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班主任教育案例 惩戒之前先立“法”——让手机无处可藏“老师,小阳又悄悄带手机回班了,午休的时候还在刷抖音……”面对班委的“检举”,我的眉头紧锁,心里不是滋味。小阳本是一位阳光的男孩,虽然学科基础弱,但依然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憧憬。我和家长轮番给他进行的讲道理、引导、批评统统无效。据家长描述,小阳回到家把房门一关,抱着手机可以直到地老天荒。手机、电话卡被没收了,他又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攒下钱再买手机。总之,一旦离开了手机,他似乎便无法生存。“老师,小阳违反纪律,该罚!”“老师,罚他打扫卫生!”“老师,除了小阳,其实还有几个男生带了手机回来……”尽管今年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但由于多方原因,依然出现悄悄带手机回校的学生。班委的议论给了我启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班确实没有针对“手机管理”设定相关规则。我表扬了班委对班级建设的关心,承诺会认真处理。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人既有权力,也有义务,一切社会行为都要在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下进行。虽然班规不是法律,但也是能保证班级正常运转的制度化保障,而班规的制定是最能让学生清晰明确班级管理要求的办法,有了针对性的条例,可以使班级管理变得有“法”可依,即便需要实施惩戒,也更能让学生信服,从而进行相关教育。于是,一个新的任务随即诞生——修订班规。周一班会课上,我以认真严肃的态度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教育部公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和《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始惴惴不安,毕竟“惩戒”二字容易让人产生抵触情绪,“手机”又是学生的心头好,两者摆在一起讨论,难免使人多加猜想。“同学们,手机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疫情肆虐期间,我们更发现它是工作、学习的好帮手。可是,”我顿了一下,“手机的使用不当也会给我们造成困扰。我们是初三的大哥哥大姐姐,可以为学弟学妹们做好榜样,同时也为自己立好规矩,争取在对的时间做好对的事。”为了使班规的制定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协商产生,我们分组进行了讨论,初步拟定了针对手机管理问题所增加的班规条例,对于不符合法律精神的,都进行了删除或集体修改,形成“试行稿”。以两周为限,学生在新规试行过程中如果发现不当之处,可以及时向纪律委员反映,在下次班级会议时广泛征求意见并进行修改。一旦定稿,任何人(包括班主任)也不得随意更改,以保证班规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同时,我还征求了家委和助理班主任的意见,确保新规,尤其是惩戒性班规在具体实行时获得家长和老师们的支持,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我偷偷观察了小阳的表现,他一开始很不自然,直到后面发现老师没有公开批评,心情才平静了许多,还积极参与了随后的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班规修订后,我有意识地观察了班上的动态,学生们按照常规要求表现得很好。据附近同学的反馈,小阳这几天的午休都没有拿手机出来了。两周后,一张纸条打破了原有的平静:“老师,小阳今天中午拿手机出来打游戏了。”也许是侥幸心理作祟,小阳还是没忍住。第二天午休,我循例安顿好同学午休后出了门,却在15分钟后折回,果然发现小阳正低头看游戏录播。单独沟通时小阳没有进行太多辩解,但恳求能让他周六日能把手机带回家。至于原因,小阳则绝口不谈。班规在前,班主任不是一人说了算。我把班规拿了出来,认真跟小阳进行了分析和疏导,虽然很不情愿,小阳还是按照规定把手机交出来,并接受了相应的班级惩戒。随后,我跟家长反馈了情况,家长承诺会妥善处理手机管理的事宜。“手机风波”后,再也没有发现小阳带手机回校,上学迟到、上课睡觉的情况也得到了改善。在这次班规修订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通过和学生一起制定班级规范,一起完善修订班规条目,一起执行班级管理制度,能让学生清楚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果没有相关的班规,很有可能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不良后果。了解了班规的重要意义,参加了班规的民主修订,学生能更自觉地遵守班级管理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提高学生自觉拒绝诱惑的能力,对培养积极性的人格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总结在修订班规的过程中,以下几点是特别需要关注的:1.班规有其稳定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大大小小的情况,班规随之也需要定期进行进行合理的修订和完善。需要注意的是,班规修订时必须向学生清楚说明客观的缘由。比如,我班在针对手机管理进行班规修订前就对教育部刚刚出台不久的相关文件进行了学习和解读,学生在了解和认可了修订班规必要性的情况下,抵触心理会得到缓解。修订班规和制定班规一样民主公正,学生本身就是班规的制定者和修订者,除了能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增强了学生的法制意识,引导学生知法、懂法、守法。2. 立“法”不是为了惩戒,教育才是初衷。导致学生违纪行为的原因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犯错都是学生成长中的一部分,因此立班规除了有其严肃性和公共性,还应该体现其教育性。比如,我班在修订班规时特别增加了不同层次的惩戒性班规,同一层次的惩戒性班规下增添了若干相对并列的惩戒性条目。比如,对于初犯的同学可以选择较低层次的惩戒性班规;在同一层次的惩戒性班规下,学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自由选择。分层选择、自由选择的教育惩戒不但体现了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尊重,让学生感受到教育惩戒的自主性和人本性,还可以尽可能弱化教育惩戒的负面效果。3. 保障“法”的关键,是落实。立“法”能为班级运行提供依据,但惩戒也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保障其执行。制度的落实主要还是要靠学生本身,特别是班委和班内积极分子。为保证惩戒时能通知落实到位,保证学生的知情权,我班有特定的惩戒通知制度。与交警对违法停车下发整改通知书类似,每一位违反规章制度的同学在周五放学前都会收到由我班班委设计的整改通知单,上面列明所违反的条目,由负责登记的班委签名并盖上班章。这种形式能让学生明确自己被惩戒的原因,哪些规章制度是不能违反的,让学生对不正确的行为、不好的事物保持警戒之心,从而树立起生活的规则意识。如果说赏识是一种爱的表达,那惩戒就是对学生的另一种深沉的爱。正如《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第二条所规定,教育惩戒是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因此,教育惩戒不应该成为教育者不敢触碰的领域,毕竟失去惩戒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是软弱无力的。但教育惩戒有其特殊性,因此,更需要提前立“法”,并辅以更多的教育技巧和艺术手段,这将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更多的思考和研究,并加以实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