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会: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 不贪快来不图多,多线并举对症帮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班会: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 不贪快来不图多,多线并举对症帮

资源简介

小学班主任工作案例 不贪快来不图多,多线并举对症帮
悉心共育
静待花开
班主任工作案例
【案例概述】
我班一名男生赵晨宇,是一位明显的行为习惯很差而且比较懒散的男孩,表现为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很正常,但是动手能力、生活、学习自理能力很弱,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时而讲话,时而在抽屉找东西,一节课40分钟他最多听15分钟,课堂上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他总是说:“老师,我没有本子或者没有带笔”等等各种理由拒绝写作业,家庭作业更是无从谈起。
一天到晚,数不完他的缺点。常规方面,每天到校最后一个,当然与家长也有一定的关系。到校后他不是没有穿校服,就是忘戴红领巾,忘了学生卡,上课时,他总是忙个不停,一会儿找这个一会儿找那个,不但自己不注意听老师讲课,连坐在他前后桌的同学也遭了殃,有时刨铅笔发出很夸张的声音,任课老师不得不停下来提醒他,有时偷偷吃东西,被周围学生检举揭发。
平时作业要么不做,就算做了也是一塌糊涂,交的数学作业基本上都是用钢笔写的,写错了就乱画一通,笔者跟他提的要求简直就是耳旁风。卫生方面,课桌上堆满了有用或没用的一些本子,显得杂乱无章。
01
案例分析
一、背景理解
孩子的成长不是单线发展,家庭、学校、社会都是孩子成长的温床,既会给孩子提供成长的养料,也会对孩子造成影响。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小,正是习惯养成、思维发展、是非判断形成的初始期,很容易受外界影响。作为班主任我们要细心观察,发现孩子的细微变化,及时入心了解根由对症帮扶。
二、问题诊断与分析
孩子父母离异,使孩子心理上受到不小的打击:
1、缺乏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觉得在同学们面前孤立无助,常常感受到焦虑不安。
2、不自信的心态
有时被小伙伴们取笑和指手画脚,说自身是没有父亲或母亲的孩子,会导致不自信的心态。
3、家庭环境影响
离异家庭的孩子的心态比完善家中的孩子更容易叛逆,进而会和他人唱反调来吸引住别人的集中注意力。
02
对策与建议
第一步:舍小取小慢慢改变。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我发现:第一,王晨宇是一个很天真很单纯的孩子,他经常会说出一些很天真的话,比如――他说他也想当组长,想当三好学生,他想请老师吃饭,想把他爸爸的名片带给老师,老师有需要可以直接找他爸爸……
第二,王晨宇是个比较聪明的孩子,虽然,上课他不够专心,做各种小动作,但老师课堂上提出的一些问题他经常能“插上嘴”,还能“插对”。于是,笔者就针对这两点,对他采取“舍小取小”的教育方法,具体说就是对于他常规方面习惯方面的各种毛病,能忍尽量忍,不再为这些小事指责批评,而是针对他课堂上的一些表现加以表扬。例如:数学课上笔者知道他听懂了,但是做练习时,他经常说没有本子(其实是他感觉自己已经会了,懒得动笔),笔者抓住他的这一心理没有批评指责,反而就请他上黑板板演,他觉得老师很重视他,倒是特别乐意,特别开心。笔者借此机会站在他旁边,要求他列竖式时用小尺子一步一步完成。集体评价时,他的板演能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他特别高兴。
因此,他和笔者亲近了许多,笔者的话他基本都能听,最明显的改变是他现在能积极主动完成课后作业了,虽然书写仍然不理想,但是正确率比较高,看到他的这点小进步笔者感到这孩子是有希望的,但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对自己说:“不能急,慢慢改变他。
第二步:逐步改变步步为营。
今年开学初,我帮他制定了本学期的目标:第一,上课不说废话,并能认真听讲,第二,按时完成作业,第三,争取评上卫生星。经过交流得知他也很愿意进步,就是管不住自己,自控能力差。于是帮他找几个小老师,让小老师们不能嫌他烦,时时提醒他,多多关心他。自理方面的由同桌老师负责,活动方面由班长负责,学习上有困难,让他随便请教哪个。
我见他欣喜异常。当他桌子上有杂乱现象的时候,笔者就提醒小老师帮助他,经过大半个学期的努力,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课时,再也没有发现他自言自语了,只是有时管不住自己弯下腰找东西,当小老师提醒他时,他就会转入到学习的轨道中来。平时,他还会经常举手回答问题呢!
第三步:家校合力共同改变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如果不称职不配合,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于是笔者将他的家长(小孩的妈妈、奶奶)请到学校,和家长进行交流,提醒家长平时对他言行要正确地引导,对他的不良习惯加以纠正,并要求家长能持之以恒。如:每天,在他出门前要督促他戴好红领巾,出入证和垃圾袋。虽然这个小孩的妈妈不是亲妈,但这个后妈真的很尽责,经常到学校和各科老师交流,商量怎么对他进行转化,并且也比较配合老师,每天都打电话问作业,基本都能督促他完成各科作业,尽管作业书写不理想,但对于这样的孩子要求太高了可能会适得其反,只能降低要求,不断鼓励他,让它慢慢进步。
03
结论
特殊家庭产生的问题学生的教育,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表扬、赞美、认可他;要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把握好教育的契机;要给予他们发展的空间,及时给与方法的指导,让他们尽情释放自己的才能,取长补短。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越来越完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