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预习课》浙教版科学八升九-第08讲 物质的成分探究(学案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暑假预习课》浙教版科学八升九-第08讲 物质的成分探究(学案 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预习课》浙教版科学八升九--第8讲 物质成分探究
考点一、物质成分探究
考点精要:
物质成分探究,也叫物质推断题,以下为做题的突破口:
(一)以物质的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黑色的物质:氧化铜、碳、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铁粉。
绿色的物质:碱式碳酸铜(铜绿)。
红棕色(或棕红色)的物质:铁锈(或氧化铁)。
蓝色的溶液:含有Cu2+的溶液(如:硫酸铜、氯化铜、硝酸铜溶液)。
蓝色的物质:胆矾(蓝矾CuSO4·5H2O)。
黄色的溶液:含有Fe3+的溶液(如:氯化铁硫酸铁硝酸铁)。
浅绿色的溶液:含有Fe2+的溶液(如:氯化亚铁、硫酸亚铁、硝酸亚铁)。
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蓝色沉淀:氢氧化铜。
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
常见的白色沉淀:碳酸钙、碳酸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铝、硫酸钡、氯化银。
红色的单质:铜、红磷。
黄色的单质:硫黄(S)。
(二)以物质的用途为突破口
氧气可作助燃剂
二氧化碳可用作灭火剂
二氧化碳、氢气、碳可作冶炼金属的还原剂
熟石灰能用来改良酸性土壤以及配制波尔多液
大理石、石灰石常作建筑材料
稀盐酸助消化除铁锈
氯化钠可用作调味品、融雪剂
(三)以物质特征组成为突破口(如:元素的特征)
有机物中一定含有碳元素。
酸中一定含有氢元素,不一定含有氧元素。
碱中一定含有氢、氧元素,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相同元素组成的气体是CO2和CO、O2与O3。
相同元素组成的液体是H2O2和H2O。
相同元素组成的固体是FeO、Fe2O3和Fe3O4。
(四)以典型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有些化学反应条件在题中带有明显的指向性,例如:“通电”条件就是指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
“高温”指碳酸钙高温分解或指铁矿石炼铁的反应等
“液体中反应,MnO2作催化剂”就是指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的反应
(五)以物质的典型性质为突破口
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溶于水放热
固体氢氧化钠溶于水温度升高以及它能吸水潮解
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
氢气是最轻的气体。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能使黑色CuO变红(或红色Fe2O3变黑)的气体是H2或CO,固体是C。
铵盐与碱混合研磨产生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为NH3。
硫黄燃烧产生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为SO2。
(六)以化学反应的特殊现象为突破口
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白磷、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铁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能溶于盐酸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CaCO3、BaCO3、Mg(OH)2、Al(OH)3。
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AgCl、BaSO4。
【能力拓展】
(1)推理法
对于以物质相互转化为内容的推断题,可将题意转化为图示,利用图示分析物质性质和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物质特征和实验现象这条主线,先认定一个熟悉的反应特征为突破口,然后逐步推理。
(2)剥离法
根据已知条件把明显的物质先剥离,再根据其他已知条件,把已剥离的物质当作已知,逐个求解。
(3)分层推断法
对于给出物质范围的推断题,确定混合物的成分一般用分层推断法,先分层推理出每一层的分结论,再进行综合整理得出总结论。
典型分析:
1.某溶液中的溶质有NaOH、HCl、H2SO4和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Cl和H2SO4一定存在
B.NaOH、H2SO4和MgCl2一定不存在
C.HCl和MgCl2一定存在
D.HCl一定存在NaOH、H2SO4一定不存在,MgCl2可能存在
【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能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钡沉淀不溶于水,不溶于酸、碱和盐;
稀盐酸能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氯化镁能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由图中可知,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开始不产生沉淀,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硫酸,含有盐酸,故A错误;
溶液中含有盐酸时,一定不含有氢氧化钠,因为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故D错误;
当盐酸和氢氧化钡完全反应后,再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产生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钡和氯化镁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沉淀,因此溶液中含有氯化镁,故B错误、C正确。
故选C。
举一反三:
1.小科在学习“常见的碱”过程中,将新配制的饱和Ca(OH)2溶液滴入到FeCl3溶液中,发现没有出现预期的红褐色沉淀。这是为什么呢
小科查阅资料,获取如下信息:
①Ca(OH)2微溶于水:②FeCl3溶液呈酸性。
于是他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Ca(OH)2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猜想二:滴入的Ca(OH)2溶液中OH-数量太少。
猜想三:FeCl3溶液呈酸性,Fe(OH)3沉淀不能存在。
(1)小科用pH试纸测Ca(OH)2和FeCl3混合液的酸碱度,测得pH<7,说明溶液中没有OH。该现象   (填“支持”或“不支持”)猜想一。
(2)为增加OH的数量,换用浓NaOH洛液滴加到FeCl3溶液中(如图甲),若猜想二正确,则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经过实验,猜想三验证成立。然后,小科将FeCl3溶液逐滴滴加到饱和Ca(OH)2溶液中(如图乙),先观察到红褐色沉淀产生,持续滴加后沉淀又消失了。请你解释沉淀会消失的原因:   。
【答案】(1)不支持
(2)产生红褐色沉淀
(3)开始溶液中OH-的数量较多,产生沉淀,随着反应的进行,OH-的数量逐渐减少,FeCl3溶液显酸性,当FeCl3溶液过量时,产生的Fe(OH)3沉淀在酸性溶液中又消失了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利用常见的化学反应对猜想逐一排除,从而得出最终答案。
【解答】 (1)小科用pH试纸测Ca(OH)2和FeCl3混合液的酸碱度,测得pH<7,说明OH-被反应掉,即 Ca(OH)2参加了化学反应。
(2)浓NaOH洛液OH-数量很多,若猜想二正确,由于浓NaOH洛液OH-足量,则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
(3)FeCl3溶液显酸性 ,其中含有氢离子,氢离子与沉淀中氢氧根反应,导致最终沉淀消失。
2.碱式碳酸锌是制备功能材料ZnO的原料,其化学反应表达式为 ZnO+CO2↑+H2O(x、y、z为整数)。小楠设计了图甲所示装置对碱式碳酸锌的组成进行探究(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足量,实验操作正确):
(1)图甲中装置B的作用是   ;
(2)查阅资料发现,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充分加热等质量的碱式碳酸锌样品,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热温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实验中加热时,热分解装置的温度至少要达到   ℃(选填“200”“300”或“400”);
(3)部分实验步骤为:“……加热前先通入N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关闭通入N2的活塞,……控制一定温度下加热……”。实验过程中可根据   现象来判断碱式碳酸锌样品已完全分解;
(4)小楠取54.7g碱式碳酸锌样品(不含杂质),放置于热分解装置内,完全反应后测得装置A增重5.4g,装置B增重8.8g。则x∶y∶z的最简整数比为   。
【答案】(1)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2)300
(3)一段时间后,A装置长导管管口有无气泡
(4)5:6:2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碱石灰的化学性质分析;
(2)根据图示中固体质量与温度的变化分析;
(3)根据固体分解产生气体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及元素质量不变,结合元素质量为物质质量×元素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图甲中碱石灰作用是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2)由图乙可知,当加热到接近300 ℃后,固体质量保持不变,即样品完全分解,则实验中加热时,热分解装置的温度至少要达到300 ℃。
(3)碱式碳酸锌分解产生气体,实验中可根据 一段时间后,A装置长导管管口有无气泡 的现象判断碱式碳酸锌样品已完全分解。
(4) A增重5.4g,即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5.4克,则氢元素质量为,装置B增重8.8g,即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8.8g,碳元素质量为,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氧化锌质量为54.7g-5.4g-8.8g= 40.5g,则锌元素质量为,则 x∶y∶z ==5:6:2。
故答案为:(1) 吸收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 ;(2)300;(3) 一段时间后,A装置长导管管口有无气泡 ;(4)5:6:2。
3.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的组成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识含有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目的是通过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组成元素的含量。
图中字母A至G均表示装置编号。请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发生装置A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为使D装置中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   。
(2)E、F装置是气体的吸收装置,该处的设计有不正确的地方,如何改进?并说明理由   。
【答案】(1)浓硫酸
(2)应先测定水蒸气后测定二氧化碳,所以EF装置应互换位置。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浓硫酸的稀释
【解析】【分析】(1)根据浓硫酸的吸水性分析;
(2)根据验证水蒸气要先验证,除水蒸气要后除分析。
【解答】(1) 由于发生装置A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为使D装置中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则要先除二氧人碳后除水蒸气,所以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浓硫酸;
(2)测定塑料的组成元素时,要测定塑料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质量,因二氧化碳通过溶液,所以为使得结果准确,应先测定水蒸气后测定二氧化碳,所以EF装置应互换位置。
4.小明取一包某食品包装袋内的“脱氧剂”,查阅资料发现其成分除铁粉外,可能含有碳粉、Na2CO3、NaCl、Fe2O3等。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过滤操作中除了需带铁圈的铁架台、滤纸、玻璃棒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
(2)写出用 pH试纸测定滤液pH的方法   。
(3)试剂X的名称是   。
(4)由实验可知,该包“脱氧剂”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答案】(1)漏斗、烧杯
(2)用洁净玻璃板蘸取少量的试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3)稀盐酸
(4)碳粉、Na2CO3、Fe2O3
【知识点】过滤的原理、方法、操作及其应用;pH值的测量及方法;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过滤所需仪器分析;
(2)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分析;
(3)根据氧化铁与酸反应生成黄色溶液分析 ;
(4)根据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氧化铁与酸反应产生黄色溶液,碳不与酸反应分析。
【解答】(1) 过滤操作中除了需带铁圈的铁架台、滤纸、玻璃棒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漏斗、烧杯;
(2)用 pH试纸测定滤液pH ,操作方法为用洁净玻璃板蘸取少量的试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3)棕黑色粉末II加入试剂X得黑色固体和黄色溶液,说明粉末中含有氧化铁和碳,X为酸,如稀盐酸、稀硫酸等。
(4)由脱氧剂加水溶解得碱性溶液可知一定含碳酸钠,与酸反应产生黄色溶液,说明一定含氧化铁,加足量酸仍有黑色固体,说明还一定含碳粉。
故答案为:(1)漏斗、烧杯;(2)用洁净玻璃板蘸取少量的试液,滴在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3) 碳粉、Na2CO3、Fe2O3 。
1.下表是三种“苏打”粉末的相关资料,以下方法能判断出粉末成分的是(  )
化学式 化学名称 的溶解度 熔点 其水溶液能否电离出
苏打 碳酸钠 能
大苏打 硫代硫酸钠 能
小苏打 碳酸氢钠 开始分解 能
A.将该粉末溶解在水中,滴入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
B.在该粉末中加入盐酸溶液,产生大量气泡
C.时取该粉末加入水中,完全溶解
D.将该粉末加热至时,粉末已经完全熔化
【答案】D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常见物质的俗称
【解析】【分析】要能判断出粉末成分,必须要有独特的实验现象。
【解答】A. 将该粉末溶解在水中,滴入酚酞试液,三种物质水溶液都能电离出氢氧根,酚酞试液都变红,A错误;
B.在该粉末中加入盐酸溶液,苏打和小苏打都产生大量气泡,B错误;
C.20℃时取20g该粉末加入100g水中,苏打和大苏打都完全溶解,C错误;
D.将10g该粉末加热至50C时,粉末已经完全熔化,粉末一定是大苏打,D正确;
故答案为:D。
2.小科向盛有盐酸和 MgCl2 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 NaOH 溶液,为判断反应后溶液的成分,他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下表中的试剂进行实验,下列现象和结论描述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向盛有盐酸和MgCl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和氯化镁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和氯化钠。
【解答】A.加入锌粉有气泡产生,说明含有盐酸,则氯化镁没有参加反应,故一定含有氯化镁,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加入氧化铜粉末没有现象,说明不含有盐酸,则一定有生成的氯化钠,若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镁恰好反应,则不含有氯化镁,只含有氯化钠,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
C.加入氢氧化钠无现象,则氯化镁完全反应,氢氧化钠若是剩余则含有氢氧化钠,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则含有氢氧化钠,还有生成的氯化钠,故一定是两种溶质,故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3.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关于反应的进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c 段只发生1个反应。
B.a-b 段生成的沉淀是BaSO4
C.根据图数据,要推算原溶液中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除已知数据外至少还需要的数据是a点对应的沉淀质量
D.c点所含的溶质只有BaCl2
【答案】B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向硫酸镁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的过程中,氢氧化钡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与水,氯化钡与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与氯化镁,稀盐酸反应完毕后,氢氧化钡与硫酸镁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与氢氧化镁沉淀,硫酸镁反应完毕后,氢氧化钡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与氯化钡,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0~a段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a~b段生成的是硫酸钡和氢氧化镁沉淀,b~c段生成的是氢氧化镁沉淀,所以
A.b~c段只发生氢氧化钡和氯化镁的反应1个反应,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a~b段生成的是硫酸钡和氢氧化镁沉淀,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
C.由图中数据,要推算原溶液盐酸的质量分数,已知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还需要知道稀盐酸溶液中氯化氢的质量,Ba(OH)2+2HCl=BaCl2+2H2O,只需知道a点对应的硫酸钡质量,BaCl2+MgSO4=BaSO4↓+MgCl2,即可求出与硫酸镁反应的氯化钡的质量,Ba(OH)2+2HCl=BaCl2+2H2O,依据求出的氯化钡的质量,即可求出混合溶液中稀盐酸的质量,代入可求出混合溶液中稀盐酸的质量分数,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硫酸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镁沉淀,氯化镁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所以c点的溶质为BaCl2,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室温下,向盛有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的烧杯滴入Ba(OH)2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b段溶液的质量在不断减小 B.n点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铜
C.b点溶液的pH小于d点 D.c点对应纵坐标的数值为5.64
【答案】A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向盛有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的烧杯滴入Ba(OH)2溶液,氢氧化钡溶液先与硫酸反应,硫酸完全反应后,再与硫酸铜反应,酸碱先反应的顺序以及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分析。
【解答】A. 先是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钡沉淀析出,若加入氢氧化钡溶质质量分数较小,含有水的质量较多,溶液质量不一定减小,故错误,符合题意;
B. n点之后沉淀继续增加,说明n点溶质含有硫酸铜,硫酸已经反应完毕,氢氧化钡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所以n点溶质只有硫酸铜,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b点硫酸与氢氧化钡恰好完全反应,溶质为硫酸铜,d点硫酸铜完全反应,氢氧化钡溶液过量,溶质为氢氧化钡,溶液显碱性,所以b点溶液的pH小于d点,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氢氧化钡先与硫酸生成硫酸钡沉淀,然后氢氧化钡再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设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为m,
Ba(OH)2+H2SO4=2H2O+ BaSO4↓
171 233  
1.71g m  
m=2.33g
Ba(OH)2+CuSO4= BaSO4↓+Cu(OH)2↓
171 233  98
1.71g n   x
n=2.33g
x=0.98g ,所以生成沉淀质量=2.33g+2.33g+0.98g=5.64g,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4题图) (5题图)
5.将稀盐酸与澄清石灰水充分反应后的溶液倒入烧杯,向烧杯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溶液质量逐渐减小
B.bc段氯化钙的质量逐渐增大
C.c点时溶液中溶质为NaCl、CaCl2
D.d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微粒只有Na+、Cl-.Ca2+
【答案】C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现象确定反应前溶液为盐酸和氯化钙,加入碳酸钠,先盐酸反应,然后氯化钙反应,结合各点中溶质成分分析。
【解答】由图像可知,将稀盐酸与澄清石灰水充分反应后的溶液倒入烧杯,向烧杯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开始没有沉淀生成,过一段时间后开始产生沉淀,说明溶液成分为盐酸和氯化钙,加入碳酸钠,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与氯化钙反应。
A. ab段为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因反应碳酸钠质量大于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溶液质量逐渐增加,故错误;
B. bc段氯化钙开始反应,其质量逐渐减小,故错误;
C. c点氯化钙部分反应,溶液中溶质为NaCl、CaCl2,故正确;
D. d点对应溶液碳酸钠过量,溶质为碳酸钠、氯化钠,溶液中含有的微粒只有Na+、Cl-、CO32-,故错误;
故答案为:C。
6.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后,将A、B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倒入烧杯C中,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后溶液为无色。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试管B反应后,溶液pH=7
B.试管A反应后氢氧化钠一定没有剩余
C.C中上层清液中一定存在氯化钠和氯化氢
D.实验中所涉及的反应均为复分解反应
【答案】D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氯化钡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实验后,将A、B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倒入烧杯C中,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后溶液为无色进行分析。
【解答】A试管中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
B试管中氯化钡和稀硫酸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盐酸;
将A、B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倒入烧杯C中,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后溶液为无色,所以A试管中为硫酸钠,可能有氢氧化钠,B试管中为盐酸和氯化钡。
A. 通过分析可知,反应后B试管中溶液溶质为盐酸和氯化钡,溶液呈酸性,pH<7,故错误;
B. 通过分析可知,试管A反应后可能有氢氧化钠,故错误;
C. AB试管混合,一定发生的反应为硫酸钠和氯化钡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可能发生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生成氯化钠和水,C中上层清液中一定存在氯化钠,可能存在氯化氢,故错误;
D. 实验中所涉及的反应均为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正确;
故答案为:D。
7.向Cu(NO3)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可能出现的是(  )
①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Cu②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Fe③溶液中只有Cu2+、不溶物Fe④溶液中只有Fe2+、不溶物Fe、Cu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向Cu(NO3)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 ,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溶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硝酸铜可能剩余,固体中一定有铜,铁可能剩余分析。
【解答】 向Cu(NO3)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 ,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硝酸亚铁,①若硝酸铜部分反应,则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Cu,正确;②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中一定没有Fe,错误;③溶液中一定有e2+,可能有Cu2+,不会只有Cu2+,错误;④若铁过量,则溶液中只有Fe2+、不溶物Fe、Cu ,正确。
故选B。
8.如图是鉴别NH4HCO3、NH4Cl、KCl三种化肥的过程,试剂甲和乙分别可能是(  )
A.甲是氢氧化钠溶液、乙是水 B.甲是水、乙是氢氧化钠溶液
C.甲是熟石灰、乙是稀盐酸 D.甲是稀盐酸、乙是氯化钠溶液
【答案】C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根据鉴别图,由鉴别的流程可以看出:NH4HCO3、NH4Cl、KCl三种物质加入试剂甲两种铵盐放出氨气,铵盐遇碱性物质会放出氨气,说明加入的是一种碱;
两种铵盐加入乙后碳酸氢铵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因为碳酸氢根离子遇酸会生成二氧化碳,则乙是一种酸。
【解答】由鉴别的流程可以看出:NH4HCO3、NH4Cl、KCl三种物质加入试剂甲两种铵盐放出氨气,铵盐遇碱性物质会放出氨气,说明加入的是一种碱;
两种铵盐加入乙后碳酸氢铵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因为碳酸氢根离子遇酸会生成二氧化碳,则乙是一种酸。
A、由以上分析,甲是碱乙是酸,乙为水不符合,故错误;
B、由以上分析,因甲是碱乙是酸,甲乙均不符合,故错误;
C、由以上分析,因甲是碱乙是酸,选项中熟石灰是碱,稀盐酸是酸,故正确;
D、由以上分析,因甲是碱乙是酸,甲乙均不符合,故错误;
故答案为:C。
9.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2SO4、Na2CO3、BaCl2、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取样溶于水,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向该白色沉淀中滴加过量盐酸,沉淀部分溶解并有气体产生。由此推断白色固体中(  )
A.可能存在NaOH B.可能存在Na2SO4
C.肯定不存在BaCl2 D.肯定存在Na2CO3和Na2SO4、NaOH
【答案】A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硫酸钡不溶于酸,碳酸钡能溶于酸分析。
【解答】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取样溶于水,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固体中一定有氯化钡,过滤后,向该白色沉淀中滴加过量盐酸,沉淀部分溶解并有气体产生,说明沉淀中既有碳酸钡又有硫酸钡,由此可知固体中还一定有硫酸钠和碳酸钠,氢氧化钠不能确定。
故答案为:A。
10.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小柯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
(2)滤渣a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
(3)加入足量稀盐酸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4)若现象①是“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均不变。
则原样品中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答案】(1)漏斗
(2)CaCO3和Mg(OH)2
(3)复分解反应
(4)MgCl2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硫酸钠能够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碳酸钙和硫酸钡、氢氧化镁难溶于水,过滤后的残渣加稀盐酸反能够完全反应,说明a中无硫酸钡,氢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与水,碳酸钙能够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滤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氢氧化钠能够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能够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解答】(1)过滤操作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
(2)通过分析可知,滤渣a为CaCO3和Mg(OH)2;
(3)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稀盐酸分别与氢氧化镁、碳酸钙反应,这两个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4)根据滤渣全部溶解,产生气体0.44g可知,滤渣成分为碳酸钙和氢氧化镁,如果①是滤淉部分溶解,其他现象均不变,不能确定原样品中是否存在MgCl2。
故答案为:(1)漏斗;(2)CaCO3和Mg(OH)2;(3)复分解反应;(4)MgCl2。
11.有一包固体粉末A,可能含有碳酸钠、氧化铁、硫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小金进行了如下实验,现象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未标出,假设每步反应都充分反应)。
(1)写出红褐色沉淀B的化学式   。
(2)固体粉末A中存在的物质是   (写化学式)。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
(2)、
(3)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铁为红褐色沉淀分析;
(2)根据流程中反应现象及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硫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产生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碳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产生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黄色氯化铁溶液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分析。
【解答】(1)红褐色沉淀为氢氧化铁,化学式为 。
(2)A加足量水得固体和无色溶液,硫酸铜溶液为蓝色,一定不含硫酸铜,固体加足量稀盐酸得黄色溶液,则固体中一定含能与盐酸反应生成黄色溶液的氧化铁,无色溶液中加过量氢氧化钡溶液得无色溶液和白色沉淀,无色溶液与氯化铁反应产生氢氧化铁沉淀,白色沉淀加足量稀盐酸无变化,说明白色沉淀为硫酸钡沉淀,一定不含碳酸钡,则无色溶液中一定含硫酸根,即A中一定含硫酸钠,一定不含碳酸钠,由此可知,固体A中存在的是、 。
(3) 反应②为氢氧化钡与硫酸钠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
故答案为:(1) ;(2)、 ;(3) 。
12.“天宫课堂”上航天员做的泡腾片实验,让同学们再次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泡腾片中含有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科学兴趣小组决定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度及性质进行探究。
(1)用pH试纸测得等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pH为9,碳酸钠溶液pH为11。请写出pH试纸的正确使用方法:    。
(2)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试液变成   色。
(3)向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并充分搅拌,测得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d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
【答案】(1)用洁净的玻璃棒沾取待测试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2)红
(3)NaCl、HCl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pH值的测量及方法;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
多物质反应注意使用“列表法”,注意临界点往往是恰好完全反应的情况。
ab段,pH>7,且pH减小,反应为,b点时反应结束。
bc段,pH=7且不变,反应为,c点时反应结束。
cd段, pH<7且持续下降,此时HCl过量。
【解答】
(1)pH试纸的使用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沾取待测试液,滴在pH试纸上,再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2)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故答案为:红;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d点时溶液的pH<7,溶液成酸性,盐酸过量,故d点溶液中的溶质为NaCl、HCl。
(12题图) (13题图)
13.某溶液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硝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小科同学为测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取一定量的样品,在0~t1时刻加入氯化钡溶液,t1时刻之后逐渐加入稀硝酸直至过量,整个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C点的溶质成分是   。(填化学式)
(2)由上述实验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
【答案】(1)BaCl2、NaCl、NaNO3、Ba(NO3)2
(2)NaOH、Na2CO3、Na2SO4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所给物质中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产生能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与硫酸钠反应产生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加入氯化钡沉淀质量增加,然后保持不变,加入硝酸,沉淀开始未减少,然后减少,到一定质量再保持不变,推导出溶液中成分,再按步骤进行推断分析。
【解答】(1) 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产生能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与硫酸钠反应产生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在0~t1时刻加入氯化钡溶液,沉淀随氯化钡的加入而增加,然后保持不变,说明碳酸钠和硫酸钠至少含一种且氯化钡过量,t1时刻之后逐渐加入稀硝酸直至过量, 沉淀减少然后保持不变,即沉淀部分溶解于硝酸,则证明沉淀为碳酸钡和硫酸钡两种,碳酸钡与硝酸反应产生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则溶液中一定有硫酸钠和碳酸钠,由图像可知,先加入稀硝酸时沉淀并未马上减少,若盐中混有碱的情况下,加入酸,酸会先与碱反应,然后再与盐反应,说明溶液中一定含有先与硝酸反应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c点为碳酸钡与硫酸刚好反应的点,则溶液中溶质为 BaCl2、NaCl、NaNO3、Ba(NO3)2。
(2) 由上述实验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aOH、Na2CO3、Na2SO4 。
故答案为:(1) BaCl2、NaCl、NaNO3、Ba(NO3)2 ; (2)NaOH、Na2CO3、Na2SO4 。
14.X为某种矿石的主要成分,仅含四种元素,不含结晶水。设计并完成以下实验(X、A、B均为纯净物)。
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使C溶液呈蓝色的溶质是   。
(2)白色沉淀的质量是   g。
(3)X隔绝空气加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答案】(1)CuSO4
(2)2
(3)2CuCO3·Cu(OH)23CuO+2CO2↑+H2O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根据无色无味气体B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B是二氧化碳,黑色固体A与硫酸反应后溶液为蓝色,则A是氧化铜,再根据仅含四种元素,不含结晶水,进行分析。
【解答】(1)由于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生成了硫酸铜和水,由物质的转化可知,黑色固体A与硫酸反应后溶液为蓝色,则A是氧化铜,使C溶液呈蓝色的溶质是CuSO4;
(2)无色无味气体B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B是二氧化碳,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二氧化碳的质量为:3.46g-2.40g-0.18g=0.88g;
设0.88g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OH)2+CO2═CaCO3↓+H2O
44 100
0.88g x
解得:x=2g
所以白色沉淀的质量是2g;
(3)由上述分析可知,X隔绝空气加热生成了氧化铜、二氧化碳和水,该物质有四种元素组成,该物质是碱式碳酸铜,受热分解的方程式是。
故答案为:(1)CuSO4;(2)2;(3)。
15. 为探究硫氰化钾(KSCN) 和氯化铁 反应的条件(已知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某校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并进行如下操作:转动 Y型管,使两种溶液混合,混合液迅速变成血红色。回答下列问题:
(1)证明该反应没有气体生成的实验现象是①混合液中没有生产气泡,②   ;
(2)该反应一定没有 H2O 生成,理由是   ;
(3)大家一致认为:生成血红色物质是该复分解反应能发生的条件,红色物质的化学式是   ;
(4)一部分同学认为该红色物质难溶于水,另一部分同学认为该红色物质能溶于水,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
【答案】(1)U型管内两端液面高度最终不变
(2)两种反应物中没有 H元素和O 元素
(3)Fe(SCN)3
(4)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观察滤纸上是否有红色固体(或静置混合液,观察 Y 型底部是否有红色固体。方案合理即可)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没有气体生成,装置内压强就不会改变,U型管内两端液面高度最终不变,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
【解答】(1)没有气体生成,装置内压强就不会改变,反应过程中内外压强始终相等,则观察到U型管内两端液面高度最终不变;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硫氰化钾(KSCN)和氯化铁(FeCl3)中没有氢氧两种元素,该反应一定没有H2O生成;
(3)硫氰化钾(KSCN)和氯化铁(FeCl3)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会生成血红色的沉淀和氯化钾;
(4)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过滤,观察滤纸上是否有红色固体,可判断该红色物质是否难溶于水。
16.科学兴趣小组对 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在甲、乙两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 溶液,在甲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稀HCl,乙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 溶液。如图所示:
(1)两试管发生反应的现象不同:甲试管出现大量气泡,乙试管   .
(2)反应结束后,将两试管内所有物质倒入丙烧杯,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发现烧杯内仍有沉淀残留,将丙烧杯过滤,对滤液成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问题】滤液中含有哪些溶质
【猜想】
猜想一: 溶质为NaCl; 猜想二: 溶质为NaCl 和
猜想三:溶质为NaCl和 猜想四: 溶质为NaCl、BaCl2,、HCl;
【分析】根据已学知识可判断猜想四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
【实验】为验证猜想,他们进一步实验, 实验设计如表,请你帮他们补充完整。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与试管中, 滴加硫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   正确
继续向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交流】兴趣小组同学认为在上述实验中,仅需一种试剂即可得出上述结论,你认为该试剂是   。
【答案】(1)出现白色沉淀
(2)沉淀BaCO3与稀HCl不能共存;一;稀H2SO4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
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碳酸钡沉淀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和水,
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解答】(1)两试管发生反应的现象不同:甲试管出现大量气泡,乙试管中的反应是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实验现象是出现白色沉淀。
(2)猜想四是不合理的,理由是碳酸钡沉淀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和水,碳酸钡与盐酸不能共存。
取少量滤液与试管中, 滴加硫酸钠溶液,没有明显的现象,说明滤液不含有钡离子;
继续向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没有明显的现象,说明滤液不含有碳酸根离子,不含有碳酸钠,所以猜想一正确。
【交流】兴趣小组同学认为在上述实验中,仅需一种试剂即可得出上述结论,该试剂是稀硫酸,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钠、二氧化碳和水。
17.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实验台上按如图所示顺序摆放着6瓶不同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A、B、C、D、E、F代表对应的溶液)。其中D溶液的试剂瓶标签破损。为此,他们做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D溶液的成分是什么?
【初步判断】根据受损标签及实验室药品分类摆放原则,D溶液不可能是    (填字母)。
A酸;B碱;C盐。
【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溶液;猜想二:Na2CO3溶液;
猜想三:NaHCO3溶液;猜想四:   溶液(厨房中最常见的调味品)。
【查阅材料】常温下NaHCO3的溶解度为9.6g,根据分析,大家一致认为不可能为猜想三,理由是   。
【设计并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为验证“猜想一”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如表所示实验。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第一步:取样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第二步:继续在上述试管中加入  .    。  猜想一正确
【考点】缺失标签的药品成分的探究;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根据标签中含有钠元素以及溶质质量分数计算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间反应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初步判断】标签上有Na符号,酸中一定不会含有金属元素,故D溶液不可能是酸,故填:A;
【提出猜想】厨房中最常见的调味品是氯化钠,故还有可能是氯化钠溶液,故填:NaCl;
【查阅材料】常温下NaHCO3的溶解度为9.6g,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达不到10%,故填:碳酸氢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达不到10%。
【设计并实验】“猜想一”正确,则是氢氧化钠,氢氧化钠的水溶液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加入盐酸,红色会褪去,故填: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第一步:取样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第二步:继续在上述试管中加入 稀盐酸 溶液先变成红色,加盐酸后红色褪去 猜想一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缺失标签成分的实验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进行。
18.实验课上,同学们在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后,探究试管中溶液的溶质成分有哪些离子:
(1)小郑同学的猜想是: Na+、OH-;小吴同学的猜想是: Na+、OH-、Ba2+;还有的猜想是:   ;
(2)同学们在老师帮助下,经过讨论提出了一般离子检验的流程图 :
借助上述流程图, 甲实验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甲实验小组设计的方案中的“ ”是   ;
(3)甲实验小组设计的方案中的结论3是   ;
(4)乙实验小组在验证上述三个猜想时,只用了一种试剂,就能一次性地验证溶液中溶质离子的成分,这种试剂是   。
【答案】(1)Na+、OH-、 CO32-(2)稀盐酸或稀盐酸
(3)小郑同学猜想正确(4)稀硫酸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后溶液溶质一定有生成物,可能有反应物剩余分析;
(2)根据碳酸盐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3)根据钡离子与碳酸根离子产生白色沉淀分析;
(4)根据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碳酸钠与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解答】(1)氢氧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氢氧化钠,反应后溶液中溶质一定有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可能剩余一种,则反应后溶液中离子种类还可能是: Na+、OH-、 CO32-。
(2)碳酸钠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则甲小组方案中所加试剂为稀盐酸或稀硫酸。
(3)钡离子与碳酸根离子能产生碳酸钡沉淀,结论3可证明溶液中不含钡离子,即溶液中离子为Na+、OH-,小郑同学猜想正确。
(4)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碳酸根与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可利用稀硫酸一种试剂,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19.如图,学习小组对A、B试管反应后的物质成分进行了探究,并作出评价改进。
【初步分析】
(1)反应后,试管B中一定有的溶质是   ;
【深度探究】
小金将A、B试管中反应后的物质全部倒入废液杯C中,按照图中流程继续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进行了以下判断。
步骤 现象 判断A、B试管中反应物过量情况
① 沉淀增多,没有气泡生成 A中一定有氯化钡,B中一定无稀硫酸
② 一段时间后出现气泡;沉淀减少但未消失 A中一定有碳酸钠
③ 溶液变红 B中一定有氢氧化钠
(2)步骤①中的增加的沉淀是   ;(填化学式)
【评价改进】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实验环节与分析的合理性 分析结论科学合理,且实验环节无重复论证 分析结论存在1处错误,或实验环节存在1处重复论证 分析结论存在错误,且实验环节存在重复论证
(3)结合评价量表,小组同学们对小金的探究实验进行打分,给出了待改进的评价。其理由为:Ⅰ根据步骤①推导出A试管中一定有氯化钡,就可以判断A试管中一定   ,故存在分析结论错误;Ⅱ根据   现象,说明B试管一定有氢氧化钠,故步骤③没有必要重复论证。
【反思总结】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小金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答案】(1)硫酸钠(或Na2SO4) (2)BaSO4
(3)没有Na2CO3;Ⅱ:一段时间后出现气泡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BaSO4,氯化钡与碳酸钠产生碳酸钡沉淀,氢氧化钠与硫酸产生硫酸钠。
【解答】(1)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产生硫酸钠, 反应后,试管B中一定有的溶质是硫酸钠;
(2)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BaSO4, 步骤①中的增加的沉淀是BaSO4;
(3)氯化钡过量,则另一种物质 Na2CO3 一定完全反应,即就可以判断A试管中一定没有Na2CO3, 一段时间后出现气泡 ,而不是立即出现气泡,说明 B试管一定有氢氧化钠。
20.小宁同学对暖宝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此对它展开了探究。
【查阅资料】
①暖宝宝的主要成分:铁粉、水、活性炭、氯化钠、蛭石、吸水树脂(蛭石是一种耐高温的保温材料;吸水树脂是一种吸水、保水能力强的高分子材料)。
②暖宝宝的发热是因为铁粉氧化放热。
③使用方法:撕开外包装袋,粘贴在衣服上。
【验证成分】
实验内容 化学方程式 结论
Ⅰ 用磁铁吸引暖宝宝内固体粉末,放入试管中滴加适量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固体粉末中有铁粉
Ⅱ 用酒精灯加热少量暖宝宝内固体粉末,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置于火焰上方,观察到 ▲ 固体粉末中有活性炭
Ⅲ 另取少量暖宝宝内固体粉末于烧杯中,加足量水搅拌、静置,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 固体粉末中有氯化钠
实验Ⅱ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实验Ⅲ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
【提出问题】小宁注意到铁在自然状态下氧化放热并不明显。暖宝宝为什么能够迅速升温
【获取证据】将①-⑤组中的药品分别放入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测出加入药品前后1分钟锥形瓶内的温度,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组别 药品 温度变化
① 10g铁粉、6g水 21℃→21℃
② 10g铁粉、6g水、6g氯化钠 21℃→21℃
③ 10g铁粉、6g水、6g活性炭 21℃→21℃
④ 10g铁粉、6g氯化钠、6g活性炭 21℃→21℃
⑤ 10g铁粉、6g水、6g氯化钠、6g活性炭 21℃→55℃
【作出解释】暖宝宝能迅速升温的原因是   的共同作用下加速了铁粉与氧气的反应。
【交流反思】结合暖宝宝及其探究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金属的氧化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有益无害
B.暖宝宝须妥善保存,避免外袋破损而失效
C.可以回收氧化铁并还原,实现原料的重复利用
D.暖宝宝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
【答案】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水、氯化钠和活性炭;BCD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硝酸银能够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钠。
【解答】 【验证成分】 在实验Ⅱ中能够观察到烧杯内壁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由于碳在燃烧时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
在实验Ⅲ中硝酸银能够和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和硝酸钠,其化学方程式为:;
【作出解释】通过实验验证可知:暖宝宝能够迅速升温是由于水、氯化钠和活性炭的共同作用下加速了铁粉与氧气的反应;
【交流反思】A.金属的氧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既有益又有害,故A错误;
B.暖宝宝的外袋破损后容易使铁粉被氧化而失效,故B正确;
C.氧化铁可以被还原成铁,可以实现原料的重复利用,故C正确;
D.铁能够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铁,所以暖宝宝可以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故D正确;
故选BCD。
21.超氧化钠(NaO2)在常温下能分别与CO2、H2O、HCl发生反应,均可生成O2。为了验证CO2能跟NaO2反应生成O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超氧化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稀盐酸具有挥发性)。
(1)NaO2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一种白色固体,则该白色固体可能是____(填字母);
A.NaCl B.NaOH C.Na2CO3 D.NaHCO3
(2)推测B装置中X溶液的作用是   ;
(3)在G装置中,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同时微热红磷和白磷,可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由此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
(4)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D中固体,加足量水,有气泡产生。为验证所得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请你帮助这位同学写出后续的实验操作与现象   。
【答案】(1)C
(2)除去HCl气体
(3)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4)取少量待测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少量酚酞试液,若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有氢氧化钠
【知识点】酸、碱、盐的鉴别;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来分析解答;
(2)根据除去氯化氢气体可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来分析解答;
(3)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来分析解答;
(4)根据检验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方法来分析解答。
【解答】(1)NaO2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一种白色固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前无氯元素和氢元素,不可能生成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故该白色固体可能是碳酸钠,故选:C;
(2)稀盐酸具有挥发性,能会发出氯化氢气体,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氯化氢气体和水蒸气,除去氯化氢气体可用饱和的碳酸氢钠溶液,除去水蒸气可用浓硫酸,故B装置中X溶液的作用是除去HCl气体;
(3)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达到着火点,在G装置中,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同时微热红磷和白磷,红磷和白磷都与氧气接触,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故由此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4)CO2能跟NaO2反应生成氧气和碳酸钠,超氧化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溶液都显碱性,都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则为验证所得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需先除去碳酸钠,再用酚酞试液检验,故验证所得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的方法是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滤液中滴加少量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成红色。
故答案为:(1)C;(2)除去HCl气体;(3)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4)取少量待测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向滤液中滴加少量酚酞试液,若酚酞试液变红,则证明有氢氧化钠。
22.某同学在探究酸碱盐性质时,做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个实验。实验结束后,他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如图丙所示。
(1)他观察到烧杯中有   现象,得出甲试管反应后中的溶质为NaCl和Na2CO3,乙试管反应后的溶质为H2SO4和Na2SO4.
(2)为确认烧杯内溶液的溶质成分,他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l: Na2SO4、NaCl
猜想2:Na2SO4、NaCl和Na2SO3
猜想3:Na2SO4、NaCl和H2SO4
【实验验证】①在烧杯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没有变红,从而否定了猜想?
②另一位同学在烧杯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硝酸,无明显现象,他得出猜想3成立。请判断他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答案】(1)有气泡产生
(2)①2;
②不正确。没有H2SO4,有Na2SO4也会和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白色沉淀(或猜想1也会出现上述现象)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硫酸与碳酸钠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2)根据碳酸钠溶液呈碱性,硫酸和硫酸钠都能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分析。
【解答】(1)硫酸与碳酸钠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两试管中液体混合时,观察到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则可得出甲试管反应后中的溶质为NaCl和Na2CO3,乙试管反应后的溶质为H2SO4和Na2SO4.
(2) 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在烧杯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没有变红,可证明溶液中一定不会含有碳酸钠,即猜想2错误。 ② 猜想1加入氯化钡溶液,也会生成不溶于硝酸的硫酸钡沉淀,所以根据现象不能确定猜想3成立。
故答案为:(1)有气泡产生;(2)2; 不正确。没有H2SO4,有Na2SO4也会和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白色沉淀(或猜想1也会出现上述现象) 。
23.某校项目化小组同学以食品包装袋干燥剂为主题开展了微项目化学习。
【认识干燥剂】
(1)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有可能是   。
(2)【探秘干燥剂】
小明同学对一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成分(如图)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
①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在500℃以上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
②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在 900℃左右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
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钙,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用天平称量少量干燥剂质量为m1,在70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其质量为m2。若样品中含氢氧化钙,则m1   m2(选填“>”、 “<”或“=” ) 。
(3)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碳酸钙,取样品于试管中,加水后发现试管底部有固体剩余。小明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小敏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4)【项目评价】
物质的检验有不同的方案,不同方案中所用试剂的量会影响检验的结果。为此他们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表。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 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断 现象不是很明显, 但可借助仪器判断 借助仪器也不能判断
在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氧化钙时,小明设计的方案是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现象,这一方案的评价等级是   。
【答案】(1)生石灰
(2)>
(3)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钙
(4)优秀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金属、金属氧化物、碱之间的转化;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氧化钙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有可能是生石灰,根据题中和表格信息综合分析。
【解答】(1)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有可能是生石灰,因为生石灰能够与水反应,可以用作食品干燥剂,而浓硫酸和氢氧化钠虽具有吸水性,但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
(2)氢氧化钙在500℃以上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碳酸钙在900℃左右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用天
平称量少量干燥剂质量为m1在70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其质量为m2,由结论可知固体中含
有氢氧化钙,说明m1> m2;
(3)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碳酸钙,取样品于试管中,加水后发现试管底部有固体剩余,小科认为样
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由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白色沉淀可能是氢氧化钙,则小丽认为小科的结论不
正确;
(4)氧化钙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则在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氧化钙时,小科设计的方案是取适量样
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会观察到试管外壁发热,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
断,故这一方案的评价等级是优秀。
24.某同学将稀盐酸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钡溶液中(如图甲),无明显现象。为确定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组成,他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建立猜想】猜想①:氢氧化钡过量:猜想②:盐酸过量:猜想③: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设计】
方案一: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1中,滴入少量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得出猜想①不成立。
方案二:用表中步骤进行探究,得出猜想②成立: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I 重新取样,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剂 变红
Ⅱ 继续滴加过量的Na2CO3的溶液 先产生气泡,后产生白色沉淀,溶液由红色变蓝色
(1)如图乙描述的是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的微观过程,请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的实质是   。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图甲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组成是   。
(3)他的同学认为方案二中步骤Ⅱ多余,你认为他的同学的理由是:   .
(4)【拓展探究】
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他将某Ba(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两个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如丙图1),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盐酸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丙图2)所示。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曲线   (选填“甲”或“乙”)对应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
【答案】(1)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2)BaCl2、HCl
(3)步骤Ⅰ中石蕊变红已可以确定溶液中盐酸过量
(4)甲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就是中和反应;
(2)根据实验现象来判断甲中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的组成;
(3)根据骤Ⅰ中石蕊变红已可以确定溶液中盐酸过量分析;
(4)根据Ba(OH)2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进行解答。
【解答】(1)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2)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钡,取样,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剂,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氯化氢,所以甲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组成是BaCl2、HCl;
(3)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溶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钡,步骤Ⅰ中石蕊变红已可以确定溶液中盐酸过量,所以方案二中步骤Ⅱ多余;
(4)Ba(OH)2溶液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恰好反应时,溶液的导电率为0;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导电性不可能为0。由此可知,甲为加入稀硫酸的曲线,乙为加入硫酸钠的曲线。
故答案为:(1)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2)BaCl2、HCl;(3)步骤Ⅰ中石蕊变红已可以确定溶液中盐酸过量;(4)甲。
25.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帮助老师整理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钙粉末,于是对该粉末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瓶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1)[猜想与假设]猜想一:该瓶粉末的成分可能为氢氧化钙
猜想二:该瓶粉末的成分可能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猜想三:该瓶粉末的成分可能为   
(2)[实验验证]请你参与探究,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二正确
①取少量样品于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充分搅拌,过滤,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适量    有大量气泡发生 说明含有碳酸钙
②取步骤①中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说明含有氢氧化钙
[联想与启示]氢氧化钙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变质。因此,必须密封保存.
【答案】(1)该瓶粉末的成分可能为碳酸钙
(2)稀盐酸;溶液变红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分析;
(2)根据碳酸钙与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分析;
【解答】(1)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该瓶粉末成分可能是碳酸钙、氢氧化钙中的一种或两种,则猜想三为该瓶粉末的成分可能为碳酸钙。
(2)碳酸钙与酸反应可产生气泡,步骤(1)取滤渣于试管中,加入适量稀盐酸,有大量气泡产生,说明含碳酸钙。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加入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
故答案为:(1)该瓶粉末的成分可能为碳酸钙;(2)稀盐酸;溶液变红;
26.一次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了一瓶标签受损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这瓶是什么溶液呢?同学们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猜想】这瓶溶液可能是:①氯化钠溶液,②硝酸钠溶液,③碳酸钠溶液,④氢氧化钠溶液。
【查阅资料】硝酸钠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向其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蓝色,则猜想   不成立。
(2)将该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观察到   (填现象),猜想③成立。
(3)【反思评价】
有同学指出该结论不够严密,理由是若该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发生部分变质后也能产生上述现象。为此,同学们认为,往该无色溶液中加入过量的   溶液排除干扰,再检验氢氧化钠即可。
【答案】(1)①②
(2)有气泡产生
(3)氯化钙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紫色石蕊试液遇碱性溶液变蓝色,氯化钠、硝酸钠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分析;
(2)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3)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混合溶液中要验证氢氧化钠需先除去碳酸钠分析。
【解答】(1) 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向其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蓝色,说明溶液呈碱性,氯化钠、硝酸钠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则猜想①②不成立。
(2)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将该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猜想③成立。
(3)要证明溶液中是否有氢氧化钠,需先除去碳酸钠,然后再利用氢氧化钠碱性验证氢氧化钠是否存在,所以要向无色溶液中先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排除干扰,再检验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1)①②;(2)有气泡产生;(3)氯化钙。
27.研究小组同学在完成“酸的性质”实验①②后,将①②实验后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各自废液缸③中(如图甲),结果出现了不同现象
组别 废液缸中现象 现象解释
第1小组 无沉淀、有气泡产生  
第2小组 有沉淀、无气泡产生  
第3小组 ……  
…… ……  
[原理分析]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讨论后认为: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反应物的用量不同,反应后物质的组成成分就会不同
(1)[交流讨论]
为分析第1小组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成分,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测得pH=3,则该小组废液中的溶质组成成分为   ;
(2)第2小组废液缸中有沉淀、无气泡产生,从反应物用量的角度分析实验①和实验②,可以得出该小组的实验②反应结束时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3)如果其他小组实验所用反应物的用量都不一样除了上面第1、2小组出现的现象外,废液缸中还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   或   。
(4)[实验拓展]
取第1小组废液缸中的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并振荡请解释图中AB段溶液质量增加大于BC段溶液质量增加的原因:   。
【答案】(1)CaCl2、NaCl、HCl
(2)氯化钠和碳酸钠
(3)无沉淀、无气泡产生;有气泡、有沉淀产生
(4)AB段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C段是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钙小,等质量的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比沉淀的质量小,所以AB段溶液质量增大得快,BC段溶液质量增大得慢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 第1小组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成分,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测得pH=3,说明盐酸过量,由此确定反应后溶质成分除生成物外还有反应物剩余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钙或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都可产生碳酸钙沉淀分析;
(3)根据盐酸与碳酸根离子反应产生气体,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反应产生沉淀结合反应时的物质用量分析;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和生成物质质量分析。
【解答】(1) 第1小组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成分,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测得pH=3, 即呈酸性,则说明盐酸过量,则反应后溶质成分为 CaCl2、NaCl、HCl 。
(2) 氢氧化钙或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都可产生碳酸钙沉淀,第2小组废液缸中有沉淀、无气泡产生, 则说明实验②反应结束时碳酸钠一定有剩余,则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和碳酸钠。
(3)两实验也可能都恰好完全反应,则废液缸中现象为无沉淀、无气泡产生,或实验①中盐酸过量,实验②中碳酸钠过量,但盐酸只能溶解部分沉淀,观察到的现象为有气泡、有沉淀产生。
(4) 取第1小组废液缸中的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 AB段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C段是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钙小,等质量的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比沉淀的质量小,所以AB段溶液质量增大得快,BC段溶液质量增大得慢
故答案为:(1) CaCl2、NaCl、HCl ;(2)氯化钠和碳酸钠;(3)无沉淀、无气泡产生;有气泡、有沉淀产生;(4) AB段是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BC段是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二氧化碳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钙小,等质量的碳酸钠完全反应,生成气体的质量比沉淀的质量小,所以AB段溶液质量增大得快,BC段溶液质量增大得慢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暑假预习课》浙教版科学八升九--第8讲 物质成分探究
考点一、物质成分探究
考点精要:
物质成分探究,也叫物质推断题,以下为做题的突破口:
(一)以物质的特征颜色为突破口
黑色的物质: 。
绿色的物质: 。
红棕色(或棕红色)的物质: 。
蓝色的溶液: 。
蓝色的物质: 。
黄色的溶液: 。
浅绿色的溶液: 。
紫红色溶液: 。
蓝色沉淀: 。
红褐色沉淀: 。
常见的白色沉淀: 。
红色的单质: 。
黄色的单质: 。
(二)以物质的用途为突破口
可作助燃剂
可用作灭火剂
可作冶炼金属的还原剂
能用来改良酸性土壤以及配制波尔多液
常作建筑材料
助消化除铁锈
可用作调味品、融雪剂
(三)以物质特征组成为突破口(如:元素的特征)
有机物中一定含有 元素。
酸中一定含有 元素,不一定含有 元素。
碱中一定含有 、 元素,不一定含有 元素。
相同元素组成的气体是和 、 与 。
相同元素组成的液体是 和 。
相同元素组成的固体是 、 和 。
(四)以典型反应条件为突破口
有些化学反应条件在题中带有明显的指向性,例如:“通电”条件就是指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
“高温”指碳酸钙高温分解或指铁矿石炼铁的反应等
“液体中反应,MnO2作催化剂”就是指双氧水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分解的反应
(五)以物质的典型性质为突破口
的吸水性、脱水性、溶于水放热
溶于水温度升高以及它能吸水潮解
与水反应放热。
是最轻的气体。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遇水变蓝。
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能使黑色变红(或 红色变黑)的气体是 或 ,固体是 。
与混合研磨产生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为 。
燃烧产生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为 。
(六)以化学反应的特殊现象为突破口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的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火焰
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能溶于盐酸或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 。
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有 。
【能力拓展】
(1)推理法
对于以物质相互转化为内容的推断题,可将题意转化为图示,利用图示分析物质性质和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物质特征和实验现象这条主线,先认定一个熟悉的反应特征为突破口,然后逐步推理。
(2)剥离法
根据已知条件把明显的物质先剥离,再根据其他已知条件,把已剥离的物质当作已知,逐个求解。
(3)分层推断法
对于给出物质范围的推断题,确定混合物的成分一般用分层推断法,先分层推理出每一层的分结论,再进行综合整理得出总结论。
典型分析:
1.某溶液中的溶质有NaOH、HCl、H2SO4和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Cl和H2SO4一定存在
B.NaOH、H2SO4和MgCl2一定不存在
C.HCl和MgCl2一定存在
D.HCl一定存在NaOH、H2SO4一定不存在,MgCl2可能存在
举一反三:
1.小科在学习“常见的碱”过程中,将新配制的饱和Ca(OH)2溶液滴入到FeCl3溶液中,发现没有出现预期的红褐色沉淀。这是为什么呢
小科查阅资料,获取如下信息:
①Ca(OH)2微溶于水:②FeCl3溶液呈酸性。
于是他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Ca(OH)2没有参加化学反应。
猜想二:滴入的Ca(OH)2溶液中OH-数量太少。
猜想三:FeCl3溶液呈酸性,Fe(OH)3沉淀不能存在。
(1)小科用pH试纸测Ca(OH)2和FeCl3混合液的酸碱度,测得pH<7,说明溶液中没有OH。该现象   (填“支持”或“不支持”)猜想一。
(2)为增加OH的数量,换用浓NaOH洛液滴加到FeCl3溶液中(如图甲),若猜想二正确,则观察到的现象是   。
(3)经过实验,猜想三验证成立。然后,小科将FeCl3溶液逐滴滴加到饱和Ca(OH)2溶液中(如图乙),先观察到红褐色沉淀产生,持续滴加后沉淀又消失了。请你解释沉淀会消失的原因:   。
2.碱式碳酸锌是制备功能材料ZnO的原料,其化学反应表达式为 ZnO+CO2↑+H2O(x、y、z为整数)。小楠设计了图甲所示装置对碱式碳酸锌的组成进行探究(装置气密性良好,药品足量,实验操作正确):
(1)图甲中装置B的作用是   ;
(2)查阅资料发现,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充分加热等质量的碱式碳酸锌样品,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热温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实验中加热时,热分解装置的温度至少要达到   ℃(选填“200”“300”或“400”);
(3)部分实验步骤为:“……加热前先通入N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关闭通入N2的活塞,……控制一定温度下加热……”。实验过程中可根据   现象来判断碱式碳酸锌样品已完全分解;
(4)小楠取54.7g碱式碳酸锌样品(不含杂质),放置于热分解装置内,完全反应后测得装置A增重5.4g,装置B增重8.8g。则x∶y∶z的最简整数比为   。
3.由于大量使用一次性塑料方便袋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某科学研究小组的同学欲对某种塑料的组成分析探究(资料显示该塑料识含有C、H两种元素),他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目的是通过测量有关数据,推算塑料组成元素的含量。
图中字母A至G均表示装置编号。请根据实验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发生装置A制取的氧气中混有CO2和水蒸气,为使D装置中塑料试样在纯氧中燃烧,装置C中盛放的试剂应该是   。
(2)E、F装置是气体的吸收装置,该处的设计有不正确的地方,如何改进?并说明理由   。
4.小明取一包某食品包装袋内的“脱氧剂”,查阅资料发现其成分除铁粉外,可能含有碳粉、Na2CO3、NaCl、Fe2O3等。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
(1)过滤操作中除了需带铁圈的铁架台、滤纸、玻璃棒外,还需要用到的仪器有   。
(2)写出用 pH试纸测定滤液pH的方法   。
(3)试剂X的名称是   。
(4)由实验可知,该包“脱氧剂”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1.下表是三种“苏打”粉末的相关资料,以下方法能判断出粉末成分的是(  )
化学式 化学名称 的溶解度 熔点 其水溶液能否电离出
苏打 碳酸钠 能
大苏打 硫代硫酸钠 能
小苏打 碳酸氢钠 开始分解 能
A.将该粉末溶解在水中,滴入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
B.在该粉末中加入盐酸溶液,产生大量气泡
C.时取该粉末加入水中,完全溶解
D.将该粉末加热至时,粉末已经完全熔化
2.小科向盛有盐酸和 MgCl2 溶液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 NaOH 溶液,为判断反应后溶液的成分,他分别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用下表中的试剂进行实验,下列现象和结论描述错误的是()
A.A B.B C.C D.D
3.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100.0g,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关于反应的进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b-c 段只发生1个反应。
B.a-b 段生成的沉淀是BaSO4
C.根据图数据,要推算原溶液中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除已知数据外至少还需要的数据是a点对应的沉淀质量
D.c点所含的溶质只有BaCl2
4.室温下,向盛有硫酸和硫酸铜混合溶液的烧杯滴入Ba(OH)2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的Ba(OH)2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b段溶液的质量在不断减小 B.n点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铜
C.b点溶液的pH小于d点 D.c点对应纵坐标的数值为5.64
(4题图) (5题图)
5.将稀盐酸与澄清石灰水充分反应后的溶液倒入烧杯,向烧杯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段溶液质量逐渐减小
B.bc段氯化钙的质量逐渐增大
C.c点时溶液中溶质为NaCl、CaCl2
D.d点对应溶液中含有的微粒只有Na+、Cl-.Ca2+
6.某实验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后,将A、B试管中的上层清液倒入烧杯C中,观察到产生白色沉淀后溶液为无色。则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试管B反应后,溶液pH=7
B.试管A反应后氢氧化钠一定没有剩余
C.C中上层清液中一定存在氯化钠和氯化氢
D.实验中所涉及的反应均为复分解反应
7.向Cu(NO3)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可能出现的是(  )
①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Cu②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Fe③溶液中只有Cu2+、不溶物Fe④溶液中只有Fe2+、不溶物Fe、Cu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如图是鉴别NH4HCO3、NH4Cl、KCl三种化肥的过程,试剂甲和乙分别可能是(  )
A.甲是氢氧化钠溶液、乙是水 B.甲是水、乙是氢氧化钠溶液
C.甲是熟石灰、乙是稀盐酸 D.甲是稀盐酸、乙是氯化钠溶液
9.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有Na2SO4、Na2CO3、BaCl2、NaOH中的一种或几种。取样溶于水,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向该白色沉淀中滴加过量盐酸,沉淀部分溶解并有气体产生。由此推断白色固体中(  )
A.可能存在NaOH B.可能存在Na2SO4
C.肯定不存在BaCl2 D.肯定存在Na2CO3和Na2SO4、NaOH
10.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钙、氯化钡、氯化镁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的组成,小柯取适量样品按下列流程进行实验。
(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
(2)滤渣a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
(3)加入足量稀盐酸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4)若现象①是“滤渣部分溶解”,其他现象均不变。
则原样品中不能确定是否存在的物质是   (填化学式)。
11.有一包固体粉末A,可能含有碳酸钠、氧化铁、硫酸钠、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小金进行了如下实验,现象如图所示(部分生成物未标出,假设每步反应都充分反应)。
(1)写出红褐色沉淀B的化学式   。
(2)固体粉末A中存在的物质是   (写化学式)。
(3)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
12.“天宫课堂”上航天员做的泡腾片实验,让同学们再次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泡腾片中含有碳酸钠或碳酸氢钠等物质,科学兴趣小组决定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的酸碱度及性质进行探究。
(1)用pH试纸测得等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pH为9,碳酸钠溶液pH为11。请写出pH试纸的正确使用方法:    。
(2)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观察到试液变成   色。
(3)向盛有碳酸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稀盐酸并充分搅拌,测得pH变化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d点溶液中的溶质为   。
(12题图) (13题图)
13.某溶液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碳酸钠、硫酸钠、氯化钠、硝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小科同学为测定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取一定量的样品,在0~t1时刻加入氯化钡溶液,t1时刻之后逐渐加入稀硝酸直至过量,整个过程中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C点的溶质成分是   。(填化学式)
(2)由上述实验可知,原溶液中一定含有   。(填化学式)
14.X为某种矿石的主要成分,仅含四种元素,不含结晶水。设计并完成以下实验(X、A、B均为纯净物)。
根据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使C溶液呈蓝色的溶质是   。
(2)白色沉淀的质量是   g。
(3)X隔绝空气加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15. 为探究硫氰化钾(KSCN) 和氯化铁 反应的条件(已知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某校科学兴趣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并进行如下操作:转动 Y型管,使两种溶液混合,混合液迅速变成血红色。回答下列问题:
(1)证明该反应没有气体生成的实验现象是①混合液中没有生产气泡,②   ;
(2)该反应一定没有 H2O 生成,理由是   ;
(3)大家一致认为:生成血红色物质是该复分解反应能发生的条件,红色物质的化学式是   ;
(4)一部分同学认为该红色物质难溶于水,另一部分同学认为该红色物质能溶于水,请你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
16.科学兴趣小组对 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在甲、乙两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 溶液,在甲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稀HCl,乙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 溶液。如图所示:
(1)两试管发生反应的现象不同:甲试管出现大量气泡,乙试管   .
(2)反应结束后,将两试管内所有物质倒入丙烧杯,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发现烧杯内仍有沉淀残留,将丙烧杯过滤,对滤液成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问题】滤液中含有哪些溶质
【猜想】
猜想一: 溶质为NaCl; 猜想二: 溶质为NaCl 和
猜想三:溶质为NaCl和 猜想四: 溶质为NaCl、BaCl2,、HCl;
【分析】根据已学知识可判断猜想四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
【实验】为验证猜想,他们进一步实验, 实验设计如表,请你帮他们补充完整。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与试管中, 滴加硫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   正确
继续向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交流】兴趣小组同学认为在上述实验中,仅需一种试剂即可得出上述结论,你认为该试剂是   。
17.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发现实验台上按如图所示顺序摆放着6瓶不同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A、B、C、D、E、F代表对应的溶液)。其中D溶液的试剂瓶标签破损。为此,他们做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D溶液的成分是什么?
【初步判断】根据受损标签及实验室药品分类摆放原则,D溶液不可能是    (填字母)。
A酸;B碱;C盐。
【提出猜想】猜想一:NaOH溶液;猜想二:Na2CO3溶液;
猜想三:NaHCO3溶液;猜想四:   溶液(厨房中最常见的调味品)。
【查阅材料】常温下NaHCO3的溶解度为9.6g,根据分析,大家一致认为不可能为猜想三,理由是   。
【设计并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为验证“猜想一”是否正确,设计并完成如表所示实验。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第一步:取样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第二步:继续在上述试管中加入  .    。  猜想一正确
18.实验课上,同学们在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后,探究试管中溶液的溶质成分有哪些离子:
(1)小郑同学的猜想是: Na+、OH-;小吴同学的猜想是: Na+、OH-、Ba2+;还有的猜想是:   ;
(2)同学们在老师帮助下,经过讨论提出了一般离子检验的流程图 :
借助上述流程图, 甲实验小组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甲实验小组设计的方案中的“ ”是   ;
(3)甲实验小组设计的方案中的结论3是   ;
(4)乙实验小组在验证上述三个猜想时,只用了一种试剂,就能一次性地验证溶液中溶质离子的成分,这种试剂是   。
19.如图,学习小组对A、B试管反应后的物质成分进行了探究,并作出评价改进。
【初步分析】
(1)反应后,试管B中一定有的溶质是   ;
【深度探究】
小金将A、B试管中反应后的物质全部倒入废液杯C中,按照图中流程继续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进行了以下判断。
步骤 现象 判断A、B试管中反应物过量情况
① 沉淀增多,没有气泡生成 A中一定有氯化钡,B中一定无稀硫酸
② 一段时间后出现气泡;沉淀减少但未消失 A中一定有碳酸钠
③ 溶液变红 B中一定有氢氧化钠
(2)步骤①中的增加的沉淀是   ;(填化学式)
【评价改进】
评价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实验环节与分析的合理性 分析结论科学合理,且实验环节无重复论证 分析结论存在1处错误,或实验环节存在1处重复论证 分析结论存在错误,且实验环节存在重复论证
(3)结合评价量表,小组同学们对小金的探究实验进行打分,给出了待改进的评价。其理由为:Ⅰ根据步骤①推导出A试管中一定有氯化钡,就可以判断A试管中一定   ,故存在分析结论错误;Ⅱ根据   现象,说明B试管一定有氢氧化钠,故步骤③没有必要重复论证。
【反思总结】
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小金最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20.小宁同学对暖宝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此对它展开了探究。
【查阅资料】
①暖宝宝的主要成分:铁粉、水、活性炭、氯化钠、蛭石、吸水树脂(蛭石是一种耐高温的保温材料;吸水树脂是一种吸水、保水能力强的高分子材料)。
②暖宝宝的发热是因为铁粉氧化放热。
③使用方法:撕开外包装袋,粘贴在衣服上。
【验证成分】
实验内容 化学方程式 结论
Ⅰ 用磁铁吸引暖宝宝内固体粉末,放入试管中滴加适量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 固体粉末中有铁粉
Ⅱ 用酒精灯加热少量暖宝宝内固体粉末,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置于火焰上方,观察到 ▲ 固体粉末中有活性炭
Ⅲ 另取少量暖宝宝内固体粉末于烧杯中,加足量水搅拌、静置,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 固体粉末中有氯化钠
实验Ⅱ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实验Ⅲ中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
【提出问题】小宁注意到铁在自然状态下氧化放热并不明显。暖宝宝为什么能够迅速升温
【获取证据】将①-⑤组中的药品分别放入如图所示的装置中,测出加入药品前后1分钟锥形瓶内的温度,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实验组别 药品 温度变化
① 10g铁粉、6g水 21℃→21℃
② 10g铁粉、6g水、6g氯化钠 21℃→21℃
③ 10g铁粉、6g水、6g活性炭 21℃→21℃
④ 10g铁粉、6g氯化钠、6g活性炭 21℃→21℃
⑤ 10g铁粉、6g水、6g氯化钠、6g活性炭 21℃→55℃
【作出解释】暖宝宝能迅速升温的原因是   的共同作用下加速了铁粉与氧气的反应。
【交流反思】结合暖宝宝及其探究结果,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金属的氧化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有益无害
B.暖宝宝须妥善保存,避免外袋破损而失效
C.可以回收氧化铁并还原,实现原料的重复利用
D.暖宝宝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
21.超氧化钠(NaO2)在常温下能分别与CO2、H2O、HCl发生反应,均可生成O2。为了验证CO2能跟NaO2反应生成O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超氧化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稀盐酸具有挥发性)。
(1)NaO2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一种白色固体,则该白色固体可能是____(填字母);
A.NaCl B.NaOH C.Na2CO3 D.NaHCO3
(2)推测B装置中X溶液的作用是   ;
(3)在G装置中,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同时微热红磷和白磷,可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由此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
(4)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D中固体,加足量水,有气泡产生。为验证所得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请你帮助这位同学写出后续的实验操作与现象   。
22.某同学在探究酸碱盐性质时,做了如图甲、乙所示的两个实验。实验结束后,他将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如图丙所示。
(1)他观察到烧杯中有   现象,得出甲试管反应后中的溶质为NaCl和Na2CO3,乙试管反应后的溶质为H2SO4和Na2SO4.
(2)为确认烧杯内溶液的溶质成分,他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l: Na2SO4、NaCl
猜想2:Na2SO4、NaCl和Na2SO3
猜想3:Na2SO4、NaCl和H2SO4
【实验验证】①在烧杯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没有变红,从而否定了猜想?
②另一位同学在烧杯中滴加BaCl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加入足量稀硝酸,无明显现象,他得出猜想3成立。请判断他的结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23.某校项目化小组同学以食品包装袋干燥剂为主题开展了微项目化学习。
【认识干燥剂】
(1)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生石灰、浓硫酸、氢氧化钠……从食品安全角度考虑,食品包装袋内的干燥剂最有可能是   。
(2)【探秘干燥剂】
小明同学对一包久置的生石灰干燥剂成分(如图)进行如下探究:查阅资料:
①生石灰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在500℃以上会分解为氧化钙和水。
②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碳酸钙,碳酸钙在 900℃左右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
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钙,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用天平称量少量干燥剂质量为m1,在700℃条件下,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其质量为m2。若样品中含氢氧化钙,则m1   m2(选填“>”、 “<”或“=” ) 。
(3)为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碳酸钙,取样品于试管中,加水后发现试管底部有固体剩余。小明认为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钙,小敏认为小明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4)【项目评价】
物质的检验有不同的方案,不同方案中所用试剂的量会影响检验的结果。为此他们设计了如下评价量表。
评价等级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指标 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可用感觉器官直接判断 现象不是很明显, 但可借助仪器判断 借助仪器也不能判断
在检验样品中是否存在氧化钙时,小明设计的方案是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现象,这一方案的评价等级是   。
24.某同学将稀盐酸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钡溶液中(如图甲),无明显现象。为确定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组成,他进行以下实验探究:
【建立猜想】猜想①:氢氧化钡过量:猜想②:盐酸过量:猜想③: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实验设计】
方案一:取少量反应后溶液于试管1中,滴入少量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得出猜想①不成立。
方案二:用表中步骤进行探究,得出猜想②成立:
步骤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I 重新取样,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剂 变红
Ⅱ 继续滴加过量的Na2CO3的溶液 先产生气泡,后产生白色沉淀,溶液由红色变蓝色
(1)如图乙描述的是氢氧化钡与盐酸反应的微观过程,请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的实质是   。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可知图甲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组成是   。
(3)他的同学认为方案二中步骤Ⅱ多余,你认为他的同学的理由是:   .
(4)【拓展探究】
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他将某Ba(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两个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如丙图1),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盐酸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丙图2)所示。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
曲线   (选填“甲”或“乙”)对应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
25.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帮助老师整理实验室时,意外地发现实验桌上有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钙粉末,于是对该粉末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瓶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1)[猜想与假设]猜想一:该瓶粉末的成分可能为氢氧化钙
猜想二:该瓶粉末的成分可能为氢氧化钙和碳酸钙
猜想三:该瓶粉末的成分可能为   
(2)[实验验证]请你参与探究,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猜想二正确
①取少量样品于小烧杯中,加入适量水,充分搅拌,过滤,取少量滤渣于试管中,加入适量    有大量气泡发生 说明含有碳酸钙
②取步骤①中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说明含有氢氧化钙
[联想与启示]氢氧化钙露置在空气中会发生变质。因此,必须密封保存.
26.一次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了一瓶标签受损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这瓶是什么溶液呢?同学们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猜想】这瓶溶液可能是:①氯化钠溶液,②硝酸钠溶液,③碳酸钠溶液,④氢氧化钠溶液。
【查阅资料】硝酸钠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
(1)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向其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蓝色,则猜想   不成立。
(2)将该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观察到   (填现象),猜想③成立。
(3)【反思评价】
有同学指出该结论不够严密,理由是若该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发生部分变质后也能产生上述现象。为此,同学们认为,往该无色溶液中加入过量的   溶液排除干扰,再检验氢氧化钠即可。
27.研究小组同学在完成“酸的性质”实验①②后,将①②实验后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各自废液缸③中(如图甲),结果出现了不同现象
组别 废液缸中现象 现象解释
第1小组 无沉淀、有气泡产生  
第2小组 有沉淀、无气泡产生  
第3小组 ……  
…… ……  
[原理分析]小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讨论后认为: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反应物的用量不同,反应后物质的组成成分就会不同
(1)[交流讨论]
为分析第1小组废液缸中溶液的溶质成分,用玻璃棒蘸取溶液测得pH=3,则该小组废液中的溶质组成成分为   ;
(2)第2小组废液缸中有沉淀、无气泡产生,从反应物用量的角度分析实验①和实验②,可以得出该小组的实验②反应结束时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3)如果其他小组实验所用反应物的用量都不一样除了上面第1、2小组出现的现象外,废液缸中还可能会出现的现象是   或   。
(4)[实验拓展]
取第1小组废液缸中的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并振荡请解释图中AB段溶液质量增加大于BC段溶液质量增加的原因: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