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主任工作案例丨“树洞”的陪伴——一位抑郁症学生的心理辅导记录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班主任工作案例丨“树洞”的陪伴——一位抑郁症学生的心理辅导记录

资源简介

高中班主任工作案例丨“树洞”的陪伴——一位抑郁症学生的心理辅导记录
01案例简述
某地学生M,18岁,在校期间表现良好,尊敬师长,刚上大学时有为班级贡献的想法,主动担任副班长。M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敏感,想法细腻,平时和同学关系忽冷忽热,在班级管理中,情绪波动也比较大。私下里,经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知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经了解,在高中时因家庭亲子关系问题,患有严重抑郁症,会发表厌世言辞,曾有割腕自残行为。
02
方案制定
本案例中,M因父母关怀缺失,继而引发了情绪管理、价值认同问题,这在大学生群体中是比较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M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辅导目标和应急预案,并展开教育引导。
辅导目标:短期内要稳定情绪,时刻关注,确保不会有过激行为;长期来看要从个人成长导向出发,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应对事件的情绪,持续关注。
应急预案:在第一时间按要求报备后,根据M的情况,制定了“舍友——心理委员——辅导员——校心理咨询室”的应急预案,必要时借助专业咨询和辅导,获取医学帮助,在保护隐私的情况下,责任到人,做好日常关注。
教育引导:应用心理分析、认知行为疗法,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按照“共情——焕新——破茧”的思路,与M进行有效谈心谈话累计超过600分钟,并根据辅导情况调整谈话方式,帮助其发现兴趣点并记录生活,探寻成长的价值,感受生命的美好。在交班后及时向接班老师告知M情况,之后仍与M保持联系,表达关心和问候。
03
问题关键点
1. 辅导初期:主动约谈,了解情况,倾听和共情,建立稳定情绪
辅导员以了解班情为由,在每个宿舍挑选1-2位同学进行谈话了解,排除M的抵触情绪,初步取得信任。通过谈话发现M喜欢写东西,但是不太愿意跟她人分享。M表示自己也有为班级做贡献的想法,但是自己不太懂得怎么跟同学相处。
初步建立信任后,逐渐了解她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以及内心真正的想法。谈话中,M说自己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突然有天多了个妹妹,而且她看到了另一个“温柔的妈妈”。父母对她和妹妹截然不同的态度,让她开始怀疑自己存在的价值,产生“不被爱”“不值得爱”等疑问。上学期间,她要保持“乖学生”“好干部”的形象,但是独处时,她往往感觉很痛苦,很崩溃。
2. 辅导中期:调整认知模式,合理归因,学会自我赋能
基于人本主义,采用认知疗法开展谈心谈话。引导她先要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明白学会“自爱”“自重”才能有“爱他”“敬他”的能力的道理。与她分享自己也曾面对少年离家上学的孤独、二胎家庭的亲子关系处理的困惑等,告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坏心情”,帮助她从“自己是怪人”的认知中跳出来。
采用比较法、经验法和投射法,从日常行为表现、她过去比较自豪的经历、老师同学对她的积极评价等入手,让她学会正确的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美好与不足,并积极接纳自己。
随后,对M进行家庭关系梳理,引导她尝试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思考家庭发展和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她学会在爱妹妹的同时,勇敢表达对父母的爱和被爱的需要。同时,再一次加强自我认知意识,告知她父母对待她的态度可能源于长辈之间的矛盾或误解,不应该将父母的错误情绪或行为与自己的价值挂钩,要用成年人的思维理性分析父母行为背后的原因,正确看待亲子关系,学会疗愈自我。
交流中,引导M合理释放不良情绪,通过运动、绘画等合理宣泄。在发现她喜欢文字时,与她一起寻找榜样力量,曾患有癌症和抑郁症的作家李兰妮记录治疗过程,用文字鼓励自己;著名主持人崔永元,勇于面对自我,通过看老电影,自我调整,战胜了抑郁症;歌手许巍也曾患抑郁症,但他坚持锻炼身体,通过阅读调整情绪;而作为老师,我在曾经的住宿生活中,依靠一群好友的书信来往感受温暖和关怀……
引导M通过阅读感知美好,用文字抒发情绪,积极面对压力和坏情绪,鼓励M将自己的故事说出来,要释压而不是施压。面对和同学交往时的矛盾,要学会调节不良情绪对自己的影响,真诚表达,不断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建立“每个人都是不完美但独特的存在”的意识,和喜欢的人交朋友。在生活中感受美好,学会幸福自我。
3. 辅导后期:引入家庭治疗并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借助朋辈力量,巩固辅导成效。
主动与M父母联系,希望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帮助M走出困境。沟通中,她的父母表示早年忙于事业,没有给予M足够的关心,其母亲和爷爷奶奶有矛盾,也极少主动和M打电话,而M从小懂事,总觉得她能照顾好自己。妹妹出生后,没有注意到她有那么大的情绪波动。现在父母想做出一些改变,但没法儿很好地找到共同话题。
因此,辅导员和父母达成一致,向其父母分享M在校动态和自己所知的一些沟通、谈话、亲子关系建立等知识,他们经常与M通电话或者视频,从双方生活趣事难事、日常生活叮咛关心等入手,走近M的生活,了解M对学业、对未来、对情感等的想法,让她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关心,感受家庭的温馨。
另外,安排亲密的舍友、心理委员关注M的日常情况,及时反馈,举办了宿舍联谊和班级活动,鼓励她更好地融入集体。引导M把思想、心理引导与班团管理、职业生涯辅导有机结合,帮助M学习如何更好地与同学交往,做好班干部,并且发挥她爱写、爱说的优势,在专业上拓宽思路,让M有获得感、满足感。
04
效果评估
1. 自评:
① M后来表明已经逐渐学会接纳自己,懂得自我欣赏,而不是总担心他人是不是喜欢自己,并将认知行为疗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② 愿意主动和父母沟通,及时表达自己渴望关怀和被关注的情绪,而不是闷在心里;父母也为过去自己对待M的态度给女儿带来的心灵创伤感到震惊和后悔,并不断修复与M关系,尽量平衡对待姐妹俩的态度;
③ M表示已经能够较好的处理不良情绪,也学会用更健康、积极的态度与同学交往。
2. 他评:通过跟同班同学沟通,发现M能够建立比较稳定的社交圈,并且受到班级很多同学欢迎,在处理情感问题时也表现良好,状态一直比较稳定。
3. 时隔两年,在不带班的情况下依然关注学生动态,偶尔聊聊近况,在临毕业之际收到来自M的亲笔信“我还记得您说可以成为我的‘树洞’……那个曾经的小世界已经不在了,谢谢您的陪伴,让我每个转折点都充满动力,您对我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以此信见证我们良师益友的关系”。
① M愿意通过心理征文的方式勇敢表达自己,于2022年参加“525”心理活动征文比赛,获校级一等奖、省级三等奖;
② 积极申请向党组织靠拢,通过考验并成为一名中共党员,在教学实习和学业考试中都取得优良成绩,获得优秀毕业生荣誉;
③ 积极备考“专升本”考试,并考上本专业唯一对口的本科高校。
05
经验与启示
1.辅导员要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开展个性化辅导。虽然带班人数多,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要善于利用机会了解学生情况,注重学生情感教育,提高自身沟通能力,懂得倾听,以共情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同频共振”,才能提前做好各类预防,遇到突发事件也能快速、全面地分析事情的诱因并做出行动。
2.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当代大学生原生家庭情况不一,成长环境不同,辅导员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关系及对自己的影响,用平和的心态去接纳原生家庭,用正面的信息来和父母建立连接。原生家庭可能给一些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但父母对子女的爱意可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父母产生冲突的时候,大学生应该理性处理和应对,学会换位思考。
3.通过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以及开展心理测试、角色扮演、真心话大冒险等心理健康活动,教会学生跳出问题看本质,培养兴趣爱好,教会学生调控情绪的方法,采用合理方式宣泄不良情绪,转移注意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