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体验化学探究课件(共30张PPT)-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体验化学探究课件(共30张PPT)-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鲁教版上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一单元 步入化学殿堂
第二节 体验化学探究
新知导学:
牛顿在“苹果落地”的启发下,经过专心思考和研究,牛顿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詹姆斯·瓦特对蒸汽把壶盖冲得噗噗地跳的现象很感兴趣。这种好奇心和寻根问底的精神,后来引导他去努力探索世界的种种奥秘,发明了蒸汽机。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明确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你认为牛顿和瓦特为什么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善于观察身边的现象
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勤动脑,多思考
任务一
从问题开始
观察思考:
观察蜡烛燃烧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要求:
观察点燃前,点燃时,熄灭后的现象。并将观察到的现象作详尽、客观的描述。
观察点燃前,点燃时,熄灭后的现象
状态 硬度 气味 密度(与水相比) 溶解性
1.点燃前
蜡烛由石蜡和棉线烛芯组成
固态
有特殊气味
较小
比水小
不溶于水
我发现···
探究1 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闻一闻气味等。用小刀从蜡烛上切下一块,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入水底
2.点燃蜡烛
我发现···
提示:可以从蜡烛状态,蜡烛火焰等方面观察
(1)
刚点燃火焰较小,并逐渐变大。
(2)火焰分为三层,内层最暗,外层最亮。
(3)火焰附近石蜡逐渐融化,灯捻变黑。
探究2 取一支蜡烛,点燃,仔细观察刚点燃时、燃烧过程中、刚熄灭时、熄灭1分钟后的现象。
2、点燃蜡烛
我发现···
3.熄灭蜡烛
(1)产生白烟,同时产生特殊气味。
(2)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火焰外侧部位被烧焦
探究3 取一根火柴梗,将其从垂直火焰方向迅速插入蜡烛火焰中部,约3秒后取出,观察火柴梗不同部位的烧灼情况。
现象1.烧杯内壁上有水珠产生。
现象2.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探究4 在蜡烛火焰上方罩上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观察烧杯内壁上的现象;再将烧杯迅速倒置,向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现象。
通过观察到的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刚点燃火焰较小,并逐渐变大。
火焰分为三层,内层最暗,外层最亮。
火焰附近石蜡逐渐融化,灯捻变黑。
产生白烟,同时产生特殊气味。
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固态
有特殊气味
硬度较小
密度比水小
不溶于水
火焰分为三层,三层的温度一样高吗?
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什么?
蜡烛是怎样开始燃烧的?
1. 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化学是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2. 提出问题的关键
敏锐观察和深入思考是提出问题的关键。
归纳总结:
3. 提出有探究价值问题的方法
归纳总结:
任务二
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
发现问题:蜡烛的火焰集中在烛芯周围,石蜡在不断熔化而液态的石蜡却没有直接燃烧。
提出问题:石蜡是否需要变成蒸气后才能被点燃。
猜想与假设:在空气中点燃蜡烛时,固体石蜡需要变成蒸气才能燃烧。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1.从石蜡上刮下一块固体石蜡,放在蒸发皿里,尝试用火柴点燃。
2.点燃一支蜡烛,待烛芯周围有较多的石蜡油产生时,熄灭蜡烛,立即尝试点燃石蜡油。
3.用坩锅钳夹持一根短玻璃管,将其一端
插入燃着的蜡烛烛芯附近,一段时间后用火
柴在玻璃管另一端点燃。
实验现象:1.固体石蜡不能被点燃;2.石蜡油不易被点燃;3.玻璃管另一端有火焰产生。
形成结论:石蜡是先熔化成液态再变成气态才能燃烧的,气态的石蜡比液态或固态的石蜡更容易被点燃。
反思与交流:在试图点燃液态石蜡油时,起初是先把石蜡油滴到蒸发皿中再尝试点燃的,结果由于石蜡油冷凝太快,始终未能得到液态石蜡。
后来想到的改进方法为:熄灭蜡烛后立即用火柴尝试点燃烛芯周围的石蜡油,获得了预期的效果。
任务三
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总结
化学探究实验报告
姓名: 合作者:
班级: 日期:
实验名称: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反思:
科学探究的步骤:
提出问题
形成假设
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获取证据
反思评价
表达交流
形成结论
确定了科学探究的问题后,为什么从设计实验到实施实验需要“三思而后行”,实验完成后,还应“行后而三思”?这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启示?
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
1.下雪天,当路面出现积雪时,环卫工人会往雪上撒盐或沙。老师让学生们思考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为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增大汽车与地面的摩擦,也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会加速冰雪的融化。就上面这些同学的观点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哪个环节 (  )
A.提出问题  B.形成假设
C.获取证据 D.反思评价
B
课堂练习
2.小明在厨房里看到一种白色固体,白色固体是什么呢 小红认为“可能是食盐”,小华说“可以尝一尝”。对于“可能是食盐”这是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填字母,后同),对于“可以尝一尝”这一过程应是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
A.提出问题 B.形成假设 
C.设计并实施实验方案 D.反思评价
B
C
课堂练习
3.泡腾片放入水中会发生剧烈的反应,生成很多气泡,兴趣小组的同学进行如下实验探究环节。这些环节正确的先后顺序为(  )
①产生的气泡是什么
②气泡可能是二氧化碳气体
③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④气泡是二氧化碳气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
A
课堂练习
4.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石蜡浮在水面上。
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_。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
三部分。将一根火柴梗迅速插入蜡烛的火焰中部(如图),
约3 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___(填“a”“b”
或“c”)最先变黑。
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___部分温度最高。

两边
c
课堂练习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一定生成 。
二氧化碳和水
课堂练习
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