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我不想做这样的人”班会课一、设计理念及背景立足于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我们希望帮助学生找到人生定位。但对于学生而言,他们的心智尚不成熟,很难清晰地说出自己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本次班会课的主题是“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从反向的角度引领学生去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获得更大的成长和进步。二、学情分析本次班会课主要面向新高二年级的同学。刚刚升入高二年级,面对更复杂的知识体系、更紧张的学习氛围,这些同学迫切地需要一颗“定心丸”、一盏“指路灯”。同时,高二年级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期”。首先,从学习内容上看,高二阶段的学习内容占了高考的几乎一半,起着非常重要的支柱作用;其次,从年级地位上看,高二是为高三奠基的重要一年,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学习成绩开始分化的一年;最后,从学生发展来看,高二阶段的学生平均年龄在16-17岁,开始从少年迈向成熟,开始逐渐有了人生目标,形成生涯规划。因此,本次班会课的主题是“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从反向的角度引领学生去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旨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获得更大的成长和进步。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高二阶段树立紧迫意识,克服拖延症,珍惜时间、提高效率;2.引导学生在高二阶段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告别“假性努力”,脚踏实地;3.锻炼学生强大的心理素质,理性应对学习和生活的各种压力,从容地迎接挑战;4.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帮助学生塑造独立、完整的人格,更好地走向社会。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时间观念;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培养过硬的心理素质。难点:培养学生如何应对学习和生活的各种压力;如何独立自主。五、教学准备1.班会课课件、视频《我不想做这样的人:来自全国955位初中生的演讲》2.计时器3.信封、信纸4.课前一周布置任务,让学生记录自己在校的一天和在家的一天的时间安排,并在班会课前收集。六、教学过程01导入新课从小到大,我们总是被问:“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的时候,我们很讨厌这样的问题。未来好像太远了,很多同学都不知道这个问题该怎样回答。那不如今天我们换一个问法——进入高二,面临新的学期、新的身份、新的期许,“你不想做什么样的人?”设计意图常规的思维是让学生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对于作为高中生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视野也相对狭窄,所以即使是回答这个问题,也只能给出一些笼统的答案。因此在这里,运用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反向思考,与其思考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如思考自己一定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02板块一:我不想做浪费时间、效率低下的人1. 自测环节:看看你有以下哪些症状?(1)每次开工都要从整点开始,一点半、两点、两点半...如果不小心错过了一个整点,那就要拖到下一个整点开始。(2)在决定静下心来写作业时,还要先去冲杯咖啡、刷一会儿微博,总要等待“好心情”或者“好时机”去做重要的事情。(3)本来已经在着手写作业了,但一旦外界有什么风吹草动,就立刻放下手上的事情去围观看热闹。(4)早上叫醒你的不是梦想,而是数十个闹铃。每天早上一定要等到闹铃响三次以上,等到宿管阿姨疯狂催促,才会起床。(5)明明很多时候是最早到教室的那一个,但却是最后才静下来早读的人。时间浪费在哪里了?闲聊、发呆、补作业?你也不知道。2.拖延症解读:什么是拖延症?这对我们有什么危害?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测,找到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并启发学生进行反思,从而进一步找到改变这些不良习惯的动力。科学解读“拖延症”,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3.感知时间:一分钟到底有多长?所有同学在听到老师指令后,闭上眼睛,开始在心里默数60秒。当你觉得60秒已经到了,就睁开眼,把手举起来。过程中不要发出声音,不要提示其他同学。教师总结:一分钟,其实远远比我们想象得要长。一分钟可以做的事有很多。把握好每一个“一分钟”,拒绝做效率低下的人!4.谁是时间利用小能手?展示提前收集的具有典型性的一位学生的时间安排,全班同学一起来复盘他们的时间安排,并寻找可优化的空间。老师和学生一起来为这位同学有针对性地拟定一份新的时间规划表。设计意图通过小活动,让学生感知到原来平时被忽视掉的许许多多个一分钟其实很长,可以完成很多事情,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珍惜时间。但许多学生的时间规划能力、利用能力是较弱的,通过身边同学的典型案例,就更能够体现这一点。这时就需要老师和同学们集思广益,从我们的现实生活入手,思考如何规划每天的时间、如何提高对于碎片时间的利用率。03板块二:我不想做无效努力、自我感动的人1. 努力≠有效努力,拒绝无效努力和自我感动!有同学常常会问:“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就是学不好呢?”警惕!你可能正在经历“无效努力”!如果没有方法和思考,就会让我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成为一个把自己都感动的“勤奋失败者”。2. 自测环节:看看你有以下哪些症状?(1)看起来很努力:每天都坐在教室里埋头苦读,其实真正看进去的没有多少。放着自己的薄弱科目不去提升,一个劲地去钻优势科目,待在舒适圈里不肯出来。(2)突然努力一下:被考试打击了、被同学刺激了,想着“我不能再这样了”,开始努力学习。但往往坚持不到两天就打回原形。3.怎样做到有效努力?(1)以目标为导向,以终为始地按计划学习。(2)不断复盘和检视自己,查漏补缺,补齐短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3)做到劳逸结合,适当的调整也很重要。设计意图通过自测,引导学生思考当前自己的“努力”是否是“假努力”,认识到这种无效努力有什么危害,从而加以改正。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做到有效学习。04板块三:我不想做心态脆弱、无法抗压的人1.自测环节:看看你有以下哪些症状?(1)我平时学习挺用功的,可最近心里越来越紧张。有时候一看到试卷,大脑一片空白,做过的题也忘了。等考试结束走出考场,又想起来了,结果丢了不少分。(2)每次考试前,我就整夜整夜睡不着觉。考试结果还没出来,我已经幻想了一万种考砸的后果。如果真的没考好,我会沉湎在悲伤的情绪中好几天都走不出来。2.如何应对考试压力?(1)以考试为节点,规划自己的学习;(2)考试的训练价值远大于分数和排名价值,理性看待考试成绩。3.如何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其他压力?人际交往的压力,父母老师的期望带来的压力······只有正确地应对、消化这些压力,并把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才能更从容地生活与学习。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压力是多样的、无处不在的,让学生学会科学地应对考试的压力,也让学生思考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其他压力。05板块四:我不想做依附父母、无法独立的人1.自测环节:你经历过以下这些情境吗?(1)周日返校,你又一次忘记带礼服。想着第二天的升旗仪式,你终于还是给你的父母打了个电话。晚上十点半,你的父母开了一个小时的车过来,将礼服放在了门卫室。(2)周末回家,你躺在家里无所事事。老师已经将周末作业清单发在了家长群里,你的父母提醒催促了你好几次,你依然坐在沙发上玩着手机。直到你的父母终于忍无可忍要发火时,你才慢悠悠开始往书房里走去。(3)你看上了一台新款的智能手机,它的款式非常美丽,价格也非常美丽。你缠着父母给自己买,没有考虑父母的经济情况,没有考虑自己该不该用如此昂贵的手机。你只是一个劲地耍小脾气,直到他们妥协为止。2.进入高二,我不想再做一个依附父母、无法独立的人!学习上,不再依赖父母的无条件提醒,学会“为了自己而学习”;生活上,不再依赖父母的无条件帮助,学会“对自己的事负责”;金钱上,不再依赖父母的无条件慷慨,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设计意图学生的成长并不仅仅是学习技能的提升、心态的转变,更是自身独立意识的提高。要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06板块五:总结升华观看视频:《我不想做这样的人:来自全国955位初中生的演讲》同学们,或许我们还不是那么清晰地知道,自己到底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但进入新学期,踏上新征程,开启新起点,希望大家都能向自己不想成为的那种人say no!不要做效率低下的人、不要做无效努力的人、不要做无法抗压的人、不要做依附父母的人...你们还能想到,自己不想做什么样的人呢?期待你们的回答。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拓展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自己到底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07课后拓展用老师下发的信纸,以“我不想成为____的人”为主题,写下你的想法和期许。完成后,装到信封里,留待毕业后开启。设计意图为学生留下期许的空间。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让学生重新审视自我,发现自己当前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思考自己到底不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从行为习惯,到学习态度,再到人生态度,层层递进。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参与度高,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但由于老师已经给出了几个思考的方向,所以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路。因此在课堂最后,用一个课后拓展为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总体而言,这是一堂契合学生学情、以学生为中心的班会课,有助于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塑造独立、完整的人格,更好地走向社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