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第二节 电解池 第1课时 电解原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榆次一中 李金虎学习目标1.认识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实际意义及其重要应用。2.了解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认识电解在实现物质转化和能量储存中的具体应用。学习目标1.通过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理解电解池中电子的移动,阴阳离子的移动、阴阳两极上的反应及其变化,电流形成的过程和原理。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2.通过建立对电解过程的系统分析认识的思维模型,理解电解的规律,会判断电解的产物,会书写电解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培养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学科素养。素养目标情境引入自1800年,伏打发明了伏打电池后,科学家们纷纷开始利用伏打电池研究电的化学效应,对水、盐溶液,熔融固体化合物进行通电实验,其中英国化学家戴维利用伏打电堆电解制得了钠、钾、镁、钙、锶、钡等多种元素,成为发现最多新元素的科学家。戴维教学过程一、电解CuCl2溶液1. 实验探究:在U形管中注入质量分数为25%的CuCl2溶液,插入两根石墨棒作电极。把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放在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石墨棒附近。接通直流电源,观察U形管内的现象和试纸颜色的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电流表偏转 电解质溶液导电,形成闭合回路与负极相连的石墨棒上——阴极 逐渐覆盖了一层红色物质 析出金属铜与正极相连的石墨棒上——阳极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 产生了氯气教学过程2.原理探究(1)氯化铜溶液中的电离过程有①CuCl2=Cu2++2Cl-,②H2O H++OH-;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Cu2+、Cl-、H+、OH-,通电前,这些离子在溶液中作自由运动。通电前通电后(2)通电时,在电场的作用下,溶液中的离子作定向运动,即Cl-、OH-趋向阳极,Cu2+、H+趋向阴极。教学过程总反应式是Cu2++2Cl- Cu+Cl23.电极反应式Cu2++2e-=Cu2Cl--2e-= Cl2↑4. 结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过程,就是电解质溶液的电解过程。教学过程二、电解原理1.电解使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在阳极、阴极两极引起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叫做电解。2 .放电当离子到达电极时,失去/获得电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称为放电。教学过程3.电解池(1)定义: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叫做电解池,也叫电解槽。(2)电解池的构成条件①有外接直流电源。②有与电源相连的两个电极。其中与电源正极相连的叫阳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叫阴极。③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④形成闭合回路。二、电解原理教学过程(3)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式(以惰性电极电解CuCl2溶液为例)(4)电子和离子移动方向电子:从电源负极流向电解池的阴极,从电解池的阳极流向电源的正极。离子:阳离子移向电解池的阴极;阴离子移向电解池的阳极。教学过程请结合右图绘制反映电解池工作原理的示意图,并与同学交流。示意图要求包括以下内容:(1)注明电解池的组成;(2)标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发生的区域;(3)标明电子的运动方向和阴离子、阳离子的迁移方向。思考与讨论:教学过程电解池工作原理示意图教学过程电解池中阳极、阴极的判断①电子流向:电源负极→阴极,阳极→电源正极②离子移动方向:阳离子移向阴极,阴离子移向阳极③电流闭合:电源正极→阳极→溶液→阴极→电源负极教学过程(1)电解时必须使用直流电源,不能使用交流电源。(2)常见的惰性电极指石墨、铂(Pt)、金(Au),活性电极是指金属活动性顺序中Ag和Ag之前的金属。(3)电解过程是化学变化,而金属的导电是物理变化;书写电解总反应式要注明“电解”或“通电”这一反应条件。(4)原电池装置和电解池装置的最大区别是看有无外接直流电源,有外接直流电源的是电解池。【点拨】下列关于电解池工作原理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一种将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的装置B.电解池中阳极与直流电源的正极相连C.电解池工作时,阳极发生氧化反应,阴极发生还原反应D.与原电池不同,电解池放电时,电极本身不会参加电极反应典例1.【答案】D课堂练习如图,电解质溶液是NaCl的水溶液,经过一段时间发现d极附近有黄绿色气体产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a是电源的正极B.电子流动的方向:d→bC.c极发生氧化反应D.如果将c、d两电极互换,则c上也一定会生成黄绿色气体典例2.【答案】B 课堂练习为使反应Cu+2H2O=Cu(OH)2↓+H2↑能够发生,下列设计方案正确的是( )A.用铜片作负极,石墨电极作正极,氯化钠溶液为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B.用铜片作电极,外接直流电源电解硫酸铜溶液C.用铜片作阳极,铁片作阴极,电解硫酸钠溶液D.用铜片作阴、阳电极,电解稀硫酸典例3.课堂练习【答案】C 课堂小结课后小任务感 谢 倾 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