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工作案例分享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班主任工作案例分享

资源简介

初中班主任工作案例分享
班主任工作案例分享
一、案例描述
一天深夜接到一个家长的电话,电话中家长很焦虑甚至有些哽咽的表达了自己对孩子教育的无力,原因是孩子在上小学时学习优秀并且对自己的话言听计从, 自从上了初中以后发现孩子有些叛逆,甚至有些时候会跟家长对着干。这位家长不知道自己在管孩子的时候哪里出现了问题,所以特别苦恼,于是想到了向我求救。
本以为这是一个普通的初中生青春期叛逆问题,但是事情的发展却是一波三折,牵扯出了当下家长过于相信溺爱孩子和孩子不会积极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
二、案例分析
事件起因:
孩子非常喜欢篮球,在打篮球时看到别的孩子都有新的篮球鞋,而自己的篮球鞋好久都没换了,因此回家后想让自己母亲也给自己买一双新球鞋。但是孩子父母因前几年生意失败导致家庭负债累累,所以家境并不宽裕,而孩子要买的篮球鞋需要1000多元一双,如果我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也会犹豫要不要给孩子买。孩子也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所以以往孩子的母亲在以家里没钱为理由拒绝时,孩子一直是默默接受。但是这一次在攀比心理得驱使下,(这次矛盾的背后很可能是孩子在多次遭到母亲以家里没钱为由的拒绝后,)最终导致了孩子积攒的负面情绪在此刻爆发。
说到这大家可能会觉得与前面提出的家长溺爱孩子和孩子不会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并不搭边,但事实上这就是整件事的导火索。
事情经过:
通过与家长交谈,家长希望我能够在学校里与孩子谈谈心,看能否解开孩子心里的这个疙瘩。后来我在班空里单独找到了孩子,并且以自己的求学经历为例子,告诉孩子家境出身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想要的东西,一定是靠自己努力来实现的,同时也希望孩子能接受现有的家庭情况,进而能够理解父母的难处。当时孩子并未做任何表示,我以为他是默认了我的观点,也就放心的让他回去了。谁知第二天上课却发现这个孩子没来上学,于是我赶紧联系了孩子的妈妈,可能是对老师有些愧疚,谈话期间她支支吾吾的说不清楚,但大概意思是:因为买鞋的事,孩子心情本来已经平复,但是昨天的谈话让孩子感觉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孩子认为家长把自己的家丑摆到了老师面前,而老师会让全班同学知道(恰巧当天数学老师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在课余时间强调了家庭与个人努力相关话题),所以孩子情绪更加激动,回家后闹着不来上课。
了解了情况后,第一反应是对于这件事自己当时太过先入为主,忽视了初中阶段孩子内心的复杂性,也没有做到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于是在孩子再次到校时我主动找孩子解释:老师只是想开导他,并让他树立自立自强的精神,并没有向其他老师和同学讲述他家的矛盾。说到这我想矛盾应该解开了,但出乎意料的是,本来安静平和的孩子在我面前好像变了一个人,斜着眼歪着嘴,咬牙切齿的看着我,而且跟他解释什么他也不说话,满眼的恨意,拒绝跟老师交流。我知道这样谈下去不会有结果,于是我带着满脑子的疑问,强忍着内心的不适,结束了这次谈话。谈话虽然没有化解矛盾,但是问题还是要解决。于是下班后我再次拨通了家长的电话,希望能从家长那了解更多关于孩子的成长经历。
在通话中,孩子的母亲在听完我的叙述之后,一直是在说是她的不对,孩子从小很听话,是家里情况不好,让孩子受委屈了,是大人对不住孩子,对于孩子妈妈的回答,我嗅到了很重的溺爱味道。
我截取了家长的两段微信文字:“滕老师,事情缘由我问过了,但现在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明白,我下班后到家看看孩子什么情况,咱们再联系,孩子一直这样,我也是很愧疚,对您也深感抱歉,对于我家孩子,您多担待,谢谢您!”
第二段是:“滕老师,您好!孩子的内心和您这个关系 ,看来很难调和,是我孩子的问题,跟您无关。我也没有什么亲近的熟人跟学校领导说上话,我能不能直接去学校,跟学校领导说明情况,给孩子调个班。”
开始的时候对话还算正常,可是越聊到最后,作为调解员的班主任竟然成为了家长转嫁矛盾的对象,我觉得家长在帮助孩子认识错误,正确疏导孩子错误情绪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对于这件事我明确了两点:首先家长提到的转班问题,我应该明确的回绝,因为根据学校制度规定,这是不合理的。其次,我意识到这次孩子的问题并不是哪方犯错的问题,而应该是就事论事,目的是为了纠正孩子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由于事先有所准备,我直接抛出了我的问题:“姐,你觉得在这次事件当中,孩子有错吗?”一向替孩子遮掩错误的母亲在此时语气明显一滞,语气也由之前的热情变得冷淡,我想着这个问题可能是戳在对方心理的痛处上了,家长可能会担心老师会对自己的孩子留下什么不好的印象。尽管不情愿,孩子的妈妈还是断断续续的说出了孩子存在攀比心理、不尊重师长的错误。接下来我肯定了家长对孩子错误的判断,紧接着又提出问题:孩子这些错误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家长那边再次陷入沉寂,我一直在静静地等待,过了一会孩子的妈妈说:孩子从小学开始尽管成绩优异,但却不喜欢与老师交流, 而且家庭教育当中,为了维护父亲的威严,孩子的母亲很少让父亲与孩子进行交流,可能出于家庭负债自卑的心里,母亲的交际圈也仅限于单位,所以就导致了孩子很少与他人交往。(这次谈话后之后我也侧面的跟学生了解了孩子的交际圈,确实朋友不是很多。)同时孩子的母亲也说出了她的顾虑:怕孩子之前的错误影响孩子在老师们心中的形象,因此才有了转班级的想法,(其实后来了解到这也是孩子出于好面子向家长提的想法,否则就威胁家长不去上学。)
在得知家长的顾虑后我向家长承诺不会因为孩子犯错误而轻视他,强调了自己对家长和孩子并没有恶意,孩子犯了错,应该找出错误背后的根源,及时纠正让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孩子妈妈在听完我的话后,语气明显变得欢快,放下了心理包袱。也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积极纠正孩子的错误心理,并保证以后有此类情况一定积极与老师配合。
事情虽然还没有结果,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种原生家庭导致的教育问题,很难通过一两次谈话就能解决问题,庆幸的是已经与家长达成了共识,相信在家校合作下,一定能让孩子走出心理上的阴霾,收获一个光明的未来。
三、总结与反思
这件事过后我对整件事进行了反思和总结,案例中的学生由于早期家庭教育不当,存在着孩子被过于溺爱以及不会积极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在整件事的解决中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对孩子错误的认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取得家长的支持和信任,就是这次事件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先说一下这次案例中表现不足的地方:1、在问题发展之初,了解了情况不够透彻,对于这件事自己太过先入为主,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忽视了初中阶段孩子内心的复杂性,也没有做到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2、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存在情绪化管理,因为孩子的不懂事,导致了自己情绪不稳定。在我看来教师育人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应该以理性的角度去剖析问题的根源,情绪化只会让问题更加复杂化,好在自己改正及时,使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其次是从这件事中获得的工作启示:1、家长在没有了解老师之前对老师都是抱有戒心的,说白了就是不信任,在他看来孩子是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人,所以在一些问题上会更偏向自己的孩子。所以在解决问题是不要对家长理解自己的工作抱有太大希望。2、在分析孩子的错误时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和保护,不但不正视错误,反而会为孩子照这样那样的借口。遇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简洁的问答式交流,即就错误本身展开问答。防止家长避重就轻转移话题。3、分析出孩子存在的问题后,一定要与家长进行沟通,确定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为了制造矛盾而是解决孩子的问题。
以上是我日常教学工作中的遇到的一个小小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帮助,一家之言,不足为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