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诈骗 如果是我,我能避免被骗吗?—初中班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防诈骗 如果是我,我能避免被骗吗?—初中班会

资源简介

防诈骗 | 如果是我,我能避免被骗吗?—初中班会
今日推荐: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对典型诈骗的辨别能力,培养他们警惕网络和现实生活中的诈骗行为,学会避免成为受害者,传播安全知识,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
一、课程设计思路
01
HEAD TEACHER
课程信息
主题:防诈骗主题班会
对象:初中
时长:45分钟
教学准备:ppt、相关的案例分析和讨论题
02
HEAD TEACHER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不同类型的典型诈骗,并能够辨别其特征。
2.行为目标:掌握常见诈骗手段,学会分析和预防诈骗行为。
3.情感目标:培养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学会如何安全地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
03
HEAD TEACHER
教学重难点
1.辨别典型诈骗的特征和手段。
2.培养学生的警惕性和判断能力。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享经验。
二、教学过程
主 要 环 节
一、导入阶段
二、主体活动
第一关
第二关
第三关
第四关
三、总结阶段
01
HEAD TEACHER
导入阶段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引起他们对典型诈骗的思考。
活动流程:通过展示几个真实的诈骗案例情境,引发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老师提出问题:你相信自己会被骗吗?
老师今天想用几个情境,考验一下大家的防骗意识。
02
HEAD TEACHER
主体活动:第一关
设计意图:通过在情境中反应和讨论,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
第一关活动:
想象一下,当你准备出门去学校,收到一条短信,说:“嘿,你被幸运抽中了一等奖,赢得了一个最新款手机!但是要领取它,你需要先支付一笔小小的手续费,只要5块钱,你就可以拿走这款手机。只需要点击这个链接,你就能领取”。请问你会怎么做?
老师引导:
1. 首先要明确,如果你没有参加过任何抽奖活动,那么获得一等奖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你应该怀疑这条短信的真实性,并不轻易相信其中所说的内容。
2. 不要点击链接或提供个人信息:这类诈骗短信经常会包含链接,点击链接可能导致病毒感染、个人信息泄露甚至经济损失。因此,切勿点击链接或提供个人敏感信息,如银行账户、密码、身份证号码等。
03
HEAD TEACHER
主体活动:第二关
第二关活动:
你不信,然后出门,在你来学校的路上遇到一个陌生人,她穿着一个志愿者的服装,自称是某个公益组织或慈善机构的工作人员,手上拿着一个捐款箱,上面标着红十字会的标志。然后,拦住你,对你说,你捐款5元,就能帮助一个眼睛失明的同龄孩子,帮助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还给你看了一个真实的眼睛失明的孩子相片。此时,你还会拒绝吗?
老师引导:
凡是涉及到钱的,都需要谨慎。捐钱做慈善是好事,但强制只给ta,那就肯定有问题。如果想捐,可以考虑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意愿,主动找正规的慈善机构去捐。
04
HEAD TEACHER
主体活动:第三关
第三关活动:
然后,此时,你又接到了一个电话,一个声音模糊的人自称是你一个很熟悉的叔叔或阿姨,他的声音很真实,你也很熟悉。ta告诉你,遇到了紧急情况,需要你马上把手机关机,然后不要去学校,去一个他告诉你的地方,你此时,会如何做?
老师引导:
先验证身份:首先,要问问题来验证这个人的身份。例如,问一些只有你和真正亲密的亲戚才知道的事情,如家庭成员的名字、生日、共同经历等。如果对方无法回答或回答错误,那么这个人可能是骗子。
05
HEAD TEACHER
主体活动:第四关
第四关活动:
最后,在你快到学校校门口时,出现一个穿着制服的警察,说你妈妈突然被抓获并被关在派出所。现在需要你跟他走一趟。你会怎么做?
老师引导:
这是什么诈骗?他们冒充警察身份,甚至能准确的报出你的个人信息,还会用一些电话笔录、电子通缉令之类的手段增加可信度。如何去避免呢?
06
HEAD TEACHER
总结阶段
设计意图: 总结本课程的核心内容,让学生掌握重要知识和技能。
活动流程:
1. 教师扩展更多诈骗类型,并从前面诈骗情境中,提炼启示。
教师指导语:事实上,诈骗还不止以上这些。
2. 引导讨论:
从上面的情境演练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提醒我们要注意些什么,才能避免自己上当受骗?
三、课程注意事项
1、强调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提醒学生不要随意泄露个人敏感信息。
2、鼓励学生主动向老师、家长或相关部门报告可疑的诈骗行为。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