)U型管内液面上升,溶液仍为红色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二氧化碳能够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钠能够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能够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
【解答】(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体积减小,U型管内压强减小,则U型管内液面上升,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够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故答案为:(1)CO2+2NaOH=Na2CO3+H2O;(2)U型管内液面上升,溶液仍为红色。
18.实验室有一瓶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小科想测定该瓶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固定装置均已略去),以下是测定过程中的部分操作。
(1)小科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称取m1g氢氧化钠固体放入B装置,又称取了两份m2g的碱石灰分别放入D、E装置中;然后打开活塞P,将稀盐酸加入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中,观察到溶液的温度升高,同时溶液中还产生   。
(2)当B装置中的反应停止后,小科打开弹簧夹,向A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目的是   。
(3)停止通空气后,小科称量了D装置中的固体质量为m3g,则该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1)气泡 (2)将残留在B装置中的CO2全部排入到D装置
(3)1-[53(m3-m2)/22m1]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钠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2)根据反应后装置内有二氧化碳残留分析;
(3)根据D装置增重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质量,由二氧化碳质量代入方程式计算出碳酸钠质量,由此计算氢氧化钠质量及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氢氧化钠变质是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2)该实验是利用碱石灰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以此计算碳酸钠质量,反应后装置内会残留二氧化碳,未排出,影响结果, 当B装置中的反应停止后,小科打开弹簧夹,向A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 是为了将残留在B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全部排入到D装置中。
(3) D装置中增重质量即为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则一成二氧化碳质量为(m3- m2)g , 设碳酸钠质量为x
Na2CO3+2HCl= 2NaCl+H2O+CO2↑
106 44    
x   (m3- m2)g  
106:44=x:(m3- m2)g
x= 53(m3-m2)/22
则该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1—[53(m3-m2)/22m1] 。
故答案为:(1)气泡;(2) 将残留在B装置中的CO2全部排入到D装置 ;(3) 1-[53(m3-m2)/22m1] 。
19.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的智慧结晶。
(1)Ⅰ.造纸:
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对植物主要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植物细胞中纤维素主要存在于   (填细胞结构),食物中纤维素的主要作用是   。
(2)“抄纸”目的是除去纸浆中的泥沙及粗纤维等杂质,“抄纸”一步相当于   (填实验室常用操作名称)。
(3)已知氢氧化钾与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相似,请写出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Ⅱ.现代造纸:
【提出问题】黑液中除了有机物还有哪些成分呢?
【查阅资料】①黑液呈碱性,不能直接排放到水中。②BaCl2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猜想二:Na2CO3;猜想三:NaOH和Na2CO3
【实验探究】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进行了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样,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 步骤二:将步骤一分应后的溶液静置,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溶液     猜想三成立
【答案】(1)细胞壁;促进肠道蠕动
(2)过滤
(3)2KOH+CO2=K2CO3+H2O;有白色沉淀,溶液变红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纤维素对植物主要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及食物中纤维促进肠道蠕动 的作用分析;
(2)根据“抄纸”相当于过滤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及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分析。
【解答】(1) 纤维素对植物主要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则植物细胞中纤维素主要存在于细胞壁,食物中纤维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肠道蠕动 。
(2)“抄纸”目的是除去纸浆中的泥沙及粗纤维等杂质,相当于过滤。
(3) 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化学方程式 2KOH+CO2=K2CO3+H2O 。猜想三成立,则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碳酸钠与氯化钡完全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氢氧化钠、氯化钡,呈碱性,加入酚酞,观察到现象为有白色沉淀,溶液变红。
故答案为:(1)细胞壁; 促进肠道蠕动 ;(2)过滤;(3) 2KOH+CO2=K2CO3+H2O ;有白色沉淀,溶液变红。
20.某校项目化小组同学以食品包装袋干燥剂为主题开展了微项目化学习。
【认识干燥剂】
(1)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有可能是   。
【探秘干燥剂】
小明同学对一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成分(如图)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
①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在500℃以上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
②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在900℃左右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
(2)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钙,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用天平称量少量干燥剂质量为m1,在70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其质量为m2。若样品中含氢氧化钙,则m1 m2(选填“>”、“<”或“=”)。
(3)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碳酸钙,取样品于试管中,加水后发现试管底部有固体剩余。小明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小敏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项目评价】
物质的检验有不同的方案,不同方案中所用试剂的量会影响检验的结果。为此他们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表。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 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断 现象不是很明显,但可借助仪器判断 借助仪器也不能判断
(4)在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氧化钙时,小明设计的方案是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现象,这一方案的评价等级是   。
【答案】(1)生石灰
(2)>
(3)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钙
(4)优秀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酸的化学性质;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所给三种干燥剂的腐蚀性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分析;
(4)根据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分析。
【解答】(1)浓硫酸、氢氧化钠腐蚀性太强,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可能是生石灰。
(2) 氢氧化钙在500℃以上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 , 用天平称量少量干燥剂质量为m1,在70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其质量为m2。若样品中含氢氧化钙, 加热后固体质量会减少,则m1>m2。
(3)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加水有固体剩余,可能是未溶解的氢氧化钙,不一定是碳酸钙。
(4)氧化钙与水反应会放热,有明显实验现象,所以加水验证是否含氧化钙的方案评价等级是优秀。
故答案为:(1)生石灰;(2)>;(3)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钙 ;(4)优秀。
21.小科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探究二氧化硫、亚硫酸钠(Na2SO3)等物质的性质,实验方案如下:
【查阅资料】
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类似于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硫易溶于水;③亚硫酸钙(CaSO3)白色、难溶于水。
【实验步骤】
Ⅰ.先关闭止水夹,将注射器1中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压入充满二氧化硫的三颈烧瓶中;
Ⅱ.充分反应后,再打开止水夹,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Ⅲ.对实验进行分析,并深入探究“三颈烧瓶内液体的溶质可能是什么”。
【交流评价】
(1)步骤Ⅱ的烧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不能由步骤Ⅱ的现象得出“SO2与 NaOH 发生了反应”的结论,其原因是   。
(3)步骤Ⅲ中,猜想有:①溶质是氢氧化钠;②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③溶质是氢氧化钠和亚硫酸钠。为验证猜想②,小科的方案是:在注射器2中装入适量的Na2CO3溶液,压入三颈烧瓶中,并观察实验现象。请对小科的方案进行评价。   
【答案】(1)氢氧化钙溶液进入三颈烧瓶中,且溶液变浑浊
(2)二氧化硫易溶于水,也会导致瓶内气压减小,且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亚硫酸钙,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小科方案不合理,这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干扰后续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装置内压强减小, 亚硫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亚硫酸钙沉淀分析;
(2)根据二氧化硫易溶于水,能与氢氧化钙反应分析;
(3)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分析。
【解答】(1)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装置内压强减小, 亚硫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亚硫酸钙沉淀,步骤Ⅱ的烧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氢氧化钙溶液进入三颈烧瓶中,且溶液变浑浊 。
(2) 二氧化硫易溶于水,也会导致瓶内气压减小,且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亚硫酸钙,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所以不能由步骤Ⅱ的现象得出“SO2与 NaOH 发生了反应”的结论。
(3) 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会干扰后续对氢氧化钠的检验 ,所以小科方案不合理。
22.某校九年级要进行实验操作考试,化学老师准备实验药品时发现一瓶氢氧化钠固体未盖瓶塞。对于该固体是否变质,老师让三位同学通过实验来探究。
(1)探究一:该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了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氢氧化钠没有变质;
猜想Ⅱ: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交流与讨论 提出猜想二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取一定量的固体溶于水配制成溶液,分成三份,三位同学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李 向第一份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猜想Ⅰ成立
小王 向第二份溶液中滴加几滴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Ⅰ成立
小陈 向第三份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     猜想Ⅱ成立
(3)解释与结论
①小王和小陈认为小李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②有同学认为通过小王的实验不能得出样品中一定不含 Na2CO3,原因是   。
③有同学认为小陈的方案也不是最优的,理由是   ;你认为可以将加入的氯化钙溶液换成   溶液,可以更好地证明猜想Ⅱ成立。
(4)探究二:该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如何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猜想Ⅱ:氢氧化钠已经全部变质。
实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取一定量的固体溶于水配制成溶液,三位同学按照讨论的方案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     猜想   正确
②向①的试管中加入   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5)反思与交流
在讨论实验方案时,小李提出可以用氢氧化钡溶液替换氯化钡溶液,最后被小王否定,否定的理由是   。
(6)拓展延伸
①氢氧化钠应   保存。
②若要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应在溶液中滴加   ,充分反应后再过滤。
【答案】(1)
(2)产生白色沉淀
(3)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氢氧化钠与碳酸钠同时存在时,盐酸先与氢氧化钠,而加入盐酸量较少,若氢氧化钠消耗完盐酸,则碳酸钠不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看不到气泡产生,所以不能加入少量盐酸得出猜想Ⅱ成立;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其中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钙与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钙微溶物,也会有白色沉淀生成;氯化钡
(4)产生白色沉淀;Ⅰ;BaCl2溶液(合理即可)
(5)引入氢氧根离子,干扰原溶液中氢氧化钠的检验(合理即可)
(6)密封;适量氢氧化钙溶液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 (1)氢氧化钠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钠和水。
(2)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3)①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
② 氢氧化钠与碳酸钠同时存在时,盐酸先与氢氧化钠,而加入盐酸量较少,若氢氧化钠消耗完盐酸,则碳酸钠不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③ 氯化钙与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钙微溶物和氯化钠。
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4)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
氯化钡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5)根据氢氧化钡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会引入氢氧根离子分析。
(6)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分析。
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
【解答】 (1)提出猜想二的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 实验结论是 猜想Ⅱ成立 ,氢氧化钠已经变质,含有碳酸钠,向第三份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
(3) ① 小王和小陈认为小李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碳酸钠溶液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② 有同学认为通过小王的实验不能得出样品中一定不含 Na2CO3,原因是氢氧化钠与碳酸钠同时存在时,盐酸先与氢氧化钠,而加入盐酸量较少,若氢氧化钠消耗完盐酸,则碳酸钠不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看不到气泡产生,所以不能加入少量盐酸得出猜想Ⅱ成立。
③ 有同学认为小陈的方案也不是最优的,理由是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其中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钙与氢氧化钠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钙微溶物,也会有白色沉淀生成;
可以将加入的氯化钙溶液换成氯化钡溶液,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会生成碳酸钡沉淀,可以更好地证明猜想Ⅱ成立。
(4) 实验②中实验现象为产生蓝色沉淀,说明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向①中加入氯化铜溶液,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所以猜想Ⅰ 正确。
氢氧化钠部分变质,其中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实验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氯化钡溶液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所以实验现象为生成白色沉淀。
(5) 反思与交流
在讨论实验方案时,小李提出可以用氢氧化钡溶液替换氯化钡溶液,最后被小王否定,否定的理由是氢氧化钡溶液中含有氢氧根离子,会引入氢氧根离子,干扰原溶液中氢氧化钠的检验(合理即可)。
(6) 拓展延伸
① 氢氧化钠与空气的二氧化碳会反应,所以氢氧化钠应密封保存。
② 若要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应在溶液中滴加适量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充分反应后再过滤。
23.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有 NaOH、Na2CO3、K2SO4、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Ⅰ: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搅拌,静置,有固体剩余。
步骤Ⅱ:取步骤Ⅰ 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再滴入过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红色逐渐褪去,得到无色溶液。
步骤Ⅲ:取步骤Ⅱ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过量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I所得上层清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填写离子符号)。
(2)步骤Ⅱ中溶液的红色褪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关于样品的组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4)若要进一步确定样品的组成,还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答案】(1)
(2)
(3)该样品中一定含有和,至少含有和其中一种
(4)取少量步骤Ⅰ所得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若固体不溶解,则样品中含;若固体完全溶解,则样品中含;若部分溶解,则样品中含和。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钠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氯化钡与硫酸钾和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钡、硫酸钡沉淀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分析;
(3)根据所给现象及前几步的结论分析;
(4)根据碳酸钡能溶于酸,硫酸钡不溶于酸分析。
【解答】(1) 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搅拌,静置,有固体剩余, 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再滴入过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红色逐渐褪去,得到无色溶液,说明使酚酞变红的物质一定是氢氧化钠,一定不是碳酸钠,取步骤Ⅱ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过量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步骤Ⅱ所得溶液中不含硫酸根离子,由此可知,白色固体中一定有氢氧化钠和氯化钡,碳酸钠或硫酸钾至少含有一种, 步骤I所得上层清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
(2) 步骤Ⅱ中溶液的红色褪去,发生的是氢氧化钠与盐酸生成氯化钠和水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
(3)由上述分析可知, 该样品中一定含有和,至少含有和其中一种 .
(4) 若要进一步确定样品的组成,需证明碳酸钠和硫酸钾的存在,可利用检验 步骤Ⅰ中沉淀是可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还是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即可,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取少量步骤Ⅰ所得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若固体不溶解,则样品中含;若固体完全溶解,则样品中含;若部分溶解,则样品中含和。
故答案为:(1) ;(2) ;(3)该样品中一定含有和,至少含有和其中一种 ;(4) 取少量步骤Ⅰ所得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若固体不溶解,则样品中含;若固体完全溶解,则样品中含;若部分溶解,则样品中含和。
24.小金在学习“常见的碱”过程中,将新配制的饱和Ca(OH)2溶液滴入到FeCl3溶液中,发现没有出现预期的红褐色沉淀。这是为什么呢
他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Ca(OH)2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猜想二:FeCl3溶液呈酸性,Fe(OH)3沉淀不能存在。
(1)小金用pH试纸测Ca(OH)2和FeCl3混合液的酸碱度,测得pH<7。该现象  (选填“支持”或“不支持”)猜想一。
(2)经过实验,猜想二验证成立。小金将FeCl3溶液逐滴滴加到饱Ca(OH)2洛液和Ca(OH)2溶液中(如图),先观察到红褐色沉淀产生,持续滴加后观察到   (填写现象)。
【答案】(1)不支持
(2)红褐色沉淀消失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测得pH<7,说明混合液已经呈酸性,而Ca(OH)2溶液为碱性,故明Ca(OH)2和FeCl3已经发生了化学变化来分析解答;
(2)根据FeCl3溶液呈酸性,能与氢氧化铁反应来分析解答。
【解答】(1)小金用pH试纸测Ca(OH)2和FeCl3混合液的酸碱度,测得pH<7,说明混合液已经呈酸性,而Ca(OH)2溶液为碱性,故说明Ca(OH)2和FeCl3已经发生了化学变化,Ca(OH)2参加了化学反应,则该现象不支持猜想一;
(2)FeCl3虽然是盐,但FeCl3溶液呈酸性,当把FeCl3溶液逐滴加入到饱和Ca(OH)2溶液中时,刚开始FeCl3量小,酸性弱,与Ca(OH)2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则先观察到红褐色沉淀产生,持续滴加FeCl3溶液后,酸性增强,生成的氢氧化铁又被反应掉了,则后观察到红褐色沉淀消失。
故答案为:(1)不支持;(2)红褐色沉淀消失。
25.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K 、K 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及步骤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I:沿分液漏斗将一 定量NaOH 溶液注入A 中,关闭漏斗活塞。
实验Ⅱ:打开K , 观察到B 中部分溶液倒吸入A 中,待停止倒吸。
实验Ⅲ:打开 K , 观察到C 中溶液分别倒吸入A、B中,轻轻振荡,直到液面稳定。
【思考与交流】
(1)B 中滴有酚酞的Ca(OH) 溶液呈红色,说明Ca(OH) 溶液的pH   (填“<”“>”或“=”)7。
(2)实验Ⅱ中在 A 装置的锥形瓶内观察到的 现象有   ;根据实验I和Ⅱ   (填“能”或“不能”)证明CO 和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3)实验Ⅲ,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实验Ⅲ,C 中溶液倒吸入A 装置的锥形瓶内,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经分析,瓶中混合物一定含有水、氯化钠和酚酞,可能含有碳酸钙。为进一步确定溶液中还可能含有哪些溶质,提出以下猜想:(已知:氯化钙溶液星中性)
猜想一:CaCl ; 猜想二:   。
① 请完成猜想二。
② 请你帮助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正确(写出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   。
【答案】(1)>
(2)有白色沉淀生成;不能
(3)
(4)和;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 加入适量的锌 (或铁或碳酸盐等), 看是否有气泡产生, 若有气泡产生说明猜想二正确(合理即可)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变红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装置内压强减小,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产生碳酸钙沉淀,二氧化碳能于水或与水反应分析;
(3)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分析;
(4)根据盐酸能与氢氧化钠、碳酸钠、碳酸钙反应,由此确定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成分,盐酸能与活泼金属或碳酸盐反应产生气体分析。
【解答】(1)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变红,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钙溶液呈红色,说明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pH大于7.
(2)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A装置中压强减小,打开K , 观察到B 中部分溶液倒吸入A 中, 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钙溶液进入A中,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沉淀,则 实验Ⅱ 中A 装置的锥形瓶内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因二氧化碳溶于水也会使装置内压强减小,打开止水夹,也会出现倒吸现象,所以 根据实验I和Ⅱ不能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
(3) 实验Ⅲ,C中稀盐酸进入B中,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则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 C 中溶液倒吸入A 装置的锥形瓶内, 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然后再与碳酸钠、碳酸钙反应, 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则溶液可能呈中性或酸性,溶液中一定还有 CaCl ,可能有HCl,猜想二为:CaCl 、HCl。要验证猜想二成立,只需验证盐酸是否存在即可,可通过盐酸与活泼金属或与碳酸盐产生气体完成。
26.氯化铁可作净化絮凝剂、清水剂、线路板蚀刻剂等多种用途,是非常重要的化工产品。小金同学想测一测实验室内一瓶FeCl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利用了一定质量的NaOH固体粉末做实验。四次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NaOH 质量/g FeCl3溶液质量/g Fe(OH)3质量/g
1 12 200 10.7
2 24 200 21.4
3 48 300 32.1
4 60 400 42.8
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有   色沉淀生成;
(2)第   次实验, FeCl3和NaOH恰好完全反应;
(3)求实验中所用 FeCl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红褐
(2)2
(3)设: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162.5 107
x 21.4g
解得 =32.5/200×100%= 16.25%
答:所用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6.25%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钠。
(2)根据第1次12g氢氧化钠粉末对应沉淀为10.7g,而第3次48g氢氧化钠粉末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应该=10.7g×4=42.8g>32.1g,说明300gFeCl3溶液完全反应,生成沉淀32.1g分析。
(3)先设未知数,正确写出氢氧化钠与氯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找准有关物质,已知量是氢氧化钠的质量,未知量是氯化铁的质量;列比例式计算。
【解答】(1)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红色沉淀和氯化钠,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第1次12g氢氧化钠粉末对应沉淀为10.7g,而第3次48g氢氧化钠粉末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应该=10.7g×4=42.8g>32.1g,说明300gFeCl3溶液完全反应,生成沉淀32.1g;由数据可知,第2次实验,200gFeCl3溶液和24gNaOH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沉淀21.4g。
27.向44.9g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从图中判断,OA段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A点所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是   。
(3) 计算m的值   。.
【答案】(1)H2SO4+2NaOH=Na2SO4+H2O
(2)Na2SO4、CuSO4
(3)80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向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则开始是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oA段是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2)根据oA段是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A点时硫酸恰好完全反应;B点时硫酸铜恰好反应分析。
(3)先根据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计算出参加反应氢氧化钠的质量;
再m的值=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40g。
【解答】(1)向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则开始是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oA段是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2)AB段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A点时硫酸恰好完全反应;B点时硫酸铜恰好反应,C点时硫酸铜有剩余,所以,A点溶液中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硫酸钠、没有反应的硫酸铜。
(3)设需要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2NaOH +CuSO4 ═Na2SO4+ Cu(OH)2↓
80   98
x  4.9g
x=4g
m的质量=4g÷10%+40g=80g
答:m的值是80。
28.科学兴趣小组在探究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甲所示实验。实验后将两支试管内的物质倒入烧杯(如图乙所示),充分反应后静置一段时间。为探究烧杯内溶液的组成,取适量上层清液,向其中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1.71%的氢氧化钡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
(1)写出图甲试管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据图像分析可知,静置后,图乙烧杯中的阳离子有   。
(3)A点时沉淀的成分为   (填化学式)。
(4)通过计算求出 B点产生沉淀的质量。
【答案】(1)H2SO4+BaCl2=BaSO4↓+2HCl
(2)H+ Na+ Cu2+
(3)BaSO4
(4)0.895克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氯化钡与硫酸生成硫酸钡和盐酸分析;
(2)根据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钡产生沉淀质量变化确定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分析;
(3)根据加入氢氧化钡开始产生沉淀为硫酸钡,然后是硫酸钡和氢氧化铜分析;
(4)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结合加入氢氧化钡的质量,计算出硫酸钡和氢氧化铜质量分析。
【解答】(1) 甲试管②中发生的氯化钡与硫酸生成硫酸钡和盐酸的反应,方程式 为 H2SO4+BaCl2=BaSO4↓+2HCl 。
(2)AB段沉淀质量增加趋势大于OA段,说明OA段沉淀只有硫酸钡,AB段为氢氧化铜和硫酸钡由加入氢氧化钡,则乙烧杯溶液中一定有H+ Na+ Cu2+ 。
(3)A点产生沉淀成分为硫酸钡,化学式为BaSO4 。
(4)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氢氧化铜沉淀质量为,生成硫酸钡质量为,则B点产生沉淀质量为0.196g+0.699g=0.895g。
故答案为:(1) H2SO4+BaCl2=BaSO4↓+2HCl ;(2) H+ Na+ Cu2+ ;(3)BaSO4;(4) 0.895克 。
29.学校实验室有存放已久的氢氧化钠固体,为了确定该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小组同学开展以下实验:
(1)小组同学取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溶于试管中,并滴加少量的   溶液,振荡后发现试管内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试剂瓶中的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2)为了进一步确定该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小组同学继续做了如下实验:先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20g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放入锥形瓶中,用电子天平称锥形瓶及样品的总质量为51.4g后,再把2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平均分成8份,依次加入锥形瓶,每次充分反应后用电子天平称锥形瓶及所盛物质的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加入盐酸的次数 1 2 3 4 5 6 7 8
锥形瓶及所盛物质的总质量/克 76.4 101.4 126.4 151.4 174.2 197 222 247
请通过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答案】(1)氯化钙或氯化钡(合理即可)
(2)根据表格数据可知:滴加盐酸整个过程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4g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6 44
X 4.4g
106/x=44/4.4g
解得x=10.6g
故Na2CO3%=10.6g/20g×100%=53%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碳酸钠与钙离子或钡离子反应可产生白色沉淀,氢氧化钠则不反应分析;
(2)根据反应后容器内减少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质量,由二氧化碳质量和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关系计算碳酸钠质量,从而计算碳酸钠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碳酸钠与钙离子或钡离子反应可产生白色沉淀,氢氧化钠则不反应,所以取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溶于试管中,并滴加少量的氯化钙或氯化钡等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证明氢氧化钠已变质。
故答案为:(1) 氯化钙或氯化钡 ;(2)53%。
30.含CuCl2和HCl的100g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关系如图。据图回答:
(1)整个反应过程中,   离子个数不变。
(2)P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
(3)m1为多少?(要求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
【答案】(1)Cl-
(2)CuCl2、NaCl
(3)解:设生成9.8gCu(OH)2沉淀需要NaOH的质量为x
CuCl2+ 2NaOH=2NaCl+Cu(OH)2↓
  80 98
  X 9.8g
则此时需要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答: 为120.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CuCl2和HCl与氢氧化钠反应时氯离子不变分析;
(2)根据P点为盐酸刚好完全反应的图像分析;
(3)根据生成氢氧化铜的质量代入方程式中利用方程式计算与氯化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从而计算m的值分析。
【解答】 (1)含CuCl2和HCl的100g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 ,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钠,所以整个过程中氯离子个数不变;
(2) P点溶液为盐酸刚好完全反应,P中的溶质是 CuCl2、NaCl ;
故答案为:(1) Cl- ;(2) CuCl2、NaCl ;(3)120.
31.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易变质,现向一定质量且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入稀盐酸并振荡。(酸的浓度尽可能的低,滴入时尽量缓慢)请在下面坐标图中画出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并说明原因。(A代表起点,已画好)
【答案】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加入稀盐酸后,先与氢氧化钠反应,再与碳酸钠反应,根据反应产物分析溶液质量的变化规律即可。
【解答】稀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由于没有气体或沉淀生成,所以溶液质量的增加量就等于加入稀盐酸溶液的质量。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由于有气体生成,因此溶液质量增加量小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当碳酸钠完全反应后,反应结束,溶液质量的增加量等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因此开始和结束时图线的倾斜角度相同,且较大,而中间图线的倾斜角度偏小,如下图所示:
(31题图) (32题图)
32.制作叶脉书签(如图1-1所示)。氢氧化钠可腐蚀叶肉,利用此原理可制作叶脉书签。制作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选择外形完整、大小合适、叶脉清晰的树叶。
②用水将叶片洗净,放在约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6~10分钟。当叶肉呈黄色后,取出叶片,用水将叶片上的碱溶液冲洗干净。
③将叶片平放在玻璃板上,用旧牙刷或试管刷轻轻刷去叶肉。剩下的叶脉放在水中,漂洗干净后夹入书中压平即可。
④若要使叶脉书签有漂亮的颜色,可将叶脉漂洗后晾至半干,用红、蓝墨水或其他染料着色,再晾干压平。
【答案】提示:所选植物的叶应具有网状叶脉;刷去叶肉时,动作要轻。使用的药品有腐蚀性,不要溅,人眼睛或沾在皮肤上。
【知识点】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氢氧化钠是一种白色固体,易潮解,固态的氢氧化钠溶解在水中放出大量的热;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可以腐蚀蛋白质;
【解答】提示:所选植物的叶应具有网状叶脉;刷去叶肉时,动作要轻。使用的药品有腐蚀性,不要溅,人眼睛或沾在皮肤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预习课》浙教版科学八升九--第3讲 常见的碱与碱的通性
考点一、碱的个性
考点精要:
1.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物理性质的比较
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2]
俗名 苛性钠、火碱、烧碱 熟石灰、消石灰
颜色、状态 白色块状固体 白色粉末状固体
溶解性 易溶,且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微溶
腐蚀性 强腐蚀性 较强腐蚀性
用途 重要化工原料,应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生活中可用来除油污 重要的建筑材料,也是一种工业原料.如漂白粉,农业上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2.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化学性质、用途、制取的比较
氢氧化钠(NaOH) 氢氧化钙[Ca(OH)2]
电离方程式 NaOH= Na++OH— Ca(OH)2= Ca2++2OH—
与酸碱指示剂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O2+2NaOH=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
与酸反应 NaOH+HCl=NaCl+H2O Ca(OH)2+2HNO3=Ca(NO3)2+2H2O
与盐反应 2NaOH+CuSO4=Cu(OH)2↓+Na2SO4 Ca(OH)2+Na2CO3=CaCO3↓+2NaOH
用途 化工原料,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 建筑业,抹墙,农业上改良酸性土壤,配置波尔多液,石硫合剂,工业上制取NaOH,漂白粉
制取 Na2CO3+Ca(OH)2= CaCO3↓+2NaOH CaO+H2O= Ca(OH)2
拓展:
固体氢氧化钠暴露在空气中,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使固体表面逐渐溶解,这种现象叫潮解.因此可用氢氧化钠固体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实验室也必须密封保存氢氧化钠固体.潮解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
(2)氢氧化钙可由生石灰与水反应制得:CaO+H2OCa(OH)2,反应放出大量的热量,在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3)氢氧化钙与盐酸、硫酸、二氧化碳、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Ca(OH)2+2HClCaCl2+2H2O
Ca(OH)2+H2SO4CaSO4+2H2O
Ca(OH)2+CO2CaCO3↓+H2O(此方程式也是检验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酸与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定义:酸跟碱起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
实质:酸中H+离子和碱中OH-离子的作用生成H2O的过程。
应用:治疗胃酸过多;改良酸性土壤;中和工业废液
典型分析:
1.小明发现放置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会很快变成如图的“浆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氢氧化钠固体(  )
A.吸热熔化 B.吸水潮解
C.与二氧化碳反应 D.受热分解
举一反三:
1.下列关于NaOH和Ca(OH)2的用途中错误的是(  )
A.用Ca(OH)2制波尔多液 B.用Ca(OH)2改良酸性土壤
C.用NaOH溶液检验CO2 D.用NaOH固体干燥某些气体
考点二:碱的通性
考点精要:
常见的碱及其性质
碱的含义:酸是指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1、碱的通性
具有通性的原因
由于碱溶于水生成(解离、电离)的阴离子全部是OH-,所以碱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碱的通性
①使指示剂变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②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例:CO2+2NaOH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
③跟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例:NaOH+HClNaCl+H2O
④跟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
例:Ca(OH)2+Na2CO3CaCO3↓+2NaOH
典型分析:
1.氢氧化铯是一种可溶性碱,其化学式为CsOH,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CsOH溶液能与Fe2O3反应
B.CsOH在水中能电离出Cs+、OH-
C.CsOH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CsOH溶液与硫酸反应生成的盐的化学式为CsSO4
举一反三:
1.氢氧化钾具有与氢氧化钠相似的化学性质。下列有关氢氧化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氢氧化钾固体露置在空气中易变质
B.氢氧化钾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C.氢氧化钾溶液与氧化铜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
D.2mL氢氧化钾溶液与1mL硫酸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2.在晚会上小明表演了一个魔术:他拿出一把装满“水”的“宝壶”,分别向编号为ABCDEF六只烧杯(装有少量不同试剂)中倒“水”,结果A杯无色透明,B杯看似红墨水,C杯看似蓝墨水,D杯看似牛奶,E杯看似红褐色涂料,F杯看似蓝色果冻.则宝壶中的“水”可能是(  )
A.H2O2 B.HCl溶液 C.NaOH溶液 D.AgNO3溶液
3.现有A、B、C、D、E五种溶液,它们分别是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碳酸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和稀硫酸中的一种,经鉴别后编写成如图的检索表,其中判断不正确的是(  )
A.A是硫酸铜溶液 B.B呈酸性
C.C中的物质类与氯化铜相同 D.E是碳酸钠溶液
1.下列实验,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化学反应的是(  )
A.向滴有酚酞溶液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足量稀氢氧化钠溶液
B.向滴有酚酞溶液的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足量稀盐酸
C.取稀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混合后的溶液,蒸干得到白色固体
D.向稀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并不断测定混合溶液的pH
2.小宁对稀硫酸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发现滴入盛有NaOH 溶液的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要证明该试管中已发生了化学反应,以下方案不可行的是
A.滴入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
B.测得试管中溶液的pH 小于7
C.滴入Ba(NO3)2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
D.滴入MgCl2 溶液无白色沉淀出现
3.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硫酸钾、氢氧化钾、碳酸钙、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白色固体的组成,某小组取样溶于水,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向该沉淀加适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同时往滤液中通入CO2气体,滤液变浑浊。由此推断该白色固体中(  )
A.可能存在硫酸钾 B.一定存在氢氧化钾
C.可能存在氯化钡 D.有且仅有两种物质构成
4.一定温度下,向agFeCl3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溶液的质量与加入NaOH固体的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MP段发生的反应为:FeCl3+3NaOH=3NaCl+Fe(OH)3↓
B.m-n=c-b
C.P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种类有三种
D.生成Fe(OH)3的质量为(n﹣c+a)g
5.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入稍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A.黄色溶液、红褐色沉淀 B.无色溶液、红褐色沉淀
C.黄色溶液、白色沉淀 D.无色溶液、蓝色沉淀
6.在探究酸、碱性质时,小科的操作过程如图甲所示,烧杯中固体质量与加入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由图乙可知加入稀盐酸过量
C.c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D.d点时,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是75克
7.玻璃仪器常附着难清洗的物质,下列清洗方法不可行的是(  )
A.内壁有CaCO3的试管用稀盐酸清洗
B.内壁有碘的试管用酒精清洗
C.内壁有 Fe2O3的试管用NaOH溶液清洗
D.内壁有植物油的试管用洗洁精清洗
8.如图所示,分别向四支试管中加入足量的饱和石灰水,使其与试管内溶液充分反应。其中有明显现象,但无法证明饱和石灰水呈碱性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小龙运用“认识物质性质”的思维模型展开如下实验,某气体X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且不产生其他气体。向充满气体X的烧瓶中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结束后打开止水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变化看,烧杯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B.从性质看,气体X一定不会与Ca(OH)2反应
C.从结构看,气体有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D.从应用看,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气体X
10.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是两种常见的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鉴别:取样后分别滴入酚酞试液
B.保存:在空气中易变质,都需密封保存
C.溶解性:都易溶于水
D.用途:都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11.向一定质量的Na2CO3溶液中滴加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反应一段时间后改为滴加Ca(OH)2溶液,当恰好不再产生沉淀时,再滴加稀盐酸至沉淀消失。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物质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溶液中溶质只有NaOH
B.c-d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整个过程溶液中的溶质种类最多含有3种
D.d-e段有气泡产生
(11题图) (12题图)
12.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将含有酚酞的Ba(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两个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硫酸铜溶液,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导电性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曲线对应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
B.M点时甲曲线的烧杯中的固体和液体中均没有离子
C.乙过程中溶液始终为红色
D.乙过程中溶液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
13.某同学微检验一瓶 溶液是否变质,用了以下的方法判断: ①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 NaOH溶液一定没有变质;②滴加BaCl 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说明 NaOH 溶液一定没有变质;③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说明 溶液一定变质。上述判断正确的是 (  )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14.归纳总结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小明同学用图甲总结了NaOH的四条化学性质(即NaOH与四类物质能够发生化学变化)。
(1)为了验证反应①,小明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NaOH溶液中,溶液变成   色。
(2)依据反应②说明NaOH必须密封保存,否则在空气中会变质,其化学方程式为   。
(3)为了验证反应④能够发生,你选择的物质是____(填序号)。
A.Na2CO3 B.HCl C.CuSO4 D.NaCl
15.小科同学做的物质化学性质关系图。其中A是一种生活中最常见的金属,B是一种常见的化合物,图中短线表示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请根据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B可能是   (填化学式);
(2)请你用文字描述反应⑤的实验现象   ;
(3)写出图中烧碱的化学名称:   。
16.如图三个实验均可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1)实验一:通过观察稀盐酸与   发生反应的现象,验证酸与碱能发生反应。
(2)实验二:通过两支试管中的现象对比,可以判断稀盐酸与Ca(OH)2能反应,该实验除需控制所加水和稀盐酸的温度、体积相同外,还需控制   相同。
(3)实验三中,加入X可验证稀硫酸与碱能发生反应,符合此条件的X是下列物质中的   。A.酚酞 B.CuO C.Ba(NO3)2
17.小科为了检验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一端封闭的U型管装满二氧化碳气体,将其开口端放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1)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U型管开口端放入烧杯后,观察到的现象为   (填溶液的升降以及颜色变化)。
18.实验室有一瓶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小科想测定该瓶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固定装置均已略去),以下是测定过程中的部分操作。
(1)小科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称取m1g氢氧化钠固体放入B装置,又称取了两份m2g的碱石灰分别放入D、E装置中;然后打开活塞P,将稀盐酸加入已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中,观察到溶液的温度升高,同时溶液中还产生   。
(2)当B装置中的反应停止后,小科打开弹簧夹,向A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空气,目的是   。
(3)停止通空气后,小科称量了D装置中的固体质量为m3g,则该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为   。
19.造纸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的智慧结晶。
(1)Ⅰ.造纸:
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纤维素对植物主要起到支撑和保护作用,植物细胞中纤维素主要存在于   (填细胞结构),食物中纤维素的主要作用是   。
(2)“抄纸”目的是除去纸浆中的泥沙及粗纤维等杂质,“抄纸”一步相当于   (填实验室常用操作名称)。
(3)已知氢氧化钾与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相似,请写出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Ⅱ.现代造纸:
【提出问题】黑液中除了有机物还有哪些成分呢?
【查阅资料】①黑液呈碱性,不能直接排放到水中。②BaCl2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猜想二:Na2CO3;猜想三:NaOH和Na2CO3
【实验探究】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进行了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一:取样,向其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 步骤二:将步骤一分应后的溶液静置,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溶液     猜想三成立
20.某校项目化小组同学以食品包装袋干燥剂为主题开展了微项目化学习。
【认识干燥剂】
(1)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有可能是   。
【探秘干燥剂】
小明同学对一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成分(如图)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
①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在500℃以上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
②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在900℃左右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
(2)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钙,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用天平称量少量干燥剂质量为m1,在70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其质量为m2。若样品中含氢氧化钙,则m1 m2(选填“>”、“<”或“=”)。
(3)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碳酸钙,取样品于试管中,加水后发现试管底部有固体剩余。小明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小敏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项目评价】
物质的检验有不同的方案,不同方案中所用试剂的量会影响检验的结果。为此他们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表。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 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断 现象不是很明显,但可借助仪器判断 借助仪器也不能判断
(4)在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氧化钙时,小明设计的方案是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现象,这一方案的评价等级是   。
21.小科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探究二氧化硫、亚硫酸钠(Na2SO3)等物质的性质,实验方案如下:
【查阅资料】
①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类似于二氧化碳:②二氧化硫易溶于水;③亚硫酸钙(CaSO3)白色、难溶于水。
【实验步骤】
Ⅰ.先关闭止水夹,将注射器1中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压入充满二氧化硫的三颈烧瓶中;
Ⅱ.充分反应后,再打开止水夹,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Ⅲ.对实验进行分析,并深入探究“三颈烧瓶内液体的溶质可能是什么”。
【交流评价】
(1)步骤Ⅱ的烧瓶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2)不能由步骤Ⅱ的现象得出“SO2与 NaOH 发生了反应”的结论,其原因是   。
(3)步骤Ⅲ中,猜想有:①溶质是氢氧化钠;②溶质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③溶质是氢氧化钠和亚硫酸钠。为验证猜想②,小科的方案是:在注射器2中装入适量的Na2CO3溶液,压入三颈烧瓶中,并观察实验现象。请对小科的方案进行评价。   
22.某校九年级要进行实验操作考试,化学老师准备实验药品时发现一瓶氢氧化钠固体未盖瓶塞。对于该固体是否变质,老师让三位同学通过实验来探究。
(1)探究一:该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了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氢氧化钠没有变质;
猜想Ⅱ: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交流与讨论 提出猜想二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取一定量的固体溶于水配制成溶液,分成三份,三位同学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李 向第一份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猜想Ⅰ成立
小王 向第二份溶液中滴加几滴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Ⅰ成立
小陈 向第三份溶液中加入CaCl2溶液     猜想Ⅱ成立
(3)解释与结论
①小王和小陈认为小李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②有同学认为通过小王的实验不能得出样品中一定不含 Na2CO3,原因是   。
③有同学认为小陈的方案也不是最优的,理由是   ;你认为可以将加入的氯化钙溶液换成   溶液,可以更好地证明猜想Ⅱ成立。
(4)探究二:该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程度如何
猜想与假设 猜想Ⅰ: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猜想Ⅱ:氢氧化钠已经全部变质。
实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取一定量的固体溶于水配制成溶液,三位同学按照讨论的方案进行以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     猜想   正确
②向①的试管中加入   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5)反思与交流
在讨论实验方案时,小李提出可以用氢氧化钡溶液替换氯化钡溶液,最后被小王否定,否定的理由是   。
(6)拓展延伸
①氢氧化钠应   保存。
②若要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碳酸钠,应在溶液中滴加   ,充分反应后再过滤。
23.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有 NaOH、Na2CO3、K2SO4、BaCl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Ⅰ: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搅拌,静置,有固体剩余。
步骤Ⅱ:取步骤Ⅰ 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再滴入过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红色逐渐褪去,得到无色溶液。
步骤Ⅲ:取步骤Ⅱ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过量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I所得上层清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   (填写离子符号)。
(2)步骤Ⅱ中溶液的红色褪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关于样品的组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4)若要进一步确定样品的组成,还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24.小金在学习“常见的碱”过程中,将新配制的饱和Ca(OH)2溶液滴入到FeCl3溶液中,发现没有出现预期的红褐色沉淀。这是为什么呢
他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Ca(OH)2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猜想二:FeCl3溶液呈酸性,Fe(OH)3沉淀不能存在。
(1)小金用pH试纸测Ca(OH)2和FeCl3混合液的酸碱度,测得pH<7。该现象  (选填“支持”或“不支持”)猜想一。
(2)经过实验,猜想二验证成立。小金将FeCl3溶液逐滴滴加到饱Ca(OH)2洛液和Ca(OH)2溶液中(如图),先观察到红褐色沉淀产生,持续滴加后观察到   (填写现象)。
25.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K 、K 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及步骤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I:沿分液漏斗将一 定量NaOH 溶液注入A 中,关闭漏斗活塞。
实验Ⅱ:打开K , 观察到B 中部分溶液倒吸入A 中,待停止倒吸。
实验Ⅲ:打开 K , 观察到C 中溶液分别倒吸入A、B中,轻轻振荡,直到液面稳定。
【思考与交流】
(1)B 中滴有酚酞的Ca(OH) 溶液呈红色,说明Ca(OH) 溶液的pH   (填“<”“>”或“=”)7。
(2)实验Ⅱ中在 A 装置的锥形瓶内观察到的 现象有   ;根据实验I和Ⅱ   (填“能”或“不能”)证明CO 和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3)实验Ⅲ,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实验Ⅲ,C 中溶液倒吸入A 装置的锥形瓶内,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经分析,瓶中混合物一定含有水、氯化钠和酚酞,可能含有碳酸钙。为进一步确定溶液中还可能含有哪些溶质,提出以下猜想:(已知:氯化钙溶液星中性)
猜想一:CaCl ; 猜想二:   。
① 请完成猜想二。
② 请你帮助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正确(写出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   。
26.氯化铁可作净化絮凝剂、清水剂、线路板蚀刻剂等多种用途,是非常重要的化工产品。小金同学想测一测实验室内一瓶FeCl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利用了一定质量的NaOH固体粉末做实验。四次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实验次数 NaOH 质量/g FeCl3溶液质量/g Fe(OH)3质量/g
1 12 200 10.7
2 24 200 21.4
3 48 300 32.1
4 60 400 42.8
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可以观察到有   色沉淀生成;
(2)第   次实验, FeCl3和NaOH恰好完全反应;
(3)求实验中所用 FeCl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
27.向44.9g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从图中判断,OA段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A点所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是   。
(3) 计算m的值   。.
28.科学兴趣小组在探究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甲所示实验。实验后将两支试管内的物质倒入烧杯(如图乙所示),充分反应后静置一段时间。为探究烧杯内溶液的组成,取适量上层清液,向其中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1.71%的氢氧化钡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
(1)写出图甲试管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据图像分析可知,静置后,图乙烧杯中的阳离子有   。
(3)A点时沉淀的成分为   (填化学式)。
(4)通过计算求出 B点产生沉淀的质量。
29.学校实验室有存放已久的氢氧化钠固体,为了确定该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小组同学开展以下实验:
(1)小组同学取少量氢氧化钠固体溶于试管中,并滴加少量的   溶液,振荡后发现试管内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试剂瓶中的氢氧化钠已经变质。
(2)为了进一步确定该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小组同学继续做了如下实验:先用电子天平准确称取20g变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放入锥形瓶中,用电子天平称锥形瓶及样品的总质量为51.4g后,再把200g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盐酸平均分成8份,依次加入锥形瓶,每次充分反应后用电子天平称锥形瓶及所盛物质的质量,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加入盐酸的次数 1 2 3 4 5 6 7 8
锥形瓶及所盛物质的总质量/克 76.4 101.4 126.4 151.4 174.2 197 222 247
请通过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0.含CuCl2和HCl的100g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参加反应的NaOH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关系如图。据图回答:
(1)整个反应过程中,   离子个数不变。
(2)P点溶液中的溶质是   。
(3)m1为多少?(要求写出具体的解题过程)
31.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易变质,现向一定质量且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入稀盐酸并振荡。(酸的浓度尽可能的低,滴入时尽量缓慢)请在下面坐标图中画出表示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盐酸质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并说明原因。(A代表起点,已画好)
(31题图) (32题图)
32.制作叶脉书签(如图1-1所示)。氢氧化钠可腐蚀叶肉,利用此原理可制作叶脉书签。制作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选择外形完整、大小合适、叶脉清晰的树叶。
②用水将叶片洗净,放在约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煮沸6~10分钟。当叶肉呈黄色后,取出叶片,用水将叶片上的碱溶液冲洗干净。
③将叶片平放在玻璃板上,用旧牙刷或试管刷轻轻刷去叶肉。剩下的叶脉放在水中,漂洗干净后夹入书中压平即可。
④若要使叶脉书签有漂亮的颜色,可将叶脉漂洗后晾至半干,用红、蓝墨水或其他染料着色,再晾干压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