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班主任 教育故事】青春期的那些事儿青春期的那些事儿“记得莎士比亚曾说过:“青春是块原料,迟早要制作成形。”而“青春期”就是制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每个孩子都会或早或迟的进入这个阶段。一旦孩子进入“青春期”,生理上由于神经元影响和荷尔蒙激素的分泌等因素,他的情绪是不稳定的,对于外界的感官和注意力等就会减弱,对于家长的情绪反馈是感应迟钝的,表现为家长说话孩子很容易“一点就着”,你的痛苦、烦恼等孩子很难捕捉或者是容易忽视;从心理上来说同伴关系是高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同侪的关系建立和反馈才是他最在乎的。在这一时期,家长如果没有良好、科学、持续的沟通,和孩子产生的大多数矛盾冲突是很难化解,达成一致的。所以大多数家庭的亲子关系就岌岌可危,在家庭里时常会爆发或大或小的战役。”处于这一时期的家长们当然是如履薄冰,和孩子交流的每一句话都要思忖再三,生怕又不小心惹恼了娃,让好不容易平息的“战争”再次升级。可以说这段时间的家庭生活是苦不堪言。而在经过无数次“交战”之后,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就成了拯救家长,挽回亲子关系的“救命稻草”。之前我在担任班主任的时候,经常会在深夜接到一些家长的求救电话。这也没办法,白天家长朋友忙于工作,晚上才有时间关注孩子,而一“关注”就容易出现矛盾冲突,化解不了就只能求救于老师,所以我也能理解家长的不容易。有一次晚上接近十二点的时候,响亮的铃声惊醒了我。我接到班上一位爸爸的“求助”电话,他忿忿地说现在孩子闹脾气,哭闹不止要离家出走,他无计可施了,万般无奈下找我处理。孩子拿出离家出走的杀手锏,家长慌了神。我先稳定了他情绪,然后让家长把电话交给孩子。因为平时这个孩子是班上很乖巧的一位女生,表现一直都是知书达礼,也是我的左膀右臂,接到她爸爸这个电话我还是很意外的。但我没有表现出我的疑虑,而是让孩子接了电话,让她平静情绪询问原因,做出再气愤也不离家出走的保证,之后的事情第二天到学校处理再说,才和家长挂断电话。挂断电话的时候已经接近凌晨两点钟了。第二天一早上我就叫她到办公室继续处理这个事情。在女生抽抽泣泣的哭声中结合昨晚的电话,我明白了父女俩因为学校集体活动购买演出服的事情产生矛盾冲突。家长认为只穿一次的演出服买了不划算,让她退出活动;孩子则懊恼自己没演出服,会拖班级后腿,这段时间训练也付诸东流,一起表演的小伙伴会责怪她。这件事站在不同立场,大家都没错。所以我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首先站在她的立场考虑,肯定她的集体荣誉感,再不失时机的聊父亲平日赚钱的情况,让她也理解父亲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其实我们的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懂事,没说一会儿她就自己反思了昨天行为有些过激,不该对挣钱养家的父亲大喊大叫,能理解父亲的决定但还是不认同,因为她不想因为演出服退出。我于是询问到“你昨天和爸爸的沟通是像今天和我沟通一样的心平气和吗?”她摇摇头,沉默不语。我摸着她的脑袋,轻轻告诉她“这么聪明的学生,应该明白不同的语气表达同一句话,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和父母的沟通很重要,你要表达清楚自己的需求,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蛮横无理的闹是事倍功半的,威胁,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也是明智的。离家出走是最下下策的。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激化矛盾。你还是没有买到演出服,之前训练的辛苦也就白费了。”她点点头,保证回去之后好好再沟通一下。看孩子教训有了,这事我也得帮她解决一下,“这件事情我和你家长沟通,保准让你登上舞台,不给班级拖后腿。你安心回去上课吧。”我给她吃了颗定心丸,就和她爸爸回了电话。我认为家长的建议很中肯,每年买不同的演出服费用高,只穿一次确实浪费。于是就提议活动参加,演出服可以用旧物改造。一来不铺张浪费,二来也可以展现出学生的创造动手能力。家长也表示赞同,结局皆大欢喜。“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的,情绪是不稳定的。但是也不是碰不得的瓷娃娃,重要的是我们成年人要有共情能力,明白他们的需求,站在他们立场上去思考,表达,大多数的矛盾是能够化解的。而我也想和孩子们说,“离家出走”这个杀手锏,能够威胁和伤害的永远只有最爱你的双亲,对于解决问题是毫无帮助的,遇到矛盾要学会智慧的化解,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要学会“避其锋芒”。现如今不做班主任了,日子是平静了不少。但是“求助稻草”这个角色还是依然在担任着。某一天的晚上,我接到了任教班级一位妈妈的微信,她说自己的孩子写情书给班上女孩儿结果被拒绝了,因为学生比较信任我所以希望我介入帮助疏导他一下。这位家长通情达理,有学识和一定的教育水平,她很理解这时期孩子出现对异性的欣赏是很正常的现象,只是对孩子的学业和心理会不会产生消极影响表示担忧。之前“早恋”一出,教育者和家长基本都是闻之色变,警铃大作,恨不得把一切都在幼苗时期就扼杀住一切可能。但是经过这么些年我们理论水平的发展,社会的多样性和高速发展,以及个人的实战经验教训,都告诉我“疏”比“堵”更有效,也更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我个人比较认同黄磊关于早恋的观点:对于异性的喜欢就是喜欢,没有所谓的早晚的区别。情不知所起,初中生对于异性的好奇、喜欢、欣赏都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你越避讳孩子越好奇,越刺激他去为此“冒险一番”。但是怎么疏导对我是一个高难度的挑战。说得轻了,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说得重了又怕刺激孩子造成二次伤害。不打无准备的仗,在和孩子谈话之前我先自己列了一个沟通的提纲:首先反复和自己强调,不要居高临下的用谈话的方式去交流,这样一开始就会无形之中拉开和孩子心灵的距离,要平等友好的去沟通。其次,表达自己对于他写情书行为的理解,正面去探讨两性关系,不避讳。最后站在语文老师的角度,分析此次告白失败的原因,根据孩子的反应随机应变。想清楚我要表达的内容之后我就在等待一个好的时机,能够顺理成章地和他沟通。经过几天的等待终于在一个晚自习我等到了最适合的时机。那是我的语文晚自习,第三节课的时候他看课外书籍正好被我撞上,于是我顺势就将他叫到走廊上。他低着头忐忑的出来,我先轻声提醒他扣好敞开的羽绒服,外面天气寒凉,还是要做好保暖工作。然后就直奔主题了。“听说最近你被拒绝了?”他一脸惊愕,没想到我会和他说这件事情而且这么直接。“老师你怎么知道?”“班级都传得沸沸扬扬了,我知道也很正常啊。”我平静的回复他。“哦。”“我不是你的班主任,只是作为一个年长一点的小阿姨和你聊一聊。首先是祝贺你,又成熟了一点。懂得欣赏女性并且很勇敢的去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情感。在别人拒绝你之后,你没有使用武力或者偏激的手段强迫他人,尊重他人意愿,是不错的。”他挠挠自己的脑袋,笑了一下:“我肯定不会强迫啊,这又强迫不来的。”看他轻松了一点,我准备再深入了解一下。通过友好的沟通,我得知他喜欢的对象是班级性格活泼,成绩不错的女孩子,而且人家用“不想影响学习,要好好准备考高中”的理由把他干脆的拒绝了。“你眼光不错啊,这样性格好,成绩不错长相也不错的女孩子我也喜欢。那你知道她喜欢怎样的人不?”“那肯定是优秀的人啊。”“怎么才算优秀?”“成绩要好呗。”“那你距离优秀远不?”“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人家拒绝你也不冤。要是还喜欢人家就知道自己该朝哪个方向努力了。”“我知道。我们这个时候是要搞学习。而且我们又没收入,我没能力我们也没办法在一起。”他笃定的回复我。看来现在的零零后比我们想的更成熟一些,什么时机做什么事情他想的很清楚。可是我并不仅仅想让他明白作为学生的责任,我也想借此机会让他明白读书的意义。从踏入学校大门开始,就是家长和学校一手安排生活和学习,很少有孩子懂得我们为什么要这么辛苦的去读书。正好借着这次情书事件,我想让孩子知道要想觅得一位优秀的伴侣,那么首先身处的环境平台要是优秀的,不然去哪里邂逅呢?其次,自己要是优秀的,如果不,是人家凭什么会喜欢你呢?毕竟“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所以我们要为自己赢得选择的权利,撑起一个家的实力,这个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明白自己读书的意义和任务,懵懵懂懂,浑浑噩噩中度过自己的黄金期,永远被动的去为家长为老师读书,对于需要终生学习的现代社会,这种状态是不能长远的。现在是我们学本领积累实力的时候。要明白“你若盛开,清风自来”。后来家长也和我打电话表达了感谢,说回家孩子把和我的聊天内容和他们分享了,也表示要更努力的学习。我是很欣慰的,虽然我不明白他能懂得多少,也不清楚他情感的后续,但是后来在教室看他自习的时间变多了,尽管还是会开小差走神,但是学习状态更加积极了。“早恋”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不必谈虎色变,只要科学的去处理,未尝不能帮助他们去更好的处理自己的情感和学习。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千姿百态的,也没有哪一部教育理论著作能够提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解决策略。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最重要的一点个人心得体会是:他们是在一个没有“权威”的时代背景下成长的,绝大部分的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信手拈来,所以不要试图用“权威”去粗暴的解决孩子所谓的反抗和不配合,最重要的是站在他的立场去思考,所有问题的背后都有形成的合理性的原因,我们要耐心的找到症结,帮助他们顺利的渡过青春期,锻造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