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话】小学心理辅导案例:“她不想上学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心理话】小学心理辅导案例:“她不想上学了”

资源简介

【心理话】心理辅导案例:“她不想上学了”
学习困境
一、案例简介
来访者:晓云的母亲(晓云,化名,女,小学三年级学生)。
一天下午,母亲带着晓云来到心理健康辅导站,我按照惯例询问“有什么可以帮助的吗?”母亲微微一笑,说:“我家孩子厌学?不知道怎么办?”我扫了一眼小女孩,她不是那种怯怯的害羞的样子,很自然地、热情地跟我打了招呼。此时我的心里就有了疑问,这么开朗的小女孩,怎么会厌学呢
母亲跟我讲了事情的经过(此时,我让晓云去旁边的房间自己玩会儿)。晓云贪玩,在一节课上手里一直在玩一块玩具橡皮,老师看到后提醒多次让晓云把橡皮收起来,但是晓云不听,老师气急败坏,就去伸手夺晓云手里的橡皮,但是橡皮是爸爸刚给晓云买的,晓云不舍,就跟老师起了冲突。类似的事件还有几次,都是晓云不服从老师的管理,导致老师多次请家长。直到一次,在老师拉扯晓云的过程中,不小心打着晓云了,晓云回家一说,爸爸就很生气,认为老师是故意针对晓云,甚至将事件闹到校长那里,要求学校开除老师。学校协商无果,委婉提出孩子可以回原籍上学。不得已,母亲就陪着晓云回到了镇上的小学读书,但是类似的事情又发生了,本来晓云就是中途回来上学,在校的表现惹得老师同学都不愉快,虽然学校没有明确表示,但敏感的晓云觉出了大家的不欢迎,然后就不愿意去学校了。
我听了母亲的讲述后,要求跟晓云单独谈谈。孩子一点也没有眼生,就像我们认识很久了一样,我问她母亲提到的几件事的始末,以及她自己的想法。晓云描述的事情跟母亲相差无几,但不觉得对抗老师的行为有什么问题,自己是喜欢上学的,但不喜欢被老师管。
从母女俩的讲述中,我认为该案例主要不是孩子的厌学问题,而是家长的教育观念存在错误认知。
二、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中母亲求助的问题是孩子厌学怎么办,但是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晓云本身并没有表现出不喜欢上学的情绪,晓云表现出乐意上学交朋友,只是不喜欢被老师管束,老师批评轻了,就不把老师的话当回事,批评重了,就引发强烈的反抗情绪,激化了晓云和老师之间的矛盾。小学生爱玩是天性,只是在不恰当的地方做了不合适的行为,只要认真引导,相信结果是会不一样的。
所以,我认为此案例的关键是母亲的认知出现了偏差。首先,在老师合理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作为家长,应与老师统一战线,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更好发展。即使教育理念与老师不一致,也应互相沟通,相互理解,一切为了孩子,家校合作,共同努力。其次,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对于孩子的交往方式应给与正确的引导。但是家长就是简单粗暴教育孩子,只要在外不吃亏就行,得理不饶人。所以孩子在与老师接触的过程中,也是不服管,不吃亏,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可想而知,与同学的交往也不会很好。
所以,此案例表面看来是孩子与老师与同学相处不融洽引发的不愿意上学,实际是错误的家庭教育导致的。
三、问题处理思路方法
鉴于该案例中来访者存在认知偏差,我采用了认知行为矫正,着眼于改变来访者的认知。这一技术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来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从而减轻其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的咨询方法。
首先,梳理孩子问题产生的原因。引导家长认识事件背后老师的用心,老师对于孩子置之不理的后果,归结孩子对抗老师的力量来源于家长的支持。联系孩子在家的表现,以及家长的处理方式,可以窥见孩子的行为是家长娇惯的结果。
其次,反思自身的教育理念。此孩子是家中二胎,又是女孩,从小父母比较溺爱。父母双方对于孩子并没有很高的要求,经常教育不要吃亏,甚至采取的方式比较极端。致使孩子用同样的方式与人相处。
最后,重新建立认知结构。家长意识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后,夫妻协商,统一意见,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形成统一的教育意见,并坚持落实。
四、辅导干预效果
鉴于该案例中来访者存在认知偏差,我采用了认知行为矫正,着眼于改变来访者的认知。这一技术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来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从而减轻其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的咨询方法。
首先,梳理孩子问题产生的原因。引导家长认识事件背后老师的用心,老师对于孩子置之不理的后果,归结孩子对抗老师的力量来源于家长的支持。联系孩子在家的表现,以及家长的处理方式,可以窥见孩子的行为是家长娇惯的结果。
其次,反思自身的教育理念。此孩子是家中二胎,又是女孩,从小父母比较溺爱。父母双方对于孩子并没有很高的要求,经常教育不要吃亏,甚至采取的方式比较极端。致使孩子用同样的方式与人相处。
最后,重新建立认知结构。家长意识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后,夫妻协商,统一意见,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形成统一的教育意见,并坚持落实。
家长意识到了问题产生的根源,表示自己先转变观念,积极配合老师,学习其他家长的教育方法,帮助孩子尽快融入学校环境。
五、经验启示
当前学生的厌学现象相当普遍,主要表现为对学习感到乏味,提不起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消沉、懒学并想辍学;厌学现象的存在,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和成长,而且也严重阻碍了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甚至这种厌学情绪感染到周围一些“免疫力”比较弱的同学,形成不良学风;作为教师,面对学生厌学的现象,需要我们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逐步将厌学转化到我想学,我能学,我会学。
那么,找出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就非常关键。有的是学生自身原因,如学生困难、成绩不良与人际关系障碍导致自信心缺失;有的是教学原因,如枯燥乏味的教学与教师行为的失范、繁重的课业负担与过度学习、班额过大使大部分学生不能有效参与学习互动;还有家庭对学校教育的不恰当认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厌学情绪。
只有掌握了学生厌学的心理规律,我们才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针对不同的心理现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由厌学转化为乐学。对待一些对学习无兴趣的学生,我们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漠然视之;要针对不同学生厌学成因,在遵循一般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再不断探索新方法,因人而宜、“对症下药”,为扭转其厌学状况而不断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