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七课复习课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二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七课复习课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二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七课复习课教学设计
核心议题:
杭州亚运会何以能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名片?
教材来源: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四/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12月第一版。
内容来源: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四第三单元第七课
授课对象:高二年级学生。
一、课标解读:
(一)课标分析:
1.课标内容:
(1)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2)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明确文化交流互鉴的途径和意义。
(3)辨识各种文化现象,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2.学业要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文化内涵为逻辑起点,从一般意义上讲述文化的有关专题,再到立足中国、继承传统、借鉴外来、着眼特色,从特殊意义上讲述文化建设的有关专题。从内容呈现的逻辑结构上看,层次递进、横向关联、环环相扣、一脉相承,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升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能力。第七课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以及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以及如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作为复习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必备的知识,尝试绘制思维导图,但是思维能力有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能提出问题,但不善于表达;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深度学习,落实核心素养。
四、学习目标:
(一)单元学习目标:
1.通过单元阅读,以单元大概念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能够正确认识并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通过介绍杭州亚运会举办国的文化特色、收集亚运会文化交流交融的实例等,能够正确区分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准确归纳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措施,做文化传播的使者,从而提升公共参与感。
3.通过讲述亚运会与人民、与时代、与融通不同资源的故事等,能够正确理解中国人民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准确归纳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从而坚定文化自信,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课时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教材,整理归纳出以大概念为统领的知识体系,总结提炼出必备知识。
2.通过对杭州亚运会真实情境的探究,结合高考真题,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3.结合近几年河南卫视频频出圈的现象,探究背后的原因,坚定文化自信,落实核心价值。
(三)评价任务:
1.展示学生绘制的知识体系,考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总体把握,完成目标1。
2.小组合作探究,形成结论,落实核心素养,完成目标2。
3.剖析高考真题,分析做题思路,达成目标2。
4.分析河南卫视成功的背后密码,形成研究性学习报告,落实核心素养,完成目标3。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把握中华民族精神。
突破策略:通过合作分享,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不同时期的突出表现,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既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阐明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明确在新时代,弘扬民族精神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学难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突破策略:通过对杭州亚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利用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实例分析,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要求及其关系。
六、教学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活动型教学法
七、教学过程:
(一)课标解读目标明确。
课标要求 学业质量水平 学习目标
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领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意义,弘扬民族精神。 1-2识别当前各种文化现象, 理解存在于区域、民族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 表明认同中华文化、尊重 域外文化、选择先进文化的态度。 2-2辨析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同文化交流互鉴、践行与传播先进文化的行为,表达文化创新的意义,揭示事物的文化价值以及各种文化现象背后的重要影响因素 3-1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 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4-2在全球视野下表现文化理解力和传播力,对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发表见解。 1、整体感知教材,整理归纳出必备知识。2、通过对杭州亚运会真实情境的探究,结合高考真题,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能力落实学科素养。 3、结合近几年河南卫视频频出圈的现象,探究背后的原因,坚定文化自信,落实核心价值。
设计意图:明确课标要求,提炼必备知识,完成学习目标。
(二)知识梳理体系构建。
课堂展示:请同学们展示课前作业,围绕“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概念建构以核心概念为统领的知识体系。
核心概念:文化、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精神
设计意图:整理归纳出以大概念为统领的知识体系,总结提炼出必备知识,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三)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情境创设】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2023年10月9日第十九届亚运会在杭州圆满落幕,16天里,来自亚洲各国和地区的参赛运动员在诗画江南度过了难忘的时光,在亚运会圣火下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今天,让我们再次一起感受这场亚运盛会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情景一:中国新时代杭州新亚运。
亚运会向全世界展现的是新时代的中国。中国作为今天的全球经济强劲引擎,中国始终没有忘记作为亚洲大国、世界大国的社会责任,这是一次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治理样板的实景演示,大量境外客人通过在杭州的耳闻目睹,能更加全面认识中国的发展观、治理观和生态观,从中国的现代化实践中获得启发,去探寻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情景二:最美中国风。
良渚玉琮是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迎宾表演中使用“水玉琮”敲击出激昂鼓声,以水为礼,击鼓迎宾;杭州亚运会开幕这天适逢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秋分。用收获欣喜表达欢迎八方来客的热情欢愉与开放气度;运动员入场时地屏上勾勒出寓意团结与友善的团扇造型、浮现“梅兰竹菊”的主题之窗尽展典雅、吉祥之意;烟雨染江南,女子清雅隽秀,在水墨画上起舞,仔细看,她的裙子上缀满了古建筑。
情景三:吉祥物和火炬。
“琮琮”名字源于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玉琮。展现了不屈不挠的创业精神,鼓舞人们激发生命活力,创造美好生活。“莲莲”代表世界遗产西湖,名字源于西湖中无穷碧色的接天莲叶,寓意纯洁、高贵与祥和。“宸宸”头顶钱江潮,额头嵌以拱宸桥的图案。展现了海纳百川的时代精神,架起了亚洲和世界人民的心灵之桥。“火炬”杭州亚运会火炬名为“薪火”,寓意中华民族薪火相传,也表达了各国运动员团结共融。以东方元素展现着亚运大舞台上的团结共融,也寄托着面向未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好愿望。
情景四:亚运会的感动瞬间(视频)。
【议学任务】结合材料小组合作探究,根据实际情况分为4组,每组解决一个问题并请代表回答:
1.我国为何能成功举办亚运会,举办亚运会对我国有什么意义?
2.面对开幕式浓浓的中国风,假如你是解说嘉宾,你如何向观众介绍中华传统文化?
3.亚运会是如何焕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的?
4.亚运会展现了我们什么样的民族精神?
【议学提示】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政治共同决定了文化,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实力增强,政治影响力的扩大,我国的文化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特别是竞技体育名列世界前茅,我们单从各类体育赛事的奖牌数就能看出,这正是文化发展的一种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亚运会的举办还能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展,促进各国在政治上的交流合作。
举办亚运会还可以发挥很多作用:
引领风尚——精神指引。亚运会生态文明的理念、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态度。
教育人民——教化育人,通过亚运会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可以教育人民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服务社会——精神食粮。亚运会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推动发展——力量源泉。亚运会所展现出的精神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为前提,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
2.亚运会中传递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
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生、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
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的强大凝聚力和连续性,在亚运会中呈现出新的时代活力,发挥着新的时代价值。
3.对于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怎样才能焕发生机活力,获得更好的发展呢?亚运会给我们展现了好的方式:创造性转化:对传统文化有借鉴意义内涵和陈旧的表达形式予以改造,转化为符合时代特点和要求的新内涵和新形式。比如吉祥物宸宸头顶钱江潮,额头嵌以拱宸桥的图案。展现了海纳百川的时代精神,架起了亚洲和世界人民的心灵之桥。创新性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补充、拓展和完善。使之适合当今时代实践和社会发展要求。比如杭州亚运会火炬名为“薪火”,寓意中华民族薪火相传,也表达了各国运动员团结共融。以东方元素展现着亚运大舞台上的团结共融。
4.在亚运会中我们的运动员、志愿者、工作人员和观众们呈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亚运会中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运动员们奋勇拼搏,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亚运会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新时代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亚运会正是中国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设计意图】
利用亚运会这个真实的案例把本节课串联起来,四个情景的选择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情景1利用中国新时代,杭州新亚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是杭州能成功举办?举办亚运会给杭州带来了什么影响?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突破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以及文化的功能两个重点;情景2聚焦开幕式展现出来的最美中国风,以解说嘉宾的身份给观众介绍中国文化,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同时突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以及当代价值这个重点;情景3以亚运吉祥物和火炬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亚运会是如何焕发传统文化活力的,突破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双创这个重点;情景4以亚运会的感动瞬间为素材,引导学生思考亚运会上展示出的中华民族精神,达到情感的升华。
(四)真题演练落实素养。
(2023·广东高考·T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社交化阅读作为一种全新阅读模式,以线上分享、互动、传播为特征,正成为数字时代的阅读潮流。点开网络阅读平台上的一部小说,读者可以在每段后面写“段评”,每章后面写“章评”,还可以点赞、吐槽、纠错、编段子,妙趣横生。
传统阅读以作品为核心,侧重个人品读,不易受干扰。社交化阅读则以读者为核心,凸显阅读的社交属性,能极大地激发阅读兴趣,使读者在便捷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帖、评论、弹幕等来帮助作者生成创作内容,获得与作者共创阅读内容的奇妙体验。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交化阅读更容易分散注意力,产生浅阅读和泛娱乐化阅读等问题。
虽然社交化阅读日益流行,但传统阅读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在图书馆、书店或农家书屋等实体场景里浸润书香仍是许多人的优先选择。在阅读中传承文明,关系到个人的素质提升与国家的兴旺发达。无论阅读的模式、场景等如何变化,开卷有益始终不变,阅读的意义始终不变。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分析阅读为什么会出现“变”与“不变”的现象。(8分)
设计意图:
通过对高考真题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主观题的答题思路:结构化的做题思路:
第一步:设问逻辑结构化;
第二步:材料逻辑结构化;
第三步:答案生成结构化。
(五)学以致用素养提升。
以“2021河南春晚”为起点,河南卫视连续打造了“元宵奇妙夜”、“清明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中国节日系列晚会,创作出《唐宫夜宴》、《五世请缨》等一系列展现传统文化的创意节目。这些节目以传统文化为基底,结合高科技的视听手段,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创新性、多样化。河南卫视在开创自身活泼而接地气节目审美风格的同时,保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重。运用创新的手段适当消解高雅文化的隔阂性,缩小与观众的距离感,激发年轻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骄傲感,真正做到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河南卫视文化类节目最突出的意义。
合作探究: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谈谈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晚会的成功对我们传承创新文化的启示。
设计意图:抓住河南卫视中国节日出圈这个热点,和本节课的主情景比较契合,同时也符合本节课的重难点突破要求,利用上面真题演练学会的解题方法,使学生快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六)作业设计。
以河南卫视为代表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出圈,有其背后的深层逻辑: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写一篇调查研究报告,字数300左右。
提示:
①深度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是在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过程中形成的,蕴含着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以《清明奇妙游》为例,它将“缅怀先祖”和“踏青郊游”的清明节日两大主题巧妙地融入进节目。
②中原文化的自信传播:河南卫视传播与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有着先天的资源优势,如地处天地之中的区位、悠久的古都文明、数不胜数的文化资源(如戏曲、武术、医术、非遗等),这些都为河南卫视立足中原文化,从中原文化之中取材创作提供了先天的便利与条件。
③高科技无隙融入艺术表达,真正实现创新性发展:节目巧用高科技、特效感和高概念视听,对当下网络文艺中的“网感”精准把握,突破“次元壁”,实现“戏+乐+舞+画+影”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组合,达成了节目的个性化传播。
设计意图:作为一个开放性的作业,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对本课重点知识的活学活用。
(七)课堂升华。
亚运会既是一次经济实力的展现,也是文化实力的展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也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亚运会集中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魅力,也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更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里我们看到无数的青年在亚运会上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年轻力量,同学们,希望大家也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
设计意图:通过集体诵读,引起情感共鸣,使学生自觉树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责任感,坚定文化自信,担当起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课后反思:
教学环节的设置:本节课作为复习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每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到最后的情感升华,既有对必备知识的梳理,也有对关键能力的提升,最后是情感升华落实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情境创设的选择:本节课作为一节复习课,学生已经有了一些知识储备,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并没有对知识点进行面面俱到的讲解,而是通过亚运会的情景创设,设计四个情景,对应本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落实必备知识和核心素养。
高考真题的选择:高考真题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通过对高考真题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在学以致用环节和课后作业设计利用河南卫视火爆出圈的案例,情景真实再现,学生有话可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
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堂预设和课堂生成还有差距,教学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