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公平正义的守护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 公平正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和违背正义的行为,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明白维护社会公平,离不开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制度保障,追求正义离不开个人的努力和司法的守护,,进而增强公平、正义观念,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较之七年级学生成熟,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很多事情缺乏辨析的能力,认识也较为片面。从认知层面来讲,公平正义的概念和内涵丰富抽象,学生理解和接受相对较为困难,不能多角度理解公平正义的含义,而且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在遇到不公平正义的事情时容易冲动,缺乏理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课旨在以学生生活中的案例入手,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在理解公平正义内涵的基础上,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用行动维护公平正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公平和正义的理念,培养自己的正义感,并能积极宣传和践行公平正义。2.合理对待不公平现象,提高坚守公平、守护正义的实践能力。3.知道坚守公平正义的具体做法,理解守护公平正义的必要性。【教学重点】掌握坚持公平正义的具体做法和途径【教学难点】提高坚守公平、守护正义的实践能力。【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赞歌》人们总是渴望公平的阳光普照,但公平的社会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公平从美好的愿望转化为现实,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和不懈努力,需要我们在生活中追求公平,捍卫公平。(二)讲授新课1.坚守公平(1)个人维护公平 探究活动一 《吐槽大会》设问:说一说你经历的或看到的“不公平”事情。(学校、家里、社会等角度,如考试作弊、插队等)谈谈你的内心感受?面对生活中不公平你会怎样做?如果视而不见会出现什么结果?归纳:个人如何维护公平?面对利益冲突,我们要站在公平立场,学会担当,以公平之心为人处世。遇到不公平行为,我们要坚守原则立场,采用合理合法的方式和手段,谋求最大限度的公平。小技巧:个人维护公平--公平之心、敢于说不、合法手段(2)制度保障公平 材料一: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材料二:人民法院在司法活动中,依法公正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干涉,人民法院对公民权利提供有效救济和保障。 思考:制度是如何保障公平的? 结论:制度保障公平:对立法而言,在规定权利义务、分配社会资源时,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保障每个人得到应得的;对于司法而言,在解决纠纷、化解矛盾时,要公平对待当事人,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2.守护正义(1)个人守护正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孟子;“牧羊十九载,茹毛饮血不变节”的苏武;“义薄云天,千里走单骑”的关羽;“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元景皓;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 提问:这些人在追求什么? 结论:追求正义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主题。正义感是公民的基本德性。期盼正义、实现正义、维护正义,是我们的共同心声。我们要做有正义感的人,以实际行动建构正义的大厦。 材料一:2019年3月10日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一男生持刀伤害学生小梁,崔译文护在小梁身前,保住了女同学的性命,自己连中8刀。事后,崔译文说:“再选一次,我还是会冲上去。”网友纷纷为她的义举点赞。设问:崔译文为同学挡刀的行为是什么行为?你从崔译文的行为中学到了什么?材料二: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中“见义勇为”已被悄然删去,取而代之的是对“会自护懂求救”的强调。设问:有的人认为“会自护懂求救”固然可嘉,但删除‘见义勇为”是否意味着未成年人在遇到不公平、非正义的事件时就应当绕道而行?归纳:个人如何守护正义?需要勇气,要敢于斗争,做到见义勇为。需要智慧,要讲究策略,做到见义智为。 课本探究与分享:审判员是否需要回避,为什么? 拓展:我国法律规定审判人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也有权要求他们回避:①是本案的当事人或者与当事人有直系血亲、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及姻亲关系;②本人或者其近亲属与本案有利害关系的; 在本案中,因为审判员与被告是亲属关系,可能会影响司法公正,因此需要回避。 结论: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司法机关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合法、公正。 活动:欣赏视频为了实现司法正义,国家积极推进以司法公正为核心的司法改革,要求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司法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三)课堂小结 公平正义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是法治社会的核心价值。实现公平正义,是国家、社会和全体公民的共同责任。让我们从点滴事情做起,携手共进,共建共享公平正义的美好社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