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二十四节气之立秋节气文化习俗 课件 (共1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生主题班会通用版二十四节气之立秋节气文化习俗 课件 (共18张PPT)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节气文化习俗




立秋的起源
立秋的习俗
立秋的气候
立秋的诗词
立秋的起源
8

7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
时间:在每年公历8月7、8日或9日。
热度: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仅次于大暑小暑的第三热节气。
立秋的起源
表示:开始。
表示:禾谷成熟。
立秋,就是禾谷开始成熟的意思。


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立秋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转折。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成熟。
立秋的起源
立秋的起源
元代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东汉崔 《四民月令》说:
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节气)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
周代,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的习俗
立秋的习俗
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立秋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习俗二:啃秋瓜
在南方,入秋这天吃西瓜,以防秋燥。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习俗一:祭祀土地神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立秋的习俗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
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
瘦了当然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
习俗三:贴秋膘
立秋的习俗
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
习俗四:晒秋
晒秋
立秋的习俗
一直以来,在中国广大农村,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之俗。
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祭奠祖先的风俗。
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陈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饮等风俗。



立秋的气候
立秋的气候
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
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
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元代文人吴澄编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立秋的三候为:
初侯凉风至
二侯白露降
三侯寒蝉鸣
立秋的气候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
立秋三候,一候为5天,共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
立秋后逐渐变凉:
立秋不代表秋天已经到来:
立秋的诗词
立秋的谚语
立了秋,便把扇子丢。
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丑秋荞麦白露花,寒露荞麦收到家。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丑秋无雨一半收,处暑有雨也难留。
丑秋下雨人欢喜,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摘花椒,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
头伏芝麻二伏豆,晚栗种到立秋后。
三伏带一秋,还有二十四个秋老虎。
立秋的诗词
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立秋
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
二十四节气之立秋节气文化习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