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时事热点提分必背知识点之“二十届三中全会”一、热点聚焦:二十届三中全会与中国式现代化——以史为鉴,探寻改革之道2024年7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胜利闭幕,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擘画了宏伟蓝图,吹响了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号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也对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透过历史的视角,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以及深远影响。1.从“富国强兵”到“中国式现代化”: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近代以来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目标一脉相承。回顾历史,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仁人志士不断探索救亡图存之路,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到“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再到“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富强、走向现代化的强烈愿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取得了“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2.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系统集成、突出重点”: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改革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中国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起步,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累了宝贵经验。如今,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更加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需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聚焦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以更高效的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3.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置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性、协调性。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巨大成就。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物质文明的现代化,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现代化,需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提升。4.从“封闭落后”到“高水平对外开放”: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决心。回顾历史,中国曾因闭关锁国而落后于世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实现了经济腾飞,也为世界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今,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加积极的行动参与全球治理,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5.从“中国制造”到“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回顾历史,中国从“中国制造”起步,逐步融入全球产业链,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如今,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6.从“韬光养晦”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二十届三中全会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视野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前途命运的责任担当。回顾历史,中国曾因积贫积弱而饱受欺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贡献。如今,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7.从“以人民为中心”到“增进人民福祉”: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得到彰显。如今,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8.总结: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历史,我们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考点链接:以史为鉴,探寻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举措的历史依据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举措,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根植于中国历史发展的深厚土壤,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和升华。我们可以从以下历史考点中汲取经验和智慧,探寻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举措的历史依据:(一)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从秦朝郡县制到明朝废丞相1.考点回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秦朝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先河。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隋唐时期,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皇权进一步加强。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联系现实: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调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体现了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经验的借鉴。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3.思考与练习:(1)分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其演变趋势。答案:特点:皇权至上,君主专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演变趋势: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从宰相制度到内阁、军机处,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解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过程。从秦朝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开始,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增强。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实行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吏队伍的垄断,有利于皇权的加强。宋朝强化中央集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权力,并频繁调动地方官员,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皇权进一步加强。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结合史实,评价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答案:积极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有利于调动全国资源,进行大规模建设。有利于抵御外敌入侵。消极影响:容易导致君主专制,阻碍社会进步。容易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容易压制地方积极性,阻碍经济发展。解析: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古代的长期存在,说明它在维护国家统一、抵御外敌入侵、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中央集权制度也容易导致君主专制、官僚主义、腐败等弊端,阻碍社会进步。(3)如何理解“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答案: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解析: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具有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能够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带领中国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从商鞅变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考点回顾:中国历史上曾进行过多次经济体制改革,如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北宋王安石变法试图通过青苗法、募役法等改革措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最终失败。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并经历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探索。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2.联系现实: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对中国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3.思考与练习:(1)分析中国古代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及其成败原因。答案:特点: 以加强国家财政收入、维护统治秩序为主要目的,缺乏对市场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成败原因: 成功的改革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得到人民拥护,失败的改革违背历史规律,脱离实际情况。解析:中国古代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多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巩固统治秩序而进行的,缺乏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和运用。例如,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是因为它顺应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趋势。而王安石变法试图通过青苗法、募役法等措施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最终失败,是因为它没有解决土地兼并等根本问题,反而加重了农民负担,遭到人民反对。(2)比较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异同。答案:相同点: 都以公有制为主体。不同点:计划经济体制依靠国家计划配置资源,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国家进行宏观调控。解析:计划经济体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僵化、低效等弊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总结计划经济体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的一种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经济体制。(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答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制度保障。它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了政府作用,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三)对外开放的历程:从丝绸之路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考点回顾:中国古代就有着对外开放的传统。汉代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唐朝时期,中国对外交流更加频繁,日本遣唐使将中国先进文化传播到日本,鉴真东渡将佛教文化传播到日本。宋元时期,中国海外贸易繁荣,泉州成为世界著名的大商港。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联系。然而,明清时期,中国逐渐走向闭关锁国,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2.联系现实: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强调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坚定决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实现了经济腾飞,也为世界发展做出了贡献。3.思考与练习:(1)分析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答案:特点: 以朝贡贸易为主,政府控制对外贸易,缺乏民间参与。历史作用: 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华文明,也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文化。解析:中国古代对外开放主要以朝贡贸易为主,政府对对外贸易实行严格的控制,民间参与度较低。尽管如此,古代对外开放仍然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华文明,也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例如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传入中国,以及西域的葡萄、核桃等物种传入中国。(2)比较古代对外开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开放的异同。答案:相同点: 都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同点:古代对外开放以朝贡贸易为主,政府控制对外贸易。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解析:古代对外开放受到封建制度的制约,缺乏民间参与,以朝贡贸易为主。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开放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3)如何理解“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答案:“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指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活力。解析: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四)科技文化发展的经验:从四大发明到新质生产力1.考点回顾: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辉煌,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宋元时期,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西传,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相对滞后,错失了近代科技革命的机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取得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等重大科技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在一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联系现实: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创新驱动的现代化,需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3.思考与练习:(1)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兴盛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的影响。答案:兴盛原因:农业文明发达,为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政府重视科技文化发展。中华民族具有勤劳智慧的优良传统。对世界的影响: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也对世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解析: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展兴盛,与中国发达的农业文明、政府的重视、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等因素密不可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也对世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2)总结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落后的原因及教训。答案:落后原因:封建制度阻碍了科技发展。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科技潮流。教训: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科技,才能推动科技进步。解析:明清时期,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科技发展滞后,错失了近代科技革命的机遇。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科技发展更加缓慢。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科技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3)如何理解“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答案:“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是指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制度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推动科技创新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引擎。解析:中国式现代化是创新驱动的现代化。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才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五)社会治理的变革:从古代“德治”到现代法治1.考点回顾: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以“德治”为主,“礼治”为辅,强调道德教化和等级秩序。但也出现过法家思想,强调“法治”,如商鞅变法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法律成为维护统治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成为国家的基本方略。2.联系现实: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强调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建设,健全协商民主机制,健全基层民主制度,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坚持。3.思考与练习:(1)分析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答案:特点: 以“德治”为主,“礼治”为辅,强调道德教化和等级秩序。历史作用: 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阻碍了社会进步。解析: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以“德治”为主,“礼治”为辅,强调道德教化和等级秩序。这种治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阻碍了社会进步。例如,儒家思想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不利于社会平等和个人自由发展。(2)比较古代“德治”思想和现代法治理念的异同。答案:相同点: 都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不同点:古代“德治”强调道德教化,以人治为主。现代法治强调法律规范,以法治为主。解析:古代“德治”思想以人治为主,容易导致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现代法治理念以法治为主,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3)如何理解“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答案:“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指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法治保障。解析:中国式现代化是人民民主的现代化,是法治的现代化。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六)总结: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举措,是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历史经验,顺应时代潮流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史为鉴,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更加坚定地支持和参与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三、实战演练:以史为鉴,学以致用通过学习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回顾相关历史知识,相信你对中国式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改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现在让我们通过实战演练来巩固所学知识,并尝试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现实问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A. 商鞅变法 B. 义和团运动 C. 改革开放 D. “一带一路”倡议2.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辉煌成就?A. 闭关锁国 B. 郑和下西洋 C. 鸦片战争 D. 洋务运动3.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下列哪一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A. 世袭制 B. 科举制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君主立宪制4.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下列哪一科技成就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实力的体现?A. 指南针的发明 B. 火药的发明 C. 杂交水稻的培育 D. 造纸术的发明5.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下列哪一历史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A.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宋元时期 D. 明清时期6.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和能力?A. 鸦片战争 B. 甲午中日战争 C. 抗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7.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下列哪一外交政策体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A. 闭关锁国 B. 冷战政策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单边主义8.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下列哪一古代思想主张“以德治国”?A. 法家 B. 道家 C. 儒家 D. 墨家9.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A. 土地改革 B. 抗美援朝战争 C. “文化大革命” D. 西藏和平解放10.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A. 五四运动 B. 中共一大 C. 秋收起义 D. 遵义会议(二)材料题(共30分)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材料二: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按下红手印,将村里的土地分田到户,实行“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的分配方式,开启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材料三: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4分)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4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6分)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开放的意义。(10分)5.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改革。(6分)(三)探究题(共20分)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安全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1.列举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两次斗争。(6分)2.概述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两项重大外交成就。(8分)3.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对维护国家安全有何意义?(6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C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其他选项与市场经济发展关系不密切。B 郑和下西洋是明朝前期中国对外交流的壮举,体现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先进和对外开放的成就。A选项是闭关锁国政策,C和D选项体现了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的苦难。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确立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其他选项都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C 杂交水稻的培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科技的重大成就,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其他选项都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C 宋元时期,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C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取得的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体现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和能力。其他选项都是中国近代遭受列强侵略的战争。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A选项是闭关锁国政策,B选项是冷战时期美苏对峙的政策,D选项是美国推行的单边主义政策。C 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德教化和等级秩序。其他选项都不是以德治国为主要思想。A 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给农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其他选项与民生关系不密切。D 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开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其他选项均未确立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二)材料题1.(4分)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答案: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解析: 材料一中明确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体现了现阶段中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2.(4分) 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答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 材料二中小岗村农民将土地分田到户,实行“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分配方式,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体现。3.(6分)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答案: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解析: 材料三中提到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这些特殊政策和管理体制正是为了吸引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而带动国内改革,扩大对外交流,最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10分)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共产党推进改革开放的意义。答案: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解析: 材料一、二、三分别体现了改革开放对经济制度、农村经济和对外开放格局的深刻影响,这些影响都体现了改革开放对中国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5.(6分) 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改革。答案: (任选其一即可)秦朝商鞅变法: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地方官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将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加强了皇权。解析: 这些改革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作用。(三)探究题(共20分)1.(6分) 列举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两次斗争。答案: (任选其二即可)鸦片战争: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是其中的重要事件。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的战争,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壮烈牺牲。抗日战争:中国人民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解析: 这些斗争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决心。2.(8分) 概述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两项重大外交成就。答案: (任选其二即可)1955年,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解析: 这些外交成就都体现了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6分)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对维护国家安全有何意义?答案:增强国防实力,提高威慑力,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例如“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国防实力。提升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例如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科技成就,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展现了中国的科技实力。解析: 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进步对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