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案课件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8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学案课件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8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程
标准 通过了解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的开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
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张骞通 西域 西域 今天甘肃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① 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原因 匈奴从西域不断向中原发动进攻,使汉朝十分被动 概况 项目 第一次 第二次
时间 公元② 年出发 公元前119年出发
目的 联络大月氏夹击③ 深化与西域诸政权的友好交往
影响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新疆  
前138  
匈奴
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1)路线:④ →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2)交流内容:汉朝的丝绸、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3)意义:丝绸之路是古代⑤ 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海上航线 (1)海上丝绸之路: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⑥ 南端和今天的斯里兰卡
(2)山东沿岸→朝鲜半岛和日本
长安 
东西方 
印度半岛 
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1)概况:公元⑦ 年,西汉朝廷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以西域都护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
(2)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3)意义:标志着⑧ 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 (1)73年,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政权与汉朝重新建立联系
(2)班超派⑨ 出使大秦,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3)123年,改西域都护府为⑩ ,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
前60 
西域 
甘英 
西域长史府 
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及意义
(1)条件: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汉武帝时期出现了大一统的局面,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秦汉时期文化的发展以及以丝绸为代表的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产品对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2)意义:打通了东西方交流的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促进了商品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仅是开辟了一条商业通道,更大的贡献是沟通了东西方文明,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1. 图1是张骞出使西域图(敦煌壁画·局部)。张骞通西域,促进了
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2. 图2是西汉鎏金铜马。铜马以大宛产的汗血马为参照精制而成。
它印证了西汉时期,通过 同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贸易与文化
交流的史实。

朝  
丝绸之路  
材料 丝绸之路是张骞通西域起到的效果。张骞通西域本身是出于军事、政治目的,而不是出于贸易。张骞出使西域扩大了中国丝绸在中亚的影响,引起了更远地方人们的兴趣。罗马帝国实力强大,对丝绸有强劲需求,罗马帝国贵族都以穿上丝绸为贵,随后丝绸价格甚至高过黄金,而汉朝是丝绸唯一来源。
——摘编自葛剑雄《历史上中国没有动力进行丝绸贸易》
根据材料,概括汉代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条件。
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交通;中国丝织技术先进,丝绸影响扩大;罗
马帝国对丝绸有强劲需求。
【示例】考古发掘证实,在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丝绸之路古道
荒漠中发现了大片西汉时期屯田(军人以军事建制垦荒种地)及官署遗址
群,遗存包括民居、水渠和防御性建筑。这一发现蕴含的重要历史信息
是( D )
A. 西汉政府着力保护丝绸之路畅通
B. 汉代先进技术传入西域
C. 西域与内地交往源远流长
D. 西汉政府对西域实行有效管辖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在西域设置官吏,派驻军队进行戍边
屯田,是加强边疆管理的重要举措,D项正确;汉代在西域设官驻军,主
要目的是管辖西域,不仅仅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排除A项;材料
未提及汉朝先进生产技术传入西域,排除B项;西域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
长并非本材料所强调的主题,排除C项。
基础训练
知识点一:张骞通西域
( B ) 1. (2023四川南充)《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这里的“凿空”指
A. 开辟海上交通
B. 张骞通西域
C. 设置西域都护
D. 甘英出使大秦
B
( B ) 2. (历史解释)下图是敦煌壁画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部
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B
A. 此行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夹击鲜卑
B. 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条件
C. 取得了漠北战役的胜利击败匈奴
D. 使汉朝了解了西欧地区具体情况
知识点二:丝绸之路
( C ) 3. (2023湖北荆州·改编)西汉时,中原地区出现了良种马、葡
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外来物产。这一时期,丝绸在西域各国
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打井和炼铁等技术。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
得益于
A. 汉朝科技的进步
B. 西域人对丝织品的追捧
C. 丝绸之路的开辟
D. 中外农业生产水平提升
C
( C ) 4. (时空观念)汉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
方和西方的桥梁。西汉丝绸之路的走向是
A. 长安→葱岭→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
B. 长安→西域→中亚、西亚→河西走廊→欧洲
C. 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
D. 成都→云南→缅甸→印度→欧洲
C
( A ) 5. 有学者指出,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
丝绸,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
和宗教信念来到中国。以上说明丝绸之路
A. 推动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B. 仅是商业往来通道
C. 开通与西汉政府有密切的关系
D. 推动了佛教的西传
A
( D ) 6. 汉武帝遣使臣率满载珍珠、丝绸、瓷器、黄金的浩大远洋船
队,从今天的广东沿海出发,穿越南海,横穿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
岛,换回琥珀等奇珍异宝。这主要得益于
A. 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
B. 岭南耕作技术的发展
C. 政治军事控制的加强
D.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
D
知识点三:汉朝对西域的管理
( B ) 7. 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西域,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
正式在西域设官、驻军、推行政令。都护的职责是管理屯田、颁行朝廷
号令等。设立西域都护府最重要的影响是
A.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B. 确立汉朝对西域地区的管理
C. 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D. 促进了西北民族地区的发展
B
( B ) 8. 史书评价道:他以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在经营西域的30
多年中,正确地执行了汉王朝“断匈奴右臂”的政策,自始至终立足于争
取多数,分化、瓦解和驱逐匈奴势力,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属国的联系。
这位历史人物是
A. 张骞
B. 班超
C. 甘英
D. 卫青
B
能力提升
( B ) 9. (史料实证)很多古籍文献中都有张骞引入“胡种”的记录,
如《西京杂记》载:“苜蓿原出大宛,汉使张骞带归中国。”明代李时珍
在《本草纲目》中描述胡瓜时也讲道:“张骞使西域得种,故名‘胡瓜’。”
从材料可以看出张骞出使西域
A. 建立了汉对西域的有效管辖
B. 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
C. 密切了汉与西域各民族关系
D. 推动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B
【难题9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苜蓿、良种马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人物质生活,B项正确。
( B ) 10. 丝绸的出口是汉朝贸易体系的一部分,除中国外还有五方
参加,它们是罗马、中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非洲。中亚的非汉族赶
牲畜人充当了中国货物的运输人或向导,中国从中亚取得马匹和璞玉,
最后,丝绸运到罗马。材料主要说明
A. 贸易是开辟丝绸之路的主要目的
B. 沿线众多国家共建了丝绸之路
C. 丝绸之路促进了艺术文化的交流
D. 中国与罗马有直接的贸易交往
B
【难题10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古代丝绸之路是沿线众多国家共同构建的结果,B项正确。
( A ) 11. (2023广东广州·史料实证)位于广州的汉代南越王墓出土了
一扁球形的银盒(如图)。该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
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该
银盒反映了当时
A
A. 中外交流的现象
B. 中央集权的加强
C. 宦官专权的局面
D. 儒家学说的兴盛
【难题11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银盒应受到了西亚波斯帝国文化的影响,这反映了当时中外交流的现象,A项正确。
( C ) 12. 《汉书·地理志》篇末记载了一条汉朝通往西方的海路。这
条海路是重要的,尤其在陆上丝绸之路不通的时候。公元166年,罗马使
节访问东汉就是从海路来的。这表明
A. 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之间开始有了直接的往来
B. 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地位已经超越了陆路
C. 汉代的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之间互为补充
D. 国力不断增强是汉代对外联系加强的经济基础
C
【难题12解析】根据材料“记载了一条汉朝通往西方的海路。这条海路是重要的,尤其在陆上丝绸之路不通的时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就已经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两者之间互为补充,都是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C项正确。
13. 随着国力的提升,西汉与周边文明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西汉初年,受国力限制,不得不采用消极防御的政策,甚
或以“和亲”和“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的办法,以谋求沿边郡县的安
定。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对仍不断进行骚扰的匈奴势力,进行有
效的反击。
——摘编自殷晴《汉唐西域民族政策述论》
材料二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
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
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
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
至欧洲,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
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摘编自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材料三 西域都护府的设立,说明从汉代起,西域已正式归入汉朝
版图。许多留名青史的担任西域都护的人物,为开发边疆,发展内地汉
族人民与西域各少数民族人民的友好关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摘编自孟祥才《中国政治制度通史:第三卷秦汉》
(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
列举一名指挥漠北战役的将领。(2分)
变化:由消极防御(或和亲)到反击。(2分)将领:卫青;霍去病。(任
举1例即可,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丝绸之路的特点。(4分)
路线长,范围广;交流涉及的领域广泛,涉及军事、经济、外交等
领域;交流内容丰富,物质交流与文化交流相结合。(任答2点即可,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设置西域都护府的意义。
(4分)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加强了西域地区与中原地区经济、
政治与文化的联系和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
重要贡献。(任答2点即可,4分)(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课程
标准 通过了解陈胜和吴广等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知道统一多民族封
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秦的
暴政 (1)向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征调民力服徭役
和兵役
(2)法律非常严苛,刑罚极其残酷
(3)烧毁各国史书和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著作,将非议朝政的460多
个儒生和方士全部坑杀(史称“① ”)
(4)秦二世对民众的压迫更为残酷,民众陷入无法生活的境地
焚书坑儒  
陈胜、吴
广起义 原因 戍守误期要被处死 时间 公元② 地
点 大泽
乡 领导
者 陈胜、
吴广
过程 大泽乡起义→攻占陈县后,陈胜称王,建立张楚政
权,号召天下共起反秦→起义军主力直逼咸阳→秦二
世反击→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战斗,最终失败 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③ 农民大起义,引发了反秦浪潮 前209年 
第一次 
秦朝
灭亡 背景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由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在斗争
中逐渐壮大
过程 在④ 中,项羽以少胜多,歼灭秦军主力→秦朝统
治者内部矛盾加深,⑤
抓住时机,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⑥ ,秦朝统
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巨鹿之战 
刘邦 
前207年 
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唯物史观)
(1)把历史人物放在时代大背景下进行分析。
(2)明确历史人物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或政治立场。
(3)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符合人民愿望和促进国家发展、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等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
(4)坚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原则,依据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
动对其进行评价,既不因功掩过,也不因过抹杀其功。
1. 秦朝的法律非常严苛, 极其残酷,图1是秦朝刑具,见证
了秦的暴政。
2. 图2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公元 年,陈胜、吴广发动起义
时的情景。这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沉重打击了秦王
朝的统治。
刑罚  
前209  
材料一 秦朝的赋税沉重,农民要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每年服役的成年男子就有300万,繁重的徭役,迫使成千上万的农民脱离
农业生产……刑罚残酷,单是死刑就有10多种,而且是一人犯法,亲族
和邻里都要受到牵连。
材料二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召集并号令所属的人)曰: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即使能免于斩刑),而戍
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分别写出两则材料所反映的史实,并简述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史实:秦朝统治残暴(秦王朝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
义)。关系: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是大泽乡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示例】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灭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
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据材料推
测,导致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 C )
A. 秦末农民的起义
B. 阿房宫的修建
C. 秦朝的暴政
D. 楚汉之争的影响
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赋税、徭役和兵役
非常沉重,刑法极其严酷,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因此,秦朝灭亡的
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C项正确;秦末农民起义是秦朝灭亡的直接原
因,排除A项;阿房宫的修建是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排除B项;楚汉之
争时秦朝已灭亡,排除D项。
基础训练
知识点一:秦的暴政
( A ) 1. 如图说明秦朝
A
A. 徭役繁重
B. 赋税沉重
C. 重视国家建设
D. 重视军事发展
( D ) 2.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朝“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
积于市。杀人众者为忠臣”。对上述描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朝官僚队伍管理混乱
B. 秦朝人口数量锐减
C. 秦朝社会治安极差
D. 秦朝法律严苛
D
( A ) 3. 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要是臣下以古论今,只会陷
国家于不利,他更主张凡私人教学一律禁止,以杜绝“诽谤”。皇帝根据
李斯这一建议采取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
B. 统一文字
C. 开凿灵渠
D. 北击匈奴
A
知识点二:陈胜、吴广起义
( D ) 4. 如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起义中喊出了“王
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此次起义的领导人是
D
A. 刘邦、陈胜
B. 项羽、刘邦
C. 吴广、项羽
D. 陈胜、吴广
( D ) 5.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
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秦
末农民起义
A. 起因于官吏的贪腐
B. 反对实施郡县制
C. 以六国贵族为主力
D. 得到了广泛响应
D
( C ) 6. (跨语文)《祖龙行》中有这样一句:“陈胜城中鼓三下,秦家
天地如崩瓦。”该诗句揭示了陈胜、吴广起义
A.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B. 以大无畏的精神,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C. 激起了反秦浪潮,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D. 体现了革命首创精神,在历史上闪耀光辉
C
知识点三:秦朝的灭亡
( B ) 7. 人们常用“破釜沉舟”来比喻不留退路,下最大的决心做一
件事。在项羽破釜沉舟的战役中
A. 建立了张楚政权
B. 秦军主力被歼灭
C. 秦朝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
D. 刘邦最终取胜
B
( D ) 8.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
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传三世,共两帝一王。这体现出
A. 秦国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全国
B. 秦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C. 秦朝确立完整的中央集权制
D. 秦朝是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
D
( B ) 9. 如表所示是秦末三股反秦势力的主要领袖的基本情况。这
主要反映出
起义领袖 基本情况
陈胜、吴广 农民出身,大泽乡起义时皆为屯长
刘邦 农民出身,芒砀山斩蛇起义时为泗水亭亭长
项羽 楚国贵族出身,他的祖父在秦灭楚之战中被秦将所杀
B
能力提升
A. 暴政导致秦朝短促而亡
B. 秦末统治失去人心
C. 秦末农民起义发展迅速
D. 秦朝基层管理松散
【难题9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秦末三股反秦势力中,既有农民出身的基层小吏领导的农民起义,也有楚国贵族后裔领导的带有复仇情结的反秦活动,这说明秦朝末年的上层贵族、下层百姓都对统治不满,即秦末统治失去人心,B项正确。
( C ) 10. (历史解释)张岂之在《中国历史》中写道:“自陈胜起事到
秦亡,起义军始终被称为‘关东盗’(注:关东指河南函谷关以东地区),关
中地区未曾燃起一星反抗的火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 关中地区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富裕
B. 关中地区民风淳厚,不喜战争
C. 关东地区为六国旧地,反秦意识强烈
D. 关东地区文化落后,民风彪悍
C
【难题10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末农民起义都发生在关东地区,关中地区未发生反秦斗争。结合所学知识,其原因可能是,关东地区为六国旧地,反秦意识强烈,C项正确。
( A ) 11.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陈胜的评价:“陈胜虽死,其所置遣
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这说明,陈胜、吴广在推翻秦朝统治的
斗争中
A. 首先发动,具有首创精神
B. 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C. 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D. 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A
【难题11解析】材料“陈胜虽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说明,陈胜、吴广在推翻秦朝统治的斗争中,起到首先发动的作用,具有首创精神,A项正确。
( A ) 12. 项羽入关时曾坑杀秦人,与秦人结怨。当时有人建议定都
关中,项羽回答:“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故舍弃关
中而建都楚地彭城,自谓万无一失。据此可知,项羽定都彭城所考虑的
主要因素是
A. 社会基础
B. 军事防御
C. 经济发展
D. 自然环境
A
【难题12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项羽手下的士兵大多是楚人,思乡情切,有着衣锦还乡的想法,为了能够笼络自己的士兵,将都城建立在楚地能够巩固他在士兵中的地位,即项羽定都彭城所考虑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基础,A项正确。(共36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课程
标准 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
过程
秦灭 六国 背景 (1)广大民众企盼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具备了统一的实力
(3)秦王① 即位后,积极筹划统一大计
过程 自公元前230年起,秦国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② 年,秦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以③ 为都城
意义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嬴政  
前221  
咸阳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目的 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内容 中央 (1)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④ ”,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2)三公九卿:皇帝之下,设有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⑤ ”,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三公之下,设置分别掌管财政、宫廷等事务的一些官员,称为“⑥ ”
地方 在全国范围内实行⑦ ,由中央直接管辖,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国家的一切权力都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皇帝 
三公 
九卿 
郡县制 
巩固 统一 措施 领域 措施 作用
文化 制定⑧ ,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经济 以秦国的⑨ 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⑩ 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小篆 
圆形方孔半两钱
度量衡 
巩固 统一 措施 领域 措施 作用
交通 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开凿 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促进了水路交通的发展,强化对各地的控制
军事 派兵统一了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北击匈奴,修筑“ ” 使秦朝管辖的范围大为拓展
疆域 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 ,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灵渠
万里长城
南海 
【易混易错】 1. 正确书写:嬴政、御史大夫、小篆。2. 秦国是春秋
战国时期一个诸侯国,统一全国后称为秦朝。3. 商鞅变法确立了县制,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1. 西周分封制和秦朝郡县制的比较
项目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不同点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国家大一统
划分依据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按地域划分
任职方式 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 由朝廷任免,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关系 相对独立于中央 中央控制下的地方行政机构
项目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
不同点 传承方式 世袭 官吏由朝廷任免,不得世袭
官员职责范围 在封地内,拥有行政权和对土地的管理权 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
相同点 都巩固了统治;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
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将统一于中央政府的职权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
的制度。该制度起源于秦朝,并在明清达到顶峰,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
要政治制度,延续了2 000多年。
1. 图1人物是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他陆续灭掉六
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秦始皇  
2. 为了适应全国统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
的措施。图2、图3、图4分别印证了秦始皇统一 、 和度
量衡等措施。
文字  
货币  
材料 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示意图
根据材料图示,指出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权力的集中方向。
地方向中央集中,中央向皇帝个人集中,最终皇帝掌握全国一切大权。
【示例】关于上行文体(下级向上级所呈递公文的一种文体),先秦时
期,一般臣庶向君主言事,多称“上书”,而秦朝则把臣下上书改称为
“奏”。从字形、字义上,“奏”蕴含以手恭敬、畏惧地进献的意思。这种
文体称谓的转变( B )
A. 展示了秦朝森严的等级制度
B. 体现了皇权至上和皇帝独尊
C. 反映了秦朝实现统一的愿望
D. 表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时期臣下对君主的上书具有以手恭
敬、畏惧地进献的涵义,这是秦朝皇权至高无上的必然要求,体现了皇
权至上和皇帝独尊,说明文体称谓的转变具有强化专制统治的色彩,B项
正确。
基础训练
知识点一:秦灭六国
( A ) 1. 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李斯、尉缭等人出身卑微都
得到了重用。嬴政欣赏韩非的学说,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
国。由此可知,秦能统一中国得益于
A. 任用贤能
B. 策略得当
C. 国富民强
D. 严刑峻法
A
( D ) 2. 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
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
他意在说明
A. 王室衰微的表现
B. 商鞅变法的背景
C. 秦灭六国的过程
D. 秦朝统一的意义
D
知识点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 D ) 3. (2023山东聊城·跨语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
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
海。”这段文字描述的历史人物,创立了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皇帝制
D
( C ) 4. 如图是秦朝政府组织示意图。由此可见,秦朝
A. 在地方上推行县制
B. 三公权力至高无上
C.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 加强对文化的控制
C
( D ) 5. (2020广东)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墓竹简》中有一篇《封
诊式》,记载了一个乡村里长发现麻风病疑似患者并向上报告的事例。
通过此则材料可以了解秦代
A. 休养生息的政策
B. 分封制度的推行
C. 法律制度的严酷
D. 基层管理的状况
D
知识点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 C ) 6. (2023四川内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为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大力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如图示意的是
C
A. 统一度量衡制度
B. 统一使用半两钱
C. 统一文字为小篆
D. 统一车轨的宽窄
( D ) 7. 秦统一六国后,派兵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又迁徙50万人到
那里戍守,与越人杂居。其间为解决运输困难、连接长江流域和珠江流
域而采取的措施是
A. 统一车轨
B. 修筑驰道
C. 修建都江堰
D. 开凿灵渠
D
( D ) 8. 如图是秦朝为抵御北方的匈奴采取的措施。下列与之相符的
选项是
A. 互开集市
B. 联合其他各族共同抵御
C. 分封匈奴首领
D.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D
能力提升
( C ) 9. (家国情怀)尽管今天所有的中国居民都可以追溯为“中国
人”,但这个词汇对于前帝国时期却是不恰当的。公元前3世纪,秦的征
伐把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这表明秦的统一
A. 促使华夏族形成
B. 推动了民族交融
C. 增强了国家认同
D. 消除了六国隔阂
C
【难题9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3世纪,秦的征伐把这些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把不同的人群在政治上联结起来,增强了国家认同,C项正确。
( A ) 10. (2023广东)秦时,南郡郡守向所属各县重申朝廷律令,规
定:各县长官若不能及时发现民间的违法行为,就是“不胜任”,发现了
不敢管就是“不廉”,都要受到严惩。这表明,当时
A. 地方治理强化
B. 南方土地开发
C. 社会矛盾缓和
D. 中央机构完善
A
【难题10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秦朝时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对地方官吏的职责具有明确的规定,这表明当时地方治理强化,A项正确。
( C ) 11. (2022广东)湖北云梦秦墓中发掘的秦律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
官府行政法规性质,秦的大小官府机构都制定有若干规章制度。官吏若
有违反,就可构成犯罪。这些规章制度有助于
A. 废除郡县制度
B. 巩固分封
C. 完善法律制度
D. 尊崇儒术
C
【难题11解析】根据材料“湖北云梦秦墓中发掘的秦律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官府行政法规性质”可知,这些规章制度有助于完善法律制度,C项正确。
( B ) 12. (2024广东)《秦律·田律》规定,地方官员应及时上报农田
开垦面积、农作物生长、干旱、水涝、蝗灾等情况。这反映了秦朝
A. 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B. 重视农业生产
C. 实施休养生息政策
D. 注重兴修水利
B
【难题12解析】根据材料“《秦律·田律》规定,地方官员应及时上报农田开垦面积、农作物生长、干旱、水涝、蝗灾等情况”可知,秦朝以法律形式进行要求官员对农业生产情况及时上报,这反映了秦朝重视农业生产,B项正确。
13. 秦朝虽然短暂,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阅读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如图所示。
咸阳宫遗址出土的诏版(拓片) 诏版版文的大意是: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天下,百姓安居乐业。嬴政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又令丞相制定法令以统一度量衡。
材料二 秦朝形势图
(1)请指出材料一中诏片版文所体现的秦王嬴政治理国家的措施。
(6分)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颁布
法令;统一度量衡。(任答3点即可,6分)
(2)观察材料二地图,请用恰当的方式描述秦朝的疆域。(2分)
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
海。(2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秦统一中国中“统一”的理解。(4分)
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
民族的封建国家。(4分)(共21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三单元综述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
(1)概念: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2)呈现形式: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等形式呈现。
(3)内涵阐释: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并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加以运用。
史料类型的多种划分标准:按照史料的产生时期和研究对象划分,
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按照史料的载体
划分,可分为实物史料(如遗址、墓葬、文物等)、文字史料、口述史料;
等等。
史料实证素养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平常的学习中,学
生应了解史料的主要类型,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
史料的识读能力;能够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学会根据可信史料
对历史进行论述;初步形成重证据的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 D ) 1. 秦统一后,诏书至桂林一带,一般人都不认识诏书上的文
字。秦始皇命李斯“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简化秦文“小篆”作为标准字
体,用于公文法令,通行全国。这一举措旨在
A. 消除各地言语差异
B. 促进经济交流
C. 展现篆书艺术魅力
D. 巩固国家统一
D
( B ) 2. 秦初将天下划为36郡,后又陆续增至48郡,其中包括蒙恬北
击匈奴后在今天河套地区设立的九原郡,以及统一岭南之后增设的南
海、桂林、象3郡。由此可见,秦朝
A. 郡县制扩大了疆域
B. 统治范围不断扩大
C. 政治局势持续动荡
D. 统治机构日趋完善
B
( A ) 3. 下表是秦朝征发徭役情况表。据此可以推知,秦朝
秦朝人口 每年征发徭役人数 服役人数占总人口
约2 000万人 300万人 15%以上
A. 阶级矛盾尖锐
B. 重视国家建设
C. 经济实力雄厚
D. 集权统治强化
A
( B ) 4. 汉高祖面对长期战乱后,以宽刑薄赋的政策代替严刑酷法的
统治,保养民力,增殖人口,以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
的。据此可知,汉高祖推行的是
A. “推恩令”
B. 休养生息政策
C. 郡县制度
D. 尊崇儒术
B
( A ) 5. 汉景帝时,下令推迟男子开始服赋役的年龄三年,缩短服役
的时间,并多次颁诏,以法律手段打击擅用民力的官吏。这样的措施是
为了
A. 保障农业生产
B. 加强官员管理
C. 鼓励开垦土地
D. 减少人口迁徙
A
( B ) 6. 对下图所示两种货币出现的解释,正确的是
秦半两钱币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统一货币而推出的标准货币 汉初,允许私人和王国铸钱,钱币形制杂乱导致市场混乱,故汉武帝统铸五铢钱
B
A.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B.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治
C. 创建了思想统一的局面 D. 促成了社会风气的开放
( A ) 7. 汉兴之初,汉高祖刘邦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时期,汉武
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逐渐树立起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B. 黄老之学有理论弊端
C. 儒学更能够治国安邦
D. 统治者个人思想偏好
A
【难题7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治国策略由黄老之学的无为到尊崇儒术,这种变化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即社会发展和政治统治的现实需要导致的结果,A项正确。
( C ) 8. 刘秀登基几年后,还乡宴请宗亲。酒酣喜悦之际,宗亲们说
刘秀“少年时老实厚道,温柔绵绵,没想到他能有今天”。刘秀闻之,大
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以下信息符合上述材料的是
A. 刘秀少年时就决定要建立东汉
B. 刘秀依靠家族宗亲平定了天下
C. 刘秀治理天下采取较温和手段
D. 光武中兴时期是个繁荣的时期
C
( A ) 9. “鼓吹乐”是汉朝非常流行的娱乐方式,是汉乐与匈奴、鲜
卑、吐谷浑等游牧民族音乐,甚至外域音乐相互交融的结果。它的流行
折射出汉朝
A. 文化兼容并包
B. 经济繁荣进入盛世
C. 儒家思想盛行
D. 边疆管理持续有效
A
( A ) 10. 大蒜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中亚,汉代王逸《正部论》中记
载:“张骞使还,始得大蒜、苜蓿。”1990年于敦煌悬泉置遗址采集到大
蒜标本三枚,现藏于甘肃简牍博物馆。这说明丝绸之路
A. 推动区域间物种的传播
B. 初步构建起全球化市场
C. 有利于中西科技的互鉴
D. 促进了西域经济的繁荣
A
【难题10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中亚的大蒜经张骞出使西域带到敦煌地区。这说明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后开辟的丝绸之路推动了区域间物种的传播,A项正确。
( A ) 11. 《后汉书》记载,东汉守宫令的职责是管理皇帝所使用的
笔墨纸张等物品,还提到皇帝曾赏赐大臣一份用纸撰写的经文。这反映
出东汉时期
A. 纸已进入书写领域
B. 纸张在民间普及
C. 造纸原料廉价易得
D. 重视推广造纸术
A
( D ) 12. 《史记》记载的西周末年周幽王“千金买一笑”“烽火戏诸
侯”的典故为人所熟知,但近年来的考古证据表明西周时期的关中一带并
没有烽火台的设施。由此可见
A. 《史记》缺少可信度
B. 考古是历史研究唯一的途径
C. 西周并非亡于犬戎之乱
D. 历史研究需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相互印证
D(共31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课程
标准 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
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楚汉之
争 交战 双方 西楚霸王项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
力)和汉王① (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
逐渐由弱变强)
结果 双方在垓下进行决战,项羽兵败自刎,刘邦取得了最
终胜利
西汉建
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
② 刘邦  
汉高祖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背景 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
目的 巩固政权和稳定③
措施 (1)下令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并将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
(2)为稳定民心,鼓励民众致力农业生产,实施④ 的政策
(3)对匈奴采取⑤ 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作用 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社会局势 
轻徭薄赋
和亲 
“文景之治” 举措 (1)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2)灾荒之年,国家积极赈济灾民,保障民众温饱
(3)提倡⑥ ,反对奢侈浮华
经济 发展 (1)手工业:⑦ 、漆器等有较大发展
(2)商业: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成为富商大贾
(3)长安城:初具规模,布局规整,热闹繁华
(4)边境贸易:西汉与匈奴开通⑧ ,各族往来更加频繁
表现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⑨ ”
勤俭治国 
纺织 
边境贸易 
文景之治 
秦亡汉兴的原因和启示
(1)秦亡原因:统治残暴,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繁重,法律严苛、刑罚残酷,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
(2)汉兴原因:统治者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提倡节俭,爱护百姓,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发展生产。
(3)启示:政府要重视民生,以人为本,减轻人民的负担。
1.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
是 (图1)。
汉高祖  
2. 图2人物是汉文帝。汉文帝登基后,十分注重农业生产,提倡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
3. 图3是马王堆汉墓出土的 。文景时期,纺织、漆器等手工
业有较大发展。漆器造型美观,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农为本  
漆器  
材料 考古资料表明,江村大墓没有封土,只是用河卵石铺设出墓
葬的围界。这一点与《史记·孝文本纪》所载相符,文帝“不治坟,欲为
省,毋烦民”。……不起封土成为汉世和后世效仿的楷模并加以褒扬。如
刘向规劝西汉成帝勿大起山陵,靡费天下。
根据材料,分析该皇帝的治国理念在霸陵建造方面的体现。
材料中江村大墓没有封土,只是用河卵石铺设出墓葬的围界,没有
建大陵墓,体现了汉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示例】秦与汉初服役者的起役年龄一般为15岁,至汉景帝时改为
20岁,汉昭帝时改为23岁。秦与汉初止役年龄一般为60岁,有爵者可提
前到56岁;汉昭帝以后则一律改为56岁止役。这一变化说明西汉前期
( A )
A. 民众负担有所减轻
B. 经济恢复成效较显著
C. 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D. 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
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与秦朝时期相比,西汉不断提高起役
年龄,降低止役的年龄,说明西汉前期民众负担有所减轻,A项正确;题
干强调的是徭役,与“经济恢复成效较显著、中央集权逐渐加强”无关,
排除B、C两项;仅从题干调整服役年龄的信息,无法体现出劳动力短缺
问题,排除D项。
基础训练
知识点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 A ) 1. 刘邦说:张良、萧何和韩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
“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
擒也”。上述材料说明刘邦
A. 重视人才,善于用人
B. 刚愎自用,骄傲自大
C. 爱惜民力,收揽民心
D. 足智多谋,胆大心细
A
( A ) 2. (史料实证)如图是西汉长安城遗址出土的“汉并天下”瓦当。
它可以用来佐证的史实是
A
A. 刘邦统一全国并建立汉朝
B. 汉初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C. 瓦当是汉代流行的建筑装饰
D. 长安地区属于温暖湿润气候
知识点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 C ) 3. 西汉建立之初,皇帝出行的马车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
马,有的将相出行只能乘坐牛车。这反映了西汉建立之初
A. 交通不便
B. 牛车普及
C. 经济凋敝
D. 战乱频繁
C
( C ) 4. 如图所示内容为西汉前期采取的统治措施。这些举措
C
A. 使国力达到强盛
B. 提升了农民地位
C. 巩固了西汉政权
D. 提升了军事实力
( B ) 5. 汉初推行“轻刑事少,与之休息,以俭约节欲自持……躬劝
农耕桑,务民之本”的政策,其目的是
A. 打击王国势力
B. 恢复发展经济
C. 抑制商业发展
D. 宣扬重民思想
B
知识点三:“文景之治”
( A ) 6. (2023山西)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
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A. 以农为本
B. 戒奢从简
C. 兴修水利
D. 重农抑商
A
( C ) 7. 汉高祖刘邦“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文帝时多次
下诏减“田租之半”或“租税之半”;景帝时甚至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
这些举措
A. 体现抑制诸侯王的意图
B. 贯彻了儒家仁政思想
C. 促进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D. 继承了法家法治思想
C
( D ) 8. 西汉的都城长安规模宏大,非常繁华,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
大城市。其繁华的根本原因在于
A. 城市人口多
B. 城里划分了专门的商业区
C. 基础设施好
D. 当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D
( D ) 9.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
溢露积于外。”《史记》中记载的这一现象描述的局面是
A. 秦始皇大一统
B. “楚汉之争”
C. 汉初休养生息
D. “文景之治”
D
能力提升
( C ) 10. 据考古研究发现,西汉初年的王侯墓坟丘高大,多以
铜、陶器陪葬。文景之后的墓中开始出现府邸建筑,还有丝织品、金银
玉器、车、马、炊具等。上述变化体现了西汉
A. 封建礼教严密
B. 地方势力发展
C. 社会生产恢复
D. 奢靡之风盛行
C
【难题10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与西汉初期相比,文景之后的王侯墓葬中随葬品种类和价值增加,体现了汉初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
( B ) 11. (唯物史观)汉景帝即位第一年就废除了不合理的连坐法,还
认为残害肢体的刑罚会让人终身痛苦,因而废除了残害犯人肢体的肉
刑。此后,他又允许不服判决的人上诉。这些举措
A. 违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B. 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
C. 延续了秦朝政治的传统
D. 得益于先秦礼制的恢复
B
【难题11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景帝时期,废除连坐法和肉刑,允许不服判决的人上诉。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重德慎刑,体现了以民为本的理念,B项正确。
( D ) 12.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
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
通,得其所欲”的局面。这一政策旨在
A. 促进商品流通
B. 改善民众生活
C. 发展小农经济
D. 维护封建统治
D
【难题1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初,为维护和巩固对国家的统治,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繁荣,D项正确。
13. 下面是七年级(1)班以“国家治理举措”为主线开展的探究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汉高祖像 身份: _______事迹:_______ 汉文帝像 身份:西汉第五位皇帝
重大事迹: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开启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材料二 下列是秦始皇与汉文帝、汉景帝部分政策与治国态度的
对比。
领域 秦始皇 汉文帝、汉景帝
农业政策 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三分之二的收获物上缴国家 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
法治政策 法律非常严苛,实行“连坐” 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如断残肢体的肉刑
治国态度 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 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1)材料一中某同学们制作了汉文帝的人物名片,请你仿照示例,结
合所学知识完成“汉高祖”人物名片的相关制作。(6分)
身份:西汉开国皇帝。(2分)重大事迹:灭秦亡楚;建立西汉;实行
休养生息的政策,稳定社会局势。(任答2点即可,4分)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秦始皇与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特点。(4分)
与秦始皇的施政相比,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有何益处?(2分)
施政特点:秦始皇施政暴虐,不体恤民力;汉文帝、汉景帝以农为
本,以德化民。(4分)益处:促进了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提升了国家
的实力,使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定。(答出现“文景之治”亦可,2分)
(3)综合上述活动中的古代帝王的事迹、政策,谈谈你对国家治理的
感悟。(2分)
国家治理应以民为本、以民为重,不能滥用民力、危害人民的生产
生活。(2分)(共32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3课 东汉的兴衰
课程标准 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东汉
建立 背
景 公元9年,外戚① 夺取政权,定国号为“新”。王莽的施
政措施加剧了社会动荡,激起各地农民起义。刘秀乘机起
兵,势力不断扩大

况 25年,刘秀称帝,后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②

王莽  
光武
帝  
“光
武中
兴” 措
施 (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
(2)将荒地和山林给予农民耕种,并减轻田租
(3)减轻③ ,赦免囚犯
(4)合并④ ,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
污吏
(5)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现 光武帝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
的局面,史称“⑤ ”
刑罚  
郡县  
光武中兴  
东汉
经济 农
业 (1)人们通常使用⑥ 的耕作方法,提高了农
业生产效率
(2)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使被淹没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业 (1)冶铁:当时发明了⑦ ,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
了冶炼质量
(2)制瓷:青瓷烧制技术走向成熟,已出现质量较高的瓷器
二牛一人一犁 
水排 
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表现 概况 危害
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政治腐朽不堪;民生困苦,社会混乱
豪强势力膨胀 (1)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庄,拥有巨额财富,役使大量农民 (2)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 是东汉晚期出现⑧ 的重要因素
割据局面 
黄巾 起义 准备 创立太平道的⑨ 传教10多年,信徒已有数十万人
爆发 ⑩ 年,经过精心策划,长期准备,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的大规模农民起义终于爆发。起义军头裹黄巾,被称为“黄巾军”
结果 在东汉军队和各地豪强武装的围剿下,历时9个月的黄巾起义最后被镇压下去(余部坚持斗争了20多年)
影响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名存实亡
张角 
184 
比较“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
项目 “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 同 背景 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教训 措施 统治者都注重调整政策: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结果 都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局面 异 思想 奉行“无为而治” 注重文治,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措施 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1. 25年,刘秀称帝,后定都洛阳,史称 。刘秀就是光武帝
(图1)。到他统治后期,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出现比较安定的局
面,史称“ ”。
东汉  
光武中兴  
2. 图2是东汉牛耕画像石拓片(局部)。当时,人们通常使用
的耕作方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3. 图3是东汉车马出行壁画(局部),生动再现了东汉豪强出行的景
象。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是东汉晚期出现 局面的重要因素。
二牛一
人一犁  
割据  
材料 正是由于在历代王朝末期,封建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
加速土地兼并等缘由,农民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基,逐步走上了反
抗的道路……新王朝建立伊始,较为有意识地汲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
适当地照顾到社会底层民众的利益诉求……提倡轻徭薄赋,王朝逐渐进
入兴盛时期。
——摘编自余丽、王高阳《春秋战国时期粮食安全思想的传承与当
代战略选择》
根据材料,指出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王朝兴盛与灭亡的原因。请各举
一例说明。
原因:统治者吸取前王朝灭亡的教训,提倡轻徭薄赋,王朝兴盛;
统治者横征暴敛,激起民众的反抗,王朝灭亡。说明:汉文帝、汉景帝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和劳役,开创“文景之治”;东汉后期,外
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爆发,东汉从此名
存实亡。
【示例】东汉初期,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立太庙以祭祀从未当过皇
帝的祖先,但遭到大臣们的激烈反对,光武帝只好祭祀汉宣帝和汉元
帝,视他们为自己的祖父和生父。这说明( B )
A. 光武帝欲强化皇权专制
B. 儒家思想影响政治行为
C. 君权受到相权较大制约
D. 光武帝重视大臣的意见
B
【解析】材料中皇帝由于祭祀未当过皇帝的祖先而遭到大臣们的激
烈反对,体现出“名正言顺”的儒家思想观念,B项正确;光武帝的目的是
祭祀祖先,不是强化皇权,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大臣们的反对,没有
强调丞相,排除C项;D项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排除。
基础训练
知识点一: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 C ) 1. 王莽的姑姑是皇后,王氏家族权倾朝野。他在54岁时登上
皇帝之位,使中国的朝代更替方式在贵族革命、平民革命之外,另开篡
夺之例。王莽篡汉从侧面反映出西汉后期存在的社会问题为
A. 宦官乱政
B. 吏治腐败
C. 外戚干政
D. 儒家没落
C
( C ) 2.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汉光武帝刘秀是唯一一个同时拥有“定
鼎(建国)帝王”与“中兴之君”两项头衔的皇帝。和他两个头衔相符合的历
史事件是
A. 西汉建立,“文景之治”
B. 西汉建立,漠北战役
C. 东汉建立,“光武中兴”
D. 东汉建立,黄巾起义
C
( D ) 3. (史料实证)“牛”作为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精神化身,在许
多中国文物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如图反映了汉代
D
A. 石画技巧的成熟
B. 耕牛的广泛运用
C. 耕地面积的扩大
D. 耕作技术的改良
知识点二:东汉中后期的政局动荡
( D ) 4. (2020广东)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
门“前后七封侯,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
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A. 官僚机构臃肿
B. 宦官把持朝政
C. 豪强地主横行
D. 外戚势力膨胀
D
( D ) 5. 对右图所反映历史现象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A. 诸侯强大威助中央
B. 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 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 D ) 6. 东汉时期的豪强大族,极力兼并土地,占有很大的田庄;他
们还拥有私人武装,操控地方政权,为害一方。豪强大族势力的膨胀
A. 加速了王莽的夺权
B. 促进东汉前期人口的快速增长
C. 是宦官专权的恶果
D. 成为东汉晚期地方割据的诱因
D
知识点三:黄巾起义
( C ) 7. (教材素材)“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同时向东汉王朝发动猛烈进
攻,腐败的东汉政权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这次起义指的是
A. 大泽乡起义
B. 王莽起义
C. 黄巾起义
D. 红巾军起义
C
( C ) 8. 东汉黄巾起义爆发前的10多年,领袖张角就创立了太平道,
在社会底层传教并收纳信徒数十万人。由此可见,与秦末陈胜、吴广揭
竿而起相比较,黄巾起义的突出特点是
A. 人民参与起义的积极性高
B. 沉重打击了当时的统治
C. 起义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
D. 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
C
能力提升
( A ) 9. 如表为汉光武帝在位时众多官员的事迹(节选自《后汉
书》)。这反映出东汉初年
A
姓名 职位 事迹
郭汲 (山西)并州牧 “所到县邑,老幼相随,逢迎道路。所过问民疾苦,聘求耆(老)德雄俊”
杜诗 (河南)南阳太守 “性节俭而政治清平……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卫飒 (湖南)桂阳太守 “修庠序之教,设婚姻之礼。期年间,邦俗从化”
A. 吏治整顿成效显现 B. 儒学教育体系日渐完备
C. 刺史制度收效显著 D. 察举制得以进一步完善
【难题9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东汉初年众多循吏良臣关爱百姓、清正廉洁、倡导教化,反映了光武帝整顿吏治的成效,A项正确。
( A ) 10. 下表是东汉初年部分年份的人口与垦田变化情况。据此可
知,东汉初年
时间 户数 口数 垦田数(顷)
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 4 279 634 21 007 820 —
汉章帝章和二年(88年) 7 456 784 43 356 367 —
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 9 237 112 53 256 229 7 320 170
A
A.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 人地矛盾极为突出
C. 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
D. 自然环境遭到破坏
【难题10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前期户口和人口数不断增加,这表明东汉初年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
( A ) 11. (唯物史观)秦末大泽乡起义,天下响应;王莽篡汉时期绿林
赤眉起义,为东汉开国奠定了基础;黄巾军起义,加速了东汉王朝覆
灭。这些史实印证了
A. 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B.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 秦汉时期国家尚未统一
D. 古代中国民风彪悍
A
【难题11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农民阶级发动的大泽乡起义、绿林赤眉起义以及黄巾起义打击了旧政权,推动了社会发展,印证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A项正确。
( C ) 12. “外戚和宦官专权的产生,都跟封建专制政体有密切关系,
甚至可以说是封建专制的特殊形式。这主要是因为皇权至上,无人敢于
从事监督……宦官、外戚易于利用宫禁的隐蔽性进行私图。”上述材料认
为外戚宦官专权
A. 表现的形式是君主专制
B. 出现的原因是无人监督
C. 形成的特点是有隐蔽性
D. 导致的后果是东汉衰落
C
【难题12解析】根据材料“宦官、外戚易于利用宫禁的隐蔽性进行私图”可知,外戚宦官专权形成的特点之一是有隐蔽性,C项正确。
( D ) 13. (跨语文)下表是汉末人口迁徙的文献记载。其中,荆州能大
量吸收外来人口的优势条件是
材料 出处
“关中膏腴之地,顷遭荒乱,人民流入荆州者十万余家。” 《三国志·魏书·卫觊传》
“刘表雍容荆楚……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D
A. 政策优惠 B. 地广人稀
C. 物质富饶 D. 局势稳定
【难题13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人们选择荆州为迁徙地,主要是为了避乱,这反过来也说明荆州当地局势相对稳定,D项正确。(共32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程
标准 1. 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
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2. 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
造纸
术 出
现 ① 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进 105年,东汉宦官② 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使
纸的质量大大提高

响 (1)纸逐渐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也便利了典籍的流

(2)③ 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西汉  
蔡伦  
造纸术  
医学 张仲景 (1)简介:东汉末年的名医,写成④ 一书,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他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2)地位: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⑤ ”
华佗 东汉末年名医,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了“⑥ ”;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数学 最晚成书于东汉时期的⑦ ,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数学知识,内容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算术、代数、几何等,是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著作 《伤寒杂病论》 
医圣 
麻沸散 
《九章算术》 

学 代表性著作《氾胜之书》总结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经验,提出改
良土地、适度施肥、合理密植等农业生产方法 《


》 作者 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⑧
内容 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
地位 我国第一部⑨ 通史
影响 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地位
司马迁 
纪传体 
宗教 道教 东汉末年,⑩ 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张陵创立了五斗米道。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不同派别,为下层民众所信奉
佛教 (1)简介: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主张
(2)传入: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3)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张角 
众生平等 
【易混易错】 1. 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不是发明造纸术。
2. 道教是一种宗教,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思想流派。
汉字与书写载体的演变
时间 商 周 秦 西汉 东汉及以后
主要载体 龟甲、兽骨 青铜器 简牍、绢帛 麻纸 纸
汉字演变 甲骨文 金文(钟鼎文、铭文) 小篆、隶书 隶书 楷书、行书、草书
1. 图1是造纸工艺流程想象图。东汉时, 总结前人经验,改
进造纸工艺,使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蔡伦  
2. 图2是河南洛阳白马寺。它始建于东汉,是中国最早的
寺院。
3. 图3是 。简上抄录了较为完整的乘法口诀,反映了
秦朝对乘法口诀的推广和应用。
佛教  
秦简九九表  
材料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其一说明其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的理由。(从人物、领域内重要成就或事迹、贡献或评价等方面回
答。)
【示例1】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
书。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
贡献。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所以,医圣祠被列
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示例2】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他爱憎分明,秉笔直
书,对我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史记》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重要的地
位。所以,司马迁墓和祠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示例】据表内容可知,张仲景和华佗都注重( C )
名医 贡献
张仲景 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著有《伤寒杂病论》,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
华佗 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了“麻沸散”,还创编出了“五禽戏”
C
A. 针灸疗法 B. 外科手术
C. 预防疾病 D. 运动医学
【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
论》,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主张预防疾病;华佗创编出了“五禽
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以上说明两人都比较注重预防疾
病,C项正确;针灸疗法、外科手术和运动医学并非二人关于医学上的共
同点,排除A、B、D三项。
基础训练
知识点一:造纸术的发明
( C ) 1. (史料实证)近数十年考古工作的收获表明,西安灞桥、新
疆罗布淖尔、甘肃敦煌马圈湾遗址等都曾经有西汉麻纸残片发现。这些
发现证明了
A. 造纸术起源于西汉
B. 西汉时造纸术传到国外
C. 西汉时纸已经出现
D. 西汉时纸已取代简帛
C
( A ) 2. (2023湖南邵阳)1933年编著的《陈氏高中本国史》中指出:
“即以‘四大发明’而论,中国人不知道帮助了多少全人类的忙! ”材料所指
的“四大发明”中,东汉蔡伦改进
A. 造纸术
B. 火药
C. 指南针
D. 印刷术
A
知识点二:医学、数学与农学的成就
( B ) 3. 东汉末年,张仲景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
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在某种
程度上体现出中医发展的特点是
A. 矛盾与统一
B. 继承与创新
C. 差异与多样
D. 开放与包容
B
( D ) 4. (2023四川雅安)他重视医疗体育,创编了一套保健运动体操
“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起到祛病长生的作用。他是
A. 司马迁
B. 蔡伦
C. 张仲景
D. 华佗
D
( B ) 5. (2024四川眉山)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
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
体积问题,以及谷仓、米囤、粮窖的容量问题。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A. 数学家多出生于农民家庭
B. 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
C. 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
D. 科举制促进了数学的进步
B
知识点三:司马迁与《史记》
( A ) 6. (2023四川内江)近代国学大师梁启超评论如图著作的创作
者是“史界太祖、中国通史之创始者”。享有这一崇高声誉的历史人物是
A
A. 司马迁
B. 张仲景
C. 霍去病
D. 董仲舒
( C ) 7. (2023四川泸州)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
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
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
A. 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
B. 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 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
C
知识点四:道教和佛教
( B ) 8. 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以“人间地位的平等和财
富的平均”为教义,得到广大贫苦百姓的支持。这说明道教产生的社
会背景是
A. 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 时局动荡,民生艰难
C. 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D. 经济发展,政治清明
B
( A ) 9. 白马寺把佛教传到了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使佛教在亚洲得
到普及,后来又进入欧美,成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参拜的圣地。这说明
白马寺
A. 促进了佛教文化传播
B. 促使佛教地位提高
C. 致力于维护封建统治
D. 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A
能力提升
( C ) 10. (2020广东)章学诚指出,简牍时代书写载体空间狭小,书
写不便,文章普遍短小精炼;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书写便利,
文辞多显冗长枝蔓。由此可知,章学诚认为
A. 使用简牍成本较高
B. 专制统治禁锢思想
C. 纸的应用影响文辞
D. 纸张促进文化交流
C
【难题10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简牍时代到纸本时代,书写载体容量扩大并且比较便利,文辞多显冗长枝蔓,这体现了纸的应用影响文辞,C项正确。
( C ) 11. (2023江苏南通·历史解释)如图是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
号汉墓出土的现存最早的养生运动导引图。该图反映了汉朝时
C
A. 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 出现民族交融的趋势
C. 有强身健体的意识
D. 呈现统一国家的气象
【难题11解析】“1974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现存最早的养生运动导引图”描绘的是我国古代的医疗保健体操。这充分证明,早在汉代,我国就已经有强身健体的意识了,C项正确。
( C ) 12. (2021广东)《史记》记载,胡亥是赵高和李斯篡改秦始皇遗
诏而立,但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
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
A. 《赵正书》缺乏史料价值
B. 出土文献更可信
C. 《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
D. 秦始皇刚愎自用
C
【难题12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史记》认为胡亥是篡改秦始皇遗诏而立,而《赵正书》却记载胡亥是秦始皇临终前亲自认可的继承人,这表明《史记》仅仅是一家之言,C项正确。
( D ) 13. 道教是东汉末年兴起的本土宗教,佛教在东汉明帝后逐步
在社会上传播开来。这一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A.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
B.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
C. 见证了中外交往的成果
D. 迎合了苦难人民的心理
D
【难题13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后期,时局动荡不安,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广大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道教和佛教给人以心理慰藉,因此这一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迎合了苦难人民的心理,D项正确。(共37张PPT)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第12课 大一统王朝的巩固
课程
标准 1. 通过了解西汉“削藩”和尊崇儒术,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
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
2. 通过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
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
削弱 地方 势力 背景 汉武帝即位初期,一些诸侯王和地方豪强成为危及国家统一的离心力量
措施 (1)采纳主父偃的“① ”建议,下诏诸侯王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划归临近的郡管辖;又以各种理由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他们的叛乱
(2)下令将一些郡国豪强迁往京师一带
作用 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推恩  
加强经济管控 农业 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六辅渠、白渠等);新型播种工具② 的发明,大大加快了播种速度
手工业 纺织、冶炼、制陶、酿造等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商业 (1)措施: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③ ;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卖酒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对商人征收④
(2)作用: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耧车 
五铢钱 
车船税 

崇 儒
术 举措 (1)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⑤ 立为正统思想,使儒
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2)在长安兴办⑥ ,以儒家经典《诗》《书》《礼》
《易》《春秋》作为教材,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儒士也进
入各级政权机构
影响 ⑦ 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
所推崇,影响深远
儒家学说 
太学 
儒学 
北击 匈奴 背景 秦末汉初,匈奴首领冒顿单于统一了漠北草原,并不断南下袭扰;西汉强盛起来,汉武帝改变汉初推行的和亲政策,开始大举反击匈奴
概况 经过河南、河西战役,公元前119年,汉军发起漠北战役。汉武帝派大将卫青、⑧ 率精骑出击匈奴,大获全胜
影响 (1)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2)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并在⑨ 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影响 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 霍去病 
河西走廊
【易混易错】 1. 尊崇儒术不是废除诸子百家的学说,而是突出儒家
思想的主导地位。
2. 秦始皇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为标准货币;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
3. 正确书写:主父偃、五铢钱、耧车、冒顿单于。
秦始皇与汉武帝巩固统一措施的比较
项目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创设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实施“推恩”;建立刺史制度;确立察举制
经济 统一货币、度量衡 重视农业发展;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酒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征收车船税
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尊崇儒术,兴办太学
项目 秦始皇 汉武帝
交通 统一车轨和道路的宽度,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开凿灵渠 —
军事 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 图1的人物是 。他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军事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国力强盛,版图扩张,进入鼎盛时期。
2. 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 (图2)。
汉武帝  
五铢钱  
3. 汉武帝接受图3人物 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
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4. 图4是 墓。他和卫青都是汉武帝时期击败匈奴,立
下赫赫战功的有名大将。他们死后,汉武帝为其修建了高大的陵墓以
示表彰。
董仲舒  
霍去病  
材料 西汉的盛世,从“文景之治”开端,武帝即位后,调整了文景
时期的政策,把西汉的盛世推向高峰。武帝晚期虽颇多失误,但国家元
气未伤。在武帝之后,经过昭帝和宣帝的调整,保持了盛世的延续……
西汉盛世前后持续了一百三十多年。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根据材料,指出西汉盛世的特点,并分析出现盛世的主要原因。
特点:西汉盛世局面持续时间长。原因:统治者及时调整政策。
【示例】桑弘羊在论及“盐铁官营”时指出,诸侯王和豪门大户通过
垄断山海利益,召集流放的犯人采矿冶铁,铸造铁器,煮海为盐,同时
以减轻赋税、救济穷困小民的手段来收买人心,容易“众邪群聚,私门成
党”。由此可知,西汉推行盐铁官营,主要目的是( D )
A.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 提高煮盐冶铁技术
C. 减少百姓赋税负担
D. 抑制地方割据势力
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王和豪门大户这样的
地方势力通过掌握盐铁买卖,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长此以往势必威胁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实行盐铁官营则可抑制地方势力扩张,巩固统治,D
项正确;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提高煮盐冶铁技术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
B两项;盐铁官营不能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排除C项。
基础训练
知识点一:削弱地方势力
( D ) 1. 下列是汉朝某项政策颁布前后对比图。据此可知,实行该政策的原因是
D
A. 吸取秦朝速亡教训
B. 实行郡国并行制
C. 落实休养生息政策
D. 诸侯王势力强大
( C ) 2. 汉武帝时,将京畿以外地区分为十三州部,设刺史,每年定
期巡视所部郡国。汉武帝此举是为了
A. 分化王国力量
B. 提升儒学地位
C. 监察地方势力
D. 拓展统治范围
C
知识点二:加强经济管控
( C ) 3. (2023广东·史料实证)如图为江苏、山西等地出土汉代文物
的相关图片。据此可知,汉代
齿轮铜锁 铜制轴承 齿轮残件
C
A.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B. 推行盐铁官营
C. 手工业技术水平较高
D. 思想领先世界
( B ) 4. (2023山东济南)为解决“盗铸如云而起,弃市之罪不足以禁”
的问题,加强中央对全国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推行的“新财经”措施是
A. 实施“推恩令”
B. 统一铸造五铢钱
C. 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D. 派兵北击匈奴
B
( C ) 5. (2023江西改编)汉武帝采取的这项措施,充实了财政,支援
了经略四方,为巩固祖国边疆奠定了经济基础。材料中的“这项措施”是
A. “推恩令”
B. 兴办太学
C. 盐铁酒专卖
D. 北击匈奴
C
知识点三:尊崇儒术
( D ) 6. (2023江苏泰州·史料实证)如图为汉代画像砖《成都西汉文
翁石室授经讲学图》,汉武帝把这样的办学经验推向全国。图文信息反
映汉武帝时
D
A. 推崇诸子百家学说
B. 禁锢人们思想言行
C. 利用考试选拔官员
D. 重视儒学人才培养
( A ) 7. (2023河南)汉武帝分别设置《诗》《书》《易》《礼》《春
秋》博士,让他们专心传经讲学,后来,博士又演变为国家学术教育机
关的学官。这有利于
A. 儒学地位提高
B. 科举制度完善
C. 人民负担减轻
D. 经济管理强化
A
知识点四:北击匈奴
( B ) 8. 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评论:“汉武诸将,首推卫、霍,一
舅一甥,其出身相同,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卫、霍二人相同
的“立功”是
A. 平定诸侯叛乱
B. 率军北击匈奴
C. 统一漠北草原
D. 打压地方豪强
B
( A ) 9. (2024广东)汉武帝时期,人们常用“勇”“雄”“猛”“安汉”“广
武”等字取名,文人、学士也多练习骑射、击剑等。与该风气的出现可能
有关的是
A. 北击匈奴
B. 光武中兴
C. 楚汉之争
D. 文景之治
A
能力提升
( C ) 10. (历史解释)下面是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汉高帝十二年 汉文帝十六年 汉景帝中元六年 汉武帝元封五年
公元纪年 前195年 前164年 前144年 前106年
郡级政区 15郡 24郡 68郡、国 108郡、国
C
A. 诸侯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王国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巩固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难题10解析】通过题干所给数据的变化可知,汉代由中央直辖的郡的数量不断增多,这说明王国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巩固,C项正确。
( C ) 11. (2023甘肃武威)汉武帝曾派著名农学家赵过到边疆地区传播
农耕技术,他在西北边疆地区推广了代田法,还把“三犁共一牛”的耕作
技术带到西北边疆。这一做法
A. 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B. 消除了汉代民族之间的隔阂
C. 有助于推动西北边疆农业发展
D. 实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C
【难题11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在西北边疆地区推广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有助于推动西北边疆农业发展,C项正确。
( A ) 12. (2022广东·体育)汉代体育项目众多,包括蹴鞠、骑射、步
射、击剑、格斗等,深受民众喜爱,甚至帝王也参与“斗虎”“格熊”活
动。这反映出,汉代社会风尚的一个侧面是
A. 崇尚勇武
B. 含蓄内敛
C. 悠然清闲
D. 宁静纯朴
A
【难题12解析】“蹴鞠、骑射、步射、击剑、格斗等”“斗虎”“格能”等体育项目体现出汉代崇尚勇武的社会风气,A项正确。
( B ) 13. 下表所示是汉武帝时期汉匈关系情况。这可用于说明
项目 汉兵战死、降匈奴者 匈奴战死、降汉者
情况 共约14万人 共约21万人
注:双方进行了长达45年的战争,其中有战斗记录的年份就达23年
A. 民族矛盾尖锐到无法调和
B. 民族友好交往受阻
C. 汉朝与匈奴关系以战争为主
D. 民族交融深入发展
B
【难题13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汉匈之间常年处于交战状态,双方死伤人数众多,这显然阻碍了汉匈之间的和平友好交往,B项正确。
14.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鼎盛的大一统王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14分)
材料一 汉文帝与汉景帝,在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基础上,劝农力
本,约法省禁,恭俭仁德,知人善任,维护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
一,社会趋于稳定,生产得以发展,百姓各安其业,国力有所增益,奠
定了西汉长期稳定的政治基础。
——摘编自董家宁《“文景之治”时期的治国理政之道》
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给我们带来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
会,使我们的国家两千多年来始终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不像面积与中
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由这一点可
以看出儒家文化的博大能容。
——摘编自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 西汉人口统计表
西汉建立时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 汉宣帝黄龙元年(前49年) 西汉末
约为1 300万 约达3 600万 已达5 000万 应有6 300万
——根据《中国人口发展史》《中国人口通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文景之治”的主要措施。(2分)
劝农力本,约法省禁,恭俭仁德,知人善任。(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的思想政策,并分
析这一思想政策的意义。(6分)
政策:尊崇儒术。(2分)意义: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
权的精神支柱。从此,儒学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居于主导地位,为历
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西汉人口变化趋势。(2分)根据材料一、材料
二,概括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
趋势:不断增长。(2分)原因: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思
想统一等。(任答2点即可,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