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主题班会设计《感恩,陪伴与成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主题班会设计《感恩,陪伴与成长》

资源简介

高中主题班会《感恩,陪伴与成长》
背景分析:
《说文解字》中对于感恩的解释为:“感,动人心也”,“恩,惠也”,感恩是“感激”和“恩惠”的结合。“感恩”首先意味着必须有“恩”,或者受恩者在观念上认为施恩者所给予的是“恩”,然后才能有表达感激的行为。
而现代社会中,父母过度关爱孩子,孩子的成长成为家庭生活的重心,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加重了这一现象——中间一代对子女过度溺爱,子女对父母总是予取予求,久而久之会觉得全家围着他转理所当然,不存在父母的“恩”,也不觉得这是对他的“恩”。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明白事理,有时在价值观念上认同父母对自己有“恩”,但在情感心理上却没有感受到父母的行为是“恩”。加之青春期特有的情绪波动,叛逆就成为这一时期的标签。
如何化解这一问题,首先应该精准地呈现和还原这一情景,把问题全部暴露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班会课这样一个环境之中冷静地思考究竟应该如何化解与父母的矛盾和冲突,在这些矛盾和冲突中,父母是不是一定是学生所认为的有错的一方。以点带面,以事件带思考,于是确定班会主题为《感恩,陪伴与成长》。
活动对象:
高一级学生
活动过程:
诺丁斯关怀理论认为,关怀并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体现的是一种关系。关怀作为关系的体现,可以理解为行为方与反行为方之间的关系。关怀不是一方施予而另一方接受的关系,而是双方都必须付出并收获的关系。所以我们设计了学生角色扮演,启发学生在表演或者观看的过程中思考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同时思考对于父母所给予自己的“关怀”,我们应该如何反应。
PART 1
导入
问题1:他很爱她,她美丽动人,也很聪慧。可是有一天她不幸遇上了车祸,痊愈后脸上留下了几道十分难看的伤疤。你认为他会一如既往地爱她吗
A.他一定会 B.他一定不会 C.他可能会 D.他可能不会
问题2:她很爱他,他儒雅沉稳,年轻有为,忽然有一天他破产了,一夜之间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并且查出身患重症。你觉得她还会像以前那样爱他吗
A.她一定会 B.她一定不会 C.她可能会 D.她可能不会
思考:什么关系中,A一定成立?
情景带入,具体分析
PART 2
(一)观看MV《时间都去哪儿了》,选取其中10岁、14岁、16岁、18岁的片段让学生来进行扩展演绎,并进行矛盾爆发点的分析。
10岁:还未踏入青春期,但是已经开始有自己独立的事情要做,会因为作业而烦恼,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便会向妈妈发脾气。
小剧场第一场:10岁,“妈,随便啦”
旁白:今天放学,老师留了好多作业,你正在奋笔疾书
(这时,妈妈推门走了进来)
妈妈(慈爱):宝贝儿,妈妈洗了你最爱吃的葡萄和猕猴桃,来吃一点
我(烦躁):不吃了,写作业呢,别烦我
妈妈(耐心):写那么久了,一定累了吧。先吃点水果吧,想先吃哪个
我(不耐烦):(手一挥,掀掉了盘子)哎呀,妈,随便啦!
旁白:妈妈叹了口气,默默蹲在那里收拾地上的水果
“我”觉得自己有些过分,却又不好意思道歉,只好呆呆地站在那里看着妈妈收拾完离开房间。
思考:大家现在已经长大了,你认为自己如果重返10岁,应该怎样更好地处理这件事呢?
14岁:有了自己的骄傲与想要追求的东西,为之付出的热情不被家长理解,反而招来了妈妈的“唠叨”,第一次冲妈妈大吼。
小剧场第二场:14岁,“妈,你烦不烦”
旁白:xxx又出了新专辑,好不容易攒够零花钱买到,一定要赶紧学会里面的歌,下个月的K歌大赛争取夺冠(开音乐)
我(大声):(歌词).......
妈妈:都一个小时了,赶紧写作业吧,你作业写完了吗?
我(恍若未闻):(歌词)......
妈妈(耐心):快要期末考试了,怎么还没见你上心复习呢,前天碰到你们老师他还说你最近的学习状态不好呢,这样下去怎么能行呢?初一是要打好基础的时期啊,基础打不好,中考可怎么办呢——
我(大声,愤怒):妈,你烦不烦!(关音乐)
(音乐声戛然而止,屋内一片寂静)
旁白:妈妈震惊地看着我,脸色苍白,久久没有说一句话
是我错了吗,我只不过想要在下个月的K歌大赛中表现得好一点而已,唱歌是我的爱好啊!
思考:这时你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产生的分歧点是什么,父母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唠叨你的呢?
16岁:进入到高中校园,个人独立意识已经完全觉醒,想要有自己的隐私权,面对妈妈私自看自己信件的行为,感到愤怒,而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认为自己遭到了轻视和不尊重。
小剧场第三场:16岁,“我的事不用你管”
旁白:高中第一年的学习开始,新环境和新同学都让我无比兴奋,生活就像是电影中说的巧克力一样,每天都充满着惊喜。但是今天我回到家,却感觉家里的气氛很不对
我:我回来了
妈妈(严肃):回来了
我(瞥见妈妈手里的信封):你怎么能随意动我的东西!
妈妈(扬了扬手里的信封):这是什么东西
我(生气):不论是什么东西,那是我的私人物品,你不应该擅自动的吧
妈妈(冷静,从信封中拿出信):这是情书吧。刚上高中就谈恋爱,你想要耽误学习吗?
我(企图上前夺过信):我是有隐私权的,你怎么能随便动我的东西还看我的信!
妈妈(生气):你想过高中三年要怎么过吗,你这样会荒废学业的!
我(生气,大声):高中要怎么过是我自己的事,你能不能尊重我一下,为什么事事你都要管,我不是你的附属品,我是一个独立的人啊!
妈妈(激动,撕掉信):我不管你谁管你,这是谁写的情书,马上给我断了!
我(激动,大声):不,你什么都不懂!我的事不要你管!
(啪——母亲在激动中抽了“我”一耳光,我哭着跑开,母亲很后悔)
旁白:那是长这么大妈妈第一次打我,我很难过。那封信是班里一个男孩子写的,但是我并没有接受,我只想安安静静地读书。可是妈妈却连一句解释的机会都不给我,而且觉得她看我的东西的行为理所应当。我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个体啊,妈妈怎么就不能明白呢。
思考:与上面一样,这时你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父母为什么会表现得那么激动?你觉得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情呢?
18岁:即将离开高中没日没夜的试卷、规矩,即将踏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向往的学校,自由似乎近在眼前,家长的唠叨终于可以抛在脑后,真正地去做自己。
小剧场第四场:18岁,“我要离开这个家”
旁白:高中三年终于结束了,我如愿考上了理想中的大学,到了大学开学的日子。临行前:
爸爸(语重心长):路上千万要小心,陌生人和你说话千万不能搭腔,知道了吗
我(心不在焉,欢乐):嗯嗯,知道啦知道啦
爸爸(无奈,宠溺):不要把爸爸的话当耳边风,女孩子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
我:没有当耳边风,您说的我都懂
妈妈(提着一大包东西):这些家乡的特产给同学们带一些吧,去了学校里,爸妈不在身边,要和同学们好好相处
我(看着这一大包东西,不耐烦):哎呀,不带了不带了,东西太多了,我先走啦!
(转身离开)
妈妈(着急):哎......你慢点走
爸爸(宠溺):路上注意安全
旁白:18岁,我终于成人了,我要离开这个总是束缚我的家,我要过自己想要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思考:尝试想象并描述一下父母在你走后的心情。
(二)学生来读妈妈的日记,看看在我们青春期的时候,妈妈的内心是怎样的?是否和你之前分析思考的一致。
日记展示:
十岁,你随手就将我精心准备的水果打翻了。唉,其实我所有的用心,都在为她精心准备的每一杯水,每一碗饭,每一份水果里。可能孩子还小,不理解吧。又或者她太累了。所以我没有说什么就走了,可是我也有点累。
十四岁
你说妈你烦不烦,我知道唱歌是你的爱好。可是当你像小狮子一样怒吼着,你烦不烦。那一刻,我的心都碎了。我只是担心你考不好又自怨自艾了呀。
十六岁
你说我的事不用你管,你渐渐长大,从小时对我的话深信不疑,到现在开始质疑,坚持已见。你开始独立思老,但我们也开始偶尔争执,对抗。想起自己的叛逆期,有一次和你外公激烈争吵后,他满眼的不是愤怒,而是淡淡的感伤。所有的青春都是义无反顾地争取独立与叛逆。那时的我不懂,你外公那么爱我,他只是以自己的经验试图提醒我前行的障碍,害怕我摔得头破血流。看着你,就像看到许多年前的我。我试图止你去犯错,可是也明白,如果不经由你自己的体验,哪怕头破血流,你又怎么成长呢。
十八岁
你说,我要离开这个家。记得龙应台说过: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和你爸爸看着你义无反顾离开的背影,萧瑟落寞地互相对视了一眼。沉默了。你长大了,家成了你去远方的牵绊,我们终将分离,妈妈为你的离开既欣慰又难受。愿你从心所愿,逐梦世界。我和你爸爸会永远在家守候,累了倦了,记得回家。
(三)整体分析:
20岁:妈,我想你了
思考:为什么仅仅两年之后,态度就发生了转变?
24岁:妈,你当时是对的
27岁:妈,女儿舍不得你
29岁:只有做了妈妈,才明白妈妈的含义
33岁:时光请你慢些吧,别让妈妈再老了
33岁成年时的愿望,其实在5岁的时候就已经许下了:我要快快长大,妈妈永远漂亮!
总结:我们总觉得与父母之间爆发的争吵是他们不够理解我们导致的,但客观地想一想,我们又何尝理解过父母呢?父母都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疼爱我们的人。有时候他们或许找不到与我们沟通的合适的方法,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不是指责和埋怨,而是看到他们的无措,通过良好的沟通来告诉他们其实我们知道父母是为了我们好,但我们已经是准成年人了,大家应该用成年人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PART 3
年龄模拟,家人能陪我们多久
给每个组发放统一的长纸条3张,分别代表你,你的父母,你的祖辈的年龄刻度。
把纸折成十等份,然后再用笔在折线上由下到上依此标出0、10、20、30……100,它们分别表示从0岁到100岁的刻度。将已经度过的年岁撕掉,看一下家人们之间彼此还可以相伴多久。
DAY 04
升华感情
播放公益广告《打包篇》,了解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由内而外生成感恩意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