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学案课件(7份打包下载) 2024-2025-统编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学案课件(7份打包下载) 2024-2025-统编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2课时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01
要点梳理
02
知识深化
目录
03
课堂检测
目录
1.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定义 物质在 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 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内容 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毒性、热稳定性、腐蚀性等 、 、气味、硬度、熔点、
沸点、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等
区别 这种性质是否经过 才能体现出来 化学变化  
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  
颜色  
状态  
化学变化  
2.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性质 用途,用途 性质。
决定  
反映  
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判断(★)
例1 (2023·湖北)下列关于氢气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D )
A. 密度比空气小
B. 难溶于水
C. 无色、无臭
D. 具有可燃性
D
(2023秋·江门市期末)中国古籍文房四宝指的是“笔、墨、
纸、砚”,其中“墨”的主要成分是炭黑。炭黑的下列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
是( A )
A. 还原性
B. 常温下呈固态
C. 难溶于水
D. 熔点高
A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区分(★)
例2 【科普阅读】阅读短文,用“①物理性质”“②化学性质”“③物理
变化”“④化学变化”四个概念填空。(填序号)
硫是一种淡黄色的固体(属于) ,把块状的硫研碎(属于) ,取
少量放入燃烧匙内,将燃烧匙加热,硫熔化成淡黄色液体(属于) ,继
续加热,硫在空气中燃烧(属于) ,生成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属
于) ,说明硫具有可燃性(属于) 。
①  
③  
③  
④  
①  
②  
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例3 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C )
A. 金刚石的硬度大——切割玻璃
B. 氢气的密度小——填充探空气球
C. 氧气 具有助燃性——用于炼钢
D. 干冰升华吸热——人工增雨
C
1. 诗词凝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列诗句描写的变
化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C )
A.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
2. 纯净的铁是:①银白色;②密度为7.86 g/cm3;③熔点为1 535
℃;④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在以上的叙述中,你认为属于铁的物理
性质的是( B )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B
3.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其化学性质的
是( D )
A. 干冰易升华用作制冷剂
B. 金属能导电用作导线
C. 木炭有吸附性用于去除色素
D. 酒精能燃烧用作燃料
D
4. 分别取一瓶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观察到它们都是 色、
臭的气体,这些都是它们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闻气体气味
的正确方法是 。将
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中,观察到木条在盛氧气的瓶中燃烧得更
旺,而在盛二氧化碳的瓶中熄灭,由此可知氧气能 ,二氧化
碳不能 ,这些性质是物质的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你还
可以用 来区分它们。
无  
无  
物理  
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支持燃烧  
燃烧  
化学  
澄清石灰水  
5. 下列是有关木炭的叙述。请根据叙述回答下列问题,将序号填写
在空白处:
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固体 ②木炭能燃烧 ③在我国南方某些地方冬
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 ④将木炭粉碎 ⑤木炭可制成黑火药 ⑥木炭放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⑦发出白光
(1)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2)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3)属于化学反应现象的是 ,属于用途的是 。
①  
②  
④  
⑥  
⑦  
③⑤  (共18张PPT)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01
要点梳理
02
知识深化
目录
03
课堂检测
目录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的变化 的变化
本质区别 变化时 特征及伴随的现象 物质的 、____发生改变 常表现为改变颜色、 、 等,还伴随着 的变化(常表现为吸热、 、发光等)
联系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发生物理变化过程中,一般不会发生化学变化 没有生成新物
质  
生成新物质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形状  
状态  
放出气体  
生成沉淀  
能量  
放热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
例1 (2022·广东)下列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
A. 光合作用
B. 冰雪融化
C. 海水蒸发
D. 溪水流淌
A
例2 (2023·达州)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
家,古代诗词歌赋百花齐放、绚丽多彩。下列诗词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C )
A. 白玉为堂金作马
B. 暗香浮动月黄昏
C. 蜡炬成灰泪始干
D. 日照香炉生紫烟
C
(2023·怀化)劳动教育贯穿义务教育阶段。小明的
以下家务劳动,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D )
A. 扫地抹灰
B. 摘菜洗菜
C. 淘米下锅
D. 烧火做饭
D
化学变化的特征(★)
例3 能说明镁带燃烧时,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C )
A. 镁带变短了
B. 发出了耀眼的白光
C. 生成了一种白色的物质
D. 放出了大量的热量
C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C )
A. 有气体放出
B. 有颜色改变
C. 有新物质生成
D. 有沉淀产生
C
1. (2023·枣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古诗词是中
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以下诗句中划线部分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B )
A.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B.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B
2. 《辞海》中解释变化是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
状况,其中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形态上的变化。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
是( D )
A. 火上浇油
B. 死灰复燃
C. 食物发霉
D. 破釜沉舟
D
3. 四季之中常出现一些现象,其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 A )
A. 春天:春暖花开
B. 夏天:花香四溢
C. 秋天:白露成霜
D. 冬天:滴水成冰
A
4. (2023秋·高州市期末)广东有许多优秀的民间制作工
艺。下列工艺制作过程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C )
A. 雕刻云石
B. 精美剪纸
C. 酿制木格米酒
D. 编织青皮竹制品
C
5. 2023年9月23日,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在杭州奥体中心隆重开
幕。开幕式的下列活动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C )
A. 吉祥物破水而出
B. 升五星红旗
C. 点燃亚运火炬
D. 电脑合成“数字焰火”
C
6. 以下劳动项目涉及的变化与“生火做饭”相同的是( D )
A. 砍伐树枝
B. 收割水稻
C. 鱼叉捕鱼
D. 钻木取火
D
7. (2023·河南)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天工开物》记载的
下列工艺过程中,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C )
A. 甘蔗榨汁
B. 棉纱织布
C. 白土烧瓷
D. 楠木造船
C
8. 《礼记·中庸》中记载“初渐谓之变,变时新旧两体具有;
变尽旧体而有新体,谓之化。”,其中蜡烛在燃烧过程中能观察到蜡烛熔
化,属于 变化,而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这属于
变化。蜡烛发生化学变化时 (填“一定”或“不一定”)会伴随着物理变
化。
物理  
化学  
一定  (共20张PPT)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3课时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01
要点梳理
02
知识深化
目录
03
课堂检测
目录
1. 在进行科学探究时,常通过 和 等方法获取证据,通
过 和 得出结论。
2.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观察  
实验  
分析  
推理
探究步骤 实验现象 分析或结论
点燃前 观察蜡烛外观(颜色、状态、形状、气味),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 色、 态, 状,质 (填“软”或“硬”), 气味;____(填“沉”或“浮”)于水 硬度:
密度:比水
白  
固  
圆柱  
软  
略有  
浮  
小  

燃着时 ①观察石蜡的状态变化、烛芯的变化、火焰的分层情况 发黄光,放出热量,冒黑烟,熔化成液态后又 ,烛芯变短;火焰分 层,最外层(外焰)最亮 石蜡的熔点
②分别取一个干燥的烧杯和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湿润内壁的烧杯,先后罩在火焰上方 干燥的烧杯内壁有 产生,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内壁 石蜡燃烧生成 _________
_________和
熄灭后 ①吹灭蜡烛 有 产生 白烟具有 性
②用燃着的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 蜡烛 凝固 
三 
较低 
水雾 
变浑浊
水 
二氧化碳
白烟 
可燃 
重新燃烧 
【思考讨论】(1)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成分是 ,
由 形成的。
石蜡固体小颗粒  
石蜡蒸气遇冷  
(2)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底部有时会出现黑色小颗粒,黑色小颗
粒是 。
(3)写出蜡烛燃烧时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实验小结】科学探究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内容:①关注物质的
;②关注物质的 ;③关注物质 以及对结果的
和 。
炭黑  
石蜡 + 氧气 二
氧化碳 + 水 

质  
变化  
变化的过程  

论  
解释  
3. 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
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现象记录)→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
与交流等。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例1 观察蜡烛燃烧时,小明描述下列实验现象中错误的是( D )
A. 火焰分三层
B. 罩在火焰上方的干燥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C. 吹灭后有一缕白烟飘出
D.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D
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
例2 (2023秋·东莞市月考)为了区别酒精和蒸馏水,家杨同学提出:
“可用闻气味的方法区分酱油和陈醋。”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
环节中的( D )
A. 猜想与假设
B. 提出问题
C. 得出结论
D. 设计实验
D
1. 某同学在吃薯片时,发现包装袋内充满气体,于是他想到一个问
题:包装袋内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呢?这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 )
A. 提出问题
B. 设计实验
C. 交流评价
D. 得出结论
A
2. 某兴趣小组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和目
的的说法错误的是( D )
A. 用小刀切割蜡烛,探究石蜡的硬度
B. 将石蜡放入水中,探究石蜡的密度,以及能否溶于水
C. 将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如图)约1 s后取出,探究各层火焰温度高

D. 将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探究是否有水产生
D
3. 在“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黄色火焰
B. 吹灭蜡烛时,看到的白烟的主要成分是水蒸气
C. 点燃刚熄灭时蜡烛的白烟,蜡烛能重新燃烧
D. 蜡烛的燃烧,同时发生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B
4. 探究蜡烛及其燃烧时,发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
杯内壁被熏黑。下列做法中,不可取的是( C )
A. 如实记录并准确描述该现象
B. 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C. 认为与本次实验目的无关,不予理睬
D. 向教师请教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生成黑色物质的可能原因
C
5. 某化学学习小组利用如图两个实验对蜡烛燃烧的产
物进行探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 实验一中可观察到注射器内壁出现白膜
B. 实验一可得出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 实验二所得曲线中b代表密闭容器中氧气的浓度变化
D. 实验二结束后可观察到反应容器内壁有少量水珠
B
解析:“实验一”中观察到注射器内壁出现一层白膜可证明蜡烛燃烧有二
氧化碳生成,无法证明产生水
6. 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受“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
究”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重新进行了一次探究。
(1)实验一:探究石蜡的物理性质。用小刀切一小块石蜡放入水中,
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具有的物理性质是 、

硬度小  
密度比水小(或不
溶于水)  
(2)实验二:同学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据
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填字母)。
A. 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 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的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
C. 要想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D. 子火焰中被燃烧的是气态物质
CD  
解析: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而不是液态石蜡,故A的说
法不正确、D的说法正确;子火焰能够燃烧是因为蜡烛中主要物质的沸
点较低,而不是熔点较低,故B的说法不正确;导管太长,石蜡蒸气会
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实验不会成功,故C的说法正确(共23张PPT)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1课时 初中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及化学试剂的取用
01
要点梳理
02
知识深化
目录
03
课堂检测
目录
1. 化学是一门以 为基础的科学。拉瓦锡利用天平进行定量研
究,认识了物质燃烧的本质。
2. 初中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见教材附录Ⅰ)
3. 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
实验 
(1)“三不”原则:不能用 接触试剂,不要把鼻孔 闻
试剂(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得 的味道。
(2)节约原则:取用试剂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液体一般按最少量
( mL)取用,固体只需铺满试管 。
(3)处理原则:实验剩余试剂既不能放回 ,也不能
,更不能 ,要放入指定的容器内。
手  
凑到容器口  
尝任何试剂 
1~2  
底部  
原瓶  
随意丢
弃  
拿出实验室  
4. 危险化学品标志(部分)
5. 化学试剂的取用
(1)固体:通常保存在 里。取用粉末状试剂一般用
(一横二送三竖立),块状的试剂一般用 (一横二放三慢竖)。
(2)液体:通常盛放在 里。取用方法如下:
①倾倒法:取下瓶塞, 放在桌子上(防止污染试剂或腐蚀桌面);
标签向着 (防止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 试管口(防
止试剂从试管外壁流下),缓缓地注入试剂。
广口瓶  
药匙(或纸
槽) 
镊子  
细口瓶  
倒  
手心  
紧挨  
②量取法(用量筒量取一定量液体试剂):用倾倒的方法把液体倒入量
筒;试剂瓶口紧挨量筒,当液面接近所需刻度线时,用 向量
筒里滴加。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
。(读.数.:俯大仰小;实际体.积.:俯小仰大)
③滴加法(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试剂):胶头滴管使用时先捏挤出
胶头中的 。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 ,不要平放或倒
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橡胶帽。向试管内滴加液体时,胶头
滴管必须 于试管口的 方进行滴加。用过的滴管要立即
用 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
胶头滴管  
凹液面的最低
处保持水平  
空气  
上  
悬空  
正上  
水  
托盘天平的使用(精确到 g,1 g以下用游码):称
量前游码 ,检查是否 ,通过平衡螺母调节。“左物右码”(砝
码先加质量大的后加质量小的,最后再移游码),用 夹取砝码。需
移动游码的条件下, m物 = ;若放反(左码右物), m物 =
。干燥的试剂要垫 称量,易潮解或腐蚀性试剂应放在
中称量。
0.1  
归零  
平衡  
镊子  
m砝 + m游  
m砝 - m
游  
称量纸  
玻璃器
皿  
初中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
例1 写出下图所示化学仪器的名称。
胶头滴管
试管
集气瓶
漏斗
量筒
铁架台
实验室化学试剂取用规则(★)
例2 下列做法在化学实验中应该禁止的是( C )
①用嘴尝试剂的味道 ②在实验室中追逐打闹 ③将用
剩的试剂倒在地上 ④若实验没有说明用量,按照最少量(1~2 mL)取用液体 ⑤将用剩的试剂放回原瓶
C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⑤
C. ①②③⑤
D. ②③⑤
常用危险化学品标志(★)
例3 (2021·广东改编)运输氢氧化钠固体(有腐蚀性)的包装箱上应张贴
的标识是( A )
A
化学试剂的取用(★)
例4 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C )
C
用量筒量取10 mL水,俯视读数,则实际量取水的体积为
( B )
A. 10 mL
B. 小于10 mL
C. 大于10 mL
D. 无法估计
B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规范的实验操作、合
理的实验设计和实验安全都是实验顺利开展的前提。回答1~3题。
1. 下列行为中,没有违背实验室规则的是( C )
A. 进入实验室就可以随便做实验
B. 把实验剩余的试剂带出实验室
C. 把反应后的试剂倒入指定的废液缸
D. 实验结束后,未整理仪器就离开实验室
C
2. 氢气具有可燃性,在贮运该气体的车箱上最适合粘贴的一张标签
是( A )
A
3. 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 )
A
4. 下列实验或说法中,你认为合理的是( C )
A. 烧杯可以直接加热
B. 若未说明用量,液体试剂一般取用2~3 mL
C. 用10 mL的量筒量取了8.5 mL的水
D. 用托盘天平称得某固体物质的质量为25.38 g
C
5. 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选项中“可能引起的后果”不匹配的是
( A )
A
6. 小英同学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放平后,俯视量筒内液体凹液
面的最低处,读数为20 mL;倒出部分液体后,仰视液体凹液面的最低
处,读数为5 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液体的体积( C )
A. 等于15 mL
B. 大于15 mL
C. 小于15 mL
D. 无法确定
C
解析:俯视读数为20 mL,则量筒内实际的液体体积 < 20 mL;仰视
读数为5 mL,则量筒内剩余液体的实际体积 > 5 mL,所以实际倒出液体
的体积 < 15 mL
7. 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5.5 g(1 g以下用游码)试剂,称量时试剂和
砝码的位置放反了,则所称试剂的实际质量是 g。
4.5  
解析:1 g以下用游码,则此托盘天平游码的数值为0.5。称量时试剂和砝
码的位置放反了,试剂的质量 = 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 5 g - 0.5 g = 4.5 g
8. 如图所示,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仪器名称:C ,D ,E 。
(2)根据下列用途选择字母序号填空。
①可以直接加热的是 。
②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 。
③装少量液体加热用 。
④贮存气体时,需要用 。
⑤可以装较大量试剂反应,加热时要垫陶土网的是 。
蒸发皿 
烧杯 
水槽 
BC 
F 
B 
G 
D (共14张PPT)
课题2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第2课时 物质的加热、连接仪器装置和洗涤玻璃仪器
01
要点梳理
02
知识深化
目录
03
课堂检测
目录
1. 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①绝对禁止向 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以免失火;②绝对禁止用 引燃另一只酒精灯;③酒精灯要用
盖灭,不可用 吹灭(盖灭后轻提一下灯帽,再重新盖好的目的
是 );④如不慎碰倒酒精灯,
不要惊慌,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 扑盖;
⑤酒精灯的火焰分为 、 、 ;温度最高的是 ,
所以要用酒精灯的 对物质进行加热。
燃着  
酒精灯  

帽  
嘴  
使灯帽内外气压平衡,防止下一次打不开  
湿抹布  
外焰  
内焰  
焰心  
外焰  
外焰  
(2)加热试管中的液体:①试管外壁应该 ;②试管中液体的体
积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③用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从试管 部套
上、取下,夹在距试管口 处,手握在试管夹的 柄处;④加热
时,应先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预热),再用酒精灯的 焰固定加热;⑤试
管与桌面一般成 角,试管口不要对着 ;⑥加热后的
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
干燥  
 
底  
 
长  
外  
45°  
自己或他人  
加热固体:①试管口应略向 倾斜(防止
);②先使试管 ,再正对试剂部位
加热。
下  
冷凝水流
至热的试管底部,避免试管炸裂 
预热  
2. 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和玻璃仪器洗涤
(1)仪器的连接:①把玻璃导管插入带孔橡胶塞:先把导管口用 润
湿,然后对准橡胶塞上的孔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②连接玻璃导管
和乳胶管:先把导管口用 润湿,然后稍稍用力把玻璃导管插入乳胶
管;③连接橡胶塞和容器:应把橡胶塞 着塞进容器口,切不可
把容器放在桌上再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容器。
水  
水  
慢慢转动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如图所示,用 紧握试管,若观察到水中
的导管口有 冒出,松开手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导管内有一段稳定
的 ,则说明装置不漏气。
(3)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
,也不 。
【注意】洗净的玻璃仪器应放在指定的地方,如试管要倒扣在试管
架上。
手  
气泡  
水柱  
聚成水
滴  
成股流下  
酒精灯的使用、物质的加热(★)
例1 加热是最常见的反应条件,这一基本实验操作常要使用酒精
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 若没有火柴或打火机,可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B. 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C. 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要用酒精灯的内焰加热
D. 用完酒精灯后,既可用嘴吹灭,又可用灯帽盖灭
B
连接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和玻璃仪器洗涤(★)
例2 下列实验基本操作符合规范要求的是( D )
D
1. (2022·广东改编)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
A
2.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C )
C
3. 下列图示中的“错误实验操作”与“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 C )
C
4. 可用推拉注射器活塞的方法检查图中装置的气密性,
当缓慢推活塞时,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C )
A. 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产生气泡
B. 锥形瓶中液面明显上升
C. 长颈漏斗内有液面上升
D. 有液体进入注射器内
C
解析:装置气密性良好时,缓慢向里推活塞,可使锥形瓶中气体的压强
增大,导致液体沿着长颈漏斗下端管口上升,形成一段水柱(共17张PPT)
绪 言
01
要点梳理
02
知识深化
目录
03
课堂检测
目录
1. 化学发展史
(1)古代化学——对物质变化的探索
我国是发明陶瓷、冶金、酿造、印染、 和 等较早
的国家。
(2)近代化学——研究物质的微观世界
等化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 等
科学家先后提出原子论、分子学说, 等化学家发现元素周期
律,使化学研究和学习变得有规律可循,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造纸 
火药 
拉瓦锡 
道尔顿 
阿伏加德罗 
门捷列夫 
(3)现代化学——合成新分子阶段
目前,人们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有上亿种,其中很多是自然界原本
没有的。
2. 化学的研究方向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 、 、 、 及
的一门基础学科,其特征是从 层次认识物质,通过
变化创造物质。
3. 化学的作用
化学在 、解决粮食问题、 和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等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组成 
结构 
性质 
转化 

用 
分子 
化学 
防治环境污染 
应对能源危机 
4. 化学的发展方向
21世纪以来,化学研究和应用更加重视 、 、
发展,化学已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绿色 
循环 

碳 
化学的发展简史(★)
例1 (2023秋·河源市期中)1869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
周期表的化学家是( A )
A. 门捷列夫
B. 拉瓦锡
C. 道尔顿
D. 居里夫人
A
化学的含义及研究方向(★)
例2 2024年4月26日,神舟十八号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
中国载人航天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制定的发展战略稳步前进。下列不属
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C )
A. 研制火箭的燃料
B. 空间站内氧气的制取
C. 计算返回舱落点
D. 返回舱外层耐高温涂料的制造
C
化学的作用(★)
例3 影响我们生活的下列事件中不能体现化学对人类贡献的是
( B )
A. 研发合成新药物,靶向治疗癌症
B. 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缓解民生问题
C. 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污染
D. 合成能从沙漠空气中提取饮用水的新材料
B
化学的发展方向(★)
例4 (2023秋·深圳市期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绘就“绿水青山”新
画卷。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是( B )
B
A. 在生活中做到“一水多用”
B. 回收电子垃圾,集中填埋处理
C. 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筷子
D. 出门乘坐公交车,少用私家车
1. 下面是某同学关于化学的一些看法,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B )
A. 化学为人类研制了新材料
B. 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C. 化学为人类提供了新能源
D. 化学为环境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
2. (2023秋·佛山市期中)2023年第19届杭州亚运会秉持“绿色、智
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其中,“绿色”被摆在首位。下列亚运会事
项与化学无关的是( A )
A. 高清信号的传输
B. 开幕式中点燃主火炬
C. 用消毒剂进行环境消杀
D. 合成建设所需的新型材料
A
3. 最先提出分子的概念,指出了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的科学家
是( B )
A. 拉瓦锡
B. 阿伏加德罗
C. 门捷列夫
D. 道尔顿
B
4. “绿色化学”的核心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工业生
产对环境的污染。下列措施属于“绿色化学”范畴的是( A )
A. 杜绝污染源
B. 垃圾排海
C. 深埋有毒物
D. 焚烧垃圾
A
5. 垃圾分类,人人有责。如下垃圾,应投入可回收物
垃圾箱的是( B )
①铝制易拉罐 ②废电池 ③烂菜叶 ④废纸盒 ⑤塑料瓶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③④⑤
B(共21张PPT)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第一单元小结
01
知识回顾
02
单元训练
目录
目录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
走进化学实验室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1~2 mL
底部
指定的容器内
镊子
药匙
走进化学实验室
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灯帽


预热
冷水
聚成水滴
成股流下
水雾
变浑浊
石蜡 + 氧气二氧化碳 + 水
白烟
重新燃烧
石蜡固体小颗粒
一、 选择题
1. 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青蒿一握,以
水二升渍,绞取之,尽服之……”,受此启发为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
家是( A )
A. 屠呦呦
B. 钟南山
C. 侯德榜
D. 张青莲
A
(2023秋·中山市月考)中国航天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回
答2~3题。
2. 嫦娥七号计划2026年发射,发射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
A. 火箭点火发射
B. 助推器分离
C. 整流罩脱落
D. 推进舱帆板展开
A
3. 下列“天宫课堂”的授课内容中,属于化学研究范畴的是( D )
A. 失重条件下,细胞的生长发育
B. 水球成像实验
C. 浮力消失实验
D. 水球中放入泡腾片,产生大量气泡
D
4. 下列性质中不属于纯铁的物理性质的是( D )
A. 质软
B. 银白色
C. 能导电
D. 能燃烧
D
5. (2023秋·佛山市月考)装运烟花爆竹的包装箱应贴的标志是
( B )
B
6. 小明对手中的一元硬币进行了探究,提出它可能是铁制的,并准
备用磁铁吸一下,以便确定。就“准备用磁铁吸一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C )
A. 提出问题
B. 作出猜想
C. 设计实验
D. 得出结论
C
7.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D )
A. 煤油作为温度计的测温材料
B. 铜用于生产电缆
C. 钢铁作为建筑材料
D. 沼气作为家用燃料
D
8. 下列符合化学实验室安全要求的是( D )
A. 用嘴吹灭酒精灯
B. 随意丢弃实验室剩余的试剂
C. 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D. 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
D
9. (2023·营口)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B )
B
10. 在蜡烛燃烧的实验中,下列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B )
B
二、 非选择题
11. 如图1是实验室常用的实验仪器,请按要求填空:
(1)请写出以下实验仪器的名称:A ;C ;D
;F ;H 。
(2)取用块状固体试剂,可选用的仪器是 (填字母,下同)。
(3)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可选用的仪器是 。
胶头滴管  
量筒  

管  
酒精灯  
烧杯  
E或G  
AC  
(4)用于加热的仪器是 。
(5)某同学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的水时,先仰视读数为45 mL,倒出部
分液体后,再俯视读数为30 mL,则实际倒出水的体积 15 mL(填“大
于”“小于”或“等于”)。
(6) 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导管末端可能会出现如图
2所示的现象。如果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很快会出现的是 (填字母,下
同),冷却后会出现的是 。
F  
大于  
a  
b  
12. 做实验时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则。
(1)(2017·广东节选)请写出图1中这些同学做化学实验时的违规行为
(写三点): ; ; 。
(2)(2016·广东节选)图2中A~C是常见实验基本操作,其中正确的
是 (填字母);请选择一个有错误的操作并写出改正方法:


在实验室吃东西 
追逐打闹  
湿手触碰电源  
B  
A操作中,
应先挤压出胶头中的空气,再插入吸取液体(或C操作中,液体加入量不
能超过容积的 ) 。 
(3)(2014·广东节选)图3称量物体前,要将天平调平衡,首先要把
,然后再调节平衡螺母;称量粉末状固体时若试剂量不足,此时
一只手用药匙取试剂移至天平左盘上方,另一只手应
,使少量试剂落入盘中。
(4)指出图4实验操作的三处错误:① ;②
;③ 。

码归零  
轻轻拍动拿药匙的
手  
标签没有向着手心  
瓶塞
没有倒放在桌面上  
试剂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