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二十四节气目录01 惊蛰由来02 惊蛰气候03 惊蛰习俗04 惊蛰诗词01惊蛰由来惊蛰由来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也是仲春时节的开始,时间点在每年公历3月5日-7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345°。惊蛰反映自然的是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惊蛰由来"惊蛰":天上的春雷惊醒藏在土中的小动物。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是因为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的原因。"蛰":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的小动物。惊蛰时节的人们春天的到来,人们要开始准备一年的农事活动。因此,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02惊蛰气候气候特点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还达10 -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气候特点我国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妆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还达10 -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物候现象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桃始华华是通假字,通“花”,在惊蛰节气的前五天,桃树开始开花了。仓庚鸣仓庚,就是黄鹂鸟。在惊蛰节气的中间五天里,黄鹂鸟闻到花粉的香气,欢欣雀跃地在树林间鸣叫。鹰化为鸠鹰,指的是一种鸷鸟;鸠,是指布谷鸟。鹰变为鸠,并不是说老鹰变成了布谷鸟,而是说在惊蛰节气的最后五天里,由于气温非常暖和,老鹰悄悄地躲起来开始繁殖,而布谷鸟则成群地出没于山林间,鸣叫求偶。惊蛰时节的大自然桃花红梨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小麦返青油菜见花03惊蛰习俗惊蛰传统习俗蒙鼓皮惊蛰,是雷声引起的。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来震动人间,所以过去有惊蛰日祭祀雷神的习俗。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每年惊蛰那天“打小人”有趣的场景:妇人一边用木拖鞋拍打纸公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地念:“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冇定抖,打到你食亲野都呕”的打小人咒语。惊蛰传统习俗民间习俗“打小人”驱赶霉运祭白虎化解是非所谓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惊蛰传统习俗04惊蛰诗词惊蛰当代·吴藕汀杏花村酒寄千程,佳果满前莫问名。惊蛰未闻雷出地,丰收有望看春耕。惊蛰当代·左河水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春晴泛舟宋·陆游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惊蛰节气--谚语春雷响,万物长。二月打雷麦成堆。地化通,见大葱。惊蛰冷,冷半年。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惊蛰吹起土,倒冷四十五。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种蒜不出九,出九长独头。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冬虽过,倒春寒,万物复苏很艰难。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天气渐渐寒转暖,华北田野地化通。春季生产掀高潮,从南到北忙春耕。麦田追肥和浇水,紧跟锄搂把土松。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惠崇春江晚景[ 宋 ] 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谢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