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班主任 教育随笔】以爱点亮少年之光——班主任工作教育案例分析以爱点亮少年之光习总书记说:“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在当班主任生涯里,始终没有忘记把关爱和温暖送给每一个孩子,把爱的种子种在孩子们心里。草在结它的子,风在摇它的叶,我们看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做的有些虽是小事,然而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细节,影响着学生的心灵。让我们记住了:一枝一叶一世界,一举一动总关情。一、了解孩子基本情况1. 学生基本情况:小邓,12岁,男,六年级,班里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太好。在老师和同学的眼里,他是一个“问题学生”:性格比较外向,反应灵敏,情商较高,特长也多。但他脾气倔,好哭,纪律散漫,还特喜欢睡觉,还经常闹事,对人傲慢无礼,甚至有时还强词夺理。没有好朋友,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上不够踏实,作业总是爱交不交,因此成绩一般。2. 家庭基本情况:小邓的父母长期在外地忙于做生意,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他,主要是孩子的奶奶负责寝食起居,照顾日常,而对他的家庭教育也总是简单而粗暴,还了解到孩子家里还留有一部手机给他,父母还经常给他很多零花钱。3. 不良行为的具体表现:古人讲:“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天赋,对这一点每个人都应该深信不疑。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人们开拓进取、向上奋进的动力,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素质。 小邓一面是口齿伶俐胆量大的聪明表现,一面是一塌糊涂的学习成绩;一面是活泼外向的性格,一面是没有朋友的寂寞。长期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使得小邓出现了严重的心理失衡。上课时,经常打瞌睡,就是站着也能睡着。要是没睡觉,老师讲课时,又不专心听,他就认为会了,就信口开河地说,“这个很简单嘛”之类的话语,同学都认为他好高骛远。有时候他与别人对抗得越激烈,他越能享受到快乐。和同学闹矛盾时,老师批评他做得不对的地方要改过来,他总会说某某同学也有错,是他先惹我的,反正自己没错,总是别人的错,像一只刺猬,时时张开尖锐的硬刺,不断地伤害别人,保护自己。二、案例分析造成小邓同学现在这样的个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 1、奶奶没有分寸的溺爱。奶奶对孙子总是过于宠爱、放任的,凡事都依小邓。他在家一直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氛围中,所以来到学校后,也认为凡事都要依他,谁都得听他的,稍有不如他意,就肆意指责对方,因此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差不多每天都有“投诉”,故同学们不敢与他交朋友。2、父母缺失的爱与教育。小邓的父母经常在外,没有尽教育的责任,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要是打电话联系父母,总是各种理由搪塞,自己也管不了孩子,随他去吧。就算偶尔回家,听到班主任的“告状”,大多采用恐吓、打骂的方式,从来不怎么关注过孩子的心理过程,小邓的种种举止可以折射出其父母的教养行为。 3、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当小邓攻击同伴时,大多数同学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导致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他,孤立他和排斥他。 三、教育策略1、学会正确与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由于小邓攻击性强,又懒散,又好吃,久而久之,导致班上的同学不愿与他亲近,了解他的家长们也要求自己的孩子不要跟小邓玩。针对这种状况,我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首先,通过交谈让家长了解到“受教育是每一个孩子的权力”,我们不能因为他是个“坏孩子”就剥夺他应有的权力;其次,通过介绍让家长了解到小邓也有好的一面,如他热爱劳动、心里善良,积极回答问题等等,我们应该看到他好的地方;最后,我要求家长加强对自己孩子的品德教育,提高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2)鼓励与同学和睦相处,同伴互助促成长。从小邓平日的言行中不难看出,他极其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在他的意识中,他认为和同学追打,你拉我、我拉你,这就是一种交往。针对这种情况,我在班上选了几名表达能力强又通情达理的小朋友,鼓励他们主动与小邓交朋友。希望用他们的言行来帮助小邓学会正确地与他人交往的方法,以此来缓解他与同学关系。 2、坚持正面表扬教育,慎用惩罚手段。 白岩松曾说:“一个人只有在不怕输的时候,你才能赢。”强攻不行,要智取。孩子在生活中时常会受到一些挫折,这些挫折在成人看来不算什么,却会大大影响孩子的情绪。记得开学前几天,就有同学来向我报告:“老师,小邓又打人了!”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我把他叫到了身边,他发疯一样大喊大叫,趁我不注意还跑去攻击告状的同学。后来,我吸取了这次的经验教训,对小邓的攻击性行为不再武断地予以制止,而是平静地分析大吼大叫的缘由,看看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攻击别人的,如果没有外来刺激,他会不会有这种攻击行为。这样细心观察一段时间后,就可防患于未然,有效阻止小邓的攻击行为。或能偶尔用其它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就立即给予肯定、鼓励,逐步引导他学会正确表达情绪情感。 3、避免家庭教育方式的负面影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成长的过程,本来就是一个不断摔倒再爬起来的过程。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孩子的一生打上幸福的“底色”,让他们成为有爱又坚强的人。家长的情绪、言行是影响孩子情绪的主要因素。为此,我和小邓的家长联系,告诉家长恐吓、打骂不但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丝毫作用,而且会使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隔阂。如果长期受这种教育方式的影响,言行必定会有父母的影子,最终形成暴躁的性格。我还与家长达成共识:改变小邓的攻击行为需要耐心和毅力,“不可救药”“无法挽回”等悲观想法是不可取的,应有信心。此外,我还建议家长教会小邓正确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攻击他人的原因。在摸清孩子情感状况的基础上,多进行一些游戏,多与孩子交谈,以帮助孩子释放自己地负面情绪,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4、要引导培养被攻击同学的自我保护能力。 周国平在《只有一个人生》中说:“人应该具备两个觉悟:一是勇于从零开始,二是坦然于未完成”。面对攻击性行为,教会同学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如:当小邓想动手时,你可以提醒他不许打人,或者直接把他的手推开。如果没有察觉小邓的攻击迹象,而冷不防遭受攻击时,可明确表达自己的愤怒之情,甚至予以适度的反击。我故意冷淡小邓,重点关心被攻击者,用行动暗示他这些使人不快的行为将使自己受到冷落。四、效果与反思陶先生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现在小邓的脾气有明显好转,基本上能克制自己急躁的情绪,同学关系也相处得较好,学习成绩也进步了。面对小邓的转变,父母、老师、同学都很高兴。高兴之余,我得到了以下启示: 1、让爱呵护,用心感化。陶行知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在转变“问题学生”过程中还要有“五个心”,即对学生要有爱心,生活上要多关心,学习上要有耐心,做思想工作要细心,营造班级氛围要上心。2、家校携手,合力托举。习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庭教育是孩子受到的最早的教育,也是受到的最长久的教育,它伴随孩子的一生,影响孩子的一生,对孩子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孟母三迁”影响了伟大思想家孟子的成长历程,“岳母刺字”则造就了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从古至今,大多数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总是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想改变学生,首先得与父母达成共识,只有家校合力,才会看到转机。3、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问题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深入了解弄清学生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学习差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另外,我用家庭契约、班级契约的方式逐渐改变这个“问题”的小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种好习惯养成不容易,同样一种坏习惯改变也绝非易事。在学校常规检查的时候,我们班的这朵奇葩经常吸引眼球。他经常为了吃的东西哭哭啼啼,要么就四仰八叉躺在地上,毫无拘束睡着了。为了纠正他的不良习惯,我不仅制定了相应的班级契约,还和他父母沟通制定了家庭契约。如果能做到有改变,我也会奖励他。我抓住他进步的每个契机,一次次强化,这个孩子这半年终于有了明显的进步,我让他当值日班长;还可以让他当升旗手的机会。总之,正如一位名师所言: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是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却默默无闻,需要漫长的等待。不要看别人的花怒放了,自己的花还没有动静就着急了,放弃了。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转化“问题学生”就是一场静待花开的过程。只要坚定信心,科学教育,依然保持一颗宁静的心,不急不躁,耐心等待,定会有万丈光芒之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