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四海忆国士 承志励行吾辈责》初中主题班会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稻香四海忆国士 承志励行吾辈责》初中主题班会设计

资源简介

《稻香四海忆国士 承志励行吾辈责》主题班会设计
#01
活动目标
1. 学习袁隆平院士的先进事迹,感受先锋精神;
2. 知晓“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意义,做到承志励行;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的美好品德,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
#02
活动准备
课件、相关视频、了解袁隆平60件小事(文字与PPT资料),拓展部分资料
#03
活动过程
01
一、 导入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今天的早饭是白米粥,捧着这碗饭却难以下咽。睹物思故人,从今往后,每次看到碗里的白米饭,我们都会想起这位老人。
02
二、盖世之功
在国人漫长的饱腹之路上,袁隆平有盖世之功。他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往小了说,这位杂交水稻之父让全国人都能有饭吃,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往大了说,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能稳民心,安天下,是国之发展的基础。
03
三、小念头 大作为
袁隆平爷爷出生在1930年,那是一个动荡不安、饥不果腹的时代。他的童年时光,几乎交织着连续不断的战火声。目睹过太多人流离失所的境况,也亲历过太多苦难哀痛,小小年纪的他便有了一个念头——我想让大家吃饱饭。
1949年,他如愿以偿地进了西南农学院的农学系。1953年毕业之后,袁隆平被分配到了偏僻的湖南农校教书。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研究水稻上。哪怕是身体不适,他也天天亲自下田观察,从未缺席。终于,1964年,在观察了1万4千多个稻穗后,他找到了6株不育株。1970年,试验田所在地发生了7.2级地震,为了生命安全,袁隆平也被要求撤离,但他就是不肯走,只因他不放心种子。就在这样一种危险的环境中,他研究出一株“野败”野生稻,这成为了所有杂交水稻的母本。也正是有这株“野败”,才有了后来养活8亿人口的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
在多数人的印象中,袁隆平爷爷是一位拥有响亮头衔“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名人。但其实,在平常生活中他是一个十分低调的人,曾经有过一个纪录片,里面袁隆平的孙女就给我们讲了一件趣事。小时候的她们并不知道爷爷是做什么的,当老师问起时,她说:“我爷爷是天天看天气预报的。”这个天真无邪的回答真是让人忍俊不禁,但同时也感慨,袁隆平爷爷如此有名望的人物,行事却如此低调。之前,袁隆平也在采访中说过,超市里几十块一百多块钱的衣服我就非常满足了,不需要用到几千块一万多块钱的衣服。
生活中低调简朴,工作中的袁老却是壮志凌云。袁老曾有一个举世闻名的梦想:禾下乘凉梦。为了这个梦想,袁老宵衣旰食,选育出高产、更高产的杂交水稻。只要田里有稻子,他每天都下田。“越是打雷、刮大风、下大雨,越要到田里面去看看,看禾苗倒伏不倒伏,看哪些品种能够经得起几级风。”如今水稻的产量提升,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袁老和他的团队又开始攻关高产高质量的杂交水稻,满足人们对口感的需求。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里,袁老担忧起了全球人民的温饱。
这就是袁老的第二个梦想: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隆平说,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为各国培养优秀人才,去各国讲学传授技术,将杂交水稻推广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袁老还立下“军令状”,要在2024年实现马达加斯加政府大米自给目标,2030年实现非洲国家的粮食安全。截至去年底,全球已有40多个国家种植了超过700万公顷的杂交水稻。什么是心怀天下,造福全人类?这就是!
年逾九十,绝大多数人都在含饴弄孙,安享天伦之乐。袁老还是风尘仆仆的样子。他几乎每天都要去试验田“打卡”,观察杂交水稻的长势。因为袁老许下了他生平的第三个梦想:攻克中国的盐碱地,彻底解决中国在粮食上的后顾之忧,让中国人吃饱吃好!2019年,袁老参加央视《面对面》访谈时说了这样一段话:“现在国家还有钱买粮食,如果人家一卡你,不卖粮,那就麻烦了,要饿肚子的。这是个问题!是大问题!”
“稻米”这个词,不只是的一个名称,不只是一样俗物,它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含义:“生命”。就在我们衣食无忧,还挑拣吃穿的时候,在地球的其它角落,还有1.55亿人饿着肚子睡觉,还有无数人,因为吃不上饭而死去。
在贫困孩子为果腹伤透脑筋的时候,我们却不用担心忍饥挨饿,因为袁老就是我们的底气!在一次采访中,主持人问袁老:是不是特别害怕饥荒饿死人的场景再次出现?他两眼噙着泪,连说两个“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袁隆平爷爷说过:“我不会再让中国人吃不起饭。”对于他来说,爱国就是粮食增产,用有限的土地养活更多的人。
在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 袁隆平也发表了自己的感言:“我得过很多的奖,这个共和国勋章是最高的奖,对我是一个鼓励,也是一种鞭策。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尽量发挥新的贡献。年纪大没有关系,我还没有痴呆,今后要向亩产1300公斤冲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04
四、胸怀天下 感念亲恩
母亲华静对袁隆平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袁隆平先生在自己80岁生日晚会上的致辞,这篇致辞以书信体的形式,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赞美、敬佩、感激、愧疚之情。字里行间深情满怀,声情并茂,感人肺腑。
(朗读袁隆平写个妈妈的信)
母亲华静曾对袁隆平说过:“上帝给你的不会太多。”于是袁隆平总是不断重复:“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纪录片《时代我》的最后,记者问袁老先生现在最关心什么?他一如19岁时的那个自己,回答得干脆:“最关心杂交水稻。”
有人说,人的一生,也可以比作四季。少年时代是象征播种的春天,青年时代是成熟的夏日,壮年时代象征收获的深秋,老年时代,则是人生的严冬。惟愿袁老先生的旅途里,永远春光明媚,不惧寒冬。
05
五、 缅怀英雄 承志励行
今天全天下所有吃大米饭的人们,让我们一起来悼念这位伟大的“庄稼汉”---袁隆平院士,他虽然逝世,但他留给我们高产优质的稻米让我们子孙后代都吃不完。我们有理由把他的名字刻在心中,传颂给后世,受世世代代的景仰,让人们记住他无量功劳。
沉痛悼念 默哀三分钟
袁隆平爷爷走了,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稻田,将水稻视为自己的血液,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他的事迹铭记于心。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鲁迅曾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又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袁隆平爷爷在农民丰收节的日子,寄语年轻人:我希望更多青年从事现代农业……希望广大知识青年投身农业研究。现在他却将粮食的种子,创新与奋斗的“种子”,留给了我们。
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传承。
让我们响亮的声音说出我们的心声:(学生齐说)
袁隆平爷爷:
我们会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
我们谨记:
丰年不忘饥苦,富岁当思节约。养成爱惜粮食,厉行节约的好习惯。
爷爷,您听到了吗?我们不会忘记您,一路走好!
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要传承袁隆平爷爷的精神,将“禾下乘凉梦”从我们这里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一起唱:我有一个梦 作词:袁隆平 作曲:杨柠豪)
老师活动反思:
中国的院士有很多,我们是永远怀念、祭奠不完的。可为什么要组织这个活动呢?因为孩子们需要,祖国需要,天地良心需要。袁隆平、吴孟超等等,他们是我们的长辈,是孩子们的爷爷,是这个时代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人。他们心系苍生、自己活着是为了更多人好好的活的人。我们为什么不祭奠他们?不缅怀他们?不歌颂他们?不赞扬他们?他们也平凡,是你的邻居,你的球友,你的哥哥,你的朋友……是的,他们和我们一样过着普通的生活,没有比我们向这个世界,这个大自然过多的索取什么,可他们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和胸怀做着最伟大的事业,他们可能视自己的工作是“命业”吧。他们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太多啦!我要做,做就有意义,不做什么也没有。如果这个活动能够让一个孩子感受到它的力量,为孩子前进的道路带来一束光,这将是值得的。为此,我无憾、无愧、无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