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1讲 探索认识的奥秘目 录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102知识导图·思维领航 2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2考点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知识点1 认识与实践 2知识点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考向1 认识与实践 3考向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5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7知识点1 真理的含义及属性 7知识点2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7考向1 真理的含义及属性 8考向2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904真题练习·命题洞见 10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023 选择题:天津卷、江苏卷、广东卷、浙江卷、北京卷、辽宁卷、湖南卷 本讲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复习时关注一些命题:借助劳动教育等考查实践的含义、作用、形式、特点等。通过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两山”理论的不断完善等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借助具体事例,科研成果、传统文化、名言警句考查真理的特征及追求真理的过程。2022 选择题:全国卷、北京卷、山东卷、浙江卷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023 选择题:全国卷、河北卷、海南卷、广东卷、山东卷、湖北卷2022 选择题:全国卷、湖北卷、 主观题:天津卷复习目标: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考点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知识点1 认识与实践(1)认识①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二者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2)实践①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A.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B.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②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能动性 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知识点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特别提醒: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认识不能脱离实践,要回归到实践中去,服务实践。考向1 认识与实践1.(2023·天津·高考真题)近年来,用竹子代替塑料的理念受到广泛认可竹子具有生长快、强度高、可塑性佳、可迅速无害化降解等特点;我国竹子种类丰富,种植业发达。“以竹代塑”理念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 )A.属于感性认识,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B.基于竹子自身优良属性,符合我国的客观实际C.具有客观物质性,有利于推动我国竹产业发展D.立足已有经验,有利于推动“减塑”实践发展【变式训练】1.(2023·北京·高考真题)从2023年3月23日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市气象局正式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公众出游时可据此选择心仪的游憩目的地。 这一做法( )A.将繁多的数据变成简明的指数,说明人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B.服务于公众的旅游感受,表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目标C.优化了城市森林空间布局,提升了林地、湿地的生态价值D.提供了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助力创造公众的高品质生活【变式训练】2.(2022·北京·高考真题)“你读过的课文中哪一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某论坛的这一话题,吸引了数万人参与讨论。下面是不同年龄的人分享重温课文的感受:重温课文( )甲:我记得诱人的高邮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乙:《匆匆》让我开始知道要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流逝。 丙:十几岁的日子和思想很简单,其实当年并没有完全读懂《我与地坛》的深意。 丁:学《记承天寺夜游》时也有清凉月夜,但不懂得知己难遇,不懂得能在夜半时分找到人“相与步于中庭”的可贵。①可以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丰富精神世界②获得的是理性认识,有助于实现认识的飞跃③让历经岁月洗礼的人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④让不同年龄的人思昔抚今,形成对当下生活的共同认知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考向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2023·江苏·高考真题)动物实验一直是人类测试、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材料说明( )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④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变式训练】1.(2023·浙江·高考真题)气候会影响树木年轮的形成与宽窄变化。因此,树木年轮记录可以替代气象资料,帮助科学家追溯过去的气候变化,还可以为气候模型提供量化、精确的背景参数,帮助科学家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这表明(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科学实验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③科学家可以认识气候变化规律 ④准确认识规律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变式训练】2.(2023·辽宁·高考真题)下列各民族谚语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①“刀在石上磨,人在干中学”(哈尼族)②“十个嘴把式,顶不住一个手把式”(汉族)③“十耳听不如双眼见,十眼见不如双手干”(傣族)④“不吃菜叶不知饥饱,不挖河水不知深浅”(阿昌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知识点1 真理的含义及属性(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属性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知识点2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含义 原因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特别提醒:全面理解真理真理的基本特征 客观性 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追求真理的过程 反复性 表现: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考向1 真理的含义及属性1.(2023·广东·高考真题)党的二十大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以更好反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这一修改( )①全面具体地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伟大成就②为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③更加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④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更好发挥党章的规范和指导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变式训练】1.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曾作出深刻论述,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是基于(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促进客观事物发展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必要条件④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变式训练】2.近日,南昌大学艾勇教授与廖伟强教授在分子铁电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他们根据“多则异”的思想设计并合成了富勒烯加合物C60S8分子铁电体。这项研究工作不仅激发了设计铁电富勒烯和其他新型分子铁电材料的灵感,还为“多则异”的分子设计理念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元素。这体现了( )①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③人可以在认识的指导下,创造出新的具体物质形态④认识具有上升性,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考向2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2023·海南·高考真题)2022年12月,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30年来,中国航天人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出技术跨越的创意,经过无数次艰苦而严谨的实验和科技攻关,奇迹般地将科技创意变为现实。这表明( )①科学实验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实践活动②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在实践中化科技创意为现实③空间站全面建成取决于中国航天人对太空认识的不断深化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变式训练】1.(2023·全国·高考真题)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轻”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表明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时间延长了约8亿年。该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可见( )①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③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④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变式训练】2.1965年,毛泽东会见斯诺时,斯诺说他相信毛泽东著作的影响,将远远超过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毛泽东则回答:“这要看后人,几十年后怎么看。”“现在我的这些东西,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东西,在一千年以后看来可能是可笑的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认识具有无限性,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变化发展的②认识具有反复性,真正的正确的认识是不存在的③超出了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也可能会变成谬误④认识有待实践检验,是不是真理取决于实践的需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一、单项选择题1.(2023·河北·高考真题)同是长江,几度遭贬的苏轼铁板铜琶高歌“大江东去”,而李煜则多愁怨叹“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是明月,张九龄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触发了思亲的无限情愫,而张若虚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出的是深邃的哲理思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②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④认识根源于主体独特的内心感受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3·天津·高考真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贴近国情、贴近时代、贴近人民,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成为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理论支撑。强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②要求我们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③意味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④明确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各国的行动指南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3·广东·高考真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树汁液可制作大漆并创造漆器的国家。殷周时代,漆器用于礼乐、饮食、馈赠等,而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用巧妙的手法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来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这表明( )①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了人的世界观 ②美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经验感受之中③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有价值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2023·湖南·高考真题)“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精准扶贫理念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这表明( )①真理性认识更具有能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②理论是在实践指导下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的③理论的感召力从根本上源于在科学指导实践中展现的真理力量④学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23·山东·高考真题)中国茶是日常生活,也是文化瑰宝。明代许次纾嗜花之品鉴,深谙茶理,他在《茶疏》中写道:“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这茶理体现了( )①联系是普遍的,要从整体上把握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②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③整体和部分密不可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④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3·湖北·高考真题)“十三五”期间,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写好“蓝色种业”大文章,使得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上述事例说明( )①科研意识转变程度决定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 ②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③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 ④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2022·湖北·高考真题)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我国流传下来了数量丰富的历史典籍,其中有以编年体著称的《春秋》,有以国别体传世的《战国策》,还有开创纪传体传统的《史记》等等。不同史书往往对同一历史事实在记叙方式、细节描述、价值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这表明( )①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循环的②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到认识方法的影响③历史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是一个发展的过程④不同的社会条件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22·山东·高考真题)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历法。阴历反映的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规律,能反映潮汐,可指导海事活动;二十四节气则是反映太阳周年视运动的“阳历”,能反映四季交替和气候特征,可指导农业生产。通过设置闰月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阴阳”和谐,融为一体。中国历法智慧所蕴含的哲理是( )①正确认识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基础②人对世界的认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③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④要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2022·全国·高考真题)2022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由此获得的启示是( )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10.(2022·天津·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过去食物的生产来源主要是耕地,形成了“以粮为纲”的粮食观。现在通过设施农业、生物技术等手段,有了更多获取食物的途径。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以粮为纲”到“大食物观”,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有了更宽广的视野。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大食物观的形成过程。1第21讲 探索认识的奥秘目 录01考情透视·目标导航 102知识导图·思维领航 203考点突破·考法探究 2考点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知识点1 认识与实践 2知识点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考向1 认识与实践 3考向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5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7知识点1 真理的含义及属性 7知识点2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7考向1 真理的含义及属性 8考向2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904真题练习·命题洞见 10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 备考建议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2023 选择题:天津卷、江苏卷、广东卷、浙江卷、北京卷、辽宁卷、湖南卷 本讲选择题和主观题都有考查,复习时关注一些命题:借助劳动教育等考查实践的含义、作用、形式、特点等。通过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两山”理论的不断完善等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借助具体事例,科研成果、传统文化、名言警句考查真理的特征及追求真理的过程。2022 选择题:全国卷、北京卷、山东卷、浙江卷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2023 选择题:全国卷、河北卷、海南卷、广东卷、山东卷、湖北卷2022 选择题:全国卷、湖北卷、 主观题:天津卷复习目标:1.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 2.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考点一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知识点1 认识与实践(1)认识①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感性认识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二者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2)实践①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A.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B.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②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主观能动性 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知识点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特别提醒:区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四个表现(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强调认识不能脱离实践,要回归到实践中去,服务实践。考向1 认识与实践1.(2023·天津·高考真题)近年来,用竹子代替塑料的理念受到广泛认可竹子具有生长快、强度高、可塑性佳、可迅速无害化降解等特点;我国竹子种类丰富,种植业发达。“以竹代塑”理念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 )A.属于感性认识,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B.基于竹子自身优良属性,符合我国的客观实际C.具有客观物质性,有利于推动我国竹产业发展D.立足已有经验,有利于推动“减塑”实践发展【答案】B【解析】A:这一理念是理性认识,A不符合题意。B: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以竹代塑”理念受到广泛认可是因为竹子具有生长快、强度高、可塑性佳等优良属性且我国竹子种类丰富,种植业发达。这一理念符合我国客观实际,B符合题意。C:这一理念属于意识的范畴,不具有客观物质性,C错误。D:要立足实际,不能立足已有经验,D错误。故本题选B。【变式训练】1.(2023·北京·高考真题)从2023年3月23日起,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市气象局正式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公众出游时可据此选择心仪的游憩目的地。 这一做法( )A.将繁多的数据变成简明的指数,说明人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B.服务于公众的旅游感受,表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目标C.优化了城市森林空间布局,提升了林地、湿地的生态价值D.提供了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助力创造公众的高品质生活【答案】A【解析】A: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联合市气象局正式发布森林体验指数,是将繁多的数据变成简明的指数,说明人的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故A符合题意。B: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目标”说法错误,B排除。C:发布森林体验指数,只是对客观的反映,并不能优化城市森林空间布局,C排除。D:应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而不是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D错误。故本题选A。【变式训练】2.(2022·北京·高考真题)“你读过的课文中哪一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某论坛的这一话题,吸引了数万人参与讨论。下面是不同年龄的人分享重温课文的感受:重温课文( )甲:我记得诱人的高邮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乙:《匆匆》让我开始知道要珍惜时间,不能让时间白白流逝。 丙:十几岁的日子和思想很简单,其实当年并没有完全读懂《我与地坛》的深意。 丁:学《记承天寺夜游》时也有清凉月夜,但不懂得知己难遇,不懂得能在夜半时分找到人“相与步于中庭”的可贵。①可以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丰富精神世界②获得的是理性认识,有助于实现认识的飞跃③让历经岁月洗礼的人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深刻④让不同年龄的人思昔抚今,形成对当下生活的共同认知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①③:不同年龄的人,重温课文,有利于可以唤醒人们的文化记忆,丰富精神世界,同时随着阅历的增加,也让人们对课本的理解更加深刻,①③入选。②:不同年龄的人,从课本中得到的是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可以发展到理性认识阶段,实现认识的飞跃,②不选。④:不同年龄的人分享重温课文的感受,可以让不同年龄的人思昔抚今,但是不同年龄的人对当下生活有不同的认知,④不选。故本题选A。考向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2023·江苏·高考真题)动物实验一直是人类测试、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材料说明( )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④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①:“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这说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①正确。②: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没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排除。③:材料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不涉及理论对实践的作用,③排除。④: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这表明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推动着人的认识的发展,④正确。故本题选B。【变式训练】1.(2023·浙江·高考真题)气候会影响树木年轮的形成与宽窄变化。因此,树木年轮记录可以替代气象资料,帮助科学家追溯过去的气候变化,还可以为气候模型提供量化、精确的背景参数,帮助科学家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这表明(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科学实验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③科学家可以认识气候变化规律 ④准确认识规律是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①:观察树木的年轮,这是感性认识。科学家通过树木年轮记录追溯过去的气候变化,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这是理性认识。表明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①符合题意。③:科学家通过树木年轮记录更可靠地模拟未来的气候变化,说明科学家可以认识气候变化规律,③符合题意。②:科学实验是一种实践形式,它可以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但是,材料没有强调通过实践检验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性认识,②排除。④:科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科学规律,指导实践活动,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变式训练】2.(2023·辽宁·高考真题)下列各民族谚语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①“刀在石上磨,人在干中学”(哈尼族)②“十个嘴把式,顶不住一个手把式”(汉族)③“十耳听不如双眼见,十眼见不如双手干”(傣族)④“不吃菜叶不知饥饱,不挖河水不知深浅”(阿昌族)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解析】漫画中,面对老人摔倒,好几个旁观人员只顾拍照点赞,而不付诸救助实践,启示我们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①:“刀在石上磨,人在干中学”,比喻人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可以煅炼成材,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侧重强调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①排除。②:“十个嘴把式,顶不住一个手把式”,强调说不如做,强调要去实践,实践第一的观点,②正确。③:“十耳听不如双眼见,十眼见不如双手干”,意思是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亲手做的,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③正确。④:“不吃菜叶不知饥饱,不挖河水不知深浅”,强调要想获得认识,需要去实践,侧重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排除。故本题选C。考点二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知识点1 真理的含义及属性(1)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属性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知识点2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含义 原因反复性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①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无限性 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上升性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方法论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特别提醒:全面理解真理真理的基本特征 客观性 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追求真理的过程 反复性 表现: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原因: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无限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上升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个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考向1 真理的含义及属性1.(2023·广东·高考真题)党的二十大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以更好反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这一修改( )①全面具体地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伟大成就②为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③更加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④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有利于更好发挥党章的规范和指导作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③④:《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以更好反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这一修改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有利于更好发挥党章的规范和指导作用,③④符合题意。①:本题强调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发展写入党章,没有涉及总结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伟大成就,排除①。②:《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不能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据,排除②。故本题选D。【变式训练】1.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曾作出深刻论述,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是基于(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促进客观事物发展③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必要条件④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④:“马克思主义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其依据从唯物论看是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从实际出发;从认识论看是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①④表述正确符合题意。②: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促进客观事物发展,②表述错误。③:材料并没有涉及到发挥主观能动性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关系,且需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③不选。故本题选B。【变式训练】2.近日,南昌大学艾勇教授与廖伟强教授在分子铁电材料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他们根据“多则异”的思想设计并合成了富勒烯加合物C60S8分子铁电体。这项研究工作不仅激发了设计铁电富勒烯和其他新型分子铁电材料的灵感,还为“多则异”的分子设计理念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元素。这体现了( )①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 ②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③人可以在认识的指导下,创造出新的具体物质形态④认识具有上升性,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①②:材料没有涉及真理是具体的、事物发展的曲折性,①②不符合题意。③:南昌大学艾勇教授与廖伟强教授根据“多则异”的思想设计并合成了富勒烯加合物C60S8 分子铁电体,体现了人可以在认识的指导下,创造出新的具体物质形态,③符合题意。④:这项研究工作为“多则异”的分子设计理念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元素,表明认识具有上升性,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发展,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考向2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2023·海南·高考真题)2022年12月,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30年来,中国航天人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出技术跨越的创意,经过无数次艰苦而严谨的实验和科技攻关,奇迹般地将科技创意变为现实。这表明( )①科学实验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实践活动②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在实践中化科技创意为现实③空间站全面建成取决于中国航天人对太空认识的不断深化④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①: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①错误。②④: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30年来,中国航天人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出技术跨越的创意,经过无数次艰苦而严谨的实验和科技攻关,奇迹般地将科技创意变为现实。这表明航天人不断超越自我,在实践中化科技创意为现实;认识具有反复性,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过程,②④正确。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空间站全面建成取决于中国航天人对太空认识的不断深化”说法错误,③排除。故本题选D。【变式训练】1.(2023·全国·高考真题)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轻”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表明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时间延长了约8亿年。该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可见( )①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③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④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③: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由此可见,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同时也说明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①③符合题意。②:认识的发展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并不是一个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而是对已有认识的超越。“不断推翻前人认识”说法错误,②排除。④: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科学理论不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④错误。故本题选B。【变式训练】2.1965年,毛泽东会见斯诺时,斯诺说他相信毛泽东著作的影响,将远远超过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毛泽东则回答:“这要看后人,几十年后怎么看。”“现在我的这些东西,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东西,在一千年以后看来可能是可笑的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认识具有无限性,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变化发展的②认识具有反复性,真正的正确的认识是不存在的③超出了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也可能会变成谬误④认识有待实践检验,是不是真理取决于实践的需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①:毛泽东的回答“这要看后人,几十年后怎么看”充分说明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①符合题意。②: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正的正确的认识是存在的,该观点属于不可知论,②错误。③:“现在我的这些东西,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东西,在一千年以后看来可能是可笑的了”说明真理是有条件的,超出了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也可能会变成谬误,③符合题意。④:认识有待实践检验,是不是真理取决于实践的检验的结果而不是实践的需要,④错误。故本题选B。一、单项选择题1.(2023·河北·高考真题)同是长江,几度遭贬的苏轼铁板铜琶高歌“大江东去”,而李煜则多愁怨叹“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是明月,张九龄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触发了思亲的无限情愫,而张若虚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出的是深邃的哲理思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②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④认识根源于主体独特的内心感受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①③:面对同样的长江、明月,不同的主体对长江、明月的认识和反映是有所不同的,这说明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①③符合题意。②:题干强调认识的主体差异性,不体现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②不符合题意。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根源于主体独特的内心感受”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④不选。故本题选B。2.(2023·天津·高考真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贴近国情、贴近时代、贴近人民,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成为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理论支撑。强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②要求我们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③意味着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④明确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世界各国的行动指南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①②:强调“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信;同时也要求我们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①②符合题意。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③错误。④: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必须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④错误。故本题选A。3.(2023·广东·高考真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树汁液可制作大漆并创造漆器的国家。殷周时代,漆器用于礼乐、饮食、馈赠等,而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用巧妙的手法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来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这表明( )①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了人的世界观 ②美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经验感受之中③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有价值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B【解析】①: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通过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这一活动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表达他们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表明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人的世界观,①符合题意。②:认识的源泉在于实践,而不是在于人的经验感受,②说法错误。③: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建立新的联系,将漆树汁液制作大漆并创造漆器,③符合题意。④:价值是一事物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人为事物的联系与自在事物的联系,不能说哪个更有价值,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4.(2023·湖南·高考真题)“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总要求。精准扶贫理念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创造了一个个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间奇迹。这表明( )①真理性认识更具有能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②理论是在实践指导下沿着科学性方向不断深化的③理论的感召力从根本上源于在科学指导实践中展现的真理力量④学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①:实践具直接现实性,真理没有直接现实性,①错误。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指导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是在实践指导下”说法错误,②排除。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精准扶贫理念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显著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等等,这些说明“理论的感召力从根本上源于在科学指导实践中展现的真理力量”,③正确切题。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因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我国创造了巨大的人间奇迹,这说明学思想的目的在于把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武器,④正确切题。故本题选D。5.(2023·山东·高考真题)中国茶是日常生活,也是文化瑰宝。明代许次纾嗜花之品鉴,深谙茶理,他在《茶疏》中写道:“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这茶理体现了( )①联系是普遍的,要从整体上把握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②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③整体和部分密不可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④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①②:好茶,好水、好器、好火候,缺一不可,方能成就一杯好茶,这茶理体现了联系是普遍的,要从整体上把握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①②正确。③:材料强调部分对整体的重要性,未强调整体的作用,③不符合题意。④:材料未涉及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6.(2023·湖北·高考真题)“十三五”期间,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写好“蓝色种业”大文章,使得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高到2020年的63%。上述事例说明( )①科研意识转变程度决定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 ②实践提出的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③实践主体的能动性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 ④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①:影响科研水平的因素有很多,意识转变程度影响科研水平达到的高度,但不起决定作用,①说法错误。②:水产育种人聚焦渔业种苗问题,说明了实践提出问题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②正确。③:实践活动是检验科技进步的标准,并非“实践主体的能动性”,③说法错误。④:突破水产育种的“卡脖子”难题,填补多项技术空白,提高了渔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说明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实践发展和认识深化,④正确。故答案选D。7.(2022·湖北·高考真题)在数千年的文明历程中,我国流传下来了数量丰富的历史典籍,其中有以编年体著称的《春秋》,有以国别体传世的《战国策》,还有开创纪传体传统的《史记》等等。不同史书往往对同一历史事实在记叙方式、细节描述、价值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这表明( )①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是多次反复循环的②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到认识方法的影响③历史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是一个发展的过程④不同的社会条件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①: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具有反复性、上升性,不能说是反复循环,①不选。②④:不同史书往往对同一历史事实在记叙方式、细节描述、价值评价等方面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这表明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受到认识方法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条件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②④入选。③:材料体现的是不同的史书对同一历史事实在各个方面的表述存在差异,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特征,这反映了不同的社会条件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没有体现历史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是一个过程,③不选。故本题选C。8.(2022·山东·高考真题)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历法。阴历反映的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规律,能反映潮汐,可指导海事活动;二十四节气则是反映太阳周年视运动的“阳历”,能反映四季交替和气候特征,可指导农业生产。通过设置闰月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阴阳”和谐,融为一体。中国历法智慧所蕴含的哲理是( )①正确认识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基础②人对世界的认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③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④要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D【解析】①:实践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基础,①错误。②:“阴历”和“阳历”反映的内容不同,指导的侧重点不同,这说明人对世界的认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②正确切题。③: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是因为人们尊重客观规律,规律才发生作用的,③错误。④:“阴历”和“阳历”反映的内容不同,指导的侧重点不同,但可通过设置闰月协调,“阴阳”和谐,融为一体,这说明要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④正确切题。故本题选D。9.(2022·全国·高考真题)2022年2月27日,以某高校学生为主研制的遥感卫星“启明星”发射升空,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由此获得的启示是( )①认识的目的全在于从实践中获得真理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③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④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D【解析】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错误。②:亲身参与实践获得的知识不一定是正确的,不一定是可靠的知识,②排除。③:学生可以根据需要给卫星发指令获得地球观测数据,用来验证自己的创意是否合理可行,这说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认识的客观真理性”,③正确切题。④:通过研制卫星,学生巩固了专业知识,极大地提升了专业能力,这明是间接经验同直接经验相结合能够深化认识,④正确切题。故本题选D。二、非选择题10.(2022·天津·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过去食物的生产来源主要是耕地,形成了“以粮为纲”的粮食观。现在通过设施农业、生物技术等手段,有了更多获取食物的途径。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从“以粮为纲”到“大食物观”,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有了更宽广的视野。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分析大食物观的形成过程。【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目的。生产实践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是大食物观形成的来源和动力;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树立大食物观的目的。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大食物观”代替“以粮为纲”的旧观念,真理性认识得到丰富和发展。【分析】背景素材:大食物观的形成过程考点考查:认识论等有关知识。能力考查:描述和阐述事物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科学精神【解析】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可从知识指向提取材料关键词并对接教材知识思考作答。注意知识限定不要用错,结合材料进行分析。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过去食物的生产来源主要是耕地,形成了“以粮为纲”的粮食观。现在通过设施农业、生物技术等手段,有了更多获取食物的途径,同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这就要求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可联系教材知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和目的。关键词②:从“以粮为纲”到“大食物观”,应对粮食安全问题有了更宽广的视野→可联系教材知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注意设问限定以及教材知识与材料、时政信息等相结合。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1讲探索认识的奥秘(讲义)(原卷版).docx 第21讲探索认识的奥秘(讲义)(解析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