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会 小学生 家教心主张 陪“顽童”成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班会 小学生 家教心主张 陪“顽童”成长

资源简介

小学生 家教心主张 | 陪“顽童”成长
摘要
孩子到了七八岁的年龄段,独立意识增强,对父母心理上的依赖逐步减少,但缺乏规则意识,自控能力不足。在养育的过程中,父母常常会因为孩子的叛逆行为感到困扰,甚至爆发亲子冲突。面对此种情况,父母首先应该学会自我反思,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其次,理解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多与孩子互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最后,用有效的方法来管理孩子的行为,培养其规则意识。
“怎么又要我写字?不写!”“凭什么听你的?不听!”“为什么让我去?不去!”儿子七岁以后,我明显感受到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听从劝告,常常一句话就将我怼回去。爷爷也常念叨孩子七岁以后像变了个人似的,越来越调皮。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儿子已经到了一个特别的时期——七八岁的年龄段。
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会变得十分顽皮,不服从管教,甚至有点小叛逆,尤其是男孩。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七八岁的孩子在进入小学以后,认知快速发展,社会经历逐步增加,自主意识增强,对父母心理上的依赖有所下降。虽然能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缺乏规则意识,自控能力不足,面对各种要求和规范仍然需要父母的教育引导和约束。这种半独立半依赖的状态使这一阶段孩子的管教变得困难起来:他们经常不听指令和劝告,在言语上与父母发生冲突;对待父母提出的学习上的要求常常逃避、抵触,排斥父母的教育引导;做事拖沓,缺乏时间观念;与弟弟妹妹的相处常常出现矛盾,故意惹事,引起父母的不满。
我常常会因为上述这些事情与儿子发生冲突,有时甚至情绪失控。在经历了一次次冲突后,我开始反思自己。通过复盘事情经过和事后反思,我尝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改善亲子关系,用更有效的方法来改善儿子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后,我发现自己的情绪稳定了很多,和儿子的关系也越来越好,儿子的行为也发生了良性变化。
父母该如何陪伴家里的小“顽童” 度过这一特殊阶段?结合以往教育经验,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自我反思,稳定情绪
(一)自我剖析,寻找根源
习惯性出现的情绪和行为往往有着深层次的心理原因。父母应该学会剖析自己,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形成更清醒的认识。
通过观察其他父母的教养行为以及与同龄人交流,我发现情绪稳定、心理灵活度高的父母,在养育男孩的时候会表现出较高的包容度,出现情绪问题的情况也会少很多。反观自身,我是一个容忍度较低的人,对孩子有着很高的期望,孩子的表现不符合预期时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为了避免这种感觉,我通常会用强硬的方式逼迫孩子就范。当弄清自己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以后,我豁然开朗,开始有意识地去察觉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监管情绪,学会暗示
父母应该学会监管自己的情绪,即觉察自己情绪的变化, 在情绪将要爆发的时候有所警觉,及时停止当前的活动,从情境中撤离出来,让自己冷静下来,以便后续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同时,还可以用心理暗示的方法,为自己的情绪松绑,提升心理灵活度,学会接受与自己预期不一致的结果。
在辅导儿子写作业的过程中,当我多次尝试平静地与他沟通,而他的表现仍然不符合预期时,我的愤怒情绪会立刻涌上来。此刻,我意识到再继续下去一定会爆发冲突,便立刻停止当前的事情,转过身让自己逐渐冷静下来,同时暗示自己:不要把结果看得太重要了,我已经很努力了,儿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这种“冷静隔离法”就像防火墙一样,可以让人将自己从愤怒、失望的情绪中解脱出来,而心理暗示则会起到缓冲器的作用,让愤怒情绪平稳着陆。
理解孩子,增进关系
(一)转换视角,走进内心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七八岁男孩的心理特点就是独立意识增强,但缺乏自觉性,规则意识薄弱,明知做错也不承认。父母一定要充分了解孩子的这些心理特征,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这样一来,当孩子再做出不当行为时,就能够理解孩子的动机,保持稳定的情绪;在采取措施时,就能够充分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照顾到孩子的情绪,以理智的方式来应对。
父母如何才能做到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行为方式?阅读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常常因对儿子的行为不满而与他爆发冲突。后来,我阅读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他的教育理念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学会了从儿童的视角去看待问题。通过视角的转换,我能够深刻地理解儿子的心理特点,对儿子的种种行为也更加包容了。
(二)积极关注,亲密交流
良好的关系能够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减轻冲突带来的破坏性。父母在平时应该注意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保持亲密的交流,这样即使与孩子偶尔出现冲突,也不会对亲子关系造成很大影响。父母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1. 主动关注孩子的良好表现
父母如果将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良好行为上,多表扬孩子,多肯定孩子,不仅会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 还会让孩子更加信任父母, 亲子关系更和谐。平时在与儿子交流的过程中,我会注意观察或主动发现他的良好表现,及时给予口头表扬,例如当儿子能够快速地做好上学的准备或者写作业很认真时,我都会给予他积极的反馈,儿子听了之后内心也是正能量满满,做事更认真了。
2. 主动与孩子聊天
聊天可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也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情绪情感和人际关系状况,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聊天时机的选择非常关键,我一般是在晚上睡觉前与儿子聊天,这时候儿子做完一天的事, 内心很放松, 更愿意与父母谈心。我会跟儿子聊一聊班级当天发生的事情,聊一聊他的好朋友或者他喜欢的玩具、动画片等,儿子也非常乐意跟我分享,我们常常会聊很久。
3. 增加肢体接触
亲密的肢体接触可以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我的儿子是一个非常敏感的小男孩,经常的肢体接触可以让他获得足够的安全感。每天我都会主动抱一抱儿子,跟儿子碰碰脸,给儿子按按背,或者一块儿玩挠痒痒的游戏。在亲密的肢体接触中,我能够感受到儿子与我的关系越来越好。
塑造行为,培养规则意识
面对小“顽童”,除了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还应该从行为管理的角度,去塑造孩子的良好行为,帮助孩子适应各种规则。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系统地学习了应用行为分析课程。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我将应用行为分析中的方法策略运用到管理和塑造孩子的行为中来,例如代币系统、红利代价、行为契约、自我管理策略等。
(一)代币系统
父母可以用代币来管理孩子的行为,当孩子有良好的表现时,给予孩子相应数量的代币,孩子在积累一定数量的代币后可以兑换不同的强化物。对于父母来说,代币系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方式,既能强化好的行为,同时也能避免孩子的“动机饱足”。
儿子常常赖床不起,出门前拖拖拉拉,我一度很无奈。后来我尝试采用了代币系统,对儿子及时起床、快速收拾整理的行为进行强化,儿子可以用获得的代币兑换各种不同的强化物。经过一段时间,儿子的拖沓行为改善了很多。除此之外,我还用此方法培养了儿子独立洗衣服的技能和踢足球的运动习惯。
(二)红利代价
红利即额外的奖励,父母可以给孩子提供额外的奖励,如果孩子出现不符合期待的行为就将红利撤走,这样既可以约束孩子的行为,同时也不至于让孩子产生对抗情绪。
儿子常常在饭点跟妹妹发生争吵,我便采用了红利代价的方法,给儿子和女儿各五个代币,规定谁挑起事端就扣掉一个代币。采用此方法以后,儿子和女儿的行为有了很大的改变,我也可以安心吃饭了。
(三)行为契约
父母可以与孩子共同商定行为目标、强化的时间表和强化物,签订一份书面合同,用契约的方式来帮助孩子管理行为。儿子有一段时间跟妹妹玩的时候会因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矛盾,甚至会故意欺负妹妹。为了让他与妹妹友好相处,我跟他一起商量后签订了一份行为契约,只要他跟妹妹玩的时候能够照顾好妹妹,保证 30 分钟内不发生争吵,就可以得到一枚印章,集齐五枚印章就能够在周末的时候兑换奥特曼玩具或电影票。持续实施行为契约半年后,儿子的行为改善了很多,现在每次都能够跟妹妹一起玩角色扮演游戏很久而不会出现争吵。
(四)自我管理
如果孩子是在父母的命令、要求下去学习的,往往会缺乏主动性。对此,父母可指导孩子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在辅导儿子写作业时,我会询问他每天的学习任务,指导他绘制学习安排表,每完成一项任务后主动打钩,然后准备投入下一项学习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儿子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而我也不用反复督促提醒了。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需要得到尊重,需要用合适的方法去引导,父母不宜利用自身的权威去压制孩子。面对七八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父母应该多理解包容孩子的行为,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用有效的方法来管理、规范孩子的行为。这样做既尊重了孩子的个性,又能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使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