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学案课件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6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学案课件 统编版(2024)历史七年级上册(6份打包)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程
标准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春
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① 时期 王室衰微 背景 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② 逐步走向瓦解
表现 东迁后,周王权威明显削弱,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③ 地位不断下降,大国诸侯势力雄厚,国家的统治权实际上已经从周天子手中转移到了大国诸侯手里
春秋  
分封制  
周王室  
诸侯争霸 概况 春秋时期,比较强大的诸侯国之间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④ ”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
霸主 ⑤ 、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号令诸侯。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迅速崛起,先后北上争霸
结果 (1)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
(2)为⑥ 创造了契机,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产生了⑦ 观念
尊王攘夷
齐桓公 
民族交融 
华夏认同 
经济发展 农业 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⑧ 的出现(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⑨ 也不断增多
手工业 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商业 城市中的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⑩ 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牛耕 
人口 
金属货币 
春秋时期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变化
项目 表现
社会制度 开始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分封制逐步瓦解
农业生产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手工业 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手工业都有所发展
商业 出现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生产力水平 由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演变
1. 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郑国国君使用九鼎
八簋(图1),是僭越礼制的行为,这体现了春秋时期“ ”的社会
状态。
礼崩乐坏  
2. 图2是春秋时期的青铜戈,它见证了当时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
“ ”旗号,积极争霸的历史。
3. 图3中的剑和矛分别镌刻有“勾践”和“夫差”等字样,上面布满精
美的菱形花纹,反映出高超的 工艺。
尊王攘夷  
铸造  
材料
齐桓公改革 晋文公改革
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 重用狐偃、赵衰等人,修明内政,整顿法纪,增强军备,施惠百姓,发展生产。接受狐偃“尊王攘夷”的主张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齐桓公与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
重用人才,重视内政和军队的建设;注重发展生产,提高国力;都
打着尊崇周天子的口号,争夺霸主地位等。
【示例】如图是山西出土的春秋后期的“牺尊”,又称“牛尊”,与其
他出土的先秦“牛尊”相比,最具特色之处就是牛鼻上扣着的鼻环,有学
者称这个鼻环包含了很重要的历史信息。你认为最合理的解读是( C )
C
A. 春秋后期祖先崇拜日渐淡化
B. 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
C. 春秋后期牛耕的出现和推广
D. 牛作为牺牲的祭祀地位下降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后期的牛尊牛鼻上扣
着鼻环,说明牛已经被用来当作生产工具,帮助耕作,春秋后期,铁犁
牛耕得到了初步推广,使得生产技术进步,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祖先
崇拜、土地私有制和祭祀,排除A、B、D三项。
基础训练
知识点一:王室衰微
( A ) 1. (2023山东济宁)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
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 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 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 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A
( C ) 2. 春秋时期,一些诸侯不再把土地分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
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诸侯们的这些做法
A. 使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B. 使春秋时期战争不断
C. 使分封制逐渐被瓦解
D. 使大国走向争霸道路
C
知识点二:诸侯争霸
( B ) 3.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
战,争夺霸主的地位。“尊王攘夷”的目的是
A. 尊崇周王室的正统地位
B. 诸侯借此来发展自己的势力
C. 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
D. 证明争霸战争具有正义性
B
( A ) 4. 春秋时期,诸侯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竞争。其中任用管
仲为相,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一个霸主的是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越王勾践
D. 楚庄王
A
( C ) 5. 下表为春秋时期楚国消灭国家及迁徙表(部分)。由此推知,
这些战争
国名 姓氏 原所在地(今地名) 迁徙地(今地名)
罗 芈 湖北宜城西 湖北枝江、湖南汨罗及江苏六合程桥
卢戎 姜 湖北南漳东北 湖南泸溪平江南、四川卢城
萧 子 安徽萧县西北 浙江萧山、江西江青西、湖南潇水一带
C
A. 彻底摧毁了周王室权威
B. 使楚国最终成为霸主
C. 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D. 全部发生在南方地区
知识点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 C ) 6. (唯物史观)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
开发;春秋后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
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
B. 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
C. 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D. 金属货币的广泛使用
C
( A ) 7. (2023山东滨州·史料实证)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
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
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A. 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 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 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 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A
( C ) 8. 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城市出现了农业、手工业产品交换市
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这反映了
A. 农业生产的巨大进步
B. 手工业生产工艺成熟
C. 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 各国君民能和平相处
能力提升
C
( B ) 9. 晋国在初封时只有方圆百里之地,但在春秋时期通过三次
大规模的讨伐吞并战争,一跃成为土地最多的诸侯。据此推测,春秋时
期晋国封地的扩张
A.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冲击了原有的统治秩序
C. 导致了地主阶级变法运动
D. 促进了分封制度的完善
B
【难题9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大诸侯国的扩张和争霸反映了周王室衰微,原有的统治秩序遭受冲击,B项正确。
( A ) 10. 在春秋战乱的过程中,宋国、陈国、郑国、蔡国、许国等
小诸侯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的诸侯国。这种情况在当时十分普
遍。材料表明
A. 统一的趋势渐显
B. 分封制彻底瓦解
C. 诸侯国实力悬殊
D. 各国都进行改革
A
【难题10解析】根据材料“小诸侯国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的诸侯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大国争霸,许多小诸侯国覆灭,这体现了统一的趋势逐渐显现,A项正确。
( A ) 11. (唯物史观)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时期则变为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造成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B. 兼并战争使诸侯日益强大
C. 变法运动削弱周王室力量
D. 学术自由使思想空前繁荣
A
【难题11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时期则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A项正确。
( B ) 12. (唯物史观)如表是春秋战国时期三大青铜币系信息表。据此
可知
布币,形状来源于铲形农具镈 刀币,形状源于渔猎工具削刀 圜钱,形状源于纺轮
B
A. 青铜文化达到鼎盛
B. 社会生产影响货币形制
C. 货币形制走向规范
D. 诸侯争霸导致币制混乱
【难题12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布币、刀币、圜钱的形状都源于生产工具,这说明社会生产影响货币形制,B项正确。
13. 先秦时期,中国的农业迅速发展,并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20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在西起甘肃、东至辽宁的整个华北
地区,普遍发现了公元前7000—前5000年的某种谷物的遗存。有些遗址
虽然没有发现谷物遗存,但出土了相应的农具。考古发现表明,中国不
仅是最早的栽培这种谷物的国家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最早从这种
谷物开始发展起来的农业国家。
——摘编自彭林《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十五讲》
材料二 到了春秋时期,诸侯纷争,大国争霸。所依据的经济基础
仍然是农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传统农业的形成既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过
程,也是人为加剧形成的过程。大国争霸的背后就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几乎所有的争霸落实到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层面都是以强化农业的开发
利用为特征。
材料三 大国激烈的争霸触发的改革就是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扩
张,而黄河流域丰厚的土地资源为这一次农业扩张提供了天然的舞台,
这也是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第一块基石。在这次农业化过程中,
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面貌被确立下来了。传统农业技术、耕作方式和主
要种植品种等都逐步稳定,中国传统农业的制度体系也已初步形成。
——摘自贺耀敏《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1)结合所学知识,答出材料一中的“谷物”名称,并列举出两种“相应
的农具”。(4分)
谷物:粟。(2分)农具:骨器;角器等。(2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
原因。(4分)
诸侯国重视农业发展;黄河流域提供了丰厚的土地资源;铁制农具
和牛耕的出现;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等。(任答2点即
可,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秦朝建立前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意
义。(4分)
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文明的基石;确立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面
貌;初步形成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制度体系;为中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
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等。(任答2点即可,4分)(共18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二单元综述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
(1)概念: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
(2)呈现形式:通常以图文史料创设历史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解决历史问题中提升认识,使情感得到升华。
(3)内涵阐释: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以服务于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家国情怀素养作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平常的学习中,学生应能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崇尚英雄气概,传承民族气节;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为家乡、国家和世界发展贡献力量的远大理想和责任担当。
( B ) 1. 夏启实施王位世袭的故事,虽然是权力的争斗,但是却在
无形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而产生了“国家”的雏形,成就了奴隶社会
“家天下”的时代。据此可知,世袭制的出现
A. 造成社会公平丧失
B. 顺应历史的发展
C. 开创地方行政模式
D. 推动文明的出现
B
( B ) 2. 周朝常用禽兽作见面礼。《周礼》中记载,诸侯王见面拿兽
皮裹饰的束帛,卿拿羔羊,大夫拿鹅,庶人拿鸭。这体现周朝
A. 分封制度完善
B. 社会等级分明
C. 养殖经济发达
D. 法律制度严苛
B
( C ) 3. 平王东迁后,周王名义上保留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实际上
号令不了诸侯,有的诸侯公然和周王进行战争;有的诸侯名义上打着“尊
王”的旗帜,实际是要把周王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这反映出当时
A. 等级制度森严
B. 封建王朝产生
C. 分封制遭破坏
D. 生产水平提高
C
( D ) 4.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每年会评比耕牛,进行考核。秦律
《厩苑律》规定,使用耕牛的,牛被使用坏了,腰围每减瘦1寸要鞭笞主
使人10下。此则材料可以了解当时
A. 保护动物观念
B. 百家争鸣局面
C. 诸侯纷争状况
D. 重视农业生产
D
【难题4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D项正确。
( C ) 5. 《战国策》记载:“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
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材料评论的是
A. 武王伐纣
B. 诸侯争霸
C. 商鞅变法
D. 百家争鸣
C
( B ) 6. (劳育)李冰在了解岷江水势走向及当地地理状况的基础上,
组织人力在玉垒山的山脊上开了一条山口,让一部分岷江水从东部流
走,顺应地势引导水势,既分流泄洪,又增加了灌溉面积。这说明都江
堰的修建
A. 展现了统一国家的力量
B. 凝聚了古人的生态智慧
C. 方便了河道航运的发展
D. 推动了大一统局面出现
B
( D ) 7. “孔子把原来深藏在奴隶制宫廷的文化典籍加以重新整理,
公开传授,使新兴地主阶级、大商人和一般自由民的子弟都有了接受教
育的权利。”这说明孔子
A. 重在因材施教
B. 主张遵循周礼
C. 推崇儒学正统
D. 力行普及教育
D
( B ) 8. 《管子》大致成书于战国到西汉期间。以下为其部分内容摘
录,可知此书
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管子·重令》
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子·霸言》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 《管子·明法解》
B
A. 奉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B. 集成了诸子百家思想精华
C. 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主张
D. 阐述了法家治国理政思想
( C ) 9.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中国人以节气为指南
安排生产和生活。“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谷雨种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
大筐”。从这些谚语可知,节气文化里藏着
A. 海外贸易区域的变化
B. 城市文化演变的路径
C. 传统农耕文明的印迹
D. 政治制度变革的轨迹
C
( D ) 10. (史料实证)对于商朝的“中宗”的认定,《史记·殷本纪》认
为中宗是商王“太戊”,但《竹书纪年》记载中宗是“祖乙”,而在清朝末
年发现的甲骨文中就有“中宗祖乙”的称呼。这表明
A. 商朝文献记载内容较为混乱
B. 《史记》记载的内容较为客观
C. 古代史书记载内容可信度低
D. 《竹书纪年》的记载得到印证
D
( D ) 11. 玉琮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发现的一种能表明贵族身份的重
要礼器,四川三星堆文化的前期已出现了良渚玉琮。此外,良渚文化的
兽面纹还出现在陕西石峁遗址中。这表明
A. 中华文明起源于良渚文化
B. 良渚文化领先其他文化
C. 三星堆是良渚文化的扩散
D. 区域文化之间相互影响
D
【难题11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三星堆文化以及良渚文化和陕西的石峁遗址存在着相同的文化遗迹,说明他们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D项正确。(共37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7课 百家争鸣
课程
标准 1.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
2. 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老子 简介 即老聃,春秋后期楚国人,① 学派创始人,他的学说集中在② (又称《道德经》)一书中
思想 主张 (1)思想核心:“③ ”。“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2)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3)在处事上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4)在政治上主张“④ ”,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道家  
《老子》  
道  
无为而治  
孔子 简介 春秋后期鲁国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⑤ 学派创始人,他的思想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⑥ 一书 主张及 成就 思想 核心 “⑦ ”。提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政治 主张 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按西周的制度和文化来重建当时的社会政治秩序,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⑧
儒家 
《论语》 
仁 
苛政 
孔子 主张及 成就 教育 成就 创办私学,主张⑨ ,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总结教育规律,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
其他 晚年精心整理和修订古代重要典籍,对传承我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影响 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有教无类 
百家 争鸣 背景 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概念 当时,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⑩ ”
百家争鸣 
百家 争鸣 主要 学派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或贡献 相关著作
儒家 孟子 主张实行“ ”,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孟子》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荀子》
墨家 墨子 主张“ ”“非攻”;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主张统一思想;提倡节俭 《墨子》
仁政 
兼爱 
百家 争鸣 主要 学派 道家 庄子 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庄子》
法家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 专制统治 《韩非子》
兵家 孙武 奠定了我国古代 理论的基础 《孙子兵法》
影响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 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央集权 
军事 
思想文化
1.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
2. 当下应如何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要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加强历史研究和传承,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2)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
(3)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
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4)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
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
1. 图1人物是老子,春秋后期楚国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
文学家和史学家, 学派的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道家  
2. 图2人物是孔子,春秋后期鲁国人, 学派的创始人,提出
“仁”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3. 图3人物是孟子,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
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实行“ ”,最早提出“民贵君
轻”的思想。
儒家  
仁政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都开办私学,
聚徒讲学,各家在讲学活动中创立了新的学派,在理论上自成体系,标
新立异。其中以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儒家设立的私学,首推孔
子。据史书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
者七十有二人。”
——摘编自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和墨家的规模比较大”的原
因。
儒家:孔子兴办私学,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以“仁”为核心,主张
实行“仁政”等,具有缓和社会关系的作用,故受到欢迎。墨家:提出节
俭的原则,主张“兼爱”“非攻”,能够吸引大量社会底层的穷苦百姓。
【示例】如表是百家争鸣时期部分学派的部分主张。据此可知,百
家争鸣 ( C )
学派 主张(部分)
儒家 以仁爱思想使社会和谐,以德治理念使人民诚服
墨家 以兼爱和自律为手段,推进社会治理
道家 反对统治者不必要、不适当的作为以及过多的指令与干涉
法家 以制度和法律为手段来稳定社会秩序
C
A. 推动社会流动 B. 促进文化传承
C. 服务现实政治 D. 表达人生态度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诸子百家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
主张虽然不同,但都是针对社会现实而提出的,这说明百家争鸣服务现
实政治,C项正确。
基础训练
知识点一:老子和《道德经》
( A ) 1. (2023湖南衡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一言论体现了对立双方可互相转化的哲学
思想。这一言论出自下列哪一著作
A. 《道德经》
B. 《论语》
C. 《孟子》
D. 《韩非子》
A
( C ) 2. (2023广东)“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意思是
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恰是因为统治者“有为”。这体现的是
A. 法家的“法治”思想
B. 儒家的“仁政”思想
C. 道家的“无为”思想
D. 墨家的“非攻”思想
C
知识点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 B ) 3. (2023山东青岛·德育)春秋时期,面对社会动荡不安、各种
矛盾激化和冲突,孔子强调爱人,认为爱父母、爱兄长、爱君上是做人
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孔子的主张是
A. “无为而治”
B. “仁”
C. “兼爱”
D. “礼治”
B
( D ) 4. 如表可知,孔子的教育主张是
学生 司马耕、孟懿子 颜回、仲弓、子路 公孙龙、任不齐
出身 贵族阶层 平民阶层 楚国人(楚国当时被视为蛮夷之邦)
D
A. 因材施教
B. 不耻下问
C. 温故知新
D. 有教无类
( D ) 5. 右边的《问礼老聃图》是明代的文物,描述的是孔子从
山东曲阜来到周都洛邑向老子请教“礼”的故事。下列对这幅画的解读
正确的是
D
A. 是研究孔子生平的第一手史料
B. 属后人凭空想象,并无史料价值
C. 再现了孔子和老子的交往场景
D. 体现了后人对孔子好学精神的尊崇
知识点三:百家争鸣
( C ) 6. (跨语文)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活跃,其主要内涵是重
视民的作用,强调顺应民心、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下列言论中能体现
民本思想的是
A.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
( A ) 7. 成语“墨守成规”的“墨守”源自战国时墨翟(即墨子)善于守
城。墨子是“诸子百家”中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
A. “兼爱”“非攻”
B. “仁政”“礼治”
C. 集权专制
D. 无为而治
A
( B ) 8. (2023安徽)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韩非认为
“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可知,二人都主张
A. 无为而治
B. 因势而变
C. 兼爱非攻
D. 尊卑有序
B
( A ) 9. 春秋晚期的孙武提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论断,这
句话出自世界上最早的兵书,这部著作是
A. 《孙子兵法》
B. 《孙膑兵法》
C. 《三十六计》
D. 《韩非论战》
A
能力提升
( C ) 10. (2023内蒙古包头·唯物史观)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
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各学派之间相互论辩,
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当时
A. 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
B. 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
C. 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
D. 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
C
【难题10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斗争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为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也是政治经济变革的必然结果,C项正确。
( C ) 11. (2023福建)右表人物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 无为而治
B. 以法治国
C. 关注民生
D. 尊崇儒术
人物 主张
孔子 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
墨子 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
C
【难题11解析】根据表格内容“统治者不能忽视民众的切身利益”可知,孔子强调重视人民利益,关注民生。根据“统治者厉行节约,以此减轻人民负担,才能实现‘民富国治’”可知,墨子主张厉行节俭,减轻人民负担,积极关注民生。故孔子和墨子主张的共同之处是关注民生,C项正确。
( C ) 12. (2023山西·跨语文)《史记·刺客列传》描写了春秋战国时期
的五位刺客。司马迁对其评价:“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
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下列选项与这一记载体现的
精神内涵相符的是
A.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 富贵不能浮,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
【难题12解析】材料“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的意思是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意图都很清楚明朗,都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C项正确。
13. 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
求。(12分)
材料一 为纪念孔子诞生二千五百四十周年,于1989年9月28日发行
的邮票。
材料二 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
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
围中也……吾将以教育家尊孔子……而教育家不足以尽孔子。教育家之
主义及方法,只能适用于一时代、一社会,而孔子之教育,则措四海而
皆准,俟(等待)百世而不惑也。
——摘编自梁启超《世界伟人》
材料三 奠定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法家、道家等传统思想……诸
子百家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形成的……百家争鸣不是坐而论道,而
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争鸣的过程也是一个试错的过程,而决
定学派命运的是看这些学派是否符合天下大势的走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孔子在教育上的一例成就。(2
分)分析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2分)
成就:创办私学。(2分)目的: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2分)
(2)材料二中梁启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2分)简述其评价的主要依
据。(2分)
评价:认为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2分)主要依据:中国人
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2分)
(3)材料三中“这样一个大背景”是指什么?(2分)为什么说“百家争鸣不
是坐而论道,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实践紧密相连”?(2分)
大背景: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兼并战争;新的社会制度的确立。(任答1点即可,2分)
原因:各学派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思想,最终是想要用自己的学说解决当时所面临的社会问题。(2分)(共36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程
标准 知道具有奴隶制特点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与发展,了解西
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夏朝 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①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世袭制 的确立 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② 取代了禅让制
统治 建立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已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考古 印证 考古学者在洛阳附近发掘出年代相当于夏王朝后期的一座都城遗址——③ ,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明发展水平
衰落 夏朝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国势走向衰弱。末代君主夏桀时,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禹  
世袭制  
二里头遗址  
商朝 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的首领④ 联络周边势力,一举推翻夏朝的统治,建立起新的奴隶制王朝——商朝,以亳为都城
盘庚 迁殷 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徙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统治 增强军力,设置监狱,制定刑法,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衰落 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更加腐朽。末代君主⑤ 继位后,民不聊生
汤 
商纣 
西周 建立 周武王于公元⑥ 年统率各路联军,在牧野与商军展开决战,大获全胜并占领商都朝歌,商朝灭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前1046 
西周 分封制 目的 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依据 ⑦ 远近和功劳大小
内容 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受封的诸侯承担向周王进献贡赋的义务,其军队也要服从周王调遣;同时具有一定的⑧ ,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影响 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⑨ 和统治秩序
灭亡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公元⑩ 年,犬戎攻陷镐京,西周灭亡 血缘关系 
独立性 
等级结构 
前771
【易混易错】 1. 正确书写:夏桀、亳、商纣、镐京。2. “国人暴动”
不是农民起义,是一场平民反抗国君的斗争。
禅让制与世袭制的比较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通过民主推举产生联盟首领的办
法。世袭制是按照家族血缘关系将王位或帝位世代继承下去的制度,是
我国由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世袭制的主要继承方式为
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从此,“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1. 图1是 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其长60多厘米,
由2 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镶嵌而成,充分反映了夏朝时期的文
明发展水平。
二里头遗址  
2. 图2是利簋及铭文拓片,利簋的腹内铭文记载了 在牧野
伐纣的时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周武王  
材料 夏桀是历史有名的暴君。夏桀统治期间,大兴土木,修造宫
殿,骄横暴虐,大肆挥霍。桀不修德行,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
引起民众反抗。商汤任用贤才,起用出身卑微的伊尹和仲虺,以为民除
暴为口号,兴兵伐夏,终于灭掉夏朝,建立商朝。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
教训,对内减轻征敛,安抚民心,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使经济得
到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历史·上册》
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
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示例】观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论述:夏桀统
治期间,骄横暴虐,大肆挥霍,统治残暴,最终导致夏朝的灭亡。商汤
任用贤才,吸取夏朝灭亡的教训,对内减轻征敛,发展经济,人民生活
相对安定,商朝很快强大起来。周武王任用贤才,发展农业,实行分封
制,西周很快得到巩固和强大,而商纣王对外征伐,对内实施暴政,最
终导致商朝的灭亡。结论:统治者如果希望统治长久,就必须勤政爱
民,得到民众的支持。
【示例】在出土的商朝甲骨文中,可以看到王对下属用“呼”字。
“呼”是很强硬的语气。还有甲骨卜辞记载商王武丁要呼妇好来,让她去
视察多妇。妇好是武丁的配偶。这反映出商代( C )
A. 造字方法的成熟
B. 祭祀典礼的风貌
C. 王权的至高无上
D. 控制范围的拓展
C
【解析】根据材料“王对下属用‘呼’字。‘呼’是很强硬的语气”等可
知,王高高在上,对下属、配偶都有绝对支配权,这反映出王权的至高
无上,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造字方法,排除A项;材料在分析“呼”的
含义,不能体现祭祀典礼的风貌、控制范围的拓展,排除B、D两项。
基础训练
知识点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 C ) 1. 如图所示为宋代马麟绘画的《戴冠冕的夏禹》(局部)。此
画像直接强调的史事是
A. 舜任用禹治理水患
B. 禹成为舜的继承人
C. 大禹建立了夏王朝
D. 启继位确立世袭制
C
( C ) 2. (教材素材)《礼记·礼运》中记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
家……是谓小康。”“天下为家”所指制度开始的标志是
A. 禹传位给伯益
B. 舜传位给禹
C. 启继承禹的王位
D. 汤战胜夏桀
C
知识点二:商朝的统治
( B ) 3. 史书上记载,商汤伐夏桀时,各地人民欢迎商军,“若大
旱之望云霓”。这说明
A. 商军联合周边部落起兵
B. 商军伐夏是正义之举,深得人心
C. 商朝的制度比夏朝民主
D. 夏朝的奴隶制远比商朝残酷
B
( C ) 4. 殷墟是我国商朝后半期文化遗址,因中国历史上称商朝
为殷代、殷商和殷朝,故此称呼此地为“殷墟”。“商朝”被称为“殷代”
的原因是
A. 亳又名殷
B. 国君名讳
C. 盘庚迁殷
D. 国灭于此
C
知识点三:西周的兴衰
( C ) 5. (史料实证)如图利簋是迄今所见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因其铭文中有武王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与此相关的历
史事件是
C
A. 逐鹿之战
B. 商汤灭夏
C. 武王伐纣
D. “国人暴动”
( C ) 6. 西周统治者克服了殷代“多邦并存”的分散倾向,由周邦统领
庶邦,将周邦与天下多邦“合为一家”。这主要得益于
A. 禅让制
B. 王位世袭制
C. 分封制
D. 土地私有制
C
( C ) 7. (2023福建)西周时期,周王定期到各地巡视,考察诸侯的政
绩,诸侯则需定期朝觐周王,接受周王重新宣布的爵位等级。周王旨在
A. 发展农业生产
B. 提高军队实力
C. 巩固国家统治
D. 加强封建专制
C
能力提升
( A ) 8. (2023湖北荆州)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
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
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二里头遗址反映出
A. 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 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
C. 西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王朝
D. 东周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A
【难题8解析】根据材料“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可以看出,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A项正确。
( C ) 9.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表格中的甲骨文给我们
提供的信息是
幸 古代的手铐、脚铐 劓 用刀把鼻子割掉
圉 关人的监狱 伐 用戈把头砍掉
A. 商朝的奴隶众多
B. 商朝经济发达
C. 商朝的刑罚残酷
D. 商朝文化繁荣
C
【难题9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后期政治混乱,刑罚残酷,结合表格分析可知,表格中的甲骨文反映了商朝的刑罚残酷,C项正确。
( A ) 10. (2020广东)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商王武丁夫人墓)中的
玉器,经化学成分分析,与新疆和田玉的成分一致。据此推测合理的是
A. 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
B. 中外科技交往历史悠久
C. 丝绸之路的开辟始于商朝
D. 商朝统治中心远及新疆
A
【难题10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商朝“妇好墓”出土的玉器与新疆和田玉的成分一致,这说明商朝时期中原与西北地区存在联系,A项正确。
( B ) 11. (2023四川眉山·体育)殷商卜辞中有赛马和比箭的相关记
载。周代已经有完备的比箭礼仪,天子者称为“大射礼”,贵族比赛,则
称为“乡射礼”。由此可知商周
A. 祭祀活动很盛行
B. 竞技体育已出现
C. 军备竞赛已开始
D. 分封制度已建立
B
【难题11解析】材料中提到殷商卜辞中有赛马和比箭的记载,周代有完备的比箭礼仪,这表明在商周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竞技比赛的活动,B项正确。
( A ) 12. 西周建立了许多诸侯国,鲁、卫等属姬姓国,齐、宋等属
异姓国。诸侯国的君主还把自己的土地分给卿大夫,这些卿大夫势力壮
大后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如韩、魏、赵等。这些国名后来都成为氏。
这说明
A. 部分姓氏源于分封
B. 诸侯国总是在增加
C. 先有分封后有姓氏
D. 古代姓氏来自国名
A
【难题12解析】根据材料“建立了许多诸侯国”“卿大夫势力壮大后又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如韩、魏、赵等”“这些国名后来都成为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说明了部分姓氏源于分封,A项正确。
13. 中国古代每个时期的治国措施都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禹荐益(推荐伯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到禹老的时
候),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
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
——摘自司马迁《史记·燕召公世家》
材料二 周灭了商,席卷整个中国北方。……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
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管辖这样大的地区……周王还授权给一大批诸
侯,这些诸侯大部分是国王的后裔和亲戚,但其中也包括一些承认周宗
主权、与国王没有血缘关系的国王亲信和地方贵族。
——摘编自[美]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体现的是什么政治制度的开端,并分
析其和禅让制的不同之处。(4分)
政治制度:世袭制。(2分)不同:禅让制是传贤,世袭制是王位、爵
位等作为一家的私产,在一家一姓中传承。(2分)
(2)根据材料二,简要概述周初推行分封制的背景。(2分)试分析分封
制的积极作用。(4分)
背景:西周建立,靠当时用马车传递的原始通讯方式不可能直接
管辖这样大的地区。(2分)积极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
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加强了周王室与各
诸侯国的经济和文化联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任答2
点即可,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制度创新的认识。(2分)
政治制度要符合国情;政治制度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政治制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任答1点,言之有理即可,2分)(共37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课程
标准 1.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
2.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战国 七雄 形成 战国初期,① 被韩、赵、魏三家大夫所瓜分,齐国国君之位被大夫田氏所夺取。这一时期,② 、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兼并 战争 性质 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③
特点 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影响 导致各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魏、楚、齐、秦等先后崛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占据优势地位
晋国  
齐  
兼并  
商鞅 变法 目的 富国强兵,为巩固统治、④ 积极创造条件
其他 变法 (1)李悝在魏国变法: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
(2)吴起在楚国变法:针对楚国积弊,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同时发展经济,增强军力
开始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⑤ 主持变法
对外扩张 
商鞅 
商鞅 变法 内容 政治 (1)确立⑥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⑦ 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1)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⑧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作用 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⑨ 奠定了基础 县制 
户籍 
度量衡 
统一中国 
经济 发展 农业 发展原因 冶铁技术迅速提高,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⑩ 得到进一步推广,耕作技术明显进步
影响 农业进步推动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造就了商业的繁荣
手工业 更加细密;纺织、冶铁、青铜铸造、采矿、煮盐、竹木器、漆器、皮革、制陶、酿造等手工业发展可观 商业 日益发达, 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不少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有的富比王侯 牛耕 
分工 
货币 
经济 发展 都江堰 修建 公元前256年,在蜀郡郡守 主持下修建
作用 防洪、灌溉、水运等
意义 建成之后 成为沃野。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李冰 
成都平原 
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比较
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目的 争霸(成为霸主) 兼并(统一全国)
战争特点 时间短、规模小、次数少 时间长 、规模大、战争频繁
称霸方式 强者通过召集盟会,确立霸主地位 强者兼并弱者,进而统一全国
影响 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有利于民族交融和国家走向统一
1. 图1是商鞅方升,印证了商鞅变法统一 这一举措。通过
变法,秦国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度量衡  
2. 图2是战国时期双镰铁范。战国时期, 技术迅速提高,铁
器的种类和数量大幅增多,铁器的使用日趋普遍,推动了 生产的
进一步发展。
3. 图3是 石像。他主持修建的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
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杰出智慧与勤劳精神的集中体现。
冶铁  
农业  
李冰  
都江堰  
材料
组别 素材 研究角度
第一组 战国形势图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政治
第二
组 经

某班围绕“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分组开展专题研究,并依据各自研
究角度搜集了以上素材。请你任选一组,帮他们撰写一份简要的研究报
告。(要求:标明研究角度,结合素材信息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研究思
路,结论明确)
研究角度:经济
研究思路:从组内搜集素材看,战国时期的纺织和青铜铸造都有
着高超的工艺水平。结合相关知识并深入分析可发现,战国时期铁器
和牛耕得到进一步推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农业的进步推动
了社会分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达到了很
高的水平。
研究结论: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农业的进步,进而
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示例】春秋时期,官府通讯依靠的“驿传”,每三十里设置休包替
换的站点。战国时期,各国“驿传”普遍改为每五十里设置站点,用快马
通信,可以日行千里,传送文书和政令的速度明显提高。据此可知,战
国时期各国( C )
A. 兼并战争日益频繁
B. 变法取得巨大成功
C. 中央集权有所加强
D. 文化交流日趋增多
C
【解析】由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官府通信依靠的“驿传”比春秋时期
有了明显进步,传送文书和政令的速度明显提高,使得中央对地方的控
制更加及时有效,中央集权有所加强,C项正确。
基础训练
知识点一:战国七雄
( D ) 1.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自立为“西帝”,同时派魏冉前往
齐国,向齐湣王致送“东帝”的称号,并且邀请五国订立了共同伐赵的盟
约。据此判断,该时期是
A. 夏商更替
B. 西周分封
C. 春秋争霸
D. 战国称雄
D
( D ) 2. 战国时期,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
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强大的诸侯们在这一时期发动战争,主
要是为了
A. 保护周王
B. 抗击夷人
C. 争当霸主
D. 拓展疆域
D
知识点二:商鞅变法
( B ) 3. 如表为战国时期的部分变法及其措施(部分)。这些变法
名称 措施(部分)
李悝变法 制定新法,发展生产,稳定市场,任用人才
吴起变法 剥夺旧贵族政治、经济特权,发展经济,增强军力
邹忌改革 注意选拔人才,除去不称职的奸吏,奖励得力的将领和官吏
B
A. 确立了郡县制
B. 推动了社会转型
C. 巩固了分封制
D. 实现了国家统一
( D ) 4. (历史解释)据《史记》记载,商鞅治秦,集小乡邑聚为县,
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其作用是
A. 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
B. 确立了秦朝的行政制度
C. 加强了秦的军事力量
D. 加强了秦对地方的管理
D
( A ) 5. 对下图所示秦国有关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 商鞅变法成效显著
B. 分封制基本瓦解
C. 诸侯混战破坏经济
D. 改革图强成为风潮
A
知识点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 D ) 6. (2023河南)考古发现的战国中后期的铁器,出土范围遍及
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
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A. 象征贵族身份
B. 制作工艺精良
C. 实行官营专卖
D. 得到广泛使用
D
( C ) 7. (唯物史观)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较春秋时
期也更加发达,不少工商业主甚至聚集了富比王侯的钱财。这一现象主
要得益于
A. 民族交融催生边境互市
B. 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 农业进步推动社会分工
D. 各国变法鼓励军功
C
( C ) 8. (2023湖南株洲)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滥
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
的天府之国。这一工程是
A. 长城
B. 大运河
C. 都江堰
D. 灵渠
C
能力提升
( B ) 9. (2023广东·跨地理)《管子·地图》载:“凡兵主者,必先审
知地图。”《孙子兵法·地形篇》载:“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据此可知,
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
A. 水利兴修
B. 诸侯征战
C. 儒学兴起
D. 私学发展
B
【难题9解析】根据材料“凡兵主者,必先审知地图”“夫地形者,兵之助也”可知,地图在军事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据此可知,当时地理知识的运用适应了诸侯征战,B项正确。
( A ) 10. 以下是东周时期诸侯国数量的变化。这反映出当时
时期 春秋初期 战国初期 战国中期
诸侯国数量 140多个 10多个 7个
A. 出现统一趋势
B. 秦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C. 朝代更迭频繁
D. 齐、楚等国先后成为霸主
A
【难题10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材料中诸侯国的数量不断减少,社会统一趋势加强,A项正确。
( A ) 11. (历史解释)下列是战国时期有关“郡”的历史记载。据此可
知,当时
时期 记载
赵武灵王时期 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而置云中、雁门、代郡
燕昭王时期 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A
A. 郡的设置与军事战争相关
B. 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
C. 郡是地方最高的行政区划
D. 诸侯国普遍推行郡县制
【难题11解析】由材料“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而置云中、雁门、代郡”“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可知,当时郡的设置与军事战争相关,都是为了应对胡人的侵扰而设置,A项正确。
( C ) 12. (2020广东·跨地理)如图是战国时期主要农业地区分布图,
其中农业发达区主要分布在
C
A. 农牧分界线以北
B. 汉水流域
C. 黄河中下游地区
D. 长江以南
【难题12解析】根据图片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区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河南、山东等省区,即黄河中下游地区,C项正确。
13. 古往今来,人们对商鞅变法的态度有褒扬与贬抑之分。阅读材
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的最辉煌篇章。……商鞅变
法……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
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摘自《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回眸》(高中历史教师教学
用书)
材料二 他的新法推行了两年,秦国的风俗日益败坏……其社会混
乱达到极点。因此,高祖皇帝担负起挽救天下的大任,威望震服全国,
天下人追从他的德行。
——编译自贾谊《治安策》
(1)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任举2例说明材料一中“商鞅变法……帮助
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的观点。(4分)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强秦对地方的控制;鼓励耕
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
于经济发展;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增强了秦国
的军事力量。(任举2例即可,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贾谊批评商鞅变法的主要理由。(4分)
商鞅变法导致国内风俗日益败坏;社会混乱达到极点。(4分)
(3)综上探究,请你谈谈在评价历史事件时应注意什么。(2分)→侧重
考查唯物史观
一分为二、客观辩证地评价。(言之有理即可,2分)(共36张PPT)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课程
标准 通过金字塔、 《汉谟拉比法典》,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
天文 (1)《诗经》中记载了公元前776年9月6日发生① (传世文献中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2)《春秋》中记载了公元前613年一颗彗星扫过北斗,有研究认为其是著名的②
历法 (1)相传夏朝时就有了历法
(2)商朝时,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
(3)③ 时期,人们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
日食  
哈雷彗星  
战国  
医学 ④ 处于战国时期,相传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疗疾病;发明了切脉诊法,使用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黄帝内经》 战国时期问世,总结当时的医学经验,讲述了人体内脏部位和血脉循行情况,介绍了针灸、按摩等治疗方法,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扁鹊


文 概念 商朝时期,人们常把记录占卜情况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这些
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内容 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⑤ 、医药、天文历
法等
价值 (1)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
(2)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
成熟文字
(3)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⑥ 开始
刑法 
商朝 
青铜器 特点 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
功用 主要用于⑦ 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金文 商朝中晚期开始,钟、鼎等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法律诉讼等方面
三星堆 遗址 (1)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造型奇特,向人们展现了夏商时期丰富多彩的⑧ 文明
(2)还出土了中原夏商王朝系统的玉礼器和青铜容器,表明它与中原王朝具有密切关系
祭祀 
古蜀 
《诗经》 形成 先秦时期,社会各阶层人士,在生产生活、祭祀典礼等各种场合,创作并传唱诗歌。这些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⑨ 文学地位:《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构成 共有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内容 有的反映民俗民情,有的歌颂美好爱情,有的赞扬劳动者勤劳勇敢,有的批判统治者剥削压迫 价值 保存了丰富的⑩ 《诗经》
先秦史料 
“楚辞” 概念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吸收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用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 文学地位:《诗经》和“楚辞”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代表作 屈原的代表作 充分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是千古传诵的抒情长诗 《离骚》 
1. 图1是刻有文字的商朝牛骨。这些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
文字被称为“ ”。它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
阶段。
甲骨文  
2. 图2是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它的铸
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
细致。
司母戊鼎  
3. 图3是 玉璋。玉璋是我国古代祭祀用的礼器。这件玉璋
与我国夏商时期其他地区玉璋的形制大体一致,表明三星堆文明与其他
地区文明具有密切关系。
三星堆  
材料 我国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利用铜。到了商
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臻于成熟,春秋战国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人们
可以从出土的大量精美的先秦青铜器,例如展示了酒礼器中至尊气象的
四羊方尊,湖北随县出土的大型编钟等,看到当时青铜冶铸技术所达到
的高超境界。除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总结出有一定合理性的青铜合金
配比规律,即按照青铜器的不同用途的性能要求,配置不同比例的青铜
合金。这就是《考工记》中记载的“金有六齐”。
——摘编自金秋鹏《中国古代科技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的特点。
历史悠久;冶铸技术不断进步;铸造工艺水平高。
【示例】青铜鼎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之一。《春秋公羊传注
疏》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由此可知,青
铜鼎( C )
A. 生产数量极其多
B. 工艺水平极高
C. 象征权力和地位
D. 分布极其广泛
C
【解析】商周时期,青铜器数量增多,种类逐渐丰富,主要用于祭
祀及军事等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其类型
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C项正确。
基础训练
知识点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 C ) 1. 商朝甲骨文里有很多日食、月食的记载。传世文献中我国
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记录的日食发生在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C
( D ) 2.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这句谚语说明了节气
对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我国已经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是在
A. 夏朝时期
B. 西周时期
C. 春秋时期
D. 战国时期
D
( D ) 3. 春秋之际已经懂得用针刺、按摩、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疾
病,使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的名医是
A. 黄帝
B. 孙思邈
C. 李时珍
D. 扁鹊
D
知识点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 A ) 4. (2024广东·历史解释)如图是甲骨文“男”字的构形及释文。
据此推测,古代“男”字的出现可能源于
A. 劳动生产
B. 分封制度
C. 兼并战争
D. 祭祀礼仪
A
( B ) 5. (2023广西)目前已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
器、兵器、货币、装饰艺术品等。由此可知,该时期的青铜器
A. 数量众多
B. 种类丰富
C. 工艺高超
D. 分布广泛
B
( A ) 6. 三星堆两座器物坑出土的青铜器当中除青铜人像、神树、神
坛等独具特征外,其中的青铜尊、与湖南华容、安徽六安、陕西城固等
地出土的尊、鼎从形态到纹饰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表明
A. 中华文明早期各地区之间已有交流
B. 早期国家政权充满神权色彩
C. 商朝时对长江流域实现了有效管理
D. 长江流域文明发展水平较高
A
知识点三:《诗经》和“楚辞”
( A ) 7. 它汇聚了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同时也保存了丰
富的商周时期的史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光辉的地位。“它”是
A. 《诗经》
B. 《离骚》
C. 《论语》
D. 《墨子》
A
( A ) 8. (跨语文)端午节始于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 000多
年的历史。我国传统的端午节据说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下列文学
作品与之相关的是
A. 楚辞《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B. 唐诗《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 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 元曲《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A
能力提升
( D ) 9.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其
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思维方式,对当代以及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
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这表明《黄帝内经》
A. 理论体系完善
B. 思想内容丰富
C. 尊重生命规律
D. 影响历久弥新
D
【难题9解析】材料“其所揭示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思维方式,对当代以及未来生命科学的研究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体现了,《黄帝内经》影响历久弥新,D项正确。
( A ) 10. (2021广东)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
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
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如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A. 礼仪规范的结果
B. 狩猎生活的需要
C. 战斗训练的要求
D. 刑罚残酷的表现
A
【难题10解析】根据题干图片可知,甲骨文中的“女、令、见、光”字,都是一个跪坐的形象,这说明当时跪坐现象非常普遍。在凳子传入之前,跪坐即为一种符合礼数的姿势。因此,甲骨文中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表明这种跪坐姿势是礼仪规范的结果,A项正确。
( B ) 11. (唯物史观)据文献记载,商代历法已开始设置闰月,最初没
有定制,有时甚至出现再闰或三闰的现象。大约公元前6世纪后,中国已
有十九年七闰的“章”法。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 观测技术出现重大进步
B. 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C. 早期国家基本形态成熟
D. 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
B
【难题11解析】根据题干“商代历法已开始设置闰月……大约公元前6世纪后,中国已有十九年七闰的‘章’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成就的进步主要源于生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B项正确。
( C ) 12. (2022广东)《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丰富。
其中,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
农作物良种的概念。这表明,《诗经》
A. 文笔清新节奏明快
B. 内容通俗易懂
C. 蕴含朴素科学意识
D. 韵律典雅优美
C
【难题12解析】根据材料“不仅提到252种动植物,还描述了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也有选择农作物良种的概念”可得出《诗经》蕴含朴素科学意识,C项正确。
13. 甲骨文,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根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文字发明以前的口头知识不利于传播和积累,原始人类使
用了结绳、刻契(刻符号)、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传说文字起源于仓颉造
字……从历史的角度看,汉字系统不可能是由一个人发明的,仓颉应该
是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所以被认为是汉字
的创造者。
——摘自《我们的文字》
材料二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兽骨文”,主要是指商朝后期王室
用于占卜记事而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
后,甲骨文还延续使用了一段时期。它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
形式,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从文字起源的传说中,提取较为可信的历史信息。
(4分)
文字发明之前,人们使用结绳、刻画符号等方法来辅助记事;文字
不是一个人发明的,而是古代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文字的创造中,
类似仓颉的重要人物,作出了突出贡献。(任答2点即可,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早期汉字的发展历程并概括甲骨文在中国
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4分)
历程:从刻绘符号到甲骨文到金文。(2分)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知
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在文字发展史上承上启下;是汉字发展的关
键形态。(任答1点即可,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现实,说明汉字产生的重要性。(4分)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也是联结和维系中华民族文明的根
脉。汉字延续到今天,有强大的生命力,见证和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历史
发展,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手段。(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