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班主任 教育案例 共情与引导,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论针对厌学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中班主任 教育案例 共情与引导,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论针对厌学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素材

资源简介

初中班主任 教育案例 共情与引导,搭建亲子沟通的桥梁——论针对厌学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
案例呈现
小汤是本人班级的一名学生,现读初三,本地学生。身材高大偏瘦,不大爱说话,也不爱笑,在班级比较沉默。初一第一学期一开学表现还可以,除了偶尔欠交作业、迟到外,与其他新生表现差不多。直到初二第一学期将要结束前1个月开始,小汤迟到的情况越加严重,所有作业不做、上课睡觉,整个人经常都是昏昏欲睡的样子。
于是我联系了家长,邀请家长到学校进行沟通了解情况,母亲表示工作很忙,在拒绝了两次后,我再次拨通家长的电话,家长同意来到学校进行沟通,那天家长到学校时已是下午6点半。家长反映说工作地点离家比较远,平时下班回到家都要将近7点,加班就更不能估计了。那次沟通,初步了解了孩子的家庭情况及家庭教育的主要负责人。母亲反映,孩子父亲常年在外省,极少回家,家里两个儿子,本班学生是大儿子,还有一个小儿子在上小学。对于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母亲说可能是因为玩手机玩得比较晚,有时候凌晨起来还看到孩子在玩。那次联系,我们达成共识:多关注孩子,对孩子电子产品的使用要进行监管。
联系后的一个星期,孩子的情况有所改善。到了第二学期,因开学长期欠交作业,因此以书面形式发出口头警告告知家长情况。学校多次教育没有效果,再次请家长到学校进行沟通。后来,孩子出现了旷课情况。于是本人联合级长进行了家访,后面又进行了电访、二次家访、微信等联系方式,在多次的沟通与指导下,家长从被动转为主动,积极配合本人工作,改善了与孩子的沟通,孩子的厌学情绪有很大的缓解,旷课情况明显改善。
案例分析,追本溯源
根据心理学的“冰山理论”,学生出现的不当行为是源于深层的原因,这是很显著的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成员教养态度不一致导致的学生厌学的情况。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分析如下:
一、学生家庭因素
1、父亲教育长期缺位
在第一次联系及第一次家访,我们从实地观察及言语沟通得知,小汤的父亲常年在外省(是否离异未能确定,家长不愿透露),极少回家,近两年的春节也没有回来。青春期的男生,父亲的教育与引导将发挥比母亲更大的作用,而这时候父亲的缺位,则让小汤容易产生自卑、逃避、焦虑等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则会表现在他的行为当中。因此,开始接触小汤时,小汤的不爱笑、躲避责任也许很大程度缘于此。
2、家庭内成员教育观念不一致
从家访得知,母亲工作很忙,甚至周末也要加班,孩子的衣食住行基本由同住同一栋楼的奶奶爷爷负责。在家访时,发现母亲对于小儿子说话语气更为温和,且不停地夸赞小儿子乖巧。而面对大儿子,母亲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无力感,经常唉声叹气,反映从小学开始就经常收到老师的投诉,已经无计可施了,并反映大儿子说不得,严重的时候会直接与母亲起冲突甚至是肢体冲突。而在旁的奶奶则责怪妈妈没有理解自己的孙子,对母亲的说法多次反驳,爷爷则更多是无奈与不插手的态度。家庭内成员教育观念的不一致,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管理模式,母亲想严格却因工作原因无法亲自教养;奶奶过分溺爱,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也会产生不知道听谁的的错觉,更容易产生趋利避害的想法,与奶奶站在同一个立场,面对妈妈的教育,孩子甚至会进行直面的冲突。
二、学生自身因素
小汤同学正处于青春期初级阶段,自我意识飞跃发展,个人情绪具有不稳定性,易冲动、且情绪爆发快、强度大、普遍存在反抗心理。在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与教育时,小汤更多地会随着自己的个体发展而“随心所欲”,缺乏规则感。
同时,小汤同学由于对学习缺乏正确的认知,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的落后,加上家庭因素,导致在学业的专注度下降,学习变得越来越吃力,而手机游戏成为了此时最好的情绪发泄对象及时间消磨工具,小汤同学离不开电子产品,长期玩手机到半夜凌晨,第二天回学校补眠,形成恶性循环。面对老师和母亲的管教,小汤选择逃避,故产生了厌学情绪,出现旷课行为。
三、学校的教育因素
在与家长的交谈过程中,也了解到,小汤从小学开始就经常被老师投诉关于行为习惯、学习态度、作业情况等,所以,在小汤的潜意识里,自己被定义为“后进生”,他现在的行为只是小学时候的延续甚至是“顺势发展”,老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容易被他突出的学习问题、行为习惯问题影响,而忽视了其他方面长处的发掘,学生因多次受批评,内心对教师的教育与沟通存在抵触心理,教师的沟通方式上并没有让他产生改变自我的欲望。
共情赢互信,引导出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说: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问题行为的背后往往潜藏的是家庭教育的问题,从小汤的行为及实地采访的情况看,根源还在于家庭。因此,要转变小汤同学的行为,就要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下功夫。
针对以上分析及实际了解情况,我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一、换位共情,取得信任
小汤妈妈一方面要肩负着工作生活的压力,另一方面还要承担着本应该父亲分担的教育责任,而学校对孩子的反馈基本属于负面,小汤妈妈由于长期收到老师对自己孩子的投诉,在心理上对学校的信息反馈已存在一种抗拒心理而出现了无力感,表面上说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内心不免因无计可施感到厌烦。因此,取得小汤妈妈的认可与支持是实施家庭指导的第一步。
在第一次家访后,我更多地去发掘小汤在校的进步表现及好的表现,用手机记录下来,适时发给小汤妈妈,记得有一次,我把小汤的课后托管参加体育运动的照片发给她,她很开心,因为她说很少能见到孩子这么开心的样子。在不断地正面信息的反馈后,小汤妈妈更愿意跟我主动反馈小汤的在家情况,还会问我某些事情怎么沟通。一来二去,我与孩子妈妈的关系变得融洽。我知道,我顺利打开了小汤妈妈的心房。
二、指导增能,缓和关系
家庭成员增能原则是家庭教育工作者开展家庭教育服务是需依据的原则之一。它提醒工作者每个家庭成员都具备优势与不足,在发掘潜力的同时,也要关注到某些能力的欠缺。
在第二次家访时,因为有了前面的尊重互信,氛围融洽了许多。我分别与小汤母亲及小汤奶奶进行聊天。首先肯定她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小汤的健康成长。并分别分析了在小汤的教育问题上,两人具备的优势。母亲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负有主要教育的责任,但由于前面教育方式过于单一,关系有一些紧张。而奶奶因为隔代,带有亲近感,所以,我建议母亲和奶奶首先就小汤的教育问题要达成立场一致,妈妈作为主导,奶奶进行辅助,发生分歧时,不要在孩子面前进行争辩,可事后进行沟通。同时,奶奶的话小汤容易听得进去,所以可以借此帮助树立妈妈的形象,缓解母子的关系。奶奶可在小汤面前多说说妈妈的不容易,妈妈对小汤的关心等等,重塑妈妈在小汤心中的形象。
三、科学指导,促进内驱
在得到家长对我的信任后,对家长与孩子的亲子沟通、亲子互动上,寄予一定的做法建议。利用好书推荐、好文荐读等方式,与家长分享亲子沟通、家庭教育的方法与方式。
(一)陪伴与倾听
建议妈妈也要多花时间倾听孩子的心声,多分享彼此生活工作的趣事。周末多进行亲子活动。增加周末的户外活动时间及方式,转移孩子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心理上不愿意成为依附在父母之下的孩子,希望以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因此,家长在沟通交流时,要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交流,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的决策中,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二)肯定
抓住机会多肯定孩子的表现。由于小汤是家中的长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母亲对待两个儿子的态度有所不同,也会加剧矛盾的产生。在日常生活中,母亲应该多挖掘小汤的闪光点,对其在家庭付出中予以肯定,提升其家庭存在感,让其承担部分的家庭活动责任,树立其家庭成员的责任感。
(三)充实
可以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劳动、艺术等活动,丰富孩子的课余时间,刺激孩子对外界的感知,开阔视野,从而减少接触电子产品的时间,慢慢地从虚拟世界把他释放出来。
四、完善评价,激发潜能
多方面评价提升学生的价值感、自我认同感。在日常的观察中,发现小汤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因此,对于小汤的评价要更加全面,肯定他的优势,巧用平台让他的闪光点被班级的其他同学所发现并认可。在班级的菜园种植中,小汤就很乐意去浇水、除草,我会悄悄拍下照片,发给小汤妈妈,也在班会课上展示出来,在收成时,让小汤给班上的同学煮一盘青菜,并进行分享,小汤的手艺得到大家的认可。
发挥朋辈力量,在团队中寻找力量。班级中成立帮扶小组,在他周围安排学习成绩良好、积极开朗的学生,在学习、行为规范上进行友情提示,同时,给予小汤相应的班级事务责任,培养起责任心。
降低对小汤在学习上的要求。根据他的实际情况,对小测过关、作业完成进行个性化要求,及时肯定,逐步提高要求。对于他的到校时间,也是按照这样的原则,早到一点就鼓励他,明天再早一点。再后面的学习时间,小汤都能与其他同学一样,准时到校。从那次开始,虽然过程偶有波折,但到目前,没有再出现初二第二学期那样的旷课情况。
始于问题,不止于个体
教育尤其是德育,是细水长流的工作。孩子的不良行为背后所隐藏的是关于个体成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一系列因素作用的结果。厌学,越来越成为中小学生学习障碍的凸显问题。而现象的产生不仅仅是表面呈现的逃避学习,涉及的往往是多方面的,而运用教育心理学等心理学专业知识进行分析,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才能更接近于孩子内心的需求。因此,面对学生出现的厌学情绪问题,要从多方面进行调查了解,深究原因,并对症下药。
本案例能取得预想中的效果,得益于班主任有较灵敏的教育“嗅觉”,当学生出现了无故请假、旷课等行为,用了解情况、家访等方式替代了责备。同时,结合学生的平日表现及家庭情况,做出初步判断并进行验证。
当感知到导致孩子产生厌学原因可能出现于家庭,家校合力是班主任解决本次案例的着力点。班主任能采用“共情”的方式,取得母亲与奶奶的信任,为下一步的家庭教育指导铺设了顺畅的沟通路径。
在采取措施方面,班主任从多方面入手,结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尊重孩子,并采取“小目标,小步调”的方式,降低对孩子的要求,逐步提升孩子对自己的认同感,消除抵触情绪,改变抵触上学的现状。
同时,班主任也关注到,一个学生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体问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利用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精神与思考人生的意义等理想教育,从心理上预防同类事件的发生。
家庭教育的地位与功用自古以来都被认可、肯定,但以往仅停留在重要性的阐述中。随着家校共育理念的深入,如何有效地提升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是社会及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及思考的问题。促进孩子更健康地成长,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就要走出学校教育的界限,适当地、恰当地给予家长一定的指导,使“家校共育”不仅仅使一句口号,而是相得益彰、互相补充的行动实践。孩子就像花一样,有着自己的花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家庭提供科学的教育理念,家校合力,适时灌溉、除去害虫,剩下的便是静待花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