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活动设计 | 兄弟姐妹的那些事儿——以绘本为载体的小学积极关系主题心理课活动理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修订)》(下文简称《纲要》)指出,小学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角色意识, 培养学生对不同社会角色的适应”。根据《纲要》要求,结合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本活动课围绕学生与兄弟姐妹的相处和角色适应问题展开活动设计。塞里格曼的积极心理学 PERMA幸福理论认为,R 代表的积极关系会给人的幸福带来深刻正面的影响,使人具有更强的心理韧性及更高水平的幸福感。而一段积极关系的构建,需要彼此都有付出的动机且有所行动。本课以此为指导,旨在让学生习得与兄弟姐妹友好相处的方法。学情分析随着我国全面开放二孩、三孩政策的落地实施,非独生子女人群越来越多。据调查,我校 80% 以上的学生为非独生子女,在兄弟姐妹相处过程中,学生时而会产生不适应感与失落感,时而会发生矛盾与冲突,而这些矛盾与冲突引发的负面情绪经常得不到宣泄释放,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手足关系。为此,特设计本课,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泄负面情绪、理解对方的机会。在本课的活动设计中,教师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借助绘本《弟弟是个烦人精》,首先,按照在家中的身份角色(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独生子女)对学生进行分组。接下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进行投射,对故事中的“姐弟分别干了什么事”进行情节猜想,慢慢“ 走进爱”, 从而深度投射自己平日与兄弟姐妹相处的细节,逐步“发现爱”和“创造爱”,继而学会正确看待手足间的冲突。最后,鼓励学生与兄弟姐妹“双向奔赴”,共创有爱手足情。活动目标1. 认知目标:认识到在兄弟姐妹的相处中有冲突也有爱,良好关系是需要双方构建的。2. 情感目标:感受在多胎家庭中与手足相处的冲突与美好,体会爱的双向性。3. 技能目标:达成手足间的相互理解,学习友好相处的技巧。活动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觉察手足相处中存在的爱与冲突,并认识到好的关系是需要双方构建的。难点:学习在家庭中与手足相处的技巧。活动方法绘本阅读,讨论,角色扮演。活动准备多媒体课件,书写磁贴,马克笔,“ 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形象板书贴,白板笔,分组展示板。活动对象小学三年级学生活动过程一、导入阶段:猜猜“我”是谁猜谜语:“Ta”是家里跟我们年龄相差最小的人,“Ta”虽然年龄不太大,却有着大大的魔力。有的同学与“Ta”相处时很开心,有的同学与“Ta”相处时常伤心难过,有的同学与“Ta”相处时既开心也伤心。师:大家能猜到“Ta”是谁吗?生 1:我家跟我年龄相差最小的是弟弟。生 2:哥哥或姐姐。师:没错,谜底就是“兄弟姐妹”。大家都猜到了,本节课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聊一聊“兄弟姐妹的那些事儿”。在课前,老师对大家在家的排行进行了暗中调查并悄悄分了组,其中 1、2 组是“弟弟妹妹”组,你们是家中的弟弟妹妹;3、4、5、6、7组是“哥哥姐姐”组,你们是家中的哥哥姐姐;8、9 组是独生子女组。(为各组分别摆上组别展示牌)独生子女组将要担任的是老师的小助手,你们需要动用善于观察的眼睛和爱思考的头脑,为“哥哥姐姐”组和“弟弟妹妹”组出谋划策。这节课我们要从一对姐弟的故事讲起,这个故事就叫作《弟弟是个烦人精》。有一位姐姐,她即将有一个弟弟了,让我们看看在他们身上发生了什么事吧。设计意图通过猜谜游戏进行课前暖场,引入主题,并导出本课的绘本故事。二、展开阶段:走进爱展开绘本故事,播放音频《弟弟是个烦人精》,教师适时提问。故事内容:爸爸半夜把我从睡梦中叫醒。我知道,我的小弟今晚就要出生了。爸爸说我很快就要当姐姐了。我告诉他,我可不想当姐姐!一点都不想!但是,这根本由不得我。(视频突然发生故障,卡顿了几秒)姐姐突然大吼:毫无疑问,绝对没错,弟弟是个烦人精!师:咦,怎么了,视频怎么卡了?我们只听到弟弟出生了,然后姐姐就大吼了一句“弟弟是个烦人精”。咦,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同学们能帮老师找回故事中丢失掉的情节吗?提问:姐姐为什么大吼一句“ 弟弟是个烦人精”,姐弟俩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哥哥姐姐”组:讨论“弟弟”可能做了什么。“弟弟妹妹”组:讨论“姐姐”可能做了什么。独生子女组:讨论姐弟俩可能做了什么。小组成员发挥想象力讨论,并将讨论结果写到事先准备好的黑板磁贴上。“哥哥姐姐”组分享,一边分享一边将小组讨论结果张贴在“哥哥姐姐”的教具贴旁边。生 1:弟弟一定很吵,整天哭,姐姐烦死了。生 2:故事中的弟弟应该是趁姐姐写作业的时候故意把姐姐的作业撕烂,姐姐很生气。生 3:弟弟经常向爸爸妈妈告状,说姐姐这不好那不好,所以才惹得姐姐对弟弟大吼。师:弟弟做了这些事你们对此有什么感受?生 4:很生气、很愤怒、很讨厌、很烦!“弟弟妹妹”组分享,一边分享一边将小组讨论结果张贴到“弟弟妹妹”的教具贴旁边。生 5:故事里的姐姐应该是不喜欢弟弟,弟弟根本没做什么,但姐姐就是看弟弟不顺眼,所以姐姐才大吼“弟弟是个烦人精”。生 6:姐姐应该是故意在弟弟面前吃零食,但是又不让弟弟吃,弟弟来抢,姐姐不耐烦。师:姐姐做了这些事,你对此有什么感受?生 7:委屈、伤心、难过,不知该怎么办。独生子女组分享: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生 8:兄弟姐妹相处矛盾不断,麻烦事儿真多啊!生 9:我本来还想要个弟弟或妹妹的,现在我不太想要了!师小结:从这段故事来看,兄弟姐妹的相处充满着火药味:有时弟弟妹妹会忍不住做一些“捣乱”行为让哥哥姐姐不高兴,有时候哥哥姐姐就是看弟弟妹妹不顺眼,相互之间矛盾和冲突不断。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姐姐或弟弟做了什么事”进行充分猜测和讨论,投射出自身生活中手足之间相处的真实情况,由此感同身受,并认识到手足的相处有矛盾、冲突和不理解是正常的。三、深入阶段:发现爱师:兄弟姐妹的相处有时会充满火药味,但是只有火药味吗?生 10:我的哥哥有时会打我,但是他有时也会哄我。生 11:我和姐姐之间有时候有火药味,但她有的时候也会逗我开心。师:原来我们与兄弟姐妹之间不只有火药味,还有些别的,是什么呢?在这里老师有一个小惊喜送给大家,我们班同学的兄弟姐妹有话想要对大家说,请看大屏幕。教师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小视频,内容为兄弟姐妹对大家说的暖心话,例如“哥哥,我爱你”“谢谢姐姐经常给我安慰”等。采访独生子女组:在兄弟姐妹的相处中,你有什么新发现?生 12:不仅有火药味,还有关爱、有温暖,有很多幸福的甜味。师小结:兄弟姐妹的相处中除了“ 火药味”,还会有很多“甜味”!这些甜味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着幽默、温馨、温暖与幸福。故事中的姐弟俩,他们之间也会像我们班同学和兄弟姐妹那样,充满爱和幸福吗?请继续往下看。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认识到原来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除了矛盾冲突,还会有许多的爱与温暖,这些爱与温暖会让生活变得幸福甜蜜,为接下来的升华环节“创造爱”作铺垫。四、升华阶段:创造爱继续播放故事视频:姐姐终于忍不住大吼:“弟弟是个烦人精!”……(视频再次卡顿,中间情节丢失)故事最后的结局:我和弟弟相处得很愉快!弟弟是个烦人精?不可能啦!弟弟再也不是烦人精啦!师:咦,中间的故事情节又丢失了,姐弟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请小组合作讨论,并书写在磁贴上,全班共同制作兄弟姐妹“快乐相处小锦囊”。“哥哥姐姐”组:“姐姐”可能做了什么让姐弟关系变好了?“弟弟妹妹”组:“弟弟”可能做了什么让姐弟关系变好了?面向上述两组:你在与兄弟姐妹的相处中是怎么创造爱的?请分享你的成功经验。(独生子女组也可参与分享)学生讨论完毕后上台分享。生 13:姐姐可能过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弟弟长大了很可爱,原来弟弟的哭闹只是因为他太小不懂事,现在姐姐主动接受了弟弟。师:姐姐选择了接纳和包容弟弟。生 14:他们可能会逗对方开心,相互分享玩具和零食,陪对方一起玩,所以关系变好了。师:嗯,相互分享、陪伴的确是个促使关系变好的好办法。生 15:我虽然是独生子女,但是我跟我表妹相处的时候,如果发生矛盾了就会先忍耐,如果忍耐不了就找大人帮忙,这样不会让关系变得很僵。师: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选择忍耐和寻求外援。很不错。生 16:姐姐伤心的时候,弟弟过来安慰她。师:好暖心呀,弟弟会安慰姐姐。教师将学生分享的方法归纳、总结、展示在黑板上的“快乐相处小锦囊”中,如包容、分享、陪伴、谦让、安慰、赞美、照顾、忍耐、寻找外援、冷静等。采访独生子女组:你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新发现?生 17:有时有兄弟姐妹很烦,有时又很好。生 18:我现在又有点想要兄弟姐妹了!生 19:有很多方法能让兄弟姐妹的关系变好。教师结合学生的分享作总结:手足情是一段矛盾却又美好的关系;爱是双向的,有爱的手足情,需要我们共同创造。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日常与兄弟姐妹的相处妙招投射到故事中姐弟俩的相处中,主动“创造爱”,让故事中的姐弟俩关系变好,同时习得与手足友好相处的办法。活动反思在多子女家庭中,同胞相爱相争是常见的现象,许多学生为此感到困扰。为此,在进行了大量课前调查和素材调研后设计了本课,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目前的家庭角色,认识到手足日常相处既有矛盾冲突,同时又充满温情,从而主动寻找与兄弟姐妹和谐相处的方法。在课后访谈中,学生反馈很喜欢本课的形式和内容,角色分组和故事猜测填空特别新颖有趣,给了他们一个“吐槽”自己兄弟姐妹的机会。多数学生对手足之间的关系有了客观认识:兄弟姐妹的相处既有矛盾和冲突,更有爱,这些“爱”是可以通过双方的行动去创造的;一段积极的关系需要彼此的双向付出。本课尚有不足和遗憾之处。本课主要针对非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在其中显得共鸣少、参与度不高。为了体现全体学生参与的课堂理念,经过反复修改,最终确定让独生子女承担课堂观察员的角色,为“哥哥姐姐”组、“弟弟妹妹”组出谋划策,但只作为观察者观察课堂终究还是缺乏一定程度的体验性,有待改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