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路上,我们在一起——高三考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追梦路上,我们在一起——高三考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资源简介

追梦路上,我们在一起——高三考前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活动设计
在高考前的最后一段时间,为带领同学们在备考的忐忑不安中感受来自同学、老师们的支持和关爱,进而以积极饱满的情绪状态冲刺高考,结合高三年级意见,开展了此次高三年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辅导活动背景
继高三《全力以赴,做最好的自己》考前团体心理辅导后,高三年级强烈要求再次开展高三考前心理辅导活动,重在调动学生的积极备考状态。
根据团体动力学原理,引起团体变化而改变个体要比直接改变个体容易得多。基于高三备考中多数同学渴望“上岸”的心态,在由易到难再轻松的游戏活动中通过学生间互助合作、群策群力、彼此激励进而催化学生备考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
辅导活动目标
1.认识备考中成绩的起伏波动是正常也是普遍的,生活中的低谷如同花落时生命及希望的孕育,要怀抱希望持续前进。
2.体验备考中同学及老师们的合力互助共奋进姿态。
3.收获备考及人生中积极进取的向上心态。
辅导活动重难点
1.重点:感受师生在备考中为共同目标而持续努力的点滴生活。
2.难点:在备考及人生道路上保持积极进取之心迎接各种挑战和磨砺。
辅导活动方法
游戏体验法,个人分享法。
辅导活动准备
班级活动场地划分,课件,活动涉及的游戏视频。
辅导活动过程
开场:重温约定,互动练习。大喊三声,喊出内心的焦躁、委屈、不甘等负性情绪。
一、导入:大喊三声表心声(2min)
活动目的:约定活动规则。
活动重点:规定互动,统一规则,保证活动有序开展。
(年级例会队形)
在活动开始前,我希望做到以下约定:
1.遵守规则。2.追求体验。3.全力投入。
如果大家做得到,请大喊三声告诉我!
二、主题1:花开花落悟成长(10min)
活动目的:在身体舞动中感受备考的起伏波动及低谷的积极意义。
活动重点:男女生根据各班级情况决定分圈与否;花开时学生借助彼此间的拉力,像绽放的花朵一样将身体尽最大可能去拉伸,花落时学生整体紧缩收住身体像孕育生命的花苞,春去秋来时彼此依靠向左向右倾斜身体感受同伴间的支持力;结果时全体蹲下回顾成长历程。
(调整队形为以班级成圆形)
为了同学们更好地体验活动任务,请各班自由练习一分钟,一分钟后统一听口令完成“花开花落”挑战。
讨论与分享:你认为游戏中的“花落”有什么意义?你如何看待备考中的成绩起伏状态?
三、主题2:巨龙翻身共拼搏(15min)
活动目的:在游戏中体验全班师生合力翻身的成就感。
活动重点:班主任带领本班学生依次从两名学生拉手的下面钻(或翻)过去,直至回到自己最初的位置;拉手的同学均不得松手,否则从头开始。
(保持队形为以班级成圆形)
为了同学们更好地体验活动任务,请各班自由练习一分钟,一分钟后统一听口令“开始”完成“巨龙翻身”挑战。
讨论与分享:你班游戏进行顺畅吗?你班完成此项挑战的原因有哪些?
四、升华:最强赋能“在一起”(8min)
活动目的:感受备考路上师生一起拼搏、奋进的温暖。
活动重点:班主任带领本班学生依次与班级每位同学开展言行赋能(语言统一为“在一起”,动作为击掌或拥抱或碰拳等其他给予彼此能量的方式),直至回到自己最初的位置。
(保持队形为以班级成圆形)
请每位同学思考一个日常带给你良好情绪体验的动作,传递给你和班里的同学。
讨论与分享:你用什么动作传递了什么能量?你在能量传递中感受到了什么能量?
五、结束:最想说的一句话(5min)
(年级例会队形)
临近活动结束,我想听听同学们的心声。鉴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限定两位同学分享,每人只能说最想表达的一句话。
感谢大家,今天的拓展活动到此结束。下期再见!
活动反思
1.团体辅导活动设计时要侧重游戏体验而非完成挑战。鉴于高三考前团体辅导第一期中为了激发学生全力以赴心态加入了挑战竞争感,结果导致“违反规则”频繁发生,故此次辅导全程一直在强调游戏的参与和体验感,并通过问题带领学生感受游戏与生活的联结。
2.团体辅导活动开展时一定要会“借力”,尤其大型拓展活动。每年考前一个月,对高三学生都是很金贵的时间,组织一次活动从时间、人员、场地等全方位准备确实有一定困难,心理老师要学会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主题活动的影响力、高三班主任团队的配合力、体育教师的担当力、心理教师团队的支持力,共同完成年级性的团体拓展活动。
3.推进团体辅导活动环节时可通过多媒体技术提升活动的高效性。在人数超300的团体拓展中,带领者讲述游戏规则的方式很难被多数人接收到,完全可以采用游戏视频(部分学生提前演练规则录制而成)大屏幕播放的多媒体技术让同学们在视听感官刺激下清晰活动规则和任务目标。
4.团体辅导活动一定要有分享环节。在大型拓展活动中,多数情况下因时间紧张、群体效应、体验感弱等因素很难做到学生“真分享”,但还是要保证此环节而了解学生真心声。比如在“最强赋能‘在一起’”环节结束时,一名学生分享到,“我们班都是用击掌的方式传递能量,我现在真实的感觉是手很疼。”虽然我当时给学生做了积极回应——“你认为这种疼和现在的生活有什么相似?你这么疼的情况下还能坚持让班级全体同学与你完成击掌,你怎么看自己?”。但我听到学生最真实的反馈,也正是后续活动开展中需要改善的地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