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2讲 寻觅社会的真谛目 录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102知识导图·思维领航 2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3考点一 社会历史的本质 3知识点1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知识点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3考向1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考向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4考点二 社会历史的发展 6知识点1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6知识点2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6考向1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7考向2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8考点三 社会历史的主体 10知识点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0知识点2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0考向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0考向2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204真题练习·命题洞见 13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社会历史的本质 2024 主观题:浙江卷2023 选择题:广东卷、山东卷、湖北卷 本讲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复习时关注一些命题:通过思想、政策、道德、价值观等的变化与弘扬,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通过相关改革措施,考查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趋势。以党和国家针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漫画的形式,考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022 选择题:北京卷、浙江卷社会历史的发展 2024 选择题:浙江卷2023 选择题:浙江卷、福建卷、河北卷、辽宁卷2022 选择题:北京卷、湖北卷、山东卷社会历史的主体 2023 选择题:山东卷、海南卷、辽宁卷2022 选择题:海南卷、浙江卷复习目标:搜集材料,阐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考点一 社会历史的本质知识点1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类别 地位 作用劳动 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①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②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实践 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①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 ②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知识点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能推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考向1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2023·浙江·高考真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①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③劳动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④人类首先必须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变式训练】1.根据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和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发展新质生产力”等。这表明(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变式训练】2.“新质生产力”“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等上榜2023年十大流行语。全新词语年度特征明显,折射社会生活面貌。比如,“特种兵式旅游”凸显出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复苏回暖下人们积极的生活、精神状态。“显眼包”是新一代渴望释放个性、追求“与众不同”心理需求的折射。这说明( )①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③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同频共振、相向而行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考向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2023·广东·高考真题)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是我国居民出行最常见的代步工具。近年来,随着绿色低碳出行观念的普及,多地出现骑行热,凭借健身、时尚、科技等新元素,沉寂多年的自行车再次引发民众的消费热潮。这一现象说明( )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 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生活面貌③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变式训练】1.(2022·浙江·高考真题)在基诺族口耳相传的神话中,创世女神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后,便将一把茶籽撒在基诺山上让他们以种茶为生。从此,基诺人开始了栽培种植茶叶的历史。这表明( )①生产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②神话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③古代基诺人正确回答了世界本原问题④先进的社会意识会推动社会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变式训练】2.在2024年全国两会调查中,“乡村振兴”位居热词榜前三。话题的高热度既是网友们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肯定,也寄托着网友对描绘新时代“富春山居图”的美好期待。这说明(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富春山居图”是人们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写照②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们基于乡村建设现实,描绘乡村振兴未来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考点二 社会历史的发展知识点1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 作用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 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要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特别提醒:正确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辨别材料考查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还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关键是准确把握两者的基本内涵。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政治体制改革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知识点2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内容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实现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2)社会发展基本矛盾的解决阶级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 主义 社会 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特点 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特别提醒: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力(1)精神动力:真正的哲学,我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生产动力:生产活动。(3)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4)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5)主体动力:人民群众。考向1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2024·浙江·高考真题)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贵州,落后的交通曾经是长期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而今,“万桥架”突破山水阻隔,覆盖于千沟万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续铺就,当地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可见( )①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之一②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③实践能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④实践能够突破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变式训练】1.(2022·北京·高考真题)一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时代各有不同 青春一脉相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有走十月革命的路,才能救中国! ——共青团创始人之一张太雷表达的心声 把青春献给祖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团员青年喊出的响亮口号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团员青年发出的时代强音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代表响亮喊出的 青春誓言共青团的百年征程表明( )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②共青团作为青年运动的先锋队,引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③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始终是一代代共青团员的政治信念④奋斗是一场历史接力赛,精神传承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变式训练】2.(2023·河北·高考真题)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可见( )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②任何社会意识都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受生产方式制约④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考向2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2023·辽宁·高考真题)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免耕播种机……各种新农具正成为农业生产的“新武器”,操作新农具的多是被称为“新农人”的大学生,他们依靠科技和专业知识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其辐射效应推动了乡村面貌的嬗变和农业发展的全方位转型。这表明( )①新农具是推动农业生产关系变革的物质条件②农业新技术构成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力③新农人的出现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力的结构④新农人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活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变式训练】1.(2022·山东·高考真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将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哲学上看,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是因为(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合②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③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④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变式训练】2.某种性质的社会生产力经过量的不断积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末期,便会在内部产生一种新质生产力。当这种新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与旧的生产关系发生激烈冲突,最后在多种社会因素的多边合力作用下,产生出一种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基本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以此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说明( )①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③新质生产力与旧质生产力是绝对不相容的④人类社会永恒向前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考点三 社会历史的主体知识点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概念: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2)人民群众的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表现 阐释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知识点2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实际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基本内容、重要性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别提醒: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异同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同人民群众建立密切关系并实现正确领导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运用,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体现在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之中,也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一切工作都要走群众路线。考向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所以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增进人民福祉,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①重视局部的作用,学会优化结构搞好局部②整体处于统率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③坚持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④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变式训练】1.“在我们这么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国家,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就能向前推进一步。”从上面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人民群众( )①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②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③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为社会存在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变式训练】2.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心怀崇敬,由衷为伟大的人民点赞,他强调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越不过的坎。下列表述与材料主旨相同的是( )①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②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③中国梦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人民④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考向2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1.(2023·山东·高考真题)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李大钊的“为大多数人谋幸福”,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的“为民造福”,共产党人始终心怀人民群众,把群众的事一件一件办好。下列表述与材料主旨相同的是( )①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③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④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变式训练】1.(2022·海南·高考真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下列符合此意的是( )①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②民生在勤,勤则不匮③敬天保民,明德慎罚 ④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变式训练】2.(2022·浙江·高考真题)党员干部始终要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回应民生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蕴含的哲理是(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③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④人民群众能够主宰社会发展趋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一、单项选择题1.(2023·山东·高考真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提起看过的一个关于培养批“一县一业”重点基地的文件:“我看了以后皱了眉头,这个事情不好下指标,一个县是不是光靠一个产业去发展,要去深入调研,不能大笔挥,拨一笔钱,这个地方就专门发展养鸡、发展蘑菇,那个地方专门搞纺织,那样的话肯定要砸锅。”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把握规律、做好决策的根本立足点②只有反映社会存在的产业决策,才对产业发展起积极作用③正确的产业决策是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统一的基础④调研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决策的基本条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2023·湖北·高考真题)苏轼是北宋的治水能臣,在西湖边留下了以湖面小石塔为标界来监测水位和水面种植区域的“三潭印月”(如下图)。针对“吴中”之地“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他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 ) ①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 ②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③要突破自然条件制约,积极主动推动矛盾转化 ④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3·福建·高考真题)1923年,年仅31岁的林祥谦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被捕后英勇就义,是第一位中国共产党烈士。一百多年来,无数像林祥谦这样的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是因为他们坚信共产主义( )①符合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②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③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22·北京·高考真题)李大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对此话理解最贴切的是( )A.过去和未来都是现在的表象B.现在的努力,是激活历史和创造未来的关键C.过去现在未来时时流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D.过去未来与现在共处于时间的统一体中,没有界限5.(2022·湖北·高考真题)曾几何时,将汉字输入电脑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巨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无数工程师付出了辛勤努力,创造了五笔字型、拼音等多种汉字输入法。随着半导体工业、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手写输入、语音输入等方式也逐渐流行起来,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更加便捷。这表明( )①科技创新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②生产力的发展助力人们的实践创新③实践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④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2·山东·高考真题)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关于共同富裕,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消除社会基本矛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B.建设高福利国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C.促进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D.共同富裕会随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自发实现7.(2023·海南·高考真题)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应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不能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这说明,调查研究( )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②应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③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④确保了各项决策的正确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23·辽宁·高考真题)辽沈战役是党中央及时抓住战略决战时机打响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战役,历时52天血与火的洗礼取得胜利,使全国军事形势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历史昭示未来。这启示我们,在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中要( )①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抓住机遇,努力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③以顽强斗争赢得主动,努力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有力支撑④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依靠改革创新探索合适的发展道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二、非选择题9.(2024·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启动、各级党委齐抓共管的重大工程。工程实施20年来,经历了从部分乡村到全省域乡村的扩展,从乡村环境治理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变化,如今正向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推进。工程的实施使浙江大地发生了美丽蝶变。材料二 A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结合本村实际实施“千万工程”,统一规划开发,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再引入高品质业态,盘活闲置资源。如今的A村已从“脏乱差”变成了“绿富美”,“宾客闹盈盈、群众喜盈盈、口袋满盈盈”。(1)判断“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乡村是否发生了质变,并说明理由。(2)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说明A村为什么会改变面貌。(3)说明A村的实践如何体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答两项)1第22讲 寻觅社会的真谛目 录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102知识导图·思维领航 2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3考点一 社会历史的本质 3知识点1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知识点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3考向1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考向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4考点二 社会历史的发展 6知识点1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6知识点2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6考向1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7考向2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8考点三 社会历史的主体 10知识点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0知识点2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0考向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0考向2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1204真题练习·命题洞见 13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社会历史的本质 2024 主观题:浙江卷2023 选择题:广东卷、山东卷、湖北卷 本讲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复习时关注一些命题:通过思想、政策、道德、价值观等的变化与弘扬,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通过相关改革措施,考查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趋势。以党和国家针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以漫画的形式,考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2022 选择题:北京卷、浙江卷社会历史的发展 2024 选择题:浙江卷2023 选择题:浙江卷、福建卷、河北卷、辽宁卷2022 选择题:北京卷、湖北卷、山东卷社会历史的主体 2023 选择题:山东卷、海南卷、辽宁卷2022 选择题:海南卷、浙江卷复习目标:搜集材料,阐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基本要求考点一 社会历史的本质知识点1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类别 地位 作用劳动 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①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②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实践 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①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做实践去理解” ②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全部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知识点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不能推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考向1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2023·浙江·高考真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 )①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③劳动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④人类首先必须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④:人类为了生活首先必须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劳动就成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劳动创造物质财富,在劳动中形成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①④正确。②: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核心,只是强调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地位,不能解释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②排除。③: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经济制度的基础,而非劳动,③排除。故本题选B。【变式训练】1.根据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和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发展新质生产力”等。这表明( )①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③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答案】B【解析】①③:根据2023年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和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发展新质生产力”等观点和要求,这反映了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故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强调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没有涉及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故②不符合题意。④:材料中没有涉及“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观点,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变式训练】2.“新质生产力”“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等上榜2023年十大流行语。全新词语年度特征明显,折射社会生活面貌。比如,“特种兵式旅游”凸显出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复苏回暖下人们积极的生活、精神状态。“显眼包”是新一代渴望释放个性、追求“与众不同”心理需求的折射。这说明( )①物质和意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②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③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同频共振、相向而行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①错误。②:“新质生产力”“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等上榜2023年十大流行语。全新词语年度特征明显,折射社会生活面貌。这说明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②正确。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错误。④:“特种兵式旅游”凸显出文化和旅游消费持续复苏回暖下人们积极的生活、精神状态。“显眼包”是新一代渴望释放个性、追求“与众不同”心理需求的折射。这说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④正确。故本题选C。考向2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2023·广东·高考真题)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是我国居民出行最常见的代步工具。近年来,随着绿色低碳出行观念的普及,多地出现骑行热,凭借健身、时尚、科技等新元素,沉寂多年的自行车再次引发民众的消费热潮。这一现象说明( )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 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生活面貌③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①:近年来,人们为了健身等目的,再次选择骑行,沉寂多年的自行车再次引发民众的消费热潮,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①符合题意。②:客观决定主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主观范畴,不能决定客观的生活面貌,②说法错误。③: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③说法错误。④:绿色低碳出行观念这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使多地出现骑行热,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变式训练】1.(2022·浙江·高考真题)在基诺族口耳相传的神话中,创世女神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后,便将一把茶籽撒在基诺山上让他们以种茶为生。从此,基诺人开始了栽培种植茶叶的历史。这表明( )①生产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②神话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③古代基诺人正确回答了世界本原问题④先进的社会意识会推动社会发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①②:基诺族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表明神话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生产劳动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①②符合题意。③:古代基诺人的神话传说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是对世界本原问题的错误回答,③错误。④:材料不涉及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④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变式训练】2.在2024年全国两会调查中,“乡村振兴”位居热词榜前三。话题的高热度既是网友们对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肯定,也寄托着网友对描绘新时代“富春山居图”的美好期待。这说明(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富春山居图”是人们对美好生活期待的写照②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能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③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人们基于乡村建设现实,描绘乡村振兴未来④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③:“乡村振兴”与“富春山居图”,属于思维和社会意识层面,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美好期待,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强调的是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没有体现社会意识的反作用,②不选。④:实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还需要尊重规律,④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考点二 社会历史的发展知识点1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 作用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决定 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要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特别提醒:正确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辨别材料考查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还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关键是准确把握两者的基本内涵。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而政治体制改革和意识形态的变化,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法规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则属于上层建筑的变革。知识点2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内容 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实现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即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的(2)社会发展基本矛盾的解决阶级社会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 主义 社会 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特点 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特别提醒: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力(1)精神动力:真正的哲学,我国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2)生产动力:生产活动。(3)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4)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5)主体动力:人民群众。考向1 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1.(2024·浙江·高考真题)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贵州,落后的交通曾经是长期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而今,“万桥架”突破山水阻隔,覆盖于千沟万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续铺就,当地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可见( )①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之一②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③实践能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④实践能够突破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③: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贵州,落后的交通曾经是长期制约发展的突出瓶颈。而今,“万桥架”突破山水阻隔,覆盖于千沟万壑上的“高速平原”持续铺就,当地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化。由此可见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之一,实践能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①③符合题意。②: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材料没有涉及,因此无法体现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②不符合题意。④:规律是客观的,不能突破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变式训练】1.(2022·北京·高考真题)一百年来,中国共青团始终与党同心、跟党奋斗,团结带领广大团员青年把忠诚书写在党和人民事业中,把青春播撒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把光荣镌刻在历史行进的史册里。时代各有不同 青春一脉相承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只有走十月革命的路,才能救中国! ——共青团创始人之一张太雷表达的心声 把青春献给祖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团员青年喊出的响亮口号 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大团员青年发出的时代强音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代表响亮喊出的 青春誓言共青团的百年征程表明( )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②共青团作为青年运动的先锋队,引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③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始终是一代代共青团员的政治信念④奋斗是一场历史接力赛,精神传承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②③【答案】A【解析】①③:从共青团创始人的心声,到庆祝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大会,都始终围绕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主题,一代代青年人不断的奋斗,坚定信念,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始终是一代代共青团员的政治信念,①③入选。②:共青团是青年运动的先锋队,但是并不能引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在思想文化领域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②不选。④: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④不选。故本题选A。【变式训练】2.(2023·河北·高考真题)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可见( )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②任何社会意识都具有相对独立性③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受生产方式制约④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③: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说明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受生产方式制约,①③符合题意。②:题干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体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不符合题意。④:题干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体现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考向2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1.(2023·辽宁·高考真题)植保无人机、北斗导航、免耕播种机……各种新农具正成为农业生产的“新武器”,操作新农具的多是被称为“新农人”的大学生,他们依靠科技和专业知识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其辐射效应推动了乡村面貌的嬗变和农业发展的全方位转型。这表明( )①新农具是推动农业生产关系变革的物质条件②农业新技术构成了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力③新农人的出现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力的结构④新农人的专业知识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活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①:生产关系的变革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新的生产工具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物质前提,①正确。②:农业新技术不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而是农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②错误。③:新农人作为劳动者是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其出现有利于优化农业生产力的结构,③正确。④:专业知识属于生产力发展中的智力因素,而非精神活力,④错误。故本题选A。【变式训练】1.(2022·山东·高考真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作出部署。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畅通高效的国内大循环,将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哲学上看,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是因为( )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状况相适合②联系是客观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③通过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④发展是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可以引起质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①:该选项与题干构不成因果联系。“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强调的是调整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①不合题意。②: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而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②错误。③: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促进国内大循环,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说明了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③正确。④: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国内市场由大到强,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因为发展是量变与质变、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事物的量变积累到一定的度可以引起质变,④正确。故本题选D。【变式训练】2.某种性质的社会生产力经过量的不断积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末期,便会在内部产生一种新质生产力。当这种新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与旧的生产关系发生激烈冲突,最后在多种社会因素的多边合力作用下,产生出一种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基本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关系,以此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说明( )①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②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③新质生产力与旧质生产力是绝对不相容的④人类社会永恒向前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趋势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①: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虽然是一个历史趋势,但它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①排除。②: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本动力,②正确。③:新旧生产力之间并非完全不相容,它们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共存,并在相互作用中逐渐实现更替,③排除。④: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社会是在不断推进和发展的,符合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④正确。故本题选D。考点三 社会历史的主体知识点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概念: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2)人民群众的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表现 阐释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 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知识点2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实际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胜利并成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也是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基本内容、重要性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发挥人民的主人翁精神,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特别提醒: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异同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同人民群众建立密切关系并实现正确领导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运用,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体现在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之中,也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一切工作都要走群众路线。考向1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之所以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增进人民福祉,从哲学上看是因为( )①重视局部的作用,学会优化结构搞好局部②整体处于统率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③坚持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④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②④:我国之所以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增进人民福祉,从哲学上看是因为整体处于统率地位,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也是因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②④正确。①:根据漫画中“不让一个人掉队”可知,材料强调整体,不强调局部的作用,也不涉及优化结构,①排除。③:人民立场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③排除。故本题选C。【变式训练】1.“在我们这么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国家,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就能向前推进一步。”从上面习近平主席的讲话中,我们可以感悟到,人民群众( )①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②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③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④为社会存在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①②:每个人出一份力就能汇聚成排山倒海的磅礴力量,每个人做成一件事、干好一件工作,党和国家事业就能向前推进一步,这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①②符合题意。③:材料强调的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变革中的重要作用,没有体现人民群众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③不符合题意。④: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为社会存在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变式训练】2.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心怀崇敬,由衷为伟大的人民点赞,他强调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越不过的坎。下列表述与材料主旨相同的是( )①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②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③中国梦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人民④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①:“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扰”强调的是要更多地考虑和解决民生的利益和问题,虽然与民生有关,但并未直接涉及到人民是历史的书写者和成就的创造者这一主题,①不符合题意。②:“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直接体现了人民与国家的紧密联系,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和核心,与材料中强调的人民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是一致的,②符合题意。③:“中国梦最深厚的根源在于人民”指出中国梦的根源在于人民,即人民的梦想和追求是中国梦的核心,与材料中强调的历史是人民书写的、一切成就归功于人民的主旨相吻合,③符合题意。④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强调的是顺应民意,即人民喜欢的事物就支持,人民厌恶的事物就反对。虽然这体现了对民意的尊重,但未直接涉及人民是历史的书写者和成就的创造者这一主题,④ 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考向2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1.(2023·山东·高考真题)从马克思恩格斯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到李大钊的“为大多数人谋幸福”,从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的“为民造福”,共产党人始终心怀人民群众,把群众的事一件一件办好。下列表述与材料主旨相同的是( )①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③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④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②④:材料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幸福。因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都体现了共产党心怀人民群众,以人民利益为重,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幸福和谋利益,②④正确。①:该选项强调人民对历史的作用,而材料强调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幸福,该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①。③:该选项强调人民的地位,而材料强调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谋幸福,该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③。故本题选C。【变式训练】1.(2022·海南·高考真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牢记党的根本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上。下列符合此意的是( )①天地之大,黎元为先 ②民生在勤,勤则不匮③敬天保民,明德慎罚 ④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④: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强调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都强调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①④正确。②:“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强调的是勤奋、勤劳,未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②不符合题意。③:“敬天保民,明德慎罚”强调的是以德治国,讲求仁政,未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变式训练】2.(2022·浙江·高考真题)党员干部始终要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回应民生关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蕴含的哲理是(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③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④人民群众能够主宰社会发展趋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①③:材料强调是党员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蕴含的哲理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①③正确入选;②:材料并未体现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②不选;④:社会发展的趋势尤其客观规律,并不是由人民群众主宰,④不选。故本题选A。一、单项选择题1.(2023·山东·高考真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提起看过的一个关于培养批“一县一业”重点基地的文件:“我看了以后皱了眉头,这个事情不好下指标,一个县是不是光靠一个产业去发展,要去深入调研,不能大笔挥,拨一笔钱,这个地方就专门发展养鸡、发展蘑菇,那个地方专门搞纺织,那样的话肯定要砸锅。”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把握规律、做好决策的根本立足点②只有反映社会存在的产业决策,才对产业发展起积极作用③正确的产业决策是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统一的基础④调研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决策的基本条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解析】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前提是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做到实事求是,习近平强调要去深入调研,蕴含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把握规律、做好决策的根本立足点,①符合题意。②:反映社会存在的产业决策未必是正确的决策,只有正确的决策才对产业发展起积极作用,②排除。③:不能把产业决策作为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统一的基础,这样会陷入唯心主义,③排除。④:通过调研获得感性认识,然后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调研是形成正确决策的基本条件,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2.(2023·湖北·高考真题)苏轼是北宋的治水能臣,在西湖边留下了以湖面小石塔为标界来监测水位和水面种植区域的“三潭印月”(如下图)。针对“吴中”之地“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他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 ) ①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 ②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③要突破自然条件制约,积极主动推动矛盾转化 ④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①:设问强调苏轼治水的理念给我们的启示,“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说法正确,但不是给我们的启示,①不符合题意。②④:苏轼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深刻揭示了水患的根源在人过度挤压了水的生态空间,主张通过减省堤防让地与水来根治水患,以恢复、保护为原则,激发河流生命活力。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②④正确。③:自然界是客观的,我们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突破自然条件制约”说法错误,③排除。故本题选D。3.(2023·福建·高考真题)1923年,年仅31岁的林祥谦在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中被捕后英勇就义,是第一位中国共产党烈士。一百多年来,无数像林祥谦这样的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是因为他们坚信共产主义( )①符合生产关系发展的客观要求②顺应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③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②④:无数像林祥谦这样的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终身,是因为他们坚信共产主义是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符合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②④正确。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共产主义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①排除。③: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排除。故本题选D。4.(2022·北京·高考真题)李大钊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对此话理解最贴切的是( )A.过去和未来都是现在的表象B.现在的努力,是激活历史和创造未来的关键C.过去现在未来时时流转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D.过去未来与现在共处于时间的统一体中,没有界限【答案】B【解析】A: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过去是现在之前,未来是现在之后,认为二者都是现在的表象的说法是错误的,A排除。B:“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表明现在连接着过去和未来,现在的努力,是激活历史和创造未来的关键,B符合题意。C: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C错误。D:在宏观世界之中,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有着明确的界限的,此时此刻就是现在,而在此之前就是过去,在此之后则是未来,D错误。故本题选B。5.(2022·湖北·高考真题)曾几何时,将汉字输入电脑是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巨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无数工程师付出了辛勤努力,创造了五笔字型、拼音等多种汉字输入法。随着半导体工业、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手写输入、语音输入等方式也逐渐流行起来,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更加便捷。这表明( )①科技创新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②生产力的发展助力人们的实践创新③实践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④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①②:随着半导体工业、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手写输入、语音输入等方式也逐渐流行起来,人们对于汉字的输入更加方便,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助力人们的实践创新,科技创新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①②入选。③: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③不选。④:材料体现的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有了更便捷的汉字输入方法,并没有体现人民群众通过实践解决社会基本矛盾,④不选。故本题选A。6.(2022·山东·高考真题)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习近平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关于共同富裕,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消除社会基本矛盾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B.建设高福利国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C.促进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D.共同富裕会随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自发实现【答案】C【解析】A:消除社会基本矛盾表述错误。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始终。故A排除。B:国家的福利水平应该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建设高福利国家如果不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反而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因此该选项的说法错误,故B排除。C: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促进人民共同富裕,有助于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 故C符合题意。D: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但不会自发实现,需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故D排除。故本题选C。7.(2023·海南·高考真题)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调查研究应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不能搞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这说明,调查研究( )①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②应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③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④确保了各项决策的正确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A【解析】①②:调查研究应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这表明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应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①②正确。③: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③错误。④:调查研究是作出正确决策的重要环节,“确保”说法过于绝对,④排除。故本题选A。8.(2023·辽宁·高考真题)辽沈战役是党中央及时抓住战略决战时机打响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战役,历时52天血与火的洗礼取得胜利,使全国军事形势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历史昭示未来。这启示我们,在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中要( )①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抓住机遇,努力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③以顽强斗争赢得主动,努力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有力支撑④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紧紧依靠改革创新探索合适的发展道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③:“辽沈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使全国军事形势达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使解放战争获得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这启示我们,在新时代东北振兴、辽宁振兴的“辽沈战役”中要抓住机遇,以顽强斗争赢得主动,努力实现振兴发展新突破,形成对国家重大战略的有力支撑,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材料没有涉及依靠人民群众、依靠改革创新,②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二、非选择题9.(2024·浙江·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千万工程”是习近平同志任浙江省委书记时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启动、各级党委齐抓共管的重大工程。工程实施20年来,经历了从部分乡村到全省域乡村的扩展,从乡村环境治理到美丽乡村建设再到努力实现共同富裕的变化,如今正向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推进。工程的实施使浙江大地发生了美丽蝶变。材料二 A村党支部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结合本村实际实施“千万工程”,统一规划开发,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再引入高品质业态,盘活闲置资源。如今的A村已从“脏乱差”变成了“绿富美”,“宾客闹盈盈、群众喜盈盈、口袋满盈盈”。(1)判断“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浙江乡村是否发生了质变,并说明理由。(2)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说明A村为什么会改变面貌。(3)说明A村的实践如何体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答两项)【答案】(1)是。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性质、本质属性、本质等)的变化。(可替代: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或者质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从美丽乡村建设来看,“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后,浙江乡村已完成环境整治,变成美丽乡村,发生了质变。否。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性质、本质属性、本质等)的变化。(可替代:质变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或者质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从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来看(若写成共同富裕给1分),“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后,浙江乡村依然在向这一目标迈进,还处于量变过程。(2)①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替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或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或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或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A村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实施“千万工程”的统一规划。②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替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或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A村根据“千万工程”的目标和要求制定统一规划,并进行开发建设(可用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再引入高品质业态,盘活闲置资源代替),使该村改变面貌。(3)A村在村党支部委员会领导下实施“千万工程”,坚持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党的全面领导);A村大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A村宾客闹盈盈、群众喜迎迎、口袋满盈盈),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或者A村大力改善人居环境,从脏乱差变成绿富美坚持了新发展理念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A村大力改善人居环境,(A村宾客闹盈盈、群众喜迎迎、口袋满盈盈)坚持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分析】背景素材:“千万工程”考点考查:发展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能力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为判断说明类,用质变的含义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并下结论即可。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从美丽乡村建设来看,“千万工程”实施二十年后,浙江乡村已完成环境整治,变成美丽乡村→可联系发生了质变,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性质、本质属性、本质等)的变化;浙江乡村已完成环境整治,变成美丽乡村关键词②:如今正向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浙江样板推进→可联系没有发生质变,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性质、本质属性、本质等)的变化;浙江乡村依然在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迈进。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为原因类,从必要性和重要性角度分析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结合本村实际实施“千万工程”,统一规划→可联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关键词②:统一规划开发,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再引入高品质业态,盘活闲置资源。如今的A村已从“脏乱差”变成了“绿富美”,“宾客闹盈盈、群众喜盈盈、口袋满盈盈”→可联系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3)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知识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为体现类,结合A村的实践分析“十四个坚持”中的两项即可。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A村在村党支部委员会领导下实施“千万工程”→可联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关键词②:A村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再引入高品质业态,盘活闲置资源。从“脏乱差”变成了“绿富美”,“宾客闹盈盈、群众喜盈盈、口袋满盈盈”→可联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或坚持新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等相结合。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2讲寻觅社会的真谛(讲义)(原卷版).docx 第22讲寻觅社会的真谛(讲义)(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